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太在乎衣食的粗劣或鲜美,说明他追求“道”的用心不够或不诚。
现在的人是不是都不追求“道”了?
现在的人是越来越搞不清楚什么是“道”了……
。 想看书来
里仁第四 4。10
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之zhī于yú天tiān下xià也yě,无wú适shì也yě,无wú莫mò也yě,义yì之zhī与yǔ比bǐ。”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会固执地坚持,也不会固执地反对,一切看是不是符合于‘义’。”适:专注。莫:反对。比:比邻、靠近。
这个义,又是什么呢?
说起来又复杂了。一般来说,义就是合理、正当,比如正义、道义、情义、忠义……
还有仗义,江湖义气……
那是江湖上大家须要遵循的不成文的正当原则。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待人处事,你可以多包容,有弹性,但在“义”字上,却是没什么商量的余地。
大概当时大家待人处事,都太讲究变通了……
可能的,就象我们很多中国人特别讲究变通,不太讲究原则。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里仁第四 4。11
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怀huái德dé,小xiǎo人rén怀huái土tǔ。君jūn子zǐ怀huái刑xínɡ,小xiǎo人rén怀huái惠huì。”
孔子继续讲解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他说:“君子关心德行,小人关心土地;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刑:刑法
,引申为法度。
德行和乡土有什么关系?
有土地就有财富呀。这两句,讲的都是面对利益时,君子和小人的态度。
那这两句有什么区别呢?
可能是贫富之间有所差异吧:对君子来说,富有时会想着施惠于人,贫穷时会想着不要触犯法律;小人呢,富有时一心想着守住财富,贫穷时一心想着得到恩惠。
嗯,可是小人的想法,也很正常啊……
正常是正常,就是和君子相比,境界比较一般吧,俗话说,“君子思天,小人思食”,“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争嘴?这话没听说过。
这后一句说的是,有教养的人讲究礼貌,没教养的人只争吃的。
嗯,和孔子讲的意思差不多,小人比较贪图小利。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里仁第四 4。12
子zǐ曰yuē:“放fǎnɡ于yú利lì而ér行xínɡ,多duō怨yuàn。”
你会不会去巴结有权有势的人?
不会!问这个干嘛?
打个比方,你设想一下,如果你要去巴结有权有势的人,为了什么?
干嘛要说我呀!用你自己打比方吧。
好吧。我想要升官,去巴结有权有势的人,给他送一些礼品……
结果呢?
结果他没有给我官做,我会不会有怨气呀?
会啊,你心里会想:唉,这礼品可是打水漂啦,这些当官的,一本正经些什么啊!
那有权有势的人,说不定也有怨气呢:这小子,就送这么些东西,太小气了吧!
大家都有怨气。
所以孔子说:“什么都按照利益的标准行事,会招来很多怨气。” 放:依照。
可是,如果他给你官做了,不就皆大欢喜了?
也会怨,因为我们的关系建立在利益上。比如,等他不做官了,我又会去巴结新的官,他觉得被冷落了,还会有怨气,说什么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我面对新来的官,又要破费去
巴结……
好了好了,不说了,看你都成什么人啦……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里仁第四 4。13
子zǐ曰yuē:“能nénɡ以yǐ礼lǐ让rànɡ为wéi国ɡuó乎hū?何hé有yǒu?不bù能nénɡ以yǐ礼lǐ让rànɡ为wéi国ɡuó,如rú礼lǐ何hé?”
怎么又谈到“礼”了,应该是上一章的内容吧?
不管这么多了。孔子说:“能以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难的?不能以礼让
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如何来对待礼呢?”何有:不难之意。
上一章讲过尧、舜禅让,就是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吧?
是啊,不过那是孔子的理想,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看,连周武王这样的圣人也不讲礼让了,到了孔子的时代,上上下下为了权力和利益,斗得你死我活……
大家都知道,客气就是放弃……
是的是的。不过,更令孔子无奈的是,大家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拥抱作揖,礼尚往来,所以他会说“如礼何?”
礼成了道具……
里仁第四 4。14
子zǐ曰yuē:“不bú患huàn无wú位wèi,患huàn所suǒ以yǐ立lì。不bú患huàn莫mò己jǐ知zhī,求qiú为wéi可kě知zhī也yě。”
大概一些同学去做官了,却还在抱怨……
抱怨“我怎么还没升职呀”、“怎么没人欣赏我呀”……是吗?
是啊。孔子就说了:“不要担心得不到职位,要担心你有什么本领坐上这个职位。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你,要把精力花在做出让人了解你的事情上。”
就是说,首先要追求真才实学……
当时的社会风气很浮躁,大家都不追求真才实学,都致力于谋个一官半职,或热衷于在
领导面前表现自己,所以孔子才对学生们提出这个警告吧。
里仁第四 4。15
子zǐ曰yuē:“参Shēn乎hū!吾wú道dào一yī以yǐ贯ɡuàn之zhī。”曾Zēnɡ子zǐ曰yuē:“唯wéi。”
子zǐ出chū,门mén人rén问wèn曰yuē:“何hé谓wèi也yě?”曾Zēnɡ子zǐ曰yuē:“夫fū子zǐ之zhī道dào,忠zhōnɡ恕shù而ér已yǐ矣yǐ!”
这件事大概发生在下课之前。孔子对曾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所有的言行中。”曾子点头应道:“是!”
这个曾参,就是那个“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吧?
就是他呀!
不是说他很年轻,又很愚钝么?怎么这次反应这么快,连“何谓也”也没问……
当时在场的几个同学也奇怪了。孔子离开教室后,有位同学问曾子:“老师讲的什么意思啊?”曾子回答说:“老师所讲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回答得很有信心嘛——“忠恕”是什么?
忠,就是尽心待人;恕,就是推己及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真诚和宽容——孔子讲的人与人的相处之道,都可以体现在这两个字上。
就这两个字,可以贯穿所有的言行?
不信你可以试试看:碰到任何事情,都想一想:是否忠?是否恕?
让我想想——累了,今天的值日就溜掉吧,反正她们会做;借胡菲的书该还了,可还没看完,找个借口拖几天……
人心都是相同的,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你也要怎么待人——这时候你就该想:如果人
家溜掉了,你会怎么看?如果人家借了你的书久拖不还,你会怎么想?
好像有些懂了……可是,孔子讲的是“一以贯之”,怎么到曾子那里变成了“忠”和“恕”两个方面了呢?
孔子所讲的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其实就是“仁”——曾子不过是从实践的方法上,把“
仁”字具体化了,变得可以让你照着去做了。
曾子今天的表现,不怎么愚钝嘛!
这“一以贯之”的成语,后来又引伸出始终如一、坚持不变的意义。
[相关词语]
一贯——语出“吾道一以贯之”,用一种道理贯穿。后引申为一向如此。
[造句]
一以贯之——做什么事情都要一以贯之,怎么能够今天这样,明天那样?
里仁第四 4。16
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喻yù于yú义yì,小xiǎo人rén喻yù于yú利lì。”
有了我们前面的讨论,这句话应该很容易理解了吧。
喻,怎么解释?
就是了解、明白的意思。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也就是说,
面对同一件事,君子更多的从“义不义”判断,小人更多的从“利不利”判断。
就像交朋友,君子觉得孔子这个人可以成为朋友,小人会觉得,和孔子交朋友有什么意思,又无利可图?
对啊。还有读书,有人认为“读书明理”,有人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
也不对啊,那样的话,做生意的都是小人了?
做生意也要讲义呀,不过这又扯远了,以后你自己做生意了再说吧。
里仁第四 4。17
子zǐ曰yuē:“见jiàn贤xián思sī齐qí焉yān,见jiàn不bù贤xián而ér内nèi自zì省xǐnɡ也yě。”
上一回你讲到和孔子交朋友,出于什么目的?
可以让自己有长进呀。
这一回,孔子谈到了使自己长进的方法:“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想怎么向他看齐;遇到不优秀或者比较差劲的人,就反省一下自己。”
就是经常看看人家,想想自己。
你们班有没有不贤之人?
这个,不好说——有个女同学,喜欢在背后说人家,今天对这个人说那个人不好,明天又对那个人说这个人不好,我们现在都不大睬她。
看到她,你就要反省反省自己,不要自己也有同样的毛病还不知道——另外,你们班有没有贤于你的同学?
那肯定有啦,有的功课比我好,有的发言比我积极。
所以啊,贤人与不贤之人都是一面镜子,通过别人,才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不然,自己的优点也不知道,缺点也不知道,就谈不上进步了……
嗯,看来要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
不过,我想补充孔子一句,最终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判断一下,不然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也挺累的。
里仁第四 4。18
子zǐ曰yuē:“事shì父fù母mǔ几jī谏jiàn,见jiàn志zhì不bù从cónɡ,又yòu敬jìnɡ不bù违wéi,劳láo而ér不bú怨yuàn。”
爸爸妈妈会犯错误吗?比如,会有什么事错怪了你……
当然会啦,还不少呢!
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
指出来呀,为自己辩护呀。
爸爸妈妈如果一拍桌子,说:“小孩子不许顶嘴,滚一边去。”你怎么办呢?
这个,这个,你说我该怎么办?大哭大闹吗?
现在当然不会啦。可孔子不这么看,面对父母的过错,他说:“侍奉父母之时,婉转地规劝。看到自己的意见没被接受,仍然要非常恭敬,不要冒犯,无论怎样操劳,心中也没有怨恨。”几:轻微,婉转。谏:规劝。
这样啊,我觉得不公平……
那都是过去时代的规矩了,现在当然不要你照着做。我们只要了解,孔子容不得人们不尊敬长辈的,就行了。
嗯。我发现一个问题。
你讲。
孔子对待父母和对待国君很像,尽管他们犯有毛病,态度都比较婉转;不像对待大夫以下的人,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就说到孔子的核心思想了,他觉得,你可以指出父母或国君的错误,但上下关系不能搞乱。我们读到后面,自然会明白。
里仁第四 4。19
子zǐ曰yuē:“父fù母mǔ在zài,不bù远yuǎn游yóu;游yóu必bì有yǒu方fānɡ。”
这句我来解释。孔子说:“爸爸妈妈健在的时候,不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如果去的话,一定要有方向。”
过去,出门远行都叫远游。
现在很多孩子,远游到国外都很正常,我们一些同学,高中就打算去国外念了。
这也算“游必有方”吧。过去大多把“方”解释为方位,其实解释为“主张”更好,就是说,你要远游的话,一定要有个主张,有个理想,或有意义的目标。
嗯,和方向的意思差不多。
比如这个“游”,过去大多指游学、游宦,就是出远门到外地学习、当官,那是为了求取功名,孩子有出息,当爸爸妈妈没一个不赞成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里仁第四 4。20
子zǐ曰yuē:“三sān年nián无wú改ɡǎi于yú父fù之zhī道dào,可kě谓wèi孝xiào矣yǐ。”
这句话出现过了,在“学而第一”那里。
可能是编辑的弟子不小心,糊里糊涂插进去一条重复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里仁第四 4。21
子zǐ曰yuē:“父fù母mǔ之zhī年nián,不bù可kě不bù知zhī也yě。一yì则zé以yǐ喜xǐ,一yì则zé以yǐ惧jù。”
年,就是年龄;知,就是记住……
我知道了,孔子说:“爸爸妈妈的年龄,不可不记住啊。一方面为之开心,一方面为之担心。”
说说看,为什么又是开心,又是担心?
开心嘛,是因为爸爸妈妈长寿;担心嘛,因为年纪大了,也许毛病也会多了……
也不必回避的,年纪大一岁,离生命的终点也就近一步——不过,多念几遍,我觉得孔子还是话中有话的。
他的意思是……
他在提醒:开心时,你该为父母做些什么;担心时,你该为父母做些什么。
你觉得孔子有点婆婆妈妈吗?
有一点。不过,孔子不大讲一些听不懂的大道理,他讲的什么“仁”啊“孝”啊,也就在这些婆婆妈妈的事情中吧。
里仁第四 4。22
子zǐ曰yuē:“古ɡǔ者zhě言yán之zhī不bù出chū,耻chǐ躬ɡōnɡ之zhī不bú逮dài也yě。”
孔子经常讲,言语要谨慎,知道为什么吗?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讲出来的话收不回去的。
孔子在这里说:“古时候人们不轻易发言,因为他们觉得做的赶不上说的,是一件可耻的事。”躬:亲身,亲自。逮:赶上。
不逮,就是“驷马难追”吧。
是啊。孔子说这是古代的风气,那现代一定是相反了……
现在是不管做不做得到,先答应了再说。
竞争激烈了,大家都拍着胸脯说“我行我行”——对了,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
?
我?怎么说呢,孔子的道理是对的,可是,照孔子说的去做,好像容易吃亏,不照他说的做呢,心里又有点那个……你倒说说,该怎么办好?
这个,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里仁第四 4。23
子zǐ曰yuē:“以yǐ约yuē失shī之zhī者zhě鲜xiǎn矣yǐ!”
约,就是约束、节制、不随便。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种情况很少见。”——问你一句,约束的反义词是什么?
是放纵。
那这句话反过来说呢?
就是“以放纵而失之者,多矣”,对吗?
对。过失大多因为放纵,还包括思想不集中、疏忽等等,都因为没有约束好自己。
我们考试测验时的很多错误,丁老师都说,不是你们不懂,很多都是粗心。
做人也一样。以后到社会上,会有很多考试测验,一不小心就会犯错。
那很可怕呀,得当心点了。
我想,也不用太拘束了,照自己的天性行事,记得孔子的教导,注意点就行。
里仁第四 4。24
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欲yù讷nè于yú言yán而ér敏mǐn于yú行xínɡ。”
也许,当时几位同学正在议论人家的性格特点,一位同学说:某某同学什么都好,就是不善于表现自己,讲话也结结巴巴的。孔子正好听到,他不同意这个看法,于是就说了这样一句话。
讷,就是言语迟钝?
是的。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言语应该迟钝,行动应该敏捷。”
孔子总是叫大家言语要谨慎……
也不单单是谨慎,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不说“君子
欲慎于言而敏于行”呢?
这倒是,为什么呢?
我想,孔子是在说一种他喜欢的为人。
他喜欢那种讲话笨笨的人?
因为讲话笨笨的人,大多内心比较忠厚,也更可靠吧。
不过我总觉得,这世界上孔子没几个,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巧言令色”的。
说的也是,你去面试,“敏于行”是看不到的,就看大家怎么“巧言令色”了,如果考官是孔子也就罢了,不是孔子,“讷于言”的君子一点机会也没有。
那怎么办?——既敏于言,又敏于行?
试试看,只要不“巧言令色”就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里仁第四 4。25
子zǐ曰yuē:“德dé不bù孤ɡū,必bì有yǒu邻lín。”
也许,那是孔子最困难的一段时光。带着一群学生,离开一个个不理解他们主张的国家,一路上,还常常遭冷眼被冷落……
很落魄的感觉。
想象得出,大家埋着头默默前行,累了,在旷野里坐下,同学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看着一双双迷茫的眼神,孔子讲了六个字,那声音,仿
佛可以穿透夜空……
德不孤,必有邻!
对——有德之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志同道合者与他相伴。
有点悲……
是啊,当时的气氛,一定很悲壮,好像听得见孔子这句话在旷野里传来的回声——不过你注意没有,孔子在这里用了一个“不”字、一个“必”字,说明什么?
说明什么,你说呢?
这也要倒过来看——说明有德之人总是很孤独,志同道合的朋友总是很难得……
是呀,不然的话,他只要说“德有邻”三个字就行了。
我想,正是在这孤独悲壮的气氛中,才体现了孔子的坚定信念,他相信德行必有知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不会放弃……
里仁第四 4。26
子Zǐ游yóu曰yuē:“事shì君jūn数shuò,斯sī辱rǔ矣yǐ;朋pénɡ友yǒu数shuò,斯sī疏sh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