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15年,美国已经有了六位百万富翁,他们主要从事海运及贸易,其中最富有的是费城的斯蒂芬·吉拉德,1831年逝世,享年82岁。吉拉德出生于法国,其父亲是一名船长,所以吉拉德自幼出海,后来成为一位国际贸易商。移居美国后,他投资于土地、银行股权及国债,并都取得了成功。随后他成立了自己的银行,并与一位叫雅各布·奥斯塔的年轻商人组建了一个财团,我们将在最后介绍这位雅各布·奥斯塔。
  当吉拉德过世时,他拥有600万美元的不动产,这在当时是笔巨大的财富,但是现在还抵不上一位顶尖棒球手一年的收入。他的遗产被捐献给一所男子孤儿学校。由于吉拉德是名坚定的无神论者,所以他在遗嘱中规定,不准任何宗教派别踏足这所学校。
  吉拉德遗留下来的净资产被雅各布·奥斯塔慢慢侵吞。奥斯塔是一位德裔的皮草商,后来他参股了一艘往返于美国到中国航线的船只,这是当时唯一还能牟取暴利的航线。随后奥斯塔有了第二、第三、第四条船,最后他拥有了一个舰队的快船。当时作为一个美国人,能建造起一只快船舰队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因为造船必须依赖银行信贷,而美国银行不会像英国银行那样慷慨融资。
  在那个金本位的年代,货币是有真实的贵金属作为支撑的,银行能提供的货币,取决于其库存的真金白银。伦敦的银行有充足的金银储备,使其有能力为大亨们提供资金借贷。相比之下,美国的黄金、白银供给较少,像奥斯塔之类的企业家,很难获得满足其宏伟计划的融资。
  当奥斯塔意识到在国际贸易中很难击败其竞争对手后,他开始专注于美国国内市场,并在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848年84岁的奥斯塔去世时,他留下的不动产达到了2 000万美元,是他老朋友吉拉德的3倍多。
  在奥斯塔过世后,关于他财富的报道铺天盖地,公众愤怒地发现,奥斯塔为他的亲属留下了1 900多万美元的遗产,只有50万美元被捐赠给了慈善事业。这引发了一场全美范围内的讨论:如果遗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谁应该继承它?公众认为奥斯塔应该为其部属而非亲属留下更多的财产,因为资本家最终应该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每个人都认同积极工作并获取报酬,但是在身后的财富分配上,公众有不同的想法。现在,奥斯塔的后代们不可能再继承他95%的财富,因为不动产遗产税高达55%。现在的富人对遗产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他们可以把财产全都捐献给私人慈善机构或基金,用于资助学校、医院、避难所、艾滋病研究所、粮食储存机构等,或者他们可以什么也不做,通过遗产税将大部分财富留给政府。

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13)
股票的悄然兴起
  1800年美国共有295家公司,但绝大多数仍掌握在私人手中,而非大众持有。当时人们对此存在争议:支持者们认为这种公司是一种*的联盟形式,有助于社会利益最大化;反对者们认为这是一群不*、龌龊且具有破坏性的自私的团体。
  这是单个股票投资者沮丧的时期,虽然政府已经通过了有限责任的法案,投资者不必担心损失会超过其投资总额,但人们还是鲜有问津。在当时你很难找到朋友或者邻居,一起讨论热门的上市公司;现如今,这样的讨论随处可见。
  在那时的报纸上,没有财经版,也没有财经杂志,更没有教你如何选择股票的书籍。实际上,也没有什么股票好选,只有十多家银行,两家保险商,两家煤气公司,一共就这些了。1815年3月的《纽约商业导报》上刊登了所有上市公司的名单,一共24只股票,到1818年共29只,到1830年也才31只。
  股票最初的交易地点是在华尔街的一棵大梧桐树下,随后是在咖啡馆和租来的房间里。后来一度因为发生火灾,交易就转移到一个干草棚内继续进行。
  人们当时无法想象那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通常简称纽交所,NYSE)的交易情形,你可能需要一边玩着游戏,一边等待你的股票成交。交易进行得十分缓慢,买卖交易可能上午11:30下单,下午1:30才能成交。1830年3月16日,只有1/3的股票有换手,这创造了股票历史上成交量最低的纪录。相对于1995年日均亿股的交易量而言,可谓是有天壤之别。
  直到1835年,股票交易才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当时有121只股票在纽交所挂牌。整个国家当时致力于建设运河、高速路和桥梁,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为这些巨大的工程提供了资金。银行股也不再像20年前那样受到追捧,取而代之的是铁路股及其债券。当时,人们会不惜代价,买任何名字中带“铁路”字样的证券,甚至有人愿意以高得离谱的价格去购买铁路沿线的土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土地,人们就向银行借款,银行为这些铁路沿线的地产交易提供了大量的融资。农场主们弃农从商,转而变成地产大亨。
  这是一个美国自生自灭的泡沫,如同英国1836年破灭的南海泡沫,股价和土地价格崩溃的速度和它们当初疯涨的速度来得一样快,投资者都急于变现。原本以为自己能成为富翁的投资者们,身陷无力偿还银行巨额债务的窘境。与此同时,银行的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存款人的存款,纷纷倒闭。于是乎,货币供应量大幅下降,以至于社会购买力剧降,金融体系处于崩溃边缘,史称1837年经济大恐慌。
  美国(包括全世界各国)的经济总是在经历催生泡沫和泡沫破灭的循环。在催生阶段,就业率充分、薪金上涨,投机者们用其所有的收入、典当首饰向银行举债,尽其所能去购买股票、债券、土地。当泡沫破灭时,投机者咎由自取,民众趋于冷静。
  股票市场在1853年和1857年还有两次大跌,当时著名的伊利铁路(Erie Railroad)公司的股价,从62美元下跌到11美元。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持有股票,并提供日常交易,这也许是这个市场最理想的情况。股票市场再一次的下跌是由欧洲人引起的,他们并没有吸取前次美国人的教训,而将大量资金投入美国市场。到1860年前,有一半的美国股票被海外投资人持有,主要是英国人。

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14)
资本造就美国人的创造力
  美国人曾被优雅的欧洲人认为是笨拙的、缺乏教育的下等人。所以,当他们看到一个个创造发明的奇思妙想从美国人脑袋里迸发出来的时候,有多么惊讶。美国人善于创造,主要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在一个地域广袤的国家,人口数量的不足促使发明新的机械用于生产。但是,即使发明家不断涌现新的想法,也不代表它们会被付诸实施。只有运用资本的魔力,人们才愿意投资让这些发明成真,并迎来了美国创造的黄金时代。
  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船,乔治·卡伯特·洛奇发明了压榨机,弗朗西斯·卡伯特·洛厄尔完善了现代工厂,麦考密克发明了大型收割机,从而解放了辛苦劳作的农民。作为一名南部种植园的教师,艾里·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用于将棉花种子从棉花中分离出来,使得南方成为棉花生产基地。麦考密克的大型收割机、塞缪尔·克尔特的自动手枪和一种由三个美国人发明的新型挂锁,在1851年英国水晶宫的世界现代工业展览会上,格外举世瞩目。欧洲不仅对美国的产品感到惊叹,更为美国标准化的生产体系着迷,这意味着从商店里卖出来的每件商品的质量都是一致的。
  同样,是资本将这些图纸上的发明,转变成为现实的产品。部分资金是来自银行的信贷,但更多的是股权融资,股票投资成为一种重要的个人理财工具,尤其是在海外。海外投资者通过新型市场投资,将资金注入美国的产业,150年后,美国又将大量的资金投向新兴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市场。
  农耕机械的使用,彻底改变了农民自古埃及开始的五千多年来亘古不变的农耕生活。农民过去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耕地,弯腰的劳作交给了黑奴,他们是这种农耕方式的牺牲品,如同远古的美索不达米亚农奴一般。在黑奴制度的背后,传统的农耕方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黑奴这种邪恶的制度被废除了,其中资本的力量功不可没,因为投资者们出资生产了农业装备(打谷机、收割机、圆盘耙、铁犁、现代化谷仓之类),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农耕方式。农耕装备替代了原先由农奴弯腰完成的艰苦劳作,奴役农奴再也不能取得任何经济优势了。
  几家一百年前就开始生产农业装备的公司如今依然存在:迪尔、国际收割机、卡特彼勒。它们主要生产、销售农业机械,涵盖锄地、播种、收割,其他的公司生产除草剂和肥料以驱虫除草、肥沃土壤。在机械和化肥的帮助下,美国成为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粮食生产基地。每英亩小麦、玉米的产量远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确实,在我们丰收的庄稼下,是几亿英亩肥沃的良田。而欧洲、亚洲成千上百年来毫无节制的农耕,遗留下来贫瘠、过度开垦、失去肥力的土地。而且我们也不否认,依靠发明与创新,我们依然保持着美国土地的肥沃,美国的农场至今受到全球其他地方的羡慕。
  当上百万爱尔兰人因为土豆减产而丧命,饥饿仍然威胁着人类社会的时候,美国生产的粮食始终多于本国的需求。
  农业机械的产生,虽然改变了种植庄稼的方式,但是没有改变美国人的饮食习惯,相对而言还是单调而乏味的。大部分家庭自给自足基本的饮食还是面包、土豆、茎类蔬菜、干果,偶尔来片腌肉、熏肉,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人们还是用动物腰子做早餐,厨房里没有冰箱,所以,蔬菜和水果只有吃当季新鲜的。

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15)
在冬天,你可以吃黄瓜色拉、腌黄瓜色拉,或者干脆不吃色拉。如果你不生活在水边,则无法吃到新鲜的鱼。柠檬是一种奢侈品,橙子也只有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期间才有供应。西红柿是一种来自墨西哥的异域水果,当时人们还认为它是有毒的。柚子只有在佛罗里达才能吃到。
  由于没有冷藏卡车或火车来运送蔬菜,罐头行业也还没有加工保鲜蔬菜的能力,因此,大家都是在自己家里用玻璃瓶保存食品。和现在人们直接在超市里买牛排、羊肉和猪肉不一样,当时牛、羊、猪等活牲畜被直接赶进城市里再屠宰,以保持肉类新鲜。
  现在,有些舆论在怀念过往这些单纯和自然的日子,但如果他们经历了当时真实的生活的话,他们或许会改变论调,从早到晚的辛勤工作,终日劳作才能让家里人吃饱穿暖。要知道没有现代化的产品和服务,主妇们的工作永远也做不完,先生们也是一样,还有什么值得满意的呢。
  房子、衣服、窗帘、家具甚至肥皂,都是自己手工制造的,普通人几周才去买一件由公司生产的商品。人们每天花上几个小时做饭,再花上几个小时整理花园,再花上几个小时砍柴生炉子。炉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污染源,人们每天在他们的房子和房子周围花上绝大多数的时间,享受房子周围新鲜的空气也许是人们怀旧的理由。
  那时没有电视,也许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很多人也没时间看电视。我们现在所说的室内娱乐项目,那时候是在家庭中展开的,比如玩牌、字谜、作曲、讲故事、说笑话。如果这些娱乐真的这么有趣,为什么人们后来开始转向广播和电视了呢?
  铁路的兴盛带动经济的繁荣
  股票市场的日渐繁荣,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电报机的发明,这是爱迪生的一项伟大的商业发明。当时的电报机,是拿玻璃盒子罩起来的一台打印机,初看有点像现在的糖果贩卖机。每当一只股票成交,都会通过电话或者电报,将消息传到全美,甚至是全世界。从成卷的纸条中,我们可以读取股票成交的价格和数量等信息。任何能够看到电报信息的人,都能在1分钟的时间内,获悉交易情况。在爱迪生发明电报机前,如果你不在交易所里,就无法获知股票的表现。自从安装了电报机,每个投资人都能像置身于交易所内那样,跟踪自己的股票了。
  在1790年到内战期间,美国的经济总量扩大了8倍。意味着同样的人口的产出增加了8倍,总购买和总消费较殖民地时期增加了8倍。当时美国正处于成长为世界最大生产基地的阶段。当内战已经过去,黑奴制度被废除(但种族隔离政策尚未被废除),人们开始向西部拓展,城市的发展不断提高,全美都卷入了这个浪潮。
  到1855年,纺织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新英格兰的河流两边冒了出来,在波士顿交易所挂牌的棉纺织企业竟有46家之多。当已经习惯了身穿军装的退伍军人结束内战返乡后,他们纷纷去买另一种新制服即成衣。肥皂、蜡烛、皮草、枫糖以前种种自家制作的产品,现在都能在商店买到。州与州之间的贸易壁垒被打破,大量的贸易开始往来于各州间。
  联合太平洋和中央太平洋这两家铁路公司中标,负责修建横跨美国、由东抵达西海岸的铁路。尽管受雇的爱尔兰裔、德裔和华裔工人之间时有冲突爆发,但他们最终还是一同完成了这条铁路的建设。 。 想看书来

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16)
国会为全美的铁路建设特批了亿英亩的土地,被认为是政府历史上最大手笔、也是最具有争议的地产授予。铁路公司出售了其中一部分给农场主,并用其中另一些土地作为抵押从银行取得了巨额贷款,用以支付劳工工资,购买铁轨、车皮及其他装备。直到今天,还有些铁路公司拥有当时政府拨给的巨幅土地,对它们而言,这是一笔难以想象的资产。
  铁路承载着货物和旅客,同时也为股市带来了大量的买家。在第二轮铁路泡沫中,投资人向铁路企业提供了亿美元,换取了万英里的铁路,而联邦政府提供的只有土地。从这个角度看,并不是牛仔们和左轮手枪赢得了西部,而是铁路。没有大量资金和这些突破,美国不可能这么快取得版图的扩张。
  我们怎么能错过铁路股?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投资者都集结到了这面旗帜下。看着铁路沿着美国每个角落延伸,看着蒸汽火车头从身边经过,每个人都确信,铁路投资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依据1862年的《宅地法》,大量的农场主参与了铁路股、铁路土地以及这些相关土地公司的投机。一些铁路和土地计划开始变得不切实际,一些对金、银矿的冒险活动也在跟随铁路建设展开。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金矿只是说谎者编造的莫须有的“无底洞”,有时甚至连洞也没有,但那些人却忙于发行股票。那些兜售未经证实的矿产股票的人,要比带着平底锅和鹤嘴锹前往加州探矿的勘探者赚的多得多。这些骗局的受害者却得不到联邦和州政府的保护,当时也没有禁止公司披露虚假和误导信息的相关法律。
  伟大的牛仔时代,虽然只持续了25年,但畜牧场也上市了。在1860年,美国有3 900万人口,却有3 800万头牛,基本上人均一头牛。牛仔文化深深影响了东海岸的大众,并使他们开始投资畜牧业。
  到1869年,已有145家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保险公司开始在华尔街成立。钢铁企业已经成长为巨人,从农业市场和欧洲移民中,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
  铁路已经延伸到美国的各个角落,在五大湖的运输尤其繁忙。船舶也在那里卸下煤炭与铁矿石,在附近的钢厂炼钢,同时也排出有毒的污染气体。即便如此,仍有大量的移民跨海来寻找工作。
  在涌入纽约的人群中,有来自爱尔兰的,来自欧洲大陆的,甚至有来自遥远中国的。他们来到此地逃避饥荒、战争、*、种族歧视、政治动荡等。他们领着极低的薪水,却从事着制衣工、肉包装、焊接工、铆接工、加油工等工种,长期暴露在不健康甚至是危险的环境中。他们之所以愿意忍受这样的工资和生活状况,是因为总比在家乡忍饥挨饿、战火不断来得好。如果原来的生活更好,他们为什么又选择到美国来呢?
  他们也意识到,如果他们留在波兰或是希腊,他们的未来没有前途,因为在那些国家,总有一小群贵族控制着土地、金钱、粮食、政府。在美国他们不止有希望,还有实现希望的可能。这难道不是一片充满着机遇的土地吗?工人们看到自己身边欣欣向荣,他们希望自己能分享这种繁荣,至少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分享到这种繁荣。
  移民工人的后代有机会接受教育,成为医生、律师、管理人员,甚至成为他们父辈们为之辛勤工作公司的老板。

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17)
19世纪后期,美国工人基本上不会去享受豪华假期或香槟晚会,至少绝大多数人如此,他们把钱存到银行,那时的银行也比更早期的国有银行运作规范。但当时的人们发现,拿着形形色色的纸币上街购物是一件麻烦事。所以,到1860年,一个新的联邦银行体系诞生了。自此以后,美国有了统一的货币—美元。
  从美国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的储蓄高达工业总产出的18%。这些又为新兴的工厂与道路的建设提供了融资,工人们变得更有效率了。在同样的工作量下,他们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美国的货币供应较初期扩张了40倍,却基本上没有造成通货膨胀。当另一个新兴经济体俄国开始印发钞票时,他们的货币价值马上就崩溃了,物价飞涨。在19世纪下半叶,虽然美国也是一个新兴经济体,美国的银行也在拼命印钱,但美国的物价却一直保持稳定。美国快速投放货币,却没有引起通胀的原因在于,美国的工业产出是和货币供应同步增长的。
  另一个帮助美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是,当时采用了惩罚性的关税,阻止了进口。虽然现在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自由贸易及其优势的言论,但在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工厂满负荷开工的黄金时期,海外竞争者不能进入美国市场,国内的产业免于与海外厂商竞争。
  创新还在美国持续进行着:电报、电话、汽车、橡胶轮胎。美国人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