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正文-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根据民国年间,时任蓝田县县长、喜好玉石收藏的童冠文推考,传国玉玺可能被五代的冯道私藏。但是,该网民的帖子无任何出处。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的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唐末,冯道事幽州刘守光为参军。刘守光败后,冯道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掌书记。李存勖即位,以冯道为翰林学士。明宗时任相。冯道历五朝十一帝,不离将、相、三公高位,容身保位,未尝谏诤。晚年自称长乐老。

  
  后唐主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等在亡国之际,登玄武楼*而亡之时,冯道正是当时的重臣。唐废帝李从珂时,冯道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李从珂在玄武楼*而死,传国玉玺自此不知去向,莫非传国玉玺被冯道收藏?这时,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使他(即童冠文——笔者注)心头为之一震,传国玉玺会不会就在冯道的墓中?这样一想,他心头的疑云便一点一点地散开了,立时感到云开日出,豁然开朗起来,看来传国玉玺很有可能就在冯道的墓中。

  
  原来冯道不仅是一个善于观望形势、舍弱趋强、无所建树的大官僚,而且还是一个私藏国宝、老谋深算的人。他把传国玉玺私藏起来而没有献出来,大概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也许即使献出来他也不可能当更大的官了,他深知自己的官职已经够高了,纵使献宝邀功也是白搭,所以便藏了起来。而他死后,却让这稀世珍宝陪伴着他那丑恶的肉体,成为千百年来的一大迷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蒙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皇帝亦淡出中国历史,更无所谓“白版”不“白版”矣。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越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沉浮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盗墓神器洛阳铲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最早发明洛阳铲的是一个叫李鸭子的人。此人家住邙山南麓、洛阳东郊马坡村,生于1873年,卒于1950年3月8日。李鸭子自幼家贫,没有进过一天学堂,小时候替人放牛、割草为生,村人不知其名。及长,见其腿脚不甚灵便,走起路来有点蹩,看上去如同鸭子走路,乡人乃呼之曰小鸭子。随着年龄增长,因其祖辈姓李,乡人又呼曰李鸭子。

  
  话说1923年春天,李鸭子到孟津县赶集,饥饿时来到一个小铺前喝牛肉汤,对面卖水煎包子的偃师马沟村人正在搭棚子,几个人拿了一个铁铲在地上戳一个小洞。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鸭子兴趣,便静心观看。只见这个东西每往地里戳一下,就能带起一些泥土,李鸭子起身上前仔细观察,发现这个铁铲是半圆形,带出的泥土保持着原来的地层结构。这个现象使他联想起平时看到骡马行走,铁蹄经常带起一些土来。两相对照,灵感忽闪,李鸭子当即意识到半圆形的铁器,要比平时使用的铁椎、铁锹更适合探找古墓,一个初步构想就此构成。

  
  回到家后,李鸭子比照着那个搭棚子的工具做了个纸样,找到邻村张铁匠让其按图打制。六十多岁的张铁匠是个本份人,看到李鸭子拿来的这个结构图和对方神秘兮兮的样子,立即猜到可能是为盗墓所用。张铁匠平时对盗墓之人虽无强烈的恶感,但顾及自家铺子的名声,不太愿意与其同流合污,遂婉言谢绝。因张铁匠的手艺远近闻名,且相互熟悉,小心谨慎的李鸭子为防泄露其秘,不愿再到别处张扬,索性一咬牙,许给对方一个大洋。张铁匠见对方开价丰厚,遂勉强答应并照葫芦画瓢地打制出一把半圆形铁铲。李鸭子将这个“新式武器”揣在怀中回到家,装上一根木杆,在自家院内一试,果然效果奇妙。每向地下钻插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的地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内中的土色与杂物清晰可辨。更让他得意的是,没有多久,就深入地下几米,打出了一个茶碗般粗细的深洞——第一把探铲就此问世。

  
  神奇的洛阳铲一经问世并在实践中应用,因探墓效果显著,很快在盗墓业内传开。张铁匠的生意因此而兴隆,据说一个月就赚了三百多块大洋。因这种铲子直径较小,主要用于打洞勘探,当地人取名“探铲”。又因此铲子是在洛阳地区问世并首先使用,又称之为“洛阳铲”。

  
  直接用铁锹开口有了进步,但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只有铁锥碰到地下金属器物时,才能通过磨擦产生并带出气味,这种气味自是相当微弱,若无嗅觉灵敏和相当经验者,难以据此寻出蛛丝马迹。倘若铁锥遇到瓷器、玉器等陪葬物品,几乎无气味可嗅。而一旦地下墓坑为泥水所浸,即便是嗅觉异常灵敏的猎犬,恐怕也只能干瞪着眼而望锥兴叹了。面对这诸多的不便与一次次半途而废或最终成为泡影的现实,盗墓者必须进一步改进盗掘方式、方法,寻找更为便捷有效的盗墓工具才能达到目的。于是,在技术上具有划时代革命意义的洛阳铲诞生了。 。。

第一章 肉体化泥,鬼国后裔
2009年6月28号午夜,在美国旧金山郊外的一个大型别墅中,四个20出头的青年男女正坐在客厅中央的三个大沙发上翻阅着手中的家谱。今天正是他们刚满20周岁之时,按照家里的规定,是时候让他们翻阅家谱,了解并开始继承家族中的一些事务了。

  这四个人中的两个青年是一对亲兄弟,各自坐在一个大沙发上,一边翻阅着家谱,一边听着爷爷在那介绍家族中的历史。

  而另外两个少女则是一对亲姐妹,她们并没有随着爷爷的讲述一边翻阅着家谱,而是无聊的翻弄着家谱,当翻到了最后几页时,她们突然被那几页所记载的一篇日记深深的吸引住了……

  那是曾爷爷在他年轻时所记载的一篇日记。

  90年前……

  神农架原始森林深处的一处草原上。

  在原始森林中怎么会有草原呢?可眼前的的确确是一大片草原,在直径几里的范围内,只有生长着的杂草,再无任何其他的东西。没有树木,没有动物,没有虫子,甚至连天上也没有小鸟飞过,那种安宁静的使人发慌。

  而这时,六个盗墓贼正蹲在草原的中央,只见他们所有人都不说话,直勾勾的盯着彼此。

  “爷爷,我们的人都要死光了,可到现在却连墓在哪儿都没找到。现在家族中就剩我们几个了,我们还是回去吧……”一个少女疲倦的吃下一小口干粮委屈着说道。

  “那怎么行,这次我们整个家族的人都出动了,现在死的死,伤的伤,如果再找不到那墓,以后我们也不用在江湖中立足了!”大胡子说道。

  “可是,二舅……”少女不依。

  “好了,小红,你二舅说的有理。”少女的爷爷说,“而且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看这墓一定就在这片草原下。如果这次还找不到,那我就带你们就回去,再也不提此事了……”

  “妹子,你就依爷爷的意思吧,我也看好这草原下面有座大墓儿。”一个英俊的少年抹着手中匕首上的泥巴也劝说道。

  这时,大胡子二舅吧嗒吧嗒抽了几口旱烟,看了看天,似乎笃定了主意,对爷爷说道:“等一下我和二弟,三弟先一起挖下去,你们去一边休息着,等会儿换劲,也好有些个体力。”说完,便带着其他两人在不远处找了个位置就把手中的洛阳铲舞开了。

  半柱香后,盗洞已经有一人多深了。

  而不远处,小红已经等的不耐烦了,对着二舅叫到,“我说没东西吧,我说没东西吧……”

  “没,没你个大头鬼!小丫头别闹性子,小心等下我让流火教训你!”大胡子二舅笑骂道。

  小红看了看旁边的青年,羞红了脸,反驳道:“小心你挖出个大头鬼!”。于是二舅越发的得意了起来。

  “哥,你们快跑!有鬼!”这时三舅大叫,事情出了变故。

  “鬼你个头的!你也来瞎凑热闹,乱叫什么叫!”二舅回头看了一眼三弟,然后立刻吼道,“我操!见鬼!小红,你们快跑!”

  只见站在盗洞口的二舅刚骂完这话就一下被扯进了洞去。于是小红和流火立刻慌了,拉起爷爷扭头就跑。

  他们这一口气才跑出了几百米远,流火就听见后头的爷爷气喘呼呼的声音,于是便想回头帮忙搭把手。

  这一回头,流火顿时觉得头皮发麻,胃里一阵翻腾。只见爷爷的全身已经溃烂发脓的不成样子,身体周遭的皮肤仿佛烂泥一般掉落下来,连身上的血肉也随之腐烂……

  “表哥,你发什么呆,快跑啊!”小红一边跑一边转头叫着流火,但转头看到这一幕后也顿时被惊的头皮发麻,两腿发软。

  “看什么看,给我跑!”流火见小红被吓住,于是不由分说的抓起小红,拉着她狂奔起来。

  常言到要是倒霉走路都能踩上狗屎。

  只见突然流火脚下一绊,一个狗啃屎的摔在了地上,整张嘴里吃满了泥巴,齿间也被磕出了鲜血。而就在这时,那具爷爷所化的烂尸突然就一个弓身就扑将了过来。

  流火闻到面前恶臭袭来,再想避开为时已晚了,电光火石之间,只听几声枪响,数发子弹打在了那具烂尸的脑袋上,那烂尸顿时被打的血花四溅,脑袋开花,一下撂倒了过去……

  流火抬头看去,只见数个手持美国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的中华革命党正站在自己面前,他们手中的9mm口径枪管正直直的对着烂尸倒下去的地方。(当年10月,中华革命党才改名为中国国民党。听起国民党这个名称大家应该熟悉了吧。而美国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从1908--1938年作为德军的自卫武器服役了整整30年,可见只有军队中级别重要的小分队才会佩带此枪。)

  领头的一个革命党军人见流火并无大碍后就将他扶起并阐述着自己的来意,“流火先生,我们中华革命党的孙中山,孙国父对你们要找的东西很有兴趣,想请你们回去……”话刚到此,流一就见这厮被一具从地底钻出的烂尸按倒在地。

  而这个中华革命党的军人也的确神勇,虽被面目可憎的烂尸按倒却仍处惊不变,拔起腿上的刺刀就和烂尸滚作一团拼起命来。流火看到这幕后就暗暗佩服,自认没有这个魄力。而剩下的几个中华革命党人也被两具从地下钻出的烂尸缠住。流火定睛一看,根据那几具烂尸身上的衣服判断出正是自己的三个舅舅。

  “表哥,怎么办?”小红也认出那几具烂尸正是自己的几个表舅,于是急哭道。

  “干!怎么办,跑呗!”然后流火不由分说的拉起小红就向外狂奔而去……

  于是终于是保住了性命。

  据日记的最后记载,流火感慨万千,幸亏当时出现的几个中华革命党军人,不然自己和表妹就真的交代在了那里。至于那几个自称为中华革命党的军人,流火认为八成是死了吧。

  别墅中的沙发上,流静和流云的思绪被一个老头子打断,于是她们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头,合上了手中的族谱,听起了爷爷的叙说。

  “我们家族虽说是盗墓世家,但并不属于天下间的任何一脉。现在天下仍有传承的不过是: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崂山派;茅山派这几大派;而其他的派别技术早已在茫茫的历史尘埃之中化为灰灰了。”虽说别墅大厅中的老者年事已高,但说到此时,两眼立刻绽放出旺盛的光芒,仿佛自己回到了那段历史。

  “我们家族最早的记载是传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