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大利海军

    意大利也和土耳其一样,在开战之时尚处于观望状态,自从统一建国以来,意大利经常依靠朝秦暮楚和见风使舵,寻求以很小的代价来获得较大的成就。意大利虽说是“三国同盟”的一员,但是对于意大利而言,三国同盟与其说是盾牌,不如说是锁链。俾斯麦及其后任者以及奥匈帝国都对于意大利的羸弱十分明晰,甚至加以轻蔑,并且劝阻其推行殖民主义,认为这次徒然浪费和分散意大利本身不足的军力。而且,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之间具有由来已久并且很尖锐的矛盾,这也注定了三国同盟存在有不稳定的因素。当然对于意大利而言,三国同盟的建立暂时减小了他在陆地上承受的压力,在翁贝托一世国王以及首相克里斯皮(FrancescoCrispi)的推进下,意大利的思想家们拒绝了在法国盛行一时的发展雷击舰艇的“少壮派”理论,更倾向于马汉的海权思想,因此大力投入海军建设,强调战列舰的首要地位。克里斯皮几乎毫无顾忌地在海军上大肆投入,一度建立了世界第三位的强大海军,虽然这个政策的结局是经济以及工业的疲惫,不到十年其海军实力又落到了第六位,但是意大利海军也算是获得了一笔遗产。

    1903年意大利新政府注重发展经济,经济增长率在欧洲首屈一指。到了战争前夕,意大利迅速壮大的工业基础又使得他们能够大大扩大其军事力量。这种以“重振罗马雄风”之名成为列强的渴望之心,恰如意大利当时著名的民族主义诗人邓南遮(GabrieleD'Annunzio)在其剧本《战舰颂(Lanave)》中所云:“武装到船头,驶向全世界”。因此,意大利的当时对于海军建设的规划是,使其兵力达到法国的六成,以及对奥匈帝国拥有四比三的优势。

    为了实现其“重振罗马雄风”的梦想,意大利最初的表现就是欲以收回其“失地”,而其中最为尖锐的,便是在巴尔干问题上同奥匈帝国就特伦蒂诺、伊斯特里亚以及达尔马提亚的领土争端上。

    在萨拉热窝事件后,意大利在一次内阁会议上秘密选择了中立。一方面以奥匈对于塞尔维亚没有事先和罗马商议为由,拒绝承担三国同盟的义务。另一方面则使出见风使舵的故伎,将自己作为一个决定性的砝码。在通过九个月的讨价还价和权衡利弊后,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和协约国签署了秘密的伦敦条约,定下了一个月后加入协约国参战的协定。1914年初开始担任意大利首相的参战派萨兰德拉(AntonioSalandra)将参战称为“神圣的利己主义(sacroegoismo)”,借此机会“收复失地”以扩大领土。

    当时意大利海军参谋总长迪·雷韦尔伯爵(PaoloEmilioThaondiRevel)提出了一个比较审慎的计划,他将战列舰集中于下亚得里亚海布林的西和塔兰托港,依赖轻型舰艇在亚得里亚海以及达尔马提亚海岸外作战,他希望以轻型舰艇首先消耗敌舰队,然后以一场优势下的大舰队决战中击垮对手。不过一旦意大利陆军逼近波拉港,舰队便会驶向威尼斯,保护其陆军近海侧翼免遭敌方海军炮击,此时倘若与敌方舰队遭遇便与其交锋。

    意大利海军参谋总长事实上是该国海军战斗活动的最高指挥官,主掌海军部及其所属各部门,主管造船、人事、动员、武器装备、建立海岸防御,同时也负责构筑海军基地和军港、海军技术器材的供应等。意大利海军总司令阿布鲁齐公爵(LuigiAmedeoGiuseppeMariaFerdinandoFrancescodiSavoia;ducadegliAbruzzi)同时身兼第一舰队司令官,在指挥体系下也是隶属于海军参谋总长的领导之下。和其对手奥匈帝国海军相似的是,其海军的人员配备也是通过由濒海地区居民以及对于海洋有过一定接触,拥有一定经验的,或者与海军有关的比如造船工人等人员,其服役期限为现役四年、预备役八年。同时还有一所少年学校负责培育专业人员。意大利海军的主要基地为拉斯佩齐亚,其他基地有那不勒斯、巴勒莫、墨西拿,而面对亚得里亚海的主要基地为塔兰托、其他基地有布林的西、安科纳以及威尼斯。但是由于基地设备不完善,意大利海军不能完全适应在亚得里亚海的作战。

    意大利在1915年5月23日加入协约国的两星期以前,便与英法签订协议,英法答应将一部分舰艇编入意大利海军归其指挥。意大利海军本身分为两个舰队,其中第一舰队配置于塔兰托,下辖2个战列舰分舰队以及1个装甲巡洋舰分舰队,拥有4艘无畏舰和4艘装甲巡洋舰,其侦察分队拥有5艘防护或者侦察巡洋舰和4艘辅助巡洋舰,同时还有驱逐舰队2个、雷击舰队3个和潜艇舰队1个,辖11艘驱逐舰、18艘雷击舰以及4艘潜艇;第二舰队驻扎布林的西,拥有共6艘前无畏舰的2个战列舰分舰队、5艘装甲巡洋舰的1个巡洋舰分舰队、10艘驱逐舰的2个驱逐舰队,此外还有4艘布雷舰。此外在威尼斯还有所谓“威尼斯海军”,这是应意大利武装力量总司令卡多纳(LuigiCadorna)将军要求组建的,其目的是为了支援濒海地区与奥匈帝国作战的陆军。该部共拥有3艘旧战列舰、2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30艘雷击舰以及共计14艘潜艇的3个潜艇舰队。此外,意大利海军还在阿尔巴尼亚、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红海以及其他海外基地拥有部分舰艇。此时意大利海军主要舰艇为4艘无畏舰、9艘前无畏舰、7艘装甲巡洋舰、16艘其他巡洋舰、33艘驱逐舰、48艘雷击舰、18艘潜艇以及4艘布雷舰。
第20页:天皇统帅下的日本海军
    日本海军

    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以外的主要海军强国还有美国以及日本,他们都有其各自的海军战略。由于远离战场,所以其直接目标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并不完全吻合,但是大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改变自身态势的机会。

    对于日本帝国而言,其主要潜在敌手的顺序依次为俄国、美国以及中国。虽然和英国签订有同盟协定,但是战争爆发之时,夺取德国在中国以及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便成了日本在大战中的最主要战略目的。日本在1914年8月15日向德国提出最后通牒,责成德方在一个月内将胶州地区无条件无偿交给日本,因未获答复而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

    根据当时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军政方面分别由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辅弼,而在具体作战方面则由陆军的参谋总长以及海军的军令部长相辅佐。事实上这样导致了原来应当隶属于军政之下的军令权升高到和军政权相当的地位。由此形成了所谓统帅二元化的现象。对于统一系统的作战行动带来了问题,并且决策往往也是双方妥协的产物。在明治初期,日本海军曾经将主力舰队称为“常备舰队”、二线舰艇称为“警备舰队”,甲午战争开始六天以后,日本海军曾将这两者合并称“联合舰队”,此后当日俄战争或者演习之际,还会组织新的联合舰队,直到1923年才将其定为常设单位。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直接属于天皇指挥,而在军政和军令方面则接受海军大臣以及军令部长指示。而在日本海军中,作为根据地并进行舰队后方的统辖工作,并负责舰队补给、准备、水兵招募训练等任务的机构则被称为镇守府,这些镇守府主要和日本海军基地所在地一致,主要有横须贺、吴、佐世保以及舞鹤四处。

    日本海军采用的是义务兵役制度,兵役法规定从17岁到40岁的男子只要没有被豁免兵役的都将进行兵籍登记,到了20岁接受兵役检查,合格者将作为现役兵士入伍,而海军征兵为现役三年。当然海军是以志愿兵为主,志愿兵的服役期间为五年。水兵如果“任用考试”合格,则可晋升为士官,被认为是“职业军人”。而海军军官则通过“海军兵学校”、“海军机关学校”或者“海军经理学校”学习毕业以后方可担任,但是,海军兵学校毕业,能够拥有军队指挥权的“军官”却与拥有医务、财务以及各种技术的无军队指挥权的“军官相当者”严格区分。

    1914年时,日本海军大臣为八代六郎中将,军令部长则是岛村速雄中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海军拥有第一到第三舰队以及辅助舰队,而为了接收德国在太平洋的岛屿,又增设一些所谓“南遣支队”,直到1915年11月1日才将第一到第三舰队组建以吉松茂太郎中将为司令长官的联合舰队。

    日本海军在1914年8月参战之际,主要拥有无畏舰2艘、战列巡洋舰2艘、前无畏舰以及舰籍转为海防舰的老式战列舰14艘、装甲巡洋舰12艘、防护巡洋舰15艘、轻巡洋舰6艘、水上机母舰1艘、驱逐舰50艘与潜艇12艘。
第21页:
    美国海军

    美国早在其独立后四十七年,在其总体国力相对薄弱之时,便针对欧洲列强对于拉丁美洲继续控制的问题,提出了其独自的方针——门罗宣言。该宣言表达了美洲为美洲人的美洲,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这一观点,表明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体现了一个新兴国家的大国气魄。同时,它又超越列强之间的纷争,不介入列强可能的对立和冲突。门罗宣言不针对特定国家,没有给美国树立敌人,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门罗主义为正在崛起的美国在外交上奠定了的基础。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在事实上和外交风格上塑造了美国一个多世纪的对外关系,其日后的发展、强大离不开门罗主义的作用。当然,门罗主义同时也被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加以发挥,化作其实施扩张的幌子,而且也成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理论依据。事实上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美国对于欧洲战事,依然在很大程度是抱以观望姿态。。buuyu。

    美国海军在独立以来,带有非常强烈的沿岸海军的色彩,不过是陆军的附属。而1886年,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ThayerMahan)海军上校担任了海军军事学院院长和首席教官。这位马汉便是著名的海权理论奠基人,其理论当时在英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其理论影响下,以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以及亨利·卡伯特·洛奇(HenryCabotLodge)参议员等为代表,则逐步将其理论化为了现实。到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时,美国海军已经拥有了5艘战列舰,年轻的美国新海军终于战胜了曾经统治过大洋的西班牙帝国,加入了海上列强的行列。在此激励之下,美国海军得到了迅速的扩充,尤其是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就任总统以后,美国一度拥有了仅次于皇家海军的第二大海军,环绕全球的“大白舰队”成了美国海军走向大洋的象征。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对手,他们制定了一系列以色彩代表相关国家的作战计划,由于其潜在敌手分布东西海岸,而根据马汉不能分割舰队的理论以及当时可能的最大的威胁,美国还是将舰队主力置于大西洋海岸。

    美国海军采用的是募兵制,到了西奥多·罗斯福任总统之际,他认为随着海军舰艇技术的复杂化,仅仅要求水兵体格强壮是远远不够的,他更希望能够募集具有聪明才智的人员到海军,为此他认为必须改善水兵的待遇以吸引人才。于是美国海军中水兵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愉快,伙食也大大改进,有了较多的自由以及娱乐机会。同样,为了和工业界争夺技术人才,海军也成立了技工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甚至从1905年国会批准了每年可以从准尉提升12人担任少尉的法规,这样普通水兵的晋级终点便不再是准尉了。不过海军军官的来源还是依靠安纳波利斯海军官校,同时轮机军官到了19世纪末也获得了和通常军官相同的待遇。

    对于海军指挥系统,长期以来美国海军只是在海军部下设立了一些互相独立的局,缺乏协调。当时曾有成立海军参谋部的呼声,但时任的海军部长约翰·朗(JohnDavisLong)对把执行权力都交到军官手里表示不信任,坚决反对成立海军总参谋部。于是仅在1900年3月,成立了一个只有咨询权的海军委员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国除了积极筹划建立一支实力达到世界第一的海军,同时在海军部下成立了一个负责并且全面指导海军作战事务的海军作战部,部长由现役海军军人担任,事实上就相当于国外的海军参谋本部。

    在战争爆发以后,从美国海军的构成来看,还是体现了马汉关于海权思想的影响,也就是重视主力舰队的建设,而对于美国海军在今后战争中所面临的最为直接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抗德国的无限制潜艇作战,以及如何将百万大军及其装备安全运过大西洋,并且保障其补给等等这些问题却较少研究,直到卷入战争以后才逐步研究解决。美国在1917年参战之时的海军部长为约瑟夫·丹尼尔斯(JosephusDaniels),他虽然是一名精明的政治家,但却不谙海军,海军部的重任主要落在海军次长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DelanoRoosevelt)肩上。海军作战部长则是本森(WilliamShepherdBenson)海军上将,此人却是以厌恶英国著称的。

    在1917年4月美国参战之时,美国海军拥有的主要舰艇增加至14艘无畏舰、23艘前无畏舰、6艘低舷重炮舰、11艘装甲巡洋舰、23艘防护巡洋舰、3艘侦察巡洋舰、68艘驱逐舰以及49艘潜艇。
第22页:北海海战开局 激战一触即发
    北海海战的开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海军的军事行动几乎遍及全球,但在北海的对抗是规模最大且最为激烈的。

    北海为大西洋东北部边缘海,位于大不列颠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和荷比低地之间。西面以英格兰、苏格兰为界;东面与挪威、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相邻;南部从法国海岸的沃尔德灯塔,越过多佛尔海峡到英国海岸的皮衣角的连线为界;北部从苏格兰的邓尼特角,经奥克尼和设得兰群岛,然后往东到挪威海岸的连线为界。其南部经多佛尔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北部则经苏格兰与挪威间的缺口,以开阔水域与大西洋及挪威海相接;东部经挪威、瑞典、丹麦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联通波罗的海。+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北海南北长965。4公里,北部宽为580公里,最宽676公里。海域总面积为60万平方公里。除靠近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南端存在有一条平行于岸线宽约28到37公里,水深200到800米的海槽外,大部分海区水深不超过100米,南部则更是浅于40米。英格兰北面外海有很多冰碛物构成的沙洲、浅滩,其中面积达17;600平方公里的多格尔沙洲水深仅15到30米,是世界著名的浅海之一。由于北海的平均水深仅为91米,几乎到处可以布设水雷。但是北海潮汐水位升降较大,水流很急,使得水雷容易发生脱落;严重影响水雷障碍的布设。同时潮汐的变化对于海军在濒临陆地的行动影响也很大,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停泊于德国主要基地威廉港的大型船只仅在涨潮之时才能出入。

    北海是浅海,又是寒流和暖流汇合处,海流带来丰富的营养饵料,因此也成了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渔场之一。这片面积不到全世界海洋面积千分之一的海域,水产的收获量竟然高于百分之五!北海又是世界最繁忙的海域之一,是沿岸各国以及欧洲与其他各洲之间大宗货运的主要航道,但因风暴频繁,雾浓浪大,水浅滩多,因此航海条件相当困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四年中,如果仅从海战角度看,最为主要的便是当时雄居世界第一位海军强国的英国与急起直追跃居世界第二位海军强国的德国之间的较量。这两支海军的主要作战舞台便是在北海,因此在战争期间,英德两个主要海战对手的海军力量基本上都部署在北海沿岸的基地之中。

    英国大舰队与德国公海舰队

    英德海军在北海直接对抗的主角,便是英国的大舰队与德国公海舰队。但是这两支舰队的由来以及发展历程又是如何的呢?也就是说,在这场大戏正式开场以前,这个舞台又是如何布置的呢?以下便做一个比较简略的介绍。
第23页:德国海军的崛起
p米p花p书p库p ;http://www。7mihua。com
    德国海军的崛起

    尽管英国大舰队的正式名称是在1914年8月4日临战前更改而成的,其前身,也就是英国本土舰队与德国公海舰队的对抗,在大战爆发之前,便早已经开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与德国之间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激烈程度无与伦比的海军实力争霸赛。这场竞赛随着时间的发展愈演愈烈。当它到达颠顶时期之时,也恰逢世界大战爆发之际。

    当然,这两国之间的竞争也并不仅仅限于海军。究其根源,在于新兴的德意志帝国急于崛起腾飞,而当时海外殖民地遍及全球的老牌大不列颠帝国则担心由此会触及其根本利益,因此双方形成了一种宿命的冲突。

    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英国海军在七大洋的优势已经到达了不可动摇的地步,作为其拥有海军力量的一种指针,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所谓“两国标准(TwoPowerStandard)”,也就是说,英国海军应该拥有的军力,应该与次于英国的两大海军力量之和保持相等程度。而在德国海军的崛起之前,这两大海军力量是指第二位的法国与第三位的俄国。

    德国海军没有英国那样深厚的根基。在19世纪初,德国以普鲁士创设的海军为起点,走上发展的道路。但成立之初的德国海军只不过是一支非常微弱的力量,与当时的英国海军相比,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直到普法战争以后,随着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