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忧归田-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家里养的鹌鹑生的蛋本来是要拿去傅家换小鹌鹑的,这会也纷纷煮成水煮鹌鹑蛋或是盐蛋出来卖,倒是大受欢迎。

这些从城里来的小姐公子们爱吃的很,不少人还买了很多打包带走的。

而傅紫萱那边只要他们不卖生的蛋,就不管他们。为了保持垄断的地位,傅紫萱还没有开放傅家庄以外的鹌鹑养殖市场。相信村民为了自家的利益也不会做出把钱财往外推的主意。

来观景的人中也有不少熟人。其中叶氏的妹妹叶荣华就经常过来玉园。

每次一来,就和杨怡、紫兰两人打得火热,混得越发熟稔。而荣华一来,杨怡和紫兰就带着她往玉园疯跑。在桃林里穿梭、在西瓜地里又是拍又是敲的、也去菜地里摘黄瓜吃、也去看捕鱼。

玩得乐不思蜀。连家都不爱回,赖在杨家和傅家住了好些日子。

没几天紫兰就悄悄跑来告诉傅紫萱,说是杨怡的大哥杨忠可能看中了与荣华同来的堂妹。她已是见过两人偷偷说过好几次话了。

傅紫萱闻言八卦之心顿起。没想到这桃林还真能滋生桃花运呢。哈哈。

遂拉了紫兰细问详细情况。

荣华那堂妹闺名叫文华,今年十五岁了。是荣华亲叔叔唯一的一个女儿。她爹娘过世之后,荣华爹娘可怜她,就把小小的文华接到身边来养着了。从小就和荣华养在一起。荣华订了夫家之后,荣华的爹娘也正在为她相看。

这次荣华来傅家庄也跟着来了。和杨怡、紫兰都能说得上话,四个小姑娘现在都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了。

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她竟和杨忠对上了。只知道杨怡每次带荣华去桃园都会去找他大哥杨忠。杨忠负责照料桃园,哪边风景好,哪株树上结的桃大,自然是一清二楚的。

紫兰也不知道两人什么时候对上的,只是看到有几次去桃园,偶尔看到文华落在她们后面,会低头跟杨忠说上一两句话。开始她也不在意,以为文华是问一些关天桃园的事。不想后来又看到两人背着人在一处说话,文华还匆匆忙忙递了个荷包给杨忠······

傅紫萱听完暗自发笑,嗯,果然是有猫腻。没有才有鬼了。

只是这个文华傅紫萱也只见过两次面。有时候她们来傅紫萱正忙着,也没空见她们,只让紫兰好好招待她们。她对这个文华并不太熟。只知道长得清秀、白净,文文静静的一个女娃,跟在荣华身边也不多说话,一副乘巧的模样。品性如何倒是看不出来。

“你对杨怡说过吗?”

“没有。我怕我误会了他们,倒影响了他们的名声。”紫兰摇头说道。

傅紫萱想了想,这两人要想走到一起,可不容易。杨忠家的过往只自家人知道。按杨忠家原来的情况,商户对商户,加上杨盛是个举人身份,倒是配得上叶文华,叶文华还高攀了。

只不过现在就不同了,在世人眼里,杨忠只是傅紫萱园子里的一名长工而已。娶媳低娶,嫁女高嫁,这叶家不一定看得上他呢。搞不好两人的一番情义要付诸东流。

傅紫萱思度了一番,还是放弃了要推波助澜的打算。

对紫兰说道:“你且权当不知道。若是他们真有意会自行处理,若是你误会了,说出去了反倒对他们不好。”

紫兰听后忙不迭点头,表示自己不会多说的。

这杨盛一家傅紫萱是想拉拢的。他们家人口简单,却个个都有自身用处。

女的能刺绣,又有一个杨怡是她未来的堂嫂,杨盛呢又是举人身份,将来也能在书院里挑大梁,若是傅天河入了仕,以他在官场的经历,给傅天河当个幕僚也是不错的。两个儿子一个能干,一个读书有悟性,也是不容小觑的。

若是杨忠看上了叶文华,傅紫萱倒不介意帮上一把的。只是现在情况还不明,倒是不好妄动。

其实说媒拉纤什么的,也是一项功德不是吗?嘿嘿。

☆、第二百二十六章 河鲜

进入七月,天气更热,一动一身汗,傅紫萱连玉园都懒得。

玉园的桃林里还是陆陆续续地有来人赏景摘桃。亮晃晃的太阳丝毫挡不住年轻男女盼望来段美丽邂逅的脚步。

除了折扇外,很多人还拿着今夏新鲜出炉的锦绣坊卖的羽毛扇显摆,一动一风情,让傅紫萱看得心情大好。

持扇者丝毫不知这羽毛扇还是玉园作坊里出的呢。可离他们不远。不过可不能让他们到工坊里参观。

这就好像有些人喜欢吃红烧肥肠,但你要让他站旁边看翻皮清污,估计别说吃了,只怕光听到“肥肠”二字就能把隔夜饭呕出来。有时候好些东西要适当地保持它的神秘感。

还比如有些男人为了表示自己爱妻如命,非要进产房陪护,说是要给老婆壮胆,疏不知等他一出来,腿软不说,在床上浑身也犯软连那话儿都软得很。

那性福什么的,也就不指望了。

当然也没有绝对的事,有些男人看了后反而更疼老婆的也大有人在。

但是既然会有这样的可能存在,那就不要轻易去尝试了。否则搞不好还真会得不偿失。

还是学学汉武帝的李夫人。这一美人病重时还以被覆面,坚决不肯见汉武帝,说什么“色衰则爱驰,爱驰则恩绝”。人汉武汉帝不仅不生气,在她死后,后宫美人无数的汉武帝还对她念念不忘,画了肖像悬挂于书房日日观之,死后这美人还得以皇后之礼下葬。

若是再让这些富家公子小姐得知她们天天挤着看的捞鱼场面,那些活蹦乱跳的鱼有时候是喂的猪粪,想必再也不会来玉园了。那可是大大的损失。

而明晃晃的太阳下,玉园气派的大门前村民兜售的热情也丝豪不减

售卖的货物从吃食到寻常用得到的东西都拿来卖了。什么帕子鞋垫的应有尽有。还有些人想着也许有些公子小姐在游玩时可能会把衣赏弄脏、头面弄乱、鞋子踩脏,这不连铜镜梳子、成衣木屐都拿来卖了。

真真是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卖不齐的。玉园门前都快成了一小型的集市了。

还别说还真有人买梳子成衣的。也不是人人都有丫环陪着,有豪华马车等着,有小厮婆子什么的提着备用的衣袜梳妆等东西等着的。可算让他们赚了一笔。

傅紫萱得知后有些瞪目结舌,最后也只得随她们去了。只要她们不影响到玉园就行。

进入七月傅紫萱定了醉仙楼该月的主题:河鲜。

先是送了鱼,送了关于鱼作法的各种食谱,脑袋都快搜刮空了。还好空间里那位前辈是个十足的吃货,书架上关于食谱的书那也是能排成一排的。连古法都有。

傅紫萱就是让醉仙楼一天做一样都不带重样的。除了傅紫萱养的草鱼、鲤鱼、鲷鱼,还命酒楼去采买其他鱼类,这酒楼可不是她一个人的,她也不能太假公济私。

这河鲜也不能只上鱼不是?于是稻田里的田螺和泥鳅也陆续起了。

这时候,就是种得再慢的农户,夏种的水稻也都插完了。经过傅紫萱地毯式的收购之后,怕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到几斤泥鳅和田螺的。这会她大量上市,也算是独家垄断生意了。

她不是那等狠人,但怎么说这第一桶金都要握在自己手里。没道理她费神想的辄,辛苦想的方子要让别人模仿了去大赚特赚。

想必明年她是再不能收到便宜的田螺和泥鳅了,这一季她怎么着也得赚个够本才行。

春种的时候泥鳅和田螺并没有多少。泥鳅也只养了傅天湖那十亩地,每一亩还养得少。按说一亩稻田可投四到五万尾泥鳅,只是她那时并没有收到这么多的量。

田螺倒是投傅天海那十二亩地投得足足的。当时按的一亩地投十克左右的螺种五千到一万个。而田螺养到十克到二十克就可以起了卖了。

为了留下螺种和泥鳅种傅紫萱教了傅东傅西等人仔细辩别公母。这明年别人模仿养殖是必然的,但量要握在她手里,所以留种是一定要的。

而泥鳅这时候更是繁殖盛期,一直到中秋之后还产孵。可不能把正孕育期的泥鳅抓了。而田螺更盛,产卵期能持续到入冬之前,一次最多能产五十个。她还要靠着它们明年再大赚一笔呢。

捞田螺很简单,水清的时候都能看得见,伸手进去捡就行,水浑的时候赤脚淌下去踩,都不用带眼珠子。

只是泥鳅就稍微费些事了。傅紫萱命人做了竹笼子放了豆渣等物引诱,夜里放到田拢里,第二天一早再去提笼子,一提都是满满的大半笼子。喜得傅东傅西两人哇哇直叫,把竹盖子一掀一股脑倒进木桶里听到哗哗的响声·都让人心生雀跃。

仍然决定兵分三路,醉仙楼、有间食肆、市集。

只是这回先在醉仙楼和有间食肆先卖。毕竟还没有太多人知道如何做得更好吃,可能连杀都不知道如何杀。

放市集可卖不上价。得让人吃得停不下嘴了,四处寻摸了,再放到市集卖。到时都不带吆喝的,一拎到市集就能让人抢。

同样写了好几道食谱分别送去有间食肆和醉仙楼。

孙掌柜如今对傅紫萱的指令都不再多嘴问为什么了,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执行能力超强。把已经吐了泥的田螺和泥鳅提溜到后厨,几个大厨就相继忙开了。

当天醉仙楼的后厨就飘出沁人的香气,连醉仙楼左右商铺的老板伙计都坐不住了,鼻子不住地嗅,身子不自主地往外探。不知醉仙楼又琢磨了什么好吃的。话说他们与醉仙楼成邻居那是又爱又恨呐。

送田螺和泥鳅的当天醉仙楼再次客满,外头再一次排起长长的队伍。

话说自醉仙楼起了第四层之后,排队的盛况已是有些时日没看到了。

一时间人人奔走相告,来采买的家奴立时就回家禀报因天气炎热不爱往外跑的主子,把这当笑话讲给自家主子听。

那窝在罗汉床上挺尸,享受几个大冰盆哗哗冒凉气的主子听完坐不住了。抓起架上的出门衣裳就急忙往身上套,又抓起在醉仙楼买的贵宾牌,匆匆往醉仙楼去了。

而当天吃上田螺的人,个个嘴唇啜得红肿,心满意足。只是自己吃了美味当然也不能忘了给家里人带一份呐。只是醉仙楼外卖来不及做,得知有间食肆也有卖,挥手让小厮往有间食肆买上一份往家带。

哪知去得还是晚了,有间食肆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不到申时,送的几大桶田螺和泥鳅有间食肆也卖光了。

买不上的人想到有间食肆在城门处还有一家分店,店面比总店还大。小厮婆子们自以为脑袋灵光,又忙不迭地拔脚往城门处赶。哪知又迟了,同样也卖完了。

回府自然少不得吃了一回挂落。只好指地对地,说明天一早就去蹲守,一定让主子们吃到这两样美食。

傅紫萱从王直嘴里得知第一天的盛况,好像眼前能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在她眼前飞舞。心下高兴,大手一挥,命丫头到厨房各捞几斤出来,并请族长和几个族老,再请两位伯父家里及杨盛一家来家吃饭。

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天气又热,吃什么都不得劲,这新鲜吃食倒是能让人开胃开胃。饭后再切又红又沙又甜又多汁的西瓜解解暑气。

田螺和泥鳅在有间食肆和醉仙楼开卖三天之后,傅紫萱就让王直拉着几个装得满满的大木桶,再带着傅东傅西往敬县城里卖泥鳅田螺了。

因为几乎整个敬县的田螺泥鳅都差不多握在自家手里了,也不怕卖高价。物以稀为贵嘛,这第一个蟹螃总得让自家吃了,补个专利钱回来。

田螺订了一斤二十五文,泥鳅订的是一斤三十文。比猪肉都贵。

贵吗?还不贵。

没看到王直都不等站稳,就有人趴着木桶要货了吗?都不带讲价的。

田螺都是几十斤几十斤的买。反正又不像青菜一样,放个一天就焉了,听说能养好几天呢。好不容易看到市集有人拿来卖,还不得赶紧买回家邀功啊。

“夫人,老爷,看我买到什么了……”一时得赏银无数。

第二天王直更是连市集都不能进了。大家里采买的都人精了,在城门口等着呢。

几家大户人家,在城门口就把几大木桶的田螺和泥鳅分了。

连续几天,田螺和泥鳅都不够卖。

王直还被人骂得厉害:“不是跟你说了吗,我们府里从上到下都好这一口吗?”

“不是让你多带一些来的吗?怎么还是这么少?这让我回去怎么交差?怎么办事的?”

王直和傅东傅西两人被人骂得越狠,心里越乐。

每天乐滋滋地捧着沉甸甸的木匣子拿回给傅紫萱。兴奋地站在旁边看傅紫萱带着几个丫头数铜板,激动地直搓手。好像那银钱下一刻会落到他腰包里一样。

看得寒冰直撇嘴,每每都把他逗得脸红耳赤的。

☆、第二百二十七章 流火的七月

傅紫萱没想到这两样东西这么受人追捧。市集上卖的田螺是斤二十五文,泥鳅是一斤三十文。卖给醉仙楼价格上则要少一成。

现在醉仙楼一天能消耗三百斤左右的田螺,泥鳅也要二百斤左右。有间食肆跟醉仙楼差不多持平,有时候比醉仙楼还要高。而市集现在每天也要拉两百斤田螺,两百斤泥鳅去卖。

田螺当初投放的时候较多,要是螺种够的话,一亩稻田可投十克以上的螺种五千到一万只。可是当初没有那么多螺种,虽按一万只投的,但是大小公母都有。螺种有多少并不计。

且不论螺种生小螺,若是按田螺长到十克到二十克就起了卖的话,取个中间值,十五克。那么当初投的这一万只田螺可以达到三百斤一亩。按平均售价二十三文计算的话,一亩可得银六两九钱。十亩就是六十九两。

若按一年一只螺种可产小螺一百到二百只算,若一万只里面有一半是母螺,那么一年一亩可增产五万只到十万只。

那么亩产就可达一千五百斤到三千斤。那么一亩就可得银三十四两五钱到六十九两。

而十亩的量,若现在全部卖掉当初投放的量,那么总共可得六十九两银。

一年之内算上生的小螺十亩可卖到四百到八百两。平均算下来养田螺一年之内,亩产可达四十到八十两。这还是一季的收入,若是两季,可再增一倍。

而泥鳅当初投了十二亩。一亩可投三到四万尾。若是按满量来算的话,按泥鳅半两起卖的话,四万尾一亩可得两千斤。

若按平均售价二十七文算的话,一亩可得银五十四两。十二亩总共可得银六百多两。且都还不算泥鳅产的小泥鳅。

若算小泥鳅的话,亩产一百两是一定有的。这样算下来,养泥鳅收入要略高于田螺。

这春种投的十亩的田螺和十二亩的泥鳅算下来可为傅家增加进项在两千两左右。

(注:本文全部按的一斤十两来算,十六两什么的真心头晕)

傅紫萱对于这个收入还算是很满意的。

现在看来这十亩的田螺十二亩的泥鳅按现在所售的量,用不到一个月就要把当初投的量全部售完了。

傅紫萱在经过一番计算之后,为了保证醉仙楼和有间食肆的供应,为了增加两店的收入让王直把每日拉到市集的泥鳅和田螺降至一百斤,不可再多。

又想了想,敬县附近的酒楼怕也要留一些出来。其它二十四家酒楼被赵坤的嫡母洗劫了一番,现在虽然喘了一口气,但是还没有像敬县醉仙楼这般光景比之前更好的。

这田螺和泥鳅也要往其它店分送一些。再远的地方养不活,哪怕挖田螺肉,或是把泥鳅制成干都可以啊,新鲜的菜总是能拉住一些客源。

而在虾蟹供应之前,可不能把泥鳅和田螺卖断货了。

其实这田螺跟蟹一样,中秋前后吃最为肥美。那时的田螺正是空怀的时候,肚里没有小田螺,肉质又肥美的很,最是美味。而且田螺吃多了对眼睛也好。

只是不知还能不能供到中秋。按现在的热捧程度,怕是难。一定要限量了。明年自家是一定能供得上的夏种的时候投的可是多。只不过明年价格就没有今年这般高了。也算有得有失吧。

流火的七月,傅紫萱虽然懒散,恨不得顿顿拿西瓜当饭也恨不得天天躲空间里算了。不过也着着实实办了好几件事。

杨心慈果然是比傅紫萱对药学班上心多了。

在傅紫萱忙着地里田里,忙着想法子多挣几个银钱的时候,人家已是带着药学班的孩子跑了好几趟山里了。

傅紫萱看着她被太阳晒得有些发黑的面孔就有些愧疚。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甩手掌柜,把这一摊子一丢就不管了。

所以也上心了一回,亲自从报名要当药童的孩子中选了三十个男娃十个女娃。年龄都偏小。大多在十岁左右。十岁往上的也仅五六个。

当初决定增加药童的时候,是为了以后开药堂方便的。这采药晒药切啊炼的都要人手。自己从小培养起来的人,使着用着才顺手。

当然若是死契就更是趁手了。以后在别的地方开分堂了,也好随意地调动他们,而不用担心他们被家事所累。特别是女娃,上了十五岁就得回家订亲结婚生娃,一培养完就回家窝着去了。真心是令人添堵的事。

前世去面试,经常被人问到结婚生子的问题。

用人单位总是怕自己花钱花心思培养出来的人才干不了一年半载的,就回家结婚生子去了。一请产假也是半年一年的,产假结束搞不好又被别的公司挖走了。

用人单位对女性的歧视和担忧傅紫萱也能理解,但不代表她心里不堵。

现在角色换了·她也不想做一些给自己添堵的事。

十个女娃里面有大部分是愿意签死契的,剩下的也都愿意签二十年的用工协议。二十年里,只能在傅家开的药堂里工作,也只能接受傅家药堂的安排。

而三十个男娃里面,来源比较多,有家境好的、也有家里是采过药的,更多的是家里孩子多吃不上饭的,被自己父母抱着当学徒送来的。倒是也有一半愿意签死契,剩下的也都签了二十年的用工协议。

这时代师傅收学徒多的也就是二十年了。少的五年就能出师另起炉灶了。

只是这个医,与众不同。比如学木匠的徒弟,若做得不好,人家最多也就是说师父教得不好,更多是说徒弟没天份什么的,顶多不买就是了。

但是医术不同,用错了药,治死了人,连师父都要受到牵连。

傅紫萱虽在这魏朝生活了十一年,可是骨子里对于决定人的生死一事,还是不太能接受。

签死契也只是一种制约罢了,就像前世一辈子的青春热血奉献给国企奉献给一家单位一样。要的是你一辈子不跳槽在我这里蹋蹋实实地工作,我愿意多用点心培养你。送你出国都可,也可安排你家人就业。

年龄到了我自会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