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小驸马-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忠见灵帝眼神犀利,似能看出他的心意,猛一激灵,连忙答道:“奴才也不知,要不老奴派人打探一下?”

汉末社会矛盾重重,世家大族不加节制进行土地兼并,大部分土地掌控在世家大族手中,交纳田赋的主体自耕农数量越来越少,朝廷税源减少,导致财政异常紧张。想要解决财政紧张的问题,又没有将刀举向世家大族的魄力,只能靠加赋增税。自耕农负担益重,最终破产将土地卖给大户,自身成为佃户,如此又减少了税源,这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朝中重臣多是世家大族出身,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把持朝堂主要职务,对世家大族有利的旨意畅通无阻,稍微涉及到世家大族利益的措施,这些朝臣则会悄悄串通,暗中联合抵制。灵帝即位之前曾经就藩,比及一般皇家子弟,算是了解民间疾苦,知道朝堂弊端日重,曾想有所作为,然而数次动作,均被朝臣牵制,最终无功而终。

灵帝几番努力,最终弄得一榻糊涂,知晓若想改变现状,依靠朝臣定然不能成功,不得不改变策略,加重宦官权势,逐步分化朝臣权力。灵帝运作数年,以党争之名罢了不少重臣,借机将不少权力划归内府,又安插不少亲信入朝,士人集团势力削弱到了极致,灵帝这才在朝中取得真正的话语权。

第一卷姜述篇第22章流言之祸2

史书记载灵帝是昏君、十常侍为大奸大恶之徒的结论,实则与事实不符。究其缘由是有史以来,文人一直把持治史,骨子里自然而然为文臣说话,将灵帝与宦官写成导致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而深层次的原因却很少有人提及。

十常待本是阉人,身份低贱,本身又无后代,不会对皇家产生真正的威胁,又唯皇帝之命行事,应该说是皇帝的代言人。十常侍之所以权势滔天,是因为灵帝政治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因而分出不少权力移到内宫。灵帝视张让、赵忠等常侍为臂助,实是无奈之举,若非被士人集团逼得无路可走,又怎会出现如此怪现象?

世族大家在朝廷根深蒂固,同气连枝,相互联姻,势力大得让人难以想象。党争明面上是内侍取得胜利,实则背后的指挥官灵帝受益最大,这次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因为士人集团失败,史书上便称其为“祸”。灵帝刚登基时,是以一己之力对抗世家大族万万之众,扶持内侍逐步夺取上层权力的人,又岂是心思简单之辈?史书记载,灵帝死前,统治阶级上层三大力量,一是以何进为首的国戚,把持军权;二是以袁家为首的士人集团,把持部分朝政;三是十常侍为代表的内侍,把持宫中禁卫、内府和部分朝政;三派实力相当,朝堂势力分布比较均衡。应该说灵帝并非没有心机,而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主,只是大汉弊端已重,朝堂权力平衡仅能维持现状,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问题越来越严重,黄巾之乱将大汉的社会矛盾彻底引爆,一举压垮了摇摇欲坠的大汉帝国。

历史上何进实在是个最大的笑话,灵帝扶持他用来对抗世家大族,在最后关头却被世家大族利用,因为皇储一事与内侍势力互殴,最终两败俱伤。而另一派系世家大族的代表文官势力,也未得到什么便宜,因为没有兵权,让奉何进之命带兵进京的寒门武将董卓,用蛮横的武力将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应当说,灵帝驾崩前朝堂相互制衡的三大势力,在其驾崩以后因为内斗损耗太大,都败得一塌糊涂。

从历史记载认真分析后还原真相,才能得出灵帝并非庸人的判断。赵忠为灵帝重用,倚之与朝臣对抗,又岂是易与之辈?赵忠了解灵帝性格,提及这件事情之时,不断观察灵帝神色,却不敢轻下断语。

灵帝心思转动,明白赵忠提起青州神童,并非为其讨要好处,而是想族灭其家。灵帝问道赵忠青州神童有何仇人,赵忠早就有所准备,不去回答此事是真是假,只是建议灵帝允许他派人打听。其间对答,虽是廖廖数语,却是各自动了不少心思,姜述的小命在两人交谈之时摇摇摆摆,倘若灵帝一个不慎,被赵忠糊弄过去,轻易发话诛族,姜述在这个世上,落荒而逃就成了唯一宿命。

幸亏灵帝刚刚激情过后,心底清明,明白涂高一说九成九是假。灵帝罕见得费心琢磨一会,便将赵忠的心思瞅得明明白白,若让赵忠派人调查,最终结果不言而喻,不出意外必会按照赵忠意愿禀报上来。

所谓帝心难测,灵帝想通其中蹊跷,当然不会沿着赵忠思路行事,吩咐道:“宣中旨,召青州姜家子入宫见驾。”

赵忠知晓此事再不能多言,躬身下去准备中旨。赵忠出殿以后,灵帝冷笑一声,让人传召张让过来,安排他几件事务,又仔细叮嘱一番。

孔融府上此时高朋满座,二十余位骚客文人汇聚一堂,正在高谈阔论。河北名士辛评此次受邀来北海小住,昨晚刚到,孔融今日辞了公务在家陪同。辛评闻听孔融讲述姜述论道一事,口中不言,眼中却露出不信之意,孔融也不多言,让书童取来文稿,让辛评过目。

辛评阅完,抚手问道:“果然是好才情。此言为何人所录?”

孔融笑道:“当初郑玄先生也在,此稿是其弟子孙乾整理。”

辛评叹道:“原本以为少年或有聪慧者,却不料竟有这般天才,小小年纪见识如此老辣独到,让人叹服。”

众人见状,索来稿件传阅。正在此时,下人送来一张名刺,孔融打开一看,不由大喜,笑道:“刚才尚在议论姜家子,如今却到了门前。”

说完竟然亲去府门迎接。众人听说传言中的姜家子到了,皆心生好奇,随在孔融身后,都想先睹为快。来到府门口,只见府门前立着十余人,为首一位十岁上下的少年,穿着考究,面目俊俏,风度不凡。十余位彪悍护卫牵马排在身后,甚是整齐,一见便知是大家子弟。

姜述见孔融亲自来迎,连忙上前施礼:“小子见过大人,大人如此厚待,却让小子受宠若惊。”

孔融笑着上前,拉着姜述,环视众人,笑道:“此便是本官小友姜述,此子大才,可为本官之师。”

姜述连忙谦道:“小子多谢太守大人抬爱,实则才学与大人相比,无地自容也。”

孔融将姜述接进门来,向诸人依次引见,众人落座,孔融问道:“与小友相别数月,小友又长高一些,家堂康健否。”

姜述答道:“多谢大人挂念,代家堂问大人安。”

孔融笑道:“方才与众人谈起小友论道,众人皆受益非浅。”

众人纷纷附合,不吝赞美之语。

姜述道:“小子拙见,谢诸位不吝指教之恩德。”

孔融道:“此次前来,莫非又有大作问世?”

姜述道:“小子不敢,因为《三字经》成书,特来请太守指教。”说完,姜述将一个包裹交给孔融。

孔融阅至“融四岁,能让梨”此句,不由笑道:“此书字字珠矶,只是将本官少年丑事写入其中,却有些不伦不类。”此书一出,必为后世童子启蒙之书,孔融能名列其中,为名传千古之美事,嘴上如此说话,欢喜之色却已洋溢脸上。

姜述笑道:“大人如此美德,当得儿童启蒙的最佳案例之一。大人且看下去,后面还附有讲义。”

孔融仔细读完,道:“果然是好书,此天下蒙童之最佳选择。为何其中空有数十行?”

姜述解释道:“此书全文应是一千零八十字,因小子家中藏书不全,因此缺少事迹,故而其间留有三十行,计一百八十字容后面补上。小子近期将去拜访相关世家,选其警醒世人之事例,斟酌以后丰富其中。”

孔融点头道:“此书必为天下人造福,本官即刻上书,明日使人送去朝廷,让朝廷下诏,将此书抄录传达天下郡县,以为天下启蒙教材。”孔融此语,实含私心,其名列于经书之上,自然想让此书得到朝廷诏书而为天下学童启蒙教材,孔融则成了圣人之后孔家又一个千古流芳的人物。

众人见孔融评价如此,甚是好奇,不由开口索书拜读。孔融本欲将此书推达天下,笑道:“本书只有两本,不若让姜家小友诵读一遍。”

姜述接过《三字经》,当厅朗读起来。《三字经》本为其所撰,近日费了不少脑筋,编得朗朗上口,加上尚未变声,更让人感觉此确为蒙童的绝佳教材。

读到一半,下面开始骚动起来。荀季乃荀家子弟,闻听方才孔融所言,知道此书必会成为朝廷钦定的启蒙书籍,荀家八子列名其中,此为名传千古之举,未等姜述念完,便上前求得另一本经书,当厅抄录起来。

古代文人最重名节,姜述所改又是刻意而为,在座诸位都是名士,或是其祖上、或是其叔伯、或是其师友列名书中,一时间除了数人无关联之外,其余众人纷纷上前,争先恐后要求抄录。

辛评在侧,未听见有辛家人列名其上,不由眉头锁愁,在旁闷闷不乐。孔融在侧观察,自是明悉其意,走近小声道:“此书尚未定稿,辛家历代多出贤人,兄将家人事迹整理出来,让姜家子知晓,未来定稿之时,定有辛氏一席之地。”

辛评闻言,顾不得面子,疾趋到姜述身边,施礼道:“听闻此书尚未定稿,未知我辛家能否名列其上?”

姜述笑道:“先生勿要多礼,小子所知各家贤士事迹不多,因此还须补充。辛家历代贤人众多,定然能够入选,只是小子孤陋寡闻,不知辛家贤人故事,因此不敢胡乱书写。”

辛评心中稍安,道:“小友稍候,老夫立即去书写辛家贤人事迹,请小友将辛家列入书中,辛家上下定会深感大德。”

姜述虽然存了收买世族大家的念头,却料不到此书会让文人们如此重视,心中暗自对古人名节之重另行估量。

众人为了抄书,厅内纷纷乱乱,姜述悄悄对孔融道:“众人各不相让,恐伤和气,何不使人朗读,众人抄录便是。”

孔融点头称是,让下人准备笔墨,安排门客诵读,又安排人手日夜抄录,以备亲朋好友索要之需。安排完毕,已是过了饭时,众人此时怎还顾得上饮宴?孔融环视客厅,不由摇头苦笑,招呼姜述到书房叙话。

第一卷姜述篇第23章流言之祸3

两人落座,孔融笑道:“小友大才,一书尽收天下读书人之心。”

姜述急道:“此为犯忌之语,小子本为天下人谋利,目前传言甚多,或为小人陷害,以乱圣上视听,方才之语便可使姜家族灭矣。”

孔融闻姜述所言有理,略一寻思,道:“合朝文武倒是无妨,只是奸宦横行,却是不得不防。不过小友之才确是惊人,若非本官亲眼目睹,仅是耳闻亦不敢相信,何况他人?”

“望大人救救小子。”姜述拱手求道。

“本官写几封书信,明日随同上书送去京中,与数位大人说知。奸宦当道,小友所言不得不防,但本官既然看中小友,又怎容其加害!”孔融道。

“多谢大人。”姜述连忙施礼谢道。

“本官亦有所耳闻,说小友乃系神授,可确实否?”孔融问道。

“太守待小子如同子侄,小子不敢蒙骗。自四岁读书始,间或有神人传授,因此虽然年少,但是诸子百家书籍,却是都通。至于这《三字经》,亦是神人指点小子而为之。”姜述答道。

“噢?传言果然是真?”孔融说完,眉头一皱,又问道:“神人为何人?”

“为黄梁神君,与国初留侯是同门。”姜述道。

相传张良曾得神人黄梁公传授,为东汉开国名臣,又知道进退,功成名就一心向道,抛却富贵,四海云游。汉初功臣得善终者少之又少,张良却是一个例外。张良事迹代代传颂,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姜述托言此事,就是怀着让皇家释疑的念头。

孔融眉头顿时伸展,又道:“无妨,本官自会上书说明此事。”稍顿一下,又问道:“神君可曾传小友兵书?”

姜述摇头道:“不曾,神君有言,乱世当行兵策,治世只须文功。如今天下承平,只须躲过一场大灾,未来便是太平盛世。”

孔融异道:“大灾?”

姜述道:“数年内必有内忧外患,内有乱民扰乱宇内,西北有外族寻衅掠边,却是一场空前大劫。然而朝内武略之才常有,外有名帅率军荡平,内有诸将扫除乱贼。文治虽有名臣在朝,却因没寻到上古圣意,难使朝廷清平,因此授小子神识,让小子倾一生之力,寻求上古圣意,助皇室开万年太平局面。”

孔融笑道:“当初一见,便知小友日后必为朝廷栋梁,今闻小友得神人真传,本官虽然不才,必助小友免受迫害。”

“如此有劳大人。”姜述再次谢道。

次日,北海公人快马赶往洛阳,及到洛阳,按照孔融吩咐,分头至袁愧、蔡邑、杨彪、王允、崔琰等重臣府上,奉上孔融私信及一本《三字经》抄本,才往衙门投送公文。

孔融结连者,都是当世名家士族著名之人,皆是饱学之士,先读《三字经》,知道本书果如孔融信上所言,实为启蒙绝佳教材,又见书中有本族贤人大名事迹,晓得此为千古流芳之事。再读孔融私信,对于求取朝廷旨意,使此书成为少年启蒙之书皆无疑义。然而对联保此书作者姜述之意,却以为孔融不免小题大做,众人也知青州姜述才名,虽然创出新字体,传到京师的文章诗词说明其文才出众,但毕竟是个少年,又有谁会加害于他?

次日,少府杨彪得到消息,知道小黄门已去青州传旨,恐怕其中有些勾当,令人暗去宫中打探,得悉一些消息,知道宫中有人是幕后推手,约了诸家商议,又派人仔细探查消息。

姜述送出《三字经》之后,略微放心了些,但潜意识总隐约感到不安,坐在书房沉思半晌,也再未想出其余修补之策。正在此时,外面传来喧哗之声,下人飞奔来报,道:“圣旨到了。”

姜述心头一沉,心道莫非不安将会成为现实?问道:“有多少士兵随行?”

下人答道:“只有十余人。”

姜述心中略安,剑锋虽已架在脖子上,却是无力招架,只得穿戴整齐,来到前院接旨。

姜家多年未曾遇到这种场面,一时间乱成一团,好半天才备好香案。姜述来到前院,见十余雄壮卫士整齐站在院中,前面是一位眉清目秀的小宦官。姜述明白规矩,连忙在香案前跪下,道:“草民接驾来迟,请诸位恕罪。”

左丰虽是赵忠心腹,但是赵忠知晓灵帝生了疑心,又岂能将其中利害说给他听?倘若左丰不小心半路露了风声,出了什么意外,导致什么不良后果,灵帝怪罪下来,赵忠也吃罪不起。再说姜家根基是在青州,只要将姜述召入京城,即使是一条龙,也是龙出深渊,无所依靠,还不得任凭赵忠鱼肉?因此左丰奉命前来传旨,并未得赵忠任何授意,以为姜述文名惊动了圣上,因此宣进宫中封赏与他,又见姜述与自己年纪仿佛,扮相俊俏,又有文名,全不似历史上对待卢植的模样,并未刻意难为,见姜述跪下,便打开圣旨,清清嗓门,念道:“闻姜家子少年老成,着即日赴京入宫见驾,着左丰等人护送,沿途官府供应食宿,不得有误。”

姜述恭声道:“草民领旨谢恩。”起身请了圣旨捧着去供奉起来。姜述原本以为圣旨所言,与前世电视剧中那般,什么奉天承运,什么钦此之类,没想到圣旨并没有那般复杂,措词十分简练。估计与此时文体习惯相仿,受到纸张等条件限制,行文要求言之有物,言简意赅,废话能省的全部省去。

姜述供奉了圣旨,燃香叩首,又倒退着出来,让小黄门左丰暗自称奇,不知姜述行的是什么规矩,显得朝廷重臣接旨时太过随意。浑不知姜述这是学的清朝接旨的规矩,比汉代规矩不知隆重了多少倍。

姜述明白现今小黄门的份量,不会傻到如那些清流一般,见到黄门不仅不理,反会啐上一口,骂上几句。姜述让族中长者陪卫士下去奉茶,每人塞个红包,又请左丰到书房落座叙话。

左丰见了这位闻名已久自创字体的小才子,十分感兴趣,在他想来,姜述不到十岁便能让皇上封赏,日后前程无量,极有可能得授三公,自也不敢放肆。

姜述听闻左丰之名,记起《三国演义》左丰的出彩境头,书中述说此人是位贪财好货、陷害忠良的人物,但此等人能将一军主帅卢植坑进大牢,又岂能简单得了?因此对左丰甚是提防,也不敢向左丰探听消息。对于这种在宫中能熬出头的人物来讲,见惯了宫中倾轧,个个心狠手辣,该讲的他自然会主动讲出来,不该讲的就是送上万金,也未必会说到真话。

如今宦官与文人之间,已是势不两立,姜述也不会去做媚俗之事,以免污了名声。但是请传旨者奉茶还能说得过去,两人到书房落座,姜述让小婢奉上茶后退出门外,道:“左黄门是宫中出色人物,年纪轻轻便在皇上身边侍候,日后必会接掌内侍。”

往昔左丰前往大臣之处宣旨,不用说奉茶招待,不挨几句骂算是好的,怎会听过姜述如此和风细雨的奉承?对姜述又生出几分好感,随口答道:“多谢公子夸奖,小的不过是狐假虎威,当不得真的。若是侯爷出现意外去了,小的说不定会让张侯爷那群人给拆了。”说完,又觉得似是透了不该透的底,补充道:“方才是说着玩的。”

姜述从左丰之语中分析,在外界看来,宫中宦官是铁板一块,如今解读起来定非如此简单,怕是宫里宦官也分了好多派系,平日里也是相互倾轧。刚才提到的张侯爷应该是张让,既非张让一系,又能让张让一系如此忌恨者,想来左丰身后应是赵忠之流在灵帝面前极有份量的大宦官。

左丰说完话,在房里环视一遍,见房内四壁挂满字画,走过去细看。左丰得以在皇上左右侍候,自是知书达礼,见到传言中的新字体见猎心喜,一边细观一边揣摩。

姜述见左丰如此着迷,不由笑道:“左黄门如此好学,若非公务繁忙,文名早已扬名天下。”

左丰自觉有些失态,道:“公子客气,方才观公子之字,不慎入迷,莫怪失礼。”

“左黄门既然喜欢,是小子的荣幸,近日抄写一书,送予左黄门便是。”姜述说完,取出一本《三字经》抄本,双手递给左丰。

左丰接过布帛,见皆用小楷书写,异常美观悦目,不由爱不释手。姜述见状,道:“左黄门在书房稍歇,小子安排下人准备一下行装。”

第一卷姜述篇第24章流言之祸4

姜述出了房门,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