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才战争-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言(1)
2006年,德国商会主席路德维希?布劳恩向德国政府发出告诫:许多德国年轻人包括高素质人才,认为在其他国家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对德国来说是一个严重的“警报信号” ,越来越多的德国技术人才移居海外,将对德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德国《世界报》忧虑本国的人才流失以及政府的不重视
  已经有超过110万具备大学及以上学历的英国人在海外生活和工作。英国《每日电讯报》2008年3月援引经合组织调查报告警告政府说:在经合组织30个成员国当中,没有其他国家的高学历人才外流会如此严重。英国BBC则干脆声称,英国高技术型人才流失严重,已达近50年之最。英国《独立报》则援引世行报告做出结论:英国人才流失海外的现象在发达国家中最为严重,这将对英国经济长远发展构成严重影响。
  ——尽管是人才战争赢家,英国人依然为每一个人才的流失而紧张
  尽管流失人才数量最多的是中国和印度,但2004年俄罗斯信息部副部长DmitriMilovantsev却非要为本国找出一个世界之最——俄罗斯高级工程师流失率全球比例最高。科学院工会主席维克托?卡利努什金称过去10年约有50至80万名俄罗斯科学家出国后再也没有回来。非国立大学协会委员会主席弗焦尔诺夫在2005年则估算说,人才流失给俄罗斯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俄罗斯总理普京不得不回应:政府将于2008年至2010年期间向科研领域投资约250亿美元,以阻止人才外流。
  ——俄罗斯忧虑自身在人才战争中巨量的人才流失
  盘踞世界首富交椅多年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2007年3月来到美国国会,却忍不住进行炮轰:“我们必须欢迎这个世界的伟大天才,而不是将他们赶出这个国家……就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美国的移民政策赶跑了那些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同年底,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和纽约大*合进行研究调查,主持研究的印度裔学者维维克?瓦德瓦称:“美国正历史上第一次遇到逆向人才流失……我们失去了可以带来创新和竞争力的人才,而且还创造了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 。
  ——美国终于担心自身不再能够持续吸纳全世界的人才
  李光耀2002年在国庆晚宴上强调新加坡要以美国为榜样:“在这个时代,所有发达国家为了增强竞争力,都必须依赖外来移民和人才……如果拥有达2亿8000万人口的美国都需要吸收外国人才,只有300万人口的新加坡更必须这么做。”李显龙这位海归总理也对着德国《明镜》周刊认同父亲的观点说:“我们需要大量人才。你拥有得越多,你就会做得越好。”
  ——新加坡领导人对吸纳外来人才的共识
  “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的研究生,百分之*十跑到国外去了。于是就有一个这样的逻辑:中国花高价培养的人才流失到国外,给外国企业搞科技创新,然后这些跨国公司再来到中国,利用其创造的知识产权大发其财。”一位中国学者如此愤怒地形容本土的人才流失。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80%、北京大学76%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并在2006年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当然关键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留在美国工作。因此,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导言(2)
——中国是全球数量最大的人才流失国
  马来西亚2001年开始吸纳了200名高端海归进入政府部门工作,5年后在职者只剩下1人。全国热议,高教部长含沙射影地指责留英学生说:请留学生切匆看重金钱,要有爱国意识,学成后记得回国贡献。英国大马学生理事会立刻回应:“促请大马政府切匆把拒绝回国的留学生和专业人士看成贪图钱财者”。当地媒体也发表社论:“政府在处理人才外流时,不应继续以爱国意识挂帅,草率认为这些人才不爱国和贪婪;而是应该具备务实态度,提倡公平和自由,提高我国生活素质和发展机会。”
  ——马来西亚故事表明人才战争不是“请回来”就已经结束
  印度在2003年承认双重国籍后,人才回流的数量和比例迅速增加。因此,《印度时报》颇为自得:“一直到最近,损失顶尖人才的主要还是印度和中国。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正面临‘逆向人才流失’……这种人才流动的受益者则是过去的输家,比如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繁荣的经济,已经开始吸引那些到海外发展的人回国工作。”
  ——自身的发展与对手的危机提供了人才回流的机遇
  人才战争正在全球范围内日渐激烈地发生。
  这个世界千百年以来爆发过无数次战争。世界各国为石油而战,为金钱而战,为转嫁危机而战,为宗教信仰而战,为统一与独立而战,为征服与反抗而战,为意识形态分歧而战,为民族情结和文明传统而战。但是,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所有的战争都没有这样一场战争来得更为根本与致命。
  人们说科技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技术与知识由人而来,为人所掌握,不过是人的创新和创意而已。人们说“货币战争”至关重要,掌握财富分配的金融最为根本,然而所有的货币、资金以及实物,都掌握在人的手里,金融衍生物不过是聪明人的游戏。人们说只有武力和战争才能彻底消灭对手,然而战略为人所设计,武器是为人所发明。人们说能源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然而弹丸之地、四面受敌、不产几吨石油的以色列能够对抗中东石油国家半个世纪……许多国家还为自身的落后寻找了人口过多、土地与资源均量少、国家发展起步晚、自然灾害多、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等种种借口,中国和印度因此也成为了“国强民穷”的典型。然而,同样东方文化、起步较晚、非世界交通咽喉位置、面积不如中国云南省、人口却高达亿、多火山地震同时资源贫瘠的日本,各类人均自然资源指标比中国与印度更为严峻,却成为了仅此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收入一度高居世界第一。
  人才战争所争夺的对象,正是那些能够左右全世界经济、军事、金融、能源、科技等所有重要领域命运的顶尖人才。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世界大国首先是人才大国。人才战争的成败,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向世界的命运。
  一位学者在英国《金融时报》大发感慨:“人才大战(war for talent)与所谓的‘反恐战争’有些共同之处。两者都需要对一些难以固定的东西进行大面积地、令人焦虑地搜索;两者都耗资不菲,而且两者都允许领导人夸大其辞。”
  但是,人才战争早已经不是小规模的常态事件。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分工协作的细化、国际产业的转移、跨国公司的崛起等,推动了人才战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无论官方民间,政府和企业皆不能置身其外,各大行业无一幸免。任何国家即使不去全球人才市场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仅仅留住本国优秀人才也要面临一场国际战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导言(3)
截至2005年,全世界已经约有亿人在出生国以外工作,地球上每3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是移民。在安哥拉、布隆迪、肯尼亚、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塞拉利昂、乌干达、坦桑尼亚; 33%至55%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已经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工作。而海地、斐济的比例超过60%,加纳达到83% 。在中国、印度、俄罗斯,甚至都有超过50万以上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流失到西方发达国家。与此同时,美国仅仅在1990年到2000年间就接受了41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移民,欧盟当时15个成员国10年间也接受了200多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印度媒体就把这种“培养阶段”由本国投入成本、“产出阶段”却去了外国贡献的情况称为“奶牛现象”:牛的嘴巴在印度,吃的是印度的草,挤奶的却是外国人。
  很显然,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去增强了对手,不仅仅是人才教育、培养、培训、替代成本的不可收回,还意味着经验、理念、技术、知识、资金的损失,最严重的是导致自身错过重要的发展机遇。一位加拿大经济学教授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掠夺最有才华的人,尤其是从小国、穷国吸引有智之士,可能会损及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出于最糟糕的考虑,可能会让这些国家一败涂地。”
  最不合情理的是医疗、教育领域的人才流失。在贫穷落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赞比亚1964年独立后所培训的医生90%移民国外,肯尼亚卫生部统计每年公立医院受训医生只有10%留在国内,英国曼彻斯特的马拉维护士比马拉维本土还多。与此同时,全球57个极端缺乏医务人员的国家有36个在该地区,将近50%非洲人享受不到任何医疗服务,这还导致截至2004年还有26个非洲国家的国民平均寿命低于50岁,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莱索托、塞拉利昂人均寿命甚至不足40岁。
  这样的现象在塞拉利昂体现的最为典型:医疗人员的不足让塞拉利昂的婴幼儿死亡率在2003年高达,妇女生产死亡率则是2%,但是,在美国芝加哥医院里,来自塞拉利昂的医生却比塞拉利昂整个国家的医生还多。
  一个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教授就对此极为愤愤不平:“这种公然从不太发达的国家掠夺人才资源的做法让人无法接受……如果不采取政治行动,这些高级人才就会不断地向富国流动,只有一小部份发展中国家能够成为这一体制的外围受益者,其余的则会被边缘化,它们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尤其是卫生和教育则会继续恶化。”
  但是,至今为止,在全球人才战争当中,激烈的争夺战并不时常发生。对人才流失极为重视甚至不惜“夸大其辞”的国家,往往是那些因为重视人才而获得大量人才流入的赢家。例如美国、英国吸纳了全世界最读的顶尖人才,如今仅仅只有其中一部分人才返回祖国,或者流入的人才量开始减少,媒体、企业主、学界就开始忧心仲仲,以为“国将不国”。
  而那些人才战争的长期输家——那些因为人才缺乏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却仿佛是人才过剩的人才大国,对此毫不在意,见怪不怪,不以为然。许多国家对尖端技术保密,却任由能创新这些技术的人才流失;能够为海外知识专利付出高额费用,却不愿为引进那些能创造这些知识专利的人才付出报酬。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是发展中国家而非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据联合国有关统计,截至2005年全世界大约30个国家制定了便利高技能人才入境的政策或计划,但其中17个都是发达国家。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导言(4)
这是最为糟糕的局面:处于劣势的国家,不采取积极、主动、灵活的战略,反而自愿挨打,不进攻、不迎战、不反击、甚至不防守。政府任由短视的“明政策”与*的“潜规则”控制国家,外国人才进入遭到拒绝,本土人才遭受排挤而离开,并且振振有词:本土人才的离开是因为他们不爱国,海外人才没有得到引进与使用是因为他们不适合国情……。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中,中国和印度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但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已经超过600万,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大约40万人离开中国,大部分是通过技术、投资移民以及留学等渠道流失的人才 。中国国家主席*2006年在中国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但是,我国官方研究机构却不得不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
  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而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需要指出的是:学历越高,专业全球越紧缺,回归的比例就越小。在1990 至1999 年,大约47%外国出生的博士会选择留在美国,最重要的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中国博士生滞留率却高达87%,不但远高于中国台湾(57%)和韩国(39%),也超过同样以人才流失严重著名的印度(82%) 。
  清华和北大是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但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 。从2006年开始,清华和北大已是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2007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也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由于留学生大多学成不归,因此,中国逐渐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美国《科学》杂志就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如果人才培养演变成“为他人作嫁衣”,“人才强国”的大国战略从何谈起?并且关键的是,中国在人才战争中处于“只出不进”的状态,改革开放三十年,数以百万的人才流失海外,却没有多少外国顶尖人才归化中国。人才战争这样严峻的局面,正是遮浮在中国崛起与复兴上空的最大阴云。
  尽管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工程院院士的51%,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的72%,*直属高校校长的78%,博士生导师的63%,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主任的72%,都有过留学经历和海外背景。但是,如果四分之一不是留学生回归比例,而是滞留海外的比例,中国将获得多大的人才效益?截至2006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的博士总数不过18493人 ,但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估计中国出生移居美国的博士都有62500人。依赖能源经济的俄罗斯自称人才流失的损失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那么,人才流失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有多少?
  一种乐观的看法认为,人才流失并没有影响中国过去的经济腾飞,那么未来也没有必要过于强调。然而,需要反思的是:“龙的世纪”中的“中国龙”难道能一直是个在全球产业链当中挥洒“血汗”的“苦力”?中国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高出口与投资推动、低附加价值、低价劳动力付出、低端产业增长为主的“中国制造奇迹模式”还能持续多久?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耗国及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如此能耗的产出只有美国三分之一的经济规模,全世界还有多少能源可供这样的中国经济在2030年超越美国?西方能够不因此高唱“中国威胁”吗?
  庞大的人口或许决定了中国不一定要放弃“中国制造”的角色,低端产业会转移到中西部。但是,中国还必须同时向占有大部分利润的高端产业进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崛起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不能只是成为世界的头号制造大国,走出去的是“体力工人”与“技术工人”,而在海外投资、并购等脑力战场上却成为“屡战屡败”的“冤大头”。中国需要成为世界知识经济大国和全球主要智力玩家,需要吸聚世界顶尖而不仅仅是中国顶尖的人才。
  日本证明了全球化时代的强国之路,没有能源、土地、交通,却可以依赖人才资源,而揽全世界的土地、资源、市场为己所用,进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则证明了全球化时代领袖世界之路,不仅仅要培养以及挽留本国的顶尖人才,还要获得全世界大多数的顶尖人才,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惟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也必须打赢这一场的全球人才战争,才能真正恢复汉唐荣光,成为世界大国,完成中华民族的全面崛起与复兴。
   。。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特殊战争
“我们必须欢迎这个世界的伟大天才,而不是将他们赶出这个国家……我们应当鼓励他们成为美国永久公民,这些人将与美国本土出生的天才一起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1492年,当哥伦布开始那趟因为发现美洲新大陆而名垂青史的远航时,他身边88人相当部分是以参加这次冒险作为政府特赦条件的罪犯。1620年,当41名男乘客在北美普罗温斯顿港签订了美国史上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这些开拓者基本上都是流亡在外的英国清教徒。1788年,当菲利普船长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船上同时还有736名囚犯,英国人首先把澳洲当成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
  时至今日,短短几百年间,这些昔日只有冒险家、失意者、流亡者、囚犯、被贩卖的奴工才会往返其中的蛮荒之地,已成为全世界最令人向往、最为繁华的机会之都。美国、澳洲、加拿大不再只是吸引外乡人来此淘金的“新大陆”,也成为了全世界人才眼中实现梦想的“移民天堂”。世界格局这种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尤其美国崛起为全球超级大国的过程,首先要归功于其人才战争。
  在20世纪上半叶,全世界的人们就跟今天谈论中国、印度的崛起一样,广泛讨论美国的崛起。但是,世界格局并不会自然地发生更替性变化,欧洲依然是全球化世界的领跑者。即使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大收渔翁之利,在其首倡成立的“国际联盟”当中还是沦为配角,未如愿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担心历史重演的罗斯福总统询问他的国家科技局长:“战争结束以后,我们要做些什么?”
  这位科技局长的回答是一份叫《科学技术——无止境的边疆》的报告,他声称: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甚至是美国的3倍,科技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而要迅速改变美国科技落后于欧洲的现状,就必须采用特殊手段发动一场特殊的战争——建立特殊部队,利用战争的特殊时机,发动一场对战败国顶尖科学家进行“明抢”的人才战争。
  1943年,诺曼底登陆之后,美国迅速以1个伞兵师、2个装甲师加上第6集团军重兵出击,目的是掩护一支刚刚成立的“阿尔索斯”突击队的秘密行动。“阿尔索斯”间谍部队的唯一任务,就是抢在任何国家尤其苏联之前,俘虏德国、意大利那些优秀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