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辑推荐(1)
如果说《世界是平的》着重于揭示全球化和新技术对世界的影响及其未来趋势,《集装箱改变世界》则是一个姗姗来迟的追溯,从全球化的视角把被忽视的伟大贡献重新揭示出来,让我们重新认识集装箱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同时,这也是对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表达迟到的敬意。——麦伯良
集装箱改变了航运的经济规律.并因此改变了全球的贸易流。如果没有集装箱.就不会有全球化。——《经济学家》
这本书分析了不起眼的航运集装箱所取得的出人意料的成功.以及这一发明如何让全球商业进发出潜力。——《金融时报》与高盛2006年度最佳图书评委推荐
中国的集装箱产销量已14年蝉联世界第一。集装箱作为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想了解集装箱化.请阅读这本经典史吧。——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
正如很少有人注意到马镫的发明是如何改变历史进程、重构世界版图的.也很少有人意识到集装箱如何成为全球化的幕后推手。《世界是平的》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如何成为把世界变平的“推土机”,而事实上.在互联网出现之前.集装箱这种看似低技术含量的发明早就成为使世界变小、变平的巨大力量。马克?莱文森把集装箱这种平淡无奇的物品置于商业史的显微镜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历史图景.一个我们从来不以为意的商业奇迹。这本让人大开眼界、悦人心智的书.将大大丰富、拓展中国企业对于创新的想象力。——昊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
一个个冷冰冰的铝制或钢制大箱子,却堆积出了中国一年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集装箱,就好比是全球化的“肾”。莱文森挖掘的故事,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贸易世界。——水皮,着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
中国太缺少经济史,更缺少产品史。以一个产品史承载一部经济史,在中国实属罕见。一个行业的改变往往出于偶然,偶然后来被解释为必然,但一场革命往往就是源于微不足道的~项创新。——方向明,《竞争力》杂志主编
txt小说上传分享
编辑推荐(2)
这本书将引起轰动。那些告诉你由晶体管和微芯片改变了世界的专家大错特错。丑陋、单调、不引人注意的航运集装箱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如果没有集装箱,就不会有全球化,也不会有沃尔玛,甚至不会有高科技。……马克?莱文森给我们讲述的既是一段可信又有趣的故事,也是一部引人人胜的经济史。——彼得L。伯恩斯坦,《与天为敌》的作者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给我们讲述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技术——在集装箱登上历史舞台的前后.整个世界的运转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纽约时报》
就像今天大量的国际货物一样,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这是一篇写给集装箱的赞美诗,歌颂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集装箱推动了贸易,加快了货物的交付,降低了商品的价格,拓宽了商品的供给。对一个如此简单、沉默寡言的东西来说,做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华尔街日报》
我们必须阅读的最翔实的书。——雷切尔?洛马克斯,英格兰银行副行长
此书高屋建瓴地提供了关于技术如何改变一个行业的新见解.其中包含了标准制定和创新精神。——约翰?加普,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商业评论员
在改变我们生活这一点上,现代航运集装箱的应用可能仅次于互联网。集装箱航运让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产品轻松地登陆全球各地:它戏剧性地降低了运输的成本,从而使外包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改造了国际港口城市等许多东西。这本倾注了作者心血的好书,让一个看似平凡的主题变成了一系列引人人胜的真实故事,生动地验证了简单的创新也能够改造我们的生活。——威廉?鲍莫尔,伯克利企业家研究中心主任
。 想看书来
内容简介
集装箱有什么重要的地方吗?
一个冷冰冰的铝制或钢制大箱子,上面有很多的焊缝和铆钉,底部铺着木板,其中的一端有两扇巨大的门——标准的集装箱非常像一只马口铁罐头盒。
其实,它的价值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怎样使用。在集装箱出现之前,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成衣绝对不会遍地开花。而在集装箱出现之后,货运变得如此便宜,以至于某件产品产自东半球,运至纽约销售,远比在纽约近郊生产该产品来得划算。中国也从此登上国际集装箱海运和世界工厂的舞台。
本书从集装箱的发明史娓娓道来,将一个看似平凡的主题衍变成一个个非同寻常的有趣故事,展现了一项技术的进步足如何改变世界经济形态的。
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还会有趣地发现,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创新,也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目录
推荐序麦伯良
致谢
第1章集装箱造就的世界
第2章码头上的拥堵
第3章卡车司机
第4章系统
第5章纽约的港口保卫战
第6章工会的分裂
第7章制定标准
第8章起飞
第9章越南
第10章暴风雨中的港口
第11章繁荣与萧条
第12章“大规模”情结
第13章发货人的反击
第14章及时生产
附录国际集装箱行业发展方兴未艾
机构公司名称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名家推荐:
一个个冷冰冰的铝制或钢制大箱子,却堆积出了中国一年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集装箱,就好比是全球化的“肾”。莱文森挖掘的故事,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贸易世界。
…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
中国太缺经济史,更缺产品史。以一个产品史承载一部经济史,在中国实属罕见。一个行业的改变往往出于偶然,偶然后来被解释为必然,但一场革命往往就是源于微不足道的一项创新。
《竞争力》杂志主编方向明
正如很少有人注意到马镫的发明是如何改变历史进程、重构世界版图的,也很少有人意识到集装箱如何成为全球化的幕后推手。《世界是平的》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如何成为把世界变平的“推土机”,而事实上,在互联网出现之前,集装箱这种看似低技术含量的发明早就成为使世界变小、变平的巨大力量。马克?莱文森把集装箱这种平淡无奇的物品置于商业史的显微镜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历史图景,一个我们从来不以为意的商业奇迹。这本让人大开眼界、悦人心智的小书,将大大丰富、拓展中国企业对于创新的想象力。
…《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
致谢(1)
集装箱运输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大量相对近期的原始资料已经非常难以查找了。很多相关的企业记录已经灭失。纽约港务局(PortofNewYorkAuthority),也就是现在的纽约和新泽西港务局(PortAuthorityofNewYorkandNewJersey),对集装箱运输的早期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该机构的很多记录毁于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世界贸易中心(WorldTradeCenter)的恐怖袭击。本书的面世要感谢很多热诚的档案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是他们帮助我在研究者很少问津的那些馆藏中找到了现存的材料;还要感谢很多原本没有义务帮助我的个人,是他们彻底地翻查了自己的文件,为我找到了一些重要的记录。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当我最初想到要写写马尔科姆?麦克莱恩(MalMcLean)时,北卡罗来纳州档案馆(NorthCarolinaStateArchives)的乔治?史蒂文森(GeorgeStevenson)就给我送来了一些很难找到的关于麦克莱恩家族的资料。当我决定回顾更近期的集装箱运输时,纽约市档案馆(NewYorkMunicipalArchives)的肯尼斯?科布(KennethCobb)、纽约拉瓜迪亚社区大学(LaGuardiamunityCollege)拉瓜迪亚和瓦格纳档案馆(LaGuardiaandWagnerArchives)的道格?迪卡罗(DougDiCarlo)以及位于特伦顿(Trenton)的新泽西州档案馆(NewJerseyStateArchives)的贝特?M?爱泼斯坦()向我伸出了援手,让我完整地描述了集装箱摧毁纽约港的来龙去脉。
有关国际码头工人协会(InternationalLongshoremen’sAssociation)的历史资料的缺乏,对研究码头劳资关系的历史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障碍。在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罗伯特?F?瓦格纳劳工档案馆()工作的盖尔?马尔姆格林(GailMalmgreen),帮助我在他们的珍贵馆藏中找到了相关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帕特里夏?希欧内(PatriziaSione)和梅利莎?霍兰(MelissaHolland)在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劳资关系学院(SchoolofIndustrialandLaborRelations)的卡瑟伍德图书馆(CatherwoodLibrary)工作,他们帮助我在该馆的基尔中心(KheelCenter)翻阅了弗农?詹森(VernonJensen)的论文,其中包含了关于国际码头工人协会的大量细节。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致谢(2)
军事史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但我希望了解集装箱运输在越战中的作用;我的努力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指导。吉娜?埃克斯(GinaAkers)和韦德?威科夫(WadeWyckoff)在华盛顿(Washington)海军历史中心(NavalHistoricalCenter)的军事行动档案分馆(OperationalArchivesBranch)任职,他们为我提供了军事海运局(MilitarySeaTransportationService)的记录以及美国海军的大量口述历史资料。让妮娜?斯威夫特(JeannineSwift)和里奇?博伊兰(RichBoylan)在马里兰州(Maryland)学院公园市(CollegePark)的国家档案馆(NationalArchives)现代军事档案部(ModernMilitaryRecordsDivision)工作,他们竭尽全力地帮我找到了很少有人查阅的有关越战时期后勤运输的资料。威廉?莫伊(WilliamMoye)在弗吉尼亚州(Virginia)贝尔沃堡市(FortBelvoir)的美国陆军物资司令部历史办公室()任职,他为我提供了小弗兰克?S?贝森()将军的重要信息——正是弗兰克将军说服美国的武装部队接受了集装箱运输。
罗杰?霍罗威茨(RogerHorowitz)和克里斯托弗?T?拜尔()在特拉华州(Delaware)威尔明顿市(Wilmington)的哈格利博物馆和图书馆(HagleyMuseumandLibrary)工作,根据他们的提醒,我在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PennCentralRailroad)的档案中查到了一些我自己根本不会想到的文件。纽约城市大学研究中心(CityUniversityofNewYorkGraduateCenter)的贝丝?波斯纳(BethPosner)帮我找到了大量不引人注意的资料。我还利用了很多其他的资料来源,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的班克罗夫特图书馆(BancroftLibrary)、国会图书馆(LibraryofCongress)、康奈尔大学的图书馆系统、纽约公共图书馆(NewYorkPublicLibrary)和西雅图公共图书馆(SeattlePublicLibrary)等等,在此我衷心地向这些单位的协助表示感谢。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致谢(3)
对任何研究这一主题的研究者来说,美国商船学院()的名誉教授阿瑟?多诺万(ArthurDonovan)以及已故的安德鲁?吉布森(AndrewGibson)为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准备的口述历史资料都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多诺万教授还为我寻找关于集装箱标准的记录给予了指点。奥克兰港(PortofOakland)的玛里琳?桑迪弗(MarilynSandifur)、米多里?塔巴塔(MidoriTabata)、杰罗姆?巴特尔(JeromeBattle)和迈克?贝里茨霍夫(MikeBeritzhoff)实在太热心了,他们带着我转遍了整个港口,让我得到了站场管理的最新知识。我要特别感谢吉姆?多伊格(JimDoig)和莱斯?哈兰德尔(LesHarlander)——吉姆提供给我的材料(现存于新泽西州档案馆)是他为自己论述纽约港务局的一本权威书籍准备的,而莱斯关于集装箱标准谈判的文件是本书第7章的主要资料来源。
有很多人审读了本书的部分手稿,挑出了一些令人尴尬的错误,给我指出了其他的资料来源,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评论。我要特别感谢吉姆?多伊格、乔舒亚?弗里曼(JoshuaFreeman)、文森特?格雷(VincentGrey)、莱斯?哈兰德尔、托马斯?凯斯纳(ThomasKessner)、纳尔逊?利希滕斯坦(NelsonLichtenstein)、凯思琳?麦卡锡(KathleenMcCarthy)、布鲁斯?纳尔逊(BruceNelson)和朱迪思?斯坦(JudithStein)。第5章的材料要献给商业史学会(BusinessHistoryConference),他们的几个成员为本书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建议。第5章的部分内容曾经出现在《商业史评论》(BusinessHistoryReview)上,其匿名评审人提出了非常有帮助的建议。另外,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审阅本书手稿的评审人也为改善本书做了很多。我还要感谢我在普林斯顿出版社的编辑们:劳伦?勒普(LaurenLepow)做了非常出色的编辑加工,而蒂姆?沙利文(TimSullivan)彻底接受了我对本书的构想以及我认为集装箱确实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信念。
2005年8月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集装箱造就的世界(1)
1956年4月26日,在新泽西州的纽华克(Newark),一架起重机把58个铝制卡车车厢装到了一艘停泊在港内的老油轮上。5天之后,这艘“理想X”号(Ideal…X)驶入了休斯敦(Houston),在那里有58辆卡车正等着装上这些金属货柜,把它们运往目的地。一次革命就这样开始了。
数十年过后,当巨大的拖车统治了高速公路时,当只装载了一排排集装箱的火车隆隆地穿行于夜色之中时,我们很难真正地理解集装箱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大的变化。在1956年,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场,购物者在堪萨斯州(Kansas)中部的商店里还不常看到巴西的鞋子和墨西哥的吸尘器,日本的家庭还吃不上产自怀俄明州(Wyoming)的牛肉,法国的服装设计师也还没有把他们的高档服装放在土耳其或越南来裁剪和缝制。在集装箱出现之前,货物的运输非常昂贵,以至于有很多东西跨越半个国家运输都不划算,更不用说跨越半个地球了。
集装箱有什么东西如此重要呢?当然不是集装箱本身。一个冷冰冰的铝制或钢制大箱子,上面有很多的焊缝和铆钉,底部铺着木板,其中的一端有两扇巨大的门:标准的集装箱非常像一只马口铁罐头盒。这件实用的东西,它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被怎样使用。对一个高度自动化、低成本和低复杂性的货物运输系统来说,集装箱就是核心。
集装箱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从而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形态。薪水低、待遇差、靠在各个港口装船和卸船为生的劳工大军已不复存在,他们在码头旁边形成的拥挤社区如今已成回忆。因为不适合集装箱贸易或者就是不被需要了,一些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海上贸易中心的城市,比如纽约和利物浦(Liverpool)等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码头区以惊人的速度衰落。过去,一些制造商为了靠近供应商和客户,不得不在市区内忍受高昂的成本和陈旧的工厂,而如今他们早就已经搬走了。一些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值得尊敬的轮船公司,因为无力承担适应集装箱运输所需的巨大成本而跨掉了。过去,满世界跑的商船水手们可以在异国的港口上岸玩儿好几天,而如今,他们只能在存放集装箱的偏僻堆场上逗留几个小时,一旦高速的起重机完成了那些金属箱子的装卸,他们的船就会立刻拔锚启航。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集装箱造就的世界(2)
集装箱不仅帮我们摧毁了旧经济,同样也帮我们建立了新经济。像釜山(Busan)和西雅图(Seattle)等一些过去昏昏欲睡的港口,现在已经进入了世界大港的前列。另外,在一些从前没有港口的地方,比如英国的费利克斯托(Felixstowe)和马来西亚的丹戎帕拉帕斯(TanjungPelepas),现在已经建起了大量的新港口。如今,远离主要人口中心的小城镇,可以利用其廉价的土地和较低的工资,来吸引那些不再需要靠近港口以实现廉价运输的工厂。过去摊子铺得很大、从头到尾有数千种制造产品的大工业中心,如今已经让路给那些规模更小、更加专业化、在不断延伸的供应链上给彼此运送零件和半成品的工厂。尽管穷国还在艰难地攀爬经济发展的阶梯,但对他们来说,成为遥远富国的供应者已不再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庞大的工业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洛杉矶(LosAngeles)和香港等地兴起,而这仅仅是因为运进原材料和运出产品的成本直线下降了。1
这种新的经济布局,让制造商可以像在周边销售产品一样轻易地把产品出口到国外,因此那些原本只想在国内经营的公司就有机会成为国际企业。然而,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更廉价的运输也同样会让泰国或意大利的制造商受益。那些只想服务于本地客户而并不想走向国际的企业会意识到,他们没有选择: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都要面对全球竞争,因为全球市场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近了。对那些将其与客户在地理上的邻近作为重要优势的高成本制造商来说,运输成本已经不能再为他们提供避难所了;尽管有关税和时间延迟,尽管纽约服装街上的衬衫制造商离先驱广场(HeraldSquare)上的梅西百货(Macy’s)近得多,但相比起来,位于马来西亚的服装厂还是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向梅西百货供应衬衫。通过把从前孤立的各个工厂整合成网络,那些在不同国家设厂的跨国制造商就变成了国际制造商,从而可以为特定的产品选择制造成本最低的厂址,尽管由于成本或汇率变化的原因,他们仍旧有可能要把生产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在1956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