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小驸马-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对方虽然年小,但能讲出其中道理,已让他们受教。两人整容,恭敬地拱手,异口同声道:“请姜家公子讲解。”

姜述整理一下思路,道:“、‘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可以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第一卷姜述篇第20章少年论道2

姜述开始引经据典,开始阐述孔子的仁,以仁为出发点解释,屋内众人自然无从反驳,而且深有同感,认为姜述所言很有道理。孔融在深思,郑玄点点头,拱了拱手,让姜述继续讲。

“‘为生民立命’,孟圣人曾言‘立命’。《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因此,‘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姜述以孟子“立命”的思想论述为生民立命,论据十分充足,众人皆无话可讲,难不成说亚圣孟子所语有错?姜述看郑玄、孔融两人没有插话,接着讲道:“‘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圣人、孟圣人之先圣者也;‘绝学’者,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

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其实宋朝的濂、洛、关、闽诸大家,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但是宋代诸位大家最终将儒家变得十分顽固狭隘,并为统治者利用,对于儒家来讲实在不知是福是祸,但是张载所言这横渠四句很有价值。

姜述讲解完“为往圣继绝学”,大家虽然感觉姜述口气大些,但是九岁少年就能想出这些,众人就敢说他狂妄吗?姜述略停一下,又道:“‘为万世开太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为成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姜述最终以叶采先生的研究结语,说道:“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

姜述所言论述得很清晰,天地之志并非虚无飘缈的东西,天地为心而化万物,其志寄托于化育,而非寄托于天地本身。为万物寻找法则,天地万物共存的规律,此为万物立志的本义。

“将姜家公子方才所言记录下来,一字不落。”郑玄转首对孙乾道。

孙乾追随郑玄左右,已经养成记录习惯,方才姜述说起“横渠四句”时就开始记录,姜述讲得也不快,记得虽不精确,大纲已经记录下来。孙乾随即上前,又请教姜述一会,将记录充实完毕。

孙乾在记录整理,孔融和郑玄都在思考,待孙乾忙碌完毕,郑玄道:“姜家公子方才所方之‘道’,发人深省,如何实行‘道’呢?”

姜述道:“小子才浅识薄,我认为实行此道,可以广泛施教为上。其一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为了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

郑玄一生致力教育,这话直接说到点子上,点头道:“善。”

姜述接着说道:“其二是幼而教之,长而学之。对人的教育要从早抓起,注意幼儿心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儿童天性,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为,长大继续学习,使之强化,最终造就有用之才。”

郑玄点点头,并未开言,抬抬手示意接着讲,姜述道:“其三立志向学,勤勉不息。“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正其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其四循序渐进,博学精思。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求学的渐进过程积累功夫,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学有所成,还必须博学精思。其五学贵心悟,去疑求新。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释之,去之,便会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义理。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问之法及求知精神,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其六,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在施教过程中,老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说到这里,郑玄就坐不住了,他自谓当世教育大家,听这少年谈论施教,原本只以为能谈点皮毛,不料每语皆中要点,见姜述略微停顿一下,问道:“姜家公子因何知晓为师之道?”

姜述答道:“我在族学读书,常思如何读书,如何记得快,理解得快,逐渐总结经验,又经常思考,所以想出这些办法,实施族学,甚有效果。后来又见老师授书,就琢磨若是我为人师,应该如何施教,然后与老师沟通,获得老师认可。这些是我平常观察所得,只是用于族学,也不知对也不对。”

郑玄不由汗流浃背,心道我一行致力教育,教人无数,还没总结出这些经验,这位少年只在族学读书,为了族中子弟教育,不仅想出《三字经》的点子,还在总结学习办法和教学办法,自己这一生干得是什么?郑玄问道:“不知公子为族学老师想出什么教学办法?”

姜述大学论文就有一篇研究张载学说,方才取了他的横渠四句,当下连他的教学办法也拿了出来,道:“我与族学老师沟通之后,首先用得是‘叩其两端’法。即从正反面来讲解,或从起因和结果两头入手分析问题,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然后又用‘扣钟法’,‘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就是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知,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后教之也。’又用‘时雨法’。对人的教育如同‘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及时答问,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近日我又想出‘不待讲论法’。有些知识,不须讲论,一问便知,知而明之则可,故‘不待讲论’,‘更不须讲’。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意思是问而知之,可否之疑。自己决断,不要受老师可否的影响,自己决定是非取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也是启发诱导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郑玄抚掌而立,大呼妙哉。孔融开口也开口叫好,道:“方才姜家公子所言,似有意犹未尽之处,可是方才所言施教之事未曾说完?

姜述道:“只是我总结的学习方法,既然大人说起,我也是敢藏私。方才所言已有六条,其七是虚心求知,择善而从。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虚心就是不以己有之知存于心中,干扰接纳新知,所以‘虚心’就是‘静心’。‘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要向各种人物学习,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八是学贵有用,道济天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特别强调“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坐而论道。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国家人民为忧患,圣人也是没用的。”

“姜家公子所言施教已经受教,然后再如何实施道呢?”郑玄问道。

姜述猛省方才所语已经过了,道:“小子眼下只来得及想出施教,德化民众,至于后续如何,还未来得及思考。”

郑玄问完话以后,与孔融相视苦笑,这已是千古奇闻,一个九岁少年思“道”,并且悟出许多,将史书翻一翻,可曾有之?若真指望他悟出如何实施道,岂非孔夫子转世?

姜述讲完以后,房内十分安静,包括郑玄和孔融皆昏昏噩噩,尚在回味姜述带来的强烈震憾。过一阵子,郑玄方才清醒过来,向孙乾道:“可曾全部记下?”

孙乾恭声答道,“记得很草,回去尚须整理一遍。”

孔融谓郑玄道:“整理后能否送本官一份?”

郑玄苦笑道:“这有何不可?想我等整日研究经义,尚不如一个少年想得深远。我一生致力教育,还不如姜家公子总结得多,唉,天下能为此子之师者,恐怕难寻。”

郑玄上午与姜述相谈甚欢,起了收徒之念,怎奈饭后一番对话,自觉不能胜任其师,这才说出这番话来。

孔融、郑玄等人听到这里,感觉再谈论下去索然无味,两人对视一眼,孔融先道:“打扰时间已长,本官明日起程返回北海,先行告辞。有一个要求,不知公子能否答应?”

姜述忙道:“太守大人但说无妨。”

孔融道:“能否将房中所书字幅,让本官带上十余幅回去?”

姜述不假思索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太守大人但请挑选,小子整理奉上。”

孔融起身选了几幅,选到书写《三字经》字幅之时,郑玄起身道:“孔北海其余可选,那几幅字暂不要动。”

孔融奇道:“这是为何?”

郑玄上前几步,对孔融说道:“大人从头读上一遍,可能体味出其中玄妙?”

孔融见郑玄言语郑重,不似说笑,从头阅读一遍,笑道:“莫非是先生所著启蒙之书?”

郑玄摇头道:“启蒙之书不假,但非老朽所作,而是姜家公子所思。”

孔融转向姜述,道:“公子大才,若成书后必赠本官一套。”

姜述道:“此书尚是初稿,稿成后还须编写讲义,到时一并送给大人。”

第一卷姜述篇第21章流言之祸1

孔融大笑一声,道:“好,有志不在年高,今日听道,心意已足,本官告辞。”

孔融走后,郑玄随即告辞离去,离开时索要了十余幅字。孔融走后不久,众人也随即散去,姜述、姜战、周氏陪着田希在客厅说话。

姜述是田希妻侄,又得了姜战口信,田希已将姜述当成自家女婿,见姜述近日大放异彩,小小年纪便已得到孔融与郑玄两位大家看重,日后前程不可限量。田希心中生出计较,先为姜飞叶一事郑重向姜家道歉,又语重深长地教导姜述几句。

此时周氏见天色已晚,刚要吩咐下人安排晚宴,田家下人匆匆来报,说四叔田楷回家探亲。田希四叔田楷现在京任职,品级虽然不高,实权却是不小。田希虽然身为家主,但是不敢怠慢,匆匆告辞回去。

孔融、郑玄影响力巨大,两人对姜述又是不吝赞誉,青州神童的美名迅速传播出去。姜述新创的楷书,随着孔融、郑玄的褒扬,一时间成了最为时尚的字体,尤其是年轻人,十有**开始练习楷书。

青州当地士子深慕其名,上门讨教者络绎不绝,让姜述烦不胜烦,最终想出一个办法,在门前立了一个石碑,碑文大意是:“因为得到孔融、郑玄两位先生赞誉,而略有薄名。来访者皆诸郡名士,相互交流为小子荣幸。本是少年,学问不足,正是埋头苦读之时。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天天迎来送往,学业将会因此耽误,从今日起小子要闭门读书,不能接待诸位,请诸位见谅。”

来访者皆是士人,见到石碑,明白姜述的苦衷,不好意思进门打扰。众人大多是来学习新字体,现在无须进门,只须临募碑上所书即可。因此,探访者大多只在石碑前留恋,甚少有上门打扰者。

数月时间过去,姜述已经真正融入这个时代。姜述天授神识的传言,即便是知"qingren"姜战、周氏等小心谨慎,也免不了在族人中开始流传。流言使姜述在族人和下人眼中地位暴涨,也让姜家人心开始凝聚起来,在各地开枝散叶的旁系纷纷派人回籍,借祭祖之名向主支靠拢。却不知一场弥天大祸正在酝酿之中,若不小心应对,随时会将姜家连根拔起。

家有一老,胜似三宝。姜战年纪在族中不能算老,但其出仕多年,见多识广,猛然触起此事,不由汗流浃背。姜战出仕多年,知道若是有心人在后面添枝加叶,将姜述神话得越厉害,灭族的危险系数将会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姜家已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姜战的顾忌也让姜述大吃一惊,不由懊恼周氏常常将自己在外人面前显摆。哪家父母不喜欢自家儿"nvyou"秀?这实在是人之常情,要怪只能怪姜述比同龄儿童优秀太多,相差太大,不是妖孽之才吗?所谓祸福相依,好事好过了头就变成大大的坏事了。

来自后世的姜述最能理解封建王族的自私,对于可能威胁其统治的人,除了宋朝,无一不是采取“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的信条。得到姜战提醒以后,姜述心底里冒出一股凉气,心道这个社会可非后世言论自由之时,本想为了保命而出名,可万万不能因为出名而丧了小命,因此静下心来思考应对之策。

在这个神权维上的年代,皇帝愚民不是自谓天之子吗?中国民众思想从何时开始解放?在八国联国的武力下新式教育被迫在国内生根发芽,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西方文化的入侵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最终对抗,最终部分有职权的知识分子认识到皇权授于天的可笑性,在外国势力的帮助下将清政府赶下台去,民识渐开的民众再也不承认皇帝,从而中国开始了民主制度。当然民主制度需要一个过程,封建王朝的神权思想统治时间太久,渗透到每一个社会角落,改变这一思想需要漫长的时间,也需要出现许多颠覆百姓思想的大事件,催动民众意识转变。

儒学统治中国文化的时间十分长久,自汉武帝时期到清末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儒学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被皇权利用得淋漓尽致,儒生们为了获得当权者青睐,一次次将儒家文化曲解,潜移默化到中国人的骨子里。

历观各朝各代,所谓明君都会指示手下儒生发动文化革命,将儒学进行曲解,根据形势变化打着儒学幌子吐故纳新,将统治者的特权一次次神话,装扮成皇权顺应天道的假像。

解决方法只有三种,一是堵,即封口,强令知"qingren"闭口,知晓内情之人不多,但是听过传言之人却太多,强行让人闭口不现实。二是备,提前准备,未雨绸缪,加大实力,免得事到临头手足无措,毫无抵抗之力。三是疏,即对外宣扬有利的信息,自己编造故事总比别人编造故事要好。编故事对于姜述来讲是小菜一碟,又得郑玄、孔融两位影响力巨大的大儒青睐,让两位学术巨匠去讲故事,会影响许多文人士子,这些文人士子在关键时刻虽然不能阻止皇家所为,至少能影响皇家如何决断。

姜述最终选择了疏与备相结合的办法。如何让孔融、郑玄相信自己所编的故事并宣扬出去,对于姜述来讲难度不大,何况姜述手中还有一张关键的底牌,可以一举将世族大家拉进他的阵营。

在这个背景下,新版《三字经》迅速出炉,每个世家大族人口众多,每家优秀人物都有让人称道的故事,因此《三字经》刻意加大了相关内容,例于“融四岁,能让梨。”讲得便是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这样一来,既报了孔融知遇之恩,又将孔家拖了进来。再如“荀八子,皆通达。”便将荀家拉拢过来。姜述绞尽脑汁,将大汉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世族大家牵扯到新版《三字经》之中,又在其中核心位置,加入“皇之位,乃天赐。”之类抬高皇家地位的话语。

洛阳身处中原腹地,自古物阜民丰,商贾云集,历来都是川陕和江南等地货物的集散之地。南大街直往内便是灰砖黄瓦的大汉皇宫,占地面积极大,院阔庭深。皇宫内殿里,汉灵帝刘弘刚刚荒唐完毕,听闻赵忠有事禀报,打发四位还未及穿戴整齐的宫女出去,传赵忠入内。赵忠一边服侍灵帝整理衣物,一边慢声细语说道:“这些日子传闻青州出了位天才神童,文名十分不俗,听说孔北海还要拜他为师。”

“前些日子朕也听说过,此子方是少年,便有如此大才,异日说不定是朝廷柱石。只是此子年纪尚轻,入朝为官太小了些。”灵帝听得赵忠话中之意,似有为此子求官之意,淡然说道。

“听说此子出生之际,天有异变,满院红光。”赵忠不急不慢说道。

“天生大才,必有异相,此子日后前程不小。”灵帝笑道。

“有人传言此子曾经自号涂高。”赵忠接着说了一句。

灵帝脸色大变,霍然站起身来,盯着赵忠大声问道:“此话当真?”

“老奴也是听了别人传言,不敢说此事是真是假。”赵忠了解灵帝性情,见他动怒,小心答道。

灵帝慢慢坐了下来,沉下心来一想便觉不对,心思姜家为青州大户,自然知晓皇家忌讳,怎会弄出如此灭族大祸?盯着赵忠,忽然问道:“此子可有仇家?”

赵忠见灵帝眼神犀利,似能看出他的心意,猛一激灵,连忙答道:“奴才也不知,要不老奴派人打探一下?”

汉末社会矛盾重重,世家大族不加节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