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股改工作成功启动后,为了健康稳定的发展资本市场,政府从2006年起再次大力发展基金、社保等机构投资者,并大量引进了QFII。
  2006年~2007年是A股基金迅猛发展的里程碑,有上千亿规模的基金公司诞生。有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基金总规模达到3万亿,占当时A股流通市值的三分之一,是A股市场的绝对主力。在2006年~2007年大牛市阶段,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实力越来越大,基本上左右了市场的发言权。因此,“抱团取暖”方法也被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运用到了极致,甚至到了“人有多大胆,股价有多高”的地步。基金靠这种盈利模式取得了平均超过100%的年收益率,少数基金还创造了超过200%的年收益率,书写了A股基金历史的暴富神话故事。如中国船舶(600150)曾创造了10个交易日股价翻倍的神话;招商银行(600036)、贵州茅台(600519)、云南铜业(000878)、驰宏锌锗(600497)、招商地产(000024)等等股价在一年之内上涨了好几倍。在这里仅就基金在2007年全年的动向,来探讨这一轮大牛市中最强悍的主力推手。
  我们先看基金在2007年四个季度的基本情况,以便寻找他们如何制造股指疯长的轨迹:
  第一季度,164只可比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中,有83只基金更换了半数以上的十大重仓股,基金的大幅度换仓,为基金净值表现明显加分。
  这个时候,股指正在迅猛向上冲击,而且,全民性的炒股已经见报于各大媒体,连世界不少国家都对中国“全民皆股”提出各种忧虑。但当时的市场已经开始出现癫狂的状态,储蓄大搬家现象在基金的推动下,掀起一个小高潮。
  第二季度,20家基金公司旗下96只基金的季报显示,期末基金的股票投资重新出现向大盘蓝筹股集中的迹象,一度消失的“二八”现象再度出现在基金的投资组合里面。“5·30”(2007年5月29日晚上半夜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结果导致5月30日上午股市一开盘就暴跌,连着暴跌5天,从4334点跌至最低点3404点)以来股市多有反复,基金表现各异,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仓位的轻重。但是,有些风格积极的基金则明显没有踏准节奏,全民储蓄大搬家在“5·30”之前依然是非常疯狂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2007年疯狂的6124点(3)
如此好的行情,也是征税的好时机。2007年5月30日凌晨财政部突然公布将股票交易印花税从1‰上调至3‰,引发了中国股市历史中罕见的一场“屠杀”行情。后来,人们称此次上调印花税为“半夜鸡叫”,机构早得到消息提前离场,而散户跌得是惨不忍睹。深沪股市仅仅4个交易日,就有几万亿元市值蒸发,很多股票更是连续四日直奔跌停板。
  但是,面对这样的一个沉重打击,股指为何还能继续上攻呢?原因就在于基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5·30”之前,他们早得到消息,提前离场,有着充足的资金再次发动行情。这一次他们大肆渲染的是大盘蓝筹的概念。
  当时人们的主要思想认为,股市存在“结构性泡沫和流动性过剩”,这个时候,就可以发行大盘股扩容,让中国投资者持有代表国计民生的超级大盘股。后来证明股市的发展正按着这种思路来的。大势的发行基金,把资金从银行里吸引出来,基金推动股指不断地冲向新高,银行的储蓄也从银行跑出来了,于是股市出现“过剩”,既然是“过剩”,就得发行新股,股市扩容,发行大盘股。
  第三季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基金股票投资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28%。三季度基金共实现净收益亿元人民币,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亿元人民币。基金已成为“储蓄搬家”的最大受益者,每当新基金发行,银行门口排着长长地购买基金的新基民长龙。于是,第三季度基金开始更疯狂地推盘,直接把股指向6124高位上去推。
  第四季度,58家基金公司旗下345只基金第四季度报告披露。截至2007年年末,基金出现近一年来首度主动减仓。多数基金经理认为未来市场波动将加大,整体估值可能向下调整。2007年年底,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市场流通市值比例超过四分之一。基金资金头寸相对紧张,最大可动用买入股票的金额为亿元人民币,实际可动用资金1500亿元人民币左右。2007年12月31日,沪深A股流通市值是万亿元人民币,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市场比例为%。
  2007年的第四季度,基金开始感觉到高处不胜寒了,但是,拿着别人钱的他们,并没有对“大小非”减持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人们对于奉行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们的崇拜,已经开始了动摇,肯定会有人注意到,国家的政策要进行大调整,也就意味着这一波牛市,就要结束了。
  3。 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牛市提供资金渠道
  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此次牛市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渠道。在2007年的12月5日之前施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后即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其实,我国实行了十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确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那时面临通缩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十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把握金融调控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人把这十年,称之为“黄金十年”。
  记得前些年,政府还在为那么多民间储蓄放在银行而发愁,而在2007年,这些民间资本被完全激发出来,大量的银行储蓄游荡在股市。有人认为,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尚不明显过剩的货币曾经老老实实地呆在银行储蓄账户里面,而一旦财富过剩持续地转化成货币过剩,总有一天居民和企业的储蓄会从商业银行储蓄账户中跑出来并且不再回去。因此巨大的货币流动性要么在房地产市场充分展现;要么推动CPI的上涨形成通货膨胀;要么允许股市有一定的泡沫。
  当时,尽管国家不断提示风险,尽管相关部门打起“组合拳”,还是有人押了房子、车子,借了高利贷来炒股;还是有人把养老金,失业救济金拿来炒股,甚至还是有人贪赃枉法,挪用公款来炒股。
  2007年的“5·30”之前,中国股市已处于非常疯狂的状态,中国股市户头开户突破一个亿,如果按一家四口来算的话,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在炒股,而且,农村至少有好多人不可能在炒股。

一、 2007年疯狂的6124点(4)
其实,西方国家只有极少数专家才能直接投资股市,极少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股###动。民众之所以投机股市,根本在于追求利益,但直接刺激民众疯狂的是一个个神话,而不是所谓的经济学理论分析,而且,人们对这些理论学分析根本不在乎。这些暴富的神话真伪不得而知,反正是有人在传。也许这个人只是挣30%,现在已经被传得达到了离奇的状态,人们不断地创造神话,传播神话,这些神话又引导人们创造疯狂的股市神话。
  4。 一路波折的登上6124点顶峰
  现在看看这一轮牛市的周K线,我们明显地看出来著名的“5·30”留下的凹坑,但是,我们知道此次只是牛市的一个暂停,稍作休息后,股指在机构资金以及储蓄大搬家的推动下,以蓝筹为主要投资对象,最终攀上了6124点的险峰。上一篇我们说过,2007年第七次大牛市有三大因素共同酿造,这里借机分析此次大牛市我们能够得到的一些经验。
  首先,在牛市时候,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技术支撑,而是信心的支撑,这个信心就幻化为虚假的传言和神话。记得当时流传这样一个笑话,也可以说是一个神话吧:一位老太太买了三只股票,其中两只涨停,还有一只没有涨停,于是她就质问起推荐她买这只股票的经纪人,为啥我那一只股票没有涨停?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反正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2007年的这一波牛市,很多股票甚至是垃圾股都“鸡犬升天”了,而这肯定是不正常的,但是,大家宁愿相信这个故事,人人都自认为自己是“股神”。
  2007年4月份的时候,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中国的“全民炒股”的疯狂景象,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出现两个致命的因素,导致2008年的惨跌。其一是中石油的上市改变了股市的性质;其二是借助疯狂的储蓄大搬家为“大小非”减持提供了天赐良机,而且是以大盘蓝筹股为炒作对象。
  关于全民炒股的现象,有位股评家曾经写道:如果你还没结婚,如果你想再婚,那么建议你在征婚启事中大大方方地写上:“我,……股民……”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爱上你!
  5。 价值投资理念被疯狂地曲解
  2007年,被人们滥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之一就是“价值投资理念”。其实,价值投资理念是对的,但是由于我们的股市的特殊性,造成这个价值投资理念被严重地曲解。首先,我们设想一下我们的股市到底与基本面有多大的关系?这一点想清楚了,我们就能理解有时候过分提倡价值投资理念其实是名不副实的。比如说,一个公司的业绩良好,但是它如果是一个“铁公鸡”,不分红、只是再融资,其业绩再好,与它的股票有多大的联系呢?价值投资怎么体现呢?还有,“大小非”的成本极低,而二级市场的购入成本很高,到底这只股票价值几何?都无从知晓。无从知晓的东西,投资它岂不是很盲目。
  基金在股改之初就确立价值投资的理念,人们也认同对此观念。因为大家认为,毕竟基金有专门的研究人员,经验也比较丰富。因此基金经理一时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意味着赚钱的良机。
  一个东西一旦被市场公认,都会带来危险。毕竟市场赚钱的只占少数,公认意味着陷阱。譬如技术分析,一旦被广泛模仿传播,就布满了陷阱。价值投资理念也是如此,后来的经验证明,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其实已被严重地曲解。
  2007年的大牛市,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其中,主推手当然属于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它的投资理念,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整个市场的价值理念。但是,当时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藏在股市上的“堰塞湖”———“大小非”们能够扳倒价值理念这个巨无霸。当时的基金经理张口价值投资,闭口价值投资,讲他们如何推崇、或崇拜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
  在对“”暴跌的反思中,不断有人对垃圾股、消息股和题材股表示反对,积极主张“从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看,只有主流资金的投资选择重新回归价值,回归蓝筹,才能保证市场发展的健康与理性”。这一种提法具有很强的诱惑性,把“”大跌归结为政策打压或者垃圾股被爆炒后的泡沫破裂,当然是非常轻率的。

一、 2007年疯狂的6124点(5)
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回归A股市场,以当时的定价,总市值超过埃克森—美孚石油,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中石油总股本亿,较之中国股市另外一个行业巨头中石化亿的总股本,还要高一倍以上,中石油成为中国A股市场第一大权重股。
  当时,不少评论家认为,中石油王者归来,以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的高位定价,机构投资者在高位的高调承接,也预示着这轮牛市的延伸行情仍然会是价值蓝筹这条主线。可见,当时价值投资被捧为股市惟一上涨的理由。现在想想,当时的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个和公司基本面没有多大关系的价值理念,只能是幻化的。公司基本面是基本面,股市是股市,两者背离严重,公司业绩可以很好,但个股不一定好。这种现象为2008年股指下跌65%埋下了暴跌的种子。
  但是,当时的人们对于机构奉行的价值投资理念,并没有认真地去细究。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基金已经退化为最大的趋势投资者,价值投资的理念,被他们自己踩在脚下。一向标榜“价值投资”的基金公司在2300多点的时候减持重仓股,从“抱团取暖”到“联手杀跌”。人们开始对于价值投资产生了普遍的怀疑,但是,为时已晚,很多股民被套在6000点的高空里,苦笑着举着沉重的杠铃。
  价值投资理念没有错,关键是这个价值评估体系要明确。不能一股存在几个不同的成本。另外,公司要与股市一致,股价要大致反应公司的基本面。
  那么,什么是价值投资呢?价值投资就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细致分析,通过使用合适的估值模型,将股票的内在价值予以量化,并与其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发掘出被市场低估的股票的过程。所以,价值投资与其说是一种理念,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而后者更为准确。
  按照传统理论的思路,投机也分为价值投机和价格投机。价值投机本身是真实价值显现的内在动力之一。由于价格与价值的不符合,发现其中的机会就成了价值投机的利润来源。而价格投机方法被认为是以价格发现价格,完全不考虑内在价值因素,是完全以市场的价格走势为基础的市场博弈方法。在价值被整体低估的时期,价值的系统性风险较小,而在上涨行情中,随着股价的一路抬高,风险加大的同时便暗藏着理念分裂的风险。同一种策略的投资者可能会成为相反方向的对手。在达到市场价格峰值时,价值投资策略的投资者之间、价值投资和价格投资策略的投资者之间,都会沿着各自的思路开始更为激烈的搏杀。价值高估的同时,投机机会也出现了。当价值投机和价格投机两方面的因素同时作用时候,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杀跌动能,市场可能会出现暴跌的趋势。
  那么,投机的动能本身是短期和易变的,市场的跟风者中会出现。价值投资———价值投机———价格投机———价值投资等是种循环往复的动荡心态。每一种极端到了极限又会向另一种状态转变。市场终会在动荡中达到新的平衡。
  6。 关于流动性过剩的理解上的认识
  2007年有一个最流行的词汇叫“流动性过剩”。无论什么经济现象,很多人都愿意往这个词汇上牵强附会。我们知道,2007年楼市、股市出现双牛的局面,这个双牛的局面,被一些人看成流动性过剩的表现。他们看到了银行储蓄大搬家,搬到楼市和股市里面去了,此时如何赶回这个出笼的资金潮,也就成了关键。
  我们知道,2007年的储蓄大搬家实际上是由物价上涨引发的货币贬值造成的。大家觉得与其眼睁睁地看着银行的钱贬值,不如拿出来炒股票、买房子来升值或者保值。再加上漫长的熊市后,市场出现了赚钱效应,房价的不断上涨刺激了银行资金的疯狂出笼,给人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假象。
  之所以不能称之为流动性过剩,我认为,股市虽然有着充足甚至过剩的资金。但是,一旦“大小非”减持之后,这些资金就迅速地被捞走。楼市呢。虽然楼市一度出现一天一个价,投机逐步盛行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要不然在2007年12月份实行从紧政策之后,楼市成交量就开始立即反应,马上就开始了低迷状态,“拐点论”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一、 2007年疯狂的6124点(6)
从理论上说,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现在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至于造成2007年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则来自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一般来说,根治流动性过剩不能单靠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央行票据等各种货币政策手段虽然对流动性过剩起到一定的收缩作用,但在准备金率和利率屡次上调之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逐步缩小,这就需要财政政策及时跟上并对货币政策加以配合。
  在股票市场,提到流动性就是指参与交易的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己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账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或交易资金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话,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很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叫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钱”。
  2007年的流动性还是正常的,虽然不得不承认有泡沫,但总体上泡沫不是十分严重。大家不要认为,后期的股市大跌65%,就说明2007年股市存在着严重的泡沫。这纯粹是一种误解。真正导致股指大跌的原因,恰恰是后期流动性不足造成的。也就是说,“大小非”减持出局,造成了股市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场外资金不敢入场,而场内资金不断地蒸发。还有,大家不要误解的是,这里并非说某一只股票一定没有泡沫,而是说,从整体来看,股市的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命题。后期证明,当时的“流动性过剩”不过是全民储蓄大搬家制造的暂时性的泡沫。事实上,等到美国次贷危机真相毕露后,全球才意识到流动性枯竭更为可怕,机构性通缩可以把经济拖入衰退的泥潭。直到2008年9月,人们开始转变所谓流动性过剩的思维,转而担心流动性枯竭。关注流动性紧缩要比关注流动性过剩更为重要。这是基于当时的中国经济的微观主体有很多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因此,呼吁国家要认清物价上涨的幻象,从紧政策要适度松动。
  总之,我们可能对2007年存在的流动性过剩存在误解。这一误解,或许让我们的市场从根子上跌了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