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谴蟪鞘校鶽市比起来,环境还是有差距的,能接受么?福利待遇方面,有什么期望?
虽然张晓宇参加的招聘会只有一次,但是通过业余的阅读和学习,他对职场面试技巧还是比较熟悉的,交流起来能做到彬彬有礼。吴主任望着他,频频点头。
“晓宇,我的问题问完了,你有什么需要问我的?大胆一些,尽管说,我尽量知无不言。”
“吴主任,我一直不太明白一个问题。”
“你说你说。”
“你们要招的是公务员,我上东川市人事局网站看了一下,怎么还没有招聘公告?再说了,既然还要经过考试,你们来物色人选有什么用?”
吴主任下意识地托了托眼镜,看了看会议室门外,门外没人。
“我跟你直说吧,前几年我们招了几个关系户,但是在工作中发现人不好用,很多活干不来。这次局长特地叮嘱我们,要招就招精兵强将,不要让关系户那混饭吃的人过来。”
他喝了一口茶,继续说:“招聘公告本周五下班前就要报送市人事局了,估计下周就能在网上看到。我们的公务员考试是越来越严格,但是前期工作还是可以做的!”
“前期工作?”张晓宇望着他。
“对。等东川市公务员招考公告出来,你就明白了。离考试还有不到一个月,你要认真备考,我们局长看了你的简历,兴趣还是很大的。”
跟吴主任第二次面谈后的下周一,张晓宇在东川市人事局网站上终于看到了这份招考公告:
招聘职位及招聘人数:东川市农业局办公室科员,1名。
招聘要求:本省生源,年龄在20~25岁,国家211大学应届毕业生,涉农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员,本职位为文职,应聘者在报名时至少需提交3篇在市(县)级公开刊物发表的文章(或至少提交1篇在国家级公开刊物发表的文章)。
张晓宇肯定是符合条件,但看完了他也不禁吸了一口凉气,按照这种条件,该“筛掉”多少报考者?报考者少了,成功的几率不就大了很多么?
去饭堂的路上遇到春春,他大声嚷嚷:“这次你铁定进东川市农业局了!我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
后来,吴主任向张晓宇透露,按照公务员考试的相关条例,报考人数必须达到招聘人数的3倍,也就是说“招聘1人”,至少需要有3个人报考,否则该招聘职位会自动取消。因此,他们在设计招聘条件时,慎之又慎,生怕达不到上述条件、不够人报考,那就前功尽弃了。
同学见到张晓宇都说,这次你牛啦,铁饭碗到手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笑笑,买来两本公务员考试的辅导书籍,天天看,生怕及格线都达不到,那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也辜负了所有人的期望。
其他人还是跑招聘会,跑面试,张晓宇是既忐忑又兴奋地等着东川市5月中旬的公务员考试到来。
2004年5月18日下午,张晓宇到东川市理工学院的老乡处借宿,准备参加19日的考试。那一晚,老乡的女友熬了鸡汤送到宿舍楼下给他们喝。当时太紧张了,张晓宇之后很久也回味不起这顿鸡汤是什么味道。
19日早上,他匆匆赶往东川市某中学考场,应试者很多。张晓宇找到自己的考试教室,发现门口贴着的考试名单,他排在第1位,编号是100001,然后,在100004后面又一道粗线划开。后来,他明白那是因为只有4个人和自己一起竞争这个岗位。
考试的过程非常紧张,争分夺秒。8点半到10点考行政能力测试,10点半到12点考申论,张晓宇的脑袋一片空白,只记得埋头涂、写。
张晓宇走出考场后,跟吴主任发了条短信:“谢谢您,我已经尽力了,希望有好结果”。吴主任回复他:“不管考得怎样、结果如何,都希望你能坚强地走下去,相信你会有灿烂的明天。”
在吴主任这条短信里,张晓宇竟然没有嗅到一点悲伤。
6月上旬,成绩出来了,张晓宇两门科目平均成绩超过了60分,能参加面试。成绩公布后的第二天,魏科长给他打来电话,说6月13号到东川市农业局参加面试。张晓宇故意问了一下,到底有多少人参加面试,魏科长是欲言又止,最后说这个是保密的,不能向外界透露。
面试那天,在一个类似小课室的地方,张晓宇站在讲台上,下面是五个考官。主考官是东川市农业局的局长,还有四个人他不认识。
他记得几个面试问题是:你如何看待校园作弊现象?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你对东川市的农业工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张晓宇很熟练地用:首先…其次…再次…的模式来回答每一个问题。据说这样的回答会让考官觉得你有条理,得分相对会比较高。
面试完的那天中午,吴主任开车带张晓宇到东川市大酒店吃自助餐,席间他叫了瓶红酒。“晓宇,喝一两杯吧,红酒度数不高。”两人边吃边喝边聊起来。
“如果这次应聘我们农业局失败,你会有什么打算?”吴主任突然放下手中的筷子,用湿毛巾擦了擦嘴,问张晓宇。
张晓宇困惑地看着他,怔了半晌:“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或许有时候我们要相信命运吧。有句话不是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吗?”
“嗯,这样想就好。”
“吴主任,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你就直接跟我说吧,没事。”
“晓宇啊,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吴主任可能喝得有点高,他跟张晓宇说,东川市副市长的侄子也毕业了,副市长想把他塞到农业局来,因为主管农业的副市长知道,东川市农业局马上要联合一家国际顶级高尔夫球会,在东川共同开发一个高尔夫球场。
“农业局以前不够吃香,很多人以为我们就是跟农民打交道。现在社会变了,东川在发展,工作方式早就变革了!”吴主任说。
塞人也要讲条件,副市长的侄子其他条件勉强符合,只可惜不是党员,也没发表过文章。该副市长就让自己的秘书用自己侄子的名字,通过关系连续3天在东川日报上发表了文章;还让侄子“火线入党”。条件具备,也就可以报考了。
“那人的成绩很悬,平均分只有分,但进入面试是足够了。我们原以为他不能通过考试,没想到……晓宇啊,局长和我私下交流过了,副市长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本来我不能和你说这些的,但在这件事上确实由于我们估计不足,才造成现在这种局面。”
听到这些,张晓宇脑袋“轰”地大了起来,他不知道自己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会不会很吓人。吴主任饭后从公文包里掏出1000块钱放在桌上,说这是局里给他的“车马费补偿”——张晓宇没有拿,拽起包就跑,跳上回Z市的班车。
车上,张晓宇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他掏出手机,第一次给老爸发短信:“老爸,公务员考试失败了…”
做语文老师的老爸,总能在张晓宇最痛苦的时候,给他最有力的支撑。他很快给张晓宇回复:“你还年轻,意味着还有很多机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而不息!”
顾不得还有满车的人,张晓宇的眼泪哗啦啦地往下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只有一周的职场初体验
报考公务员失败的那几天,张晓宇总是闷闷不乐,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宋小乔给他送盒饭,他说没胃口,宋小乔也咽不下这口气,直咬牙:“他妈的,不就是个破副市长吗?要是在K省,我就让老爸灭了他!”
让张晓宇更郁闷的事情是,一帮同学和朋友那段时间老向他打听公务员考试的进展,他只能无奈地解释:可能去不了了,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自己的分数不够高,有人的实力更强。
更要命的是,学校已经下发“最后通牒”:6月27日至7月1日,毕业生必须全部离校,否则后果自负!
马老师也来找他谈话:“晓宇啊,你成绩一向不错,还是学院的党员。就业的事情,总不能拖后腿吧?一定要抓紧,很快我们就要向省就业指导中心报告就业率的情况了……”
他还能怎么办?每天就坐在电脑前,打开一个个招聘网站,搜寻稍微对口的岗位,投递一份份电子简历。近百份简历投出去,收到一两个面试电话就算很不错了。张晓宇以前不怎么注意简历内容,后来无意中看到同学阿军的简历,看得他的嘴巴半天都合不上。
“学生会主席、一等、二等奖学金……”
张晓宇不敢问这个经常补考的同学究竟是怎么回事。当他躺在床上时也一直在想:自己的简历要不要像他们的那样,注点水、掺点假。张晓宇的手好几次停在电脑键盘上,但最终还是没有落下。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多么崇高的人,但做事情总有自己坚守的底线。如果通过弄虚作假来蒙混过关,对张晓宇来说,那是不可以饶恕的。
6月22号,离“最后通牒”还有一周,张晓宇终于接到一家杂志社的电话,让他过去面试。去面试之前,他上网搜索了一下杂志的资料:
《东州新闻周刊》,刊号:ISSN1006…3xx6。半月刊,东州市政协主管,定价元,地址:东州市五园新城288号名望大厦16楼H座。
虽然没有太详细的资料,但是他初步可以确定的是:1、这是一本正规杂志,不是非法出版物;2、这是政府办的杂志,信誉应该不错;3、他在学校的阅览室曾经看过这本杂志,内容和版式都算不错;4、办公地点也不错,离学校不算远。这意味着张晓宇还可以常回学校陪宋小乔吃饭、替她打洗澡水。
去面试之前,搜索招聘单位的资料,一直是张晓宇的习惯,只有这样他才觉得比较安全。因为他经常看到报纸报道一些大学生被传销组织拘禁、被黑中介谋财的新闻。
面试那天,张晓宇特意借来一条黑色西裤、一件白衬衣,再加上一双五叔送他的皮鞋——因为大了两号,皮鞋的前端塞了些报纸。
名望大厦是一幢很新的商业大楼,两部电梯,电梯门口是两部正放广告的电视屏幕。后来,张晓宇才知道这是造就中国新富江南春的分众传媒。
面试张晓宇的是编辑部张主任,他问了一些情况后不断点头,声称张晓宇跟他们的招聘条件比较吻合。
“你期望的待遇怎样?”张主任问张晓宇。
张晓宇稍微愣了一下,说:“我相信杂志社会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待遇,也相信杂志社会根据我的能力和成绩来综合考虑的。”
张主任笑了笑,起身说:“今天就先谈到这里吧,你的材料我会给老总看看。如果聘用,这几天我会给你打电话。”末了,张主任又补充了一句:“打你宿舍电话或者手机,肯定能找到你吧?”
张晓宇使劲地点头。
6月27日上午10点多,张晓宇终于接到《东州新闻周刊》的聘用电话,让他下午过去签约并尽快上班。
当他拿着学历证复印件和原件到杂志社时,才发现上次来面试时没留意:杂志社的前台小姐后面那几个字不是“东州新闻周刊杂志社”,而是“超想象力公关策划广告有限公司”。
张主任在那里核对他的证件,并拿出一份入职书给他填写。他边填边问:“张主任,这里好像不是东州新闻周刊杂志社?”
“哦,你看到超想象力那块牌子吧?是这样的,东州新闻周刊的广告业务我们在做,顺便也包下了他们半本刊物的内容,没事的,现在全国媒体都时兴这种做法。”
“你的意思就是我们不属于东州市政协直接管了,签约也不是和政协签?”
“对!我们都是超想象力公关策划广告公司的职员。”
张晓宇才知道自己进了一家广告公司。
填完表,张主任让人事部的人领他去里面的办公室签约。编辑部和人事部之间,还夹着一个广告部,张晓宇看了一下,“《性与情》杂志特许广告代理”的牌子挂在办公室门口。
《性与情》杂志他倒是知道,这是一份在Z市甚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力的性教育杂志,既然这家公司能够做特许广告代理,想必还是不错的吧。不过老实说,除了签约,张晓宇似乎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
仔细地看了劳动合同,没有社保、医保和养老金,人事部的美女看他迟疑了一下,说:“没问题的,我们都是这样签,现在的民营企业,哪有公务员那么好呦!工资不是很低,就很不错了。”
张晓宇翻到合同的最后一页: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每个月工资1600元(人民币),外加午餐补助150元/月。转正后,基本工资2000元……
张主任走了过来。
“晓宇,试用期工资是低了一点,转正后高一些,还有稿费呢,加起来还不错,我觉得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很不错了。”
“嗯,谢谢。”张晓宇头脑一片空白,在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人事部的美女朝她笑了一下:“你的字不错。”
签约后,张主任带他去见超想象力公关传媒有限公司的黄总。
“等会说话机灵点,黄总人很不错的。”
“黄总好,这是我们编辑部新招聘的,叫张晓宇。”
黄总从大班椅上站起身来,朝张晓宇伸来胖嘟嘟、白乎乎的大手。
“你好,晓宇,你的简历我看过了,很不错,我们的杂志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谢谢黄总赏识,你过奖了!”
然后,张主任配合黄总跟张晓宇眉飞色舞地谈《东州新闻周刊》的理念,谈策划,谈形势。在他们那番极具煽动性的描述下,好像中国最好的时政新闻杂志就是《东州新闻周刊》了。
黄总补充了一句:“别看杂志的主管单位还是东州市政协,但是,但是我们策划好的版面和内容,只要不违反政策性的东西,他们是不会动的。我们完全是新闻操作,当然,我们必须兼顾效益!”
看张晓宇不说话,黄总又提高了嗓门,“晓宇,你还年轻嘛,年轻就是力量!在我们这里做记者,你能拉到广告时可以提成的,一个大单下来,你为公司创造了效益也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双赢的双赢的啊。张主任,你说是吧?”黄总露出被烟熏得发黄偏黑的牙齿。
张主任连忙点头,问张晓宇什么时候能上班。张晓宇想了想,说最快也要7月1号吧,还没有搬家。
张主任用鄙夷的眼神看了一下他,“搬家哪用3…4天?两天足够了!你29号来上班吧,就这样说定了啊”。张晓宇知道在劳动合同上签下名字时,就已经把自己卖了。他也丧失了自由,已经不完全属于自己了,只好点头。
收拾自己的行李时,张晓宇发现自己的书真多:除去教材,自己花钱买的书就装了整整5箱,300多本。老爸常问他的零用钱到哪里去了,没想到搬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书上的花销不小,这300多本书,少说也值个6000来块吧?这6000来块,可都是张晓宇从每个月400块的生活费里面省出来的。就算不吃不喝,他也得熬上一年才买得起这些书。
衣服可以扔了,书是绝对不能丢的——这是张晓宇搬家始终坚持的原则。收拾好了,他打电话给在Z市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哥们诚诚,让他帮自己在他们学校附近找个房子。怕他没听明白,张晓宇又发了条短信:500块/月左右,安全且带有简单家具,有独立洗手间的房子,一定要有宽带网络。
很快诚诚给他回复:找到了,完全符合条件,只是价格稍微贵一些,每个月565元,不包括水电费和网费。张晓宇这次找房子太急了,事到临头,也只好答应了,让诚诚先帮自己付定金,明天就搬。
6月28日,张晓宇请了几个哥们过来帮他搬家,花了整整一个上午,每个人搬完后都气喘吁吁,他们对张晓宇说:“你小子,千万别住一会又搬走,否则我们杀了你!”张晓宇站在那里,叉着腰喘粗气,想大笑却笑不出。
张晓宇第一天上班就碰上杂志开选题会,张主任提出了下期的主题——“造星运动”,针对社会上林林总总的人造明星进行采访报道和深度分析。张晓宇觉得自己是新人,还不熟悉情况下最好先不要乱讲什么,免得出岔子,领导发话自己执行就是了。
每个人配有一部破电脑,张晓宇那部开机开了三次才成功启动,发现网络没有连接,他走过去问张主任。
“晓宇,开通网络需要黄总签字,你先找前台填单。”
“啊,还有这回事?”张晓宇于是花了大半个上午,才把电脑的网络接通,然后开始上网搜索可以报道的题材。
掐指一算,张晓宇到《东州新闻周刊》也有5天了。他已经写了5000字~6000字的稿子,采访的人包括“东州第一人造美女”和东州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有新闻现象也有深度剖析,任务已算圆满完成。按照稿费标准,这是1000来块钱,加上工资,他也基本可以生存了。
周五上班,张晓宇正聚精会神地在网络论坛天涯社区看帖子,就连人事部的老杨走了过来他都没发觉。老杨猛拍他的肩膀:“小伙子,看什么呢?”他指着论坛上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图标问。
“这是论坛啊,有什么问题吗?”张晓宇头也没抬,继续看。
“不许上不许上!谁让你随便上网了?违反规定一次罚款100块!今天算你初犯,罚款50块,工资里面扣。”
“你……你怎么可以这么不讲道理?”
“你别跟我讲什么道理,这是公司的制度,懂吗?!你再随便上网看看,我那头有监控软件盯着你!下次,可就不是罚50了!”
他妈的,张晓宇心里想,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你不让我上网我还能干什么?这次就自认倒霉吧。
张主任走过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张晓宇连忙说没事没事,罚了50块!他笑了一下:
“晓宇啊,按理来说,做新闻的是要多接触资讯的,上网不该受限制,我已经尽力在跟黄总协调了。以后条件一定会好一点,一定会好一点。”
直到晚上睡觉前,张晓宇还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就不能上网了?难道真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