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小驸马-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沿着弯弯曲曲的花廊,来到一所独门别园。别园花红树绿,又引水形成水景,布局巧之又巧,让人感觉高雅幽静,院内中央空地摆着六张朱漆桃木夔凤纹翘头几案,旁边摆着桌案笔墨,数行绣垫摆得整整齐齐,东北角上单独一张桃木长案,上面摆着一把古琴。

笔会时间未至,人却已经来了不少,或者据案品茶,或者三三两两相聚闲聊。姜战年轻时颇有文名,经常参加文会,出仕后便少参与,年轻人大多不识,年长者却大都认识,正与几位长者围在一起聊天。

姜战谈兴正浓,忽见姜述过来,欲招呼过来与众人引见。姜述却对姜战摆摆手,又指指自己的眼睛,意思说你莫管我,我先观察一番。文人自古清傲,众人见姜述年幼,以为是随姜战来开眼的姜家子侄,将他当成寻常顽童无人理睬。此时田希进来,与众人寒暄完毕,忽见姜述站在院落一角独处,不好责怪姜战,招呼姜述过来,拉他到左手次案就坐。

田希是此次文会发起者,主角到来,众人皆知正戏马上就要开幕,不约而同止住话头,各自寻找位置落座。田希说道:“天气睛朗,恰遇良日,诸子受邀而来,乃是一场盛会,恭请各位留墨。”

此时旁边乐娘开始弹琴,琴弦铮铮,一曲优美的乐曲悠悠飘散。姜述对乐理略懂,知道此曲不太好弹,弹出这种效果,得有十年苦功才行。待他扭头看时,却不免大吃一惊,原来弹琴少女不过十二三岁。

少女身材尚未长开,稍显瘦弱,但是面貌如画,数年后必是绝佳美人。姜述年岁虽小,心理年岁却大,见此女如此美艳,不觉动了心思。

此曲过后,姜述走到乐娘身边,道:“姑娘弹得好琴。”

“多谢公子夸奖。”乐娘见姜述年小,长相又是可爱,笑着回答道。

“未知姑娘师从何人?”姜述问道。

“小女子自小随家父学琴。”乐娘答道。

“令父是哪位大家?”姜述又问道。

“家父姓任名南山,今日生病不得出门,又恐耽误盛会,小女子前来替父弹奏。家父虽然精通音律,却并非大家,公子见笑了。”乐娘答道。

“在下甚是好琴,未知居家何处,待在下明后日登门拜访,请任大师指点一下琴艺。”姜述对这位小美人很感兴趣,但学琴之意却非全是托词。

“小女子家住荷花巷东头第二家。小女子演奏完毕,就要回了,公子忙吧。”说完,少女开始收拾行头。

此时另一位乐娘走了出来。此女萧声吹得甚是美妙,但仔细品味却无特色。一曲吹完退下,又见一位绝色女子缓步行近,身着红色袄罗紧身春衫,柳腰下一条水红石榴裙,螺髻上持着一支珠钗,二八芳龄,肌清骨秀,眉目如画,惹得数位正在作文的青年文士放下笔来。

如今姜述年纪还小,还未成人,有心无力,虽是绝佳美人,欣赏过后也未放在心上,专注去看诸位文士作文。其中有字不佳者,诗文却四平八稳,可圈可点。也有年少文士文章做得不错,但其中透露出干练老辣,与其年纪不符,姜述怀疑是否请了代笔,特地来文会邀名,却浑然忘了自己年纪与行为更加不符。

第一卷姜述篇第16章青州笔会2

姜战正在上首陪着一位文士打扮的中年男子聊天,见姜述无所事事,在人丛中穿梭,招手让他过来,对中年文士道:“文举兄,此在下侄孙,自小却是聪慧,请多予指教。”

又对姜述介绍道:“此当代名儒北海太守孔大家,与姜家也是姻亲,赶紧上前拜见。”

姜述已得管承情报,见众人簇拥此人进来,见其气度举止,便猜测应是孔融无疑。孔融是姜述穿越以来见过的最有名气的三国名人,其圆脸长须,鼻正口方,儒雅中又带着一身正气。姜述连忙上前见礼道:“小子见过大人。”

孔融打量姜述一会,道:“本官与你父相交十余年,彼此相宜,奈何文云兄英年早逝,唉……”孔融说完,长叹一声,面色落寞,感谓一会,颇为关心地问道:“读过何书?”

孔融文名闻达天下,又是孔子嫡系后人,虽非孔族家主,在孔家却颇有影响,又居北海太守一职,若得此人赏识,扬名轻而易举。姜述今日寻的便是这个机会,当下不敢怠慢,正容答道:“读完四书五经,已开始赋诗作文。”

孔融少年时是远近有名的神童,三岁能读书,八岁能做文,闻言不由大感兴趣,道:“此间乃青州盛会,何不赋诗一首,让大家点评一二?”

正好田希转回来,到孔融下首坐下,听闻孔融之言,接过话头道:“孔北海乃当世大家,述儿速去赋诗一首,请孔大家指点一二。”

此时大家大都作文已毕,将文稿次第献上,请孔融等人点评。其中一位文士写了一首诗,孔融接过来,其诗为:“高殿郁崇,广厦凄冷。微风起闼,落日照庭。踟躇屋下,啸歌倚楹。君行殊返,我饰为容。炉薰不用,镜匣尘生。绮罗失色,金翠无精。嘉肴忘御,旨酒常停。顾瞻空寂,唯闻燕声。忧思相属,中心宿醒。”

“好。”孔融抚掌道。

得到孔融称赞,那文士脸色露出喜色,欠身施了一礼道:“多谢大人称赞。”

“这位是孙乾字公佑,正是大人辖下之民。”田希在旁介绍道。

孙乾为大儒郑玄弟子,平昔随于郑玄左右,极少归乡,虽是北海人,与孔融并不相识。孔融见孙乾仪表堂堂,举止得体,亦无年少成名之傲气,立起身来,握住孙乾的手,道:“原来是郑大家之徒,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回北海时,请到我府上述话。”

孔融言语间十分客气,又发出邀请,看来对孙乾评价很高。孔融打住话头,环视诸位学子,正欲再说几句,目光却突然被吸引,怔然望向左前方。大家随孔融目光看去,却是一个少年正在案几前聚精会神书写。孔融忽然面色凝重,顾不得众人,举步来到姜述身后,细细端详一会,情不自禁喝了一声彩。

孔融才华横溢,为人非常清傲,很少能见其如此失仪喝彩。众人皆不知孔融何意,心中都是奇怪,一位少年如何能让孔大家如此?众人纷纷涌上前去看,待大家看清少年所书,心里明白孔融叫好的缘故了。

姜述前世本有书法基础,年轻时还获过书法大奖,穿越之后不知写秃了多少毛笔,用去多少墨岘,如今的字已是甚有功底。如潜藏深渊的巨龙,此时在青州笔会上大放异彩,让孔融这般高人如痴如醉。正合周易乾卦,苦练之时为“潜龙勿用”,如今已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姜述写得是颜体,此世的基本功加上上世阅历,姜述之字根本不象孩童稚嫩的字体,而像阅经沧桑的饱学士子,力透纸背,笔意雄浑厚重。

共写完的十二个正楷,端庄大方,又不失圆润活泼,让人感到是一队军队,大气而整齐,又不失粗旷的美感。孔融喝彩之后,几乎凑到姜述身边,右手在空中摸拟。当然不是姜述的书法胜过了他,折服他的是姜述所书乃是前所未见的新字体!

汉代书法还没有楷体,最常用的是彖体,当代大儒蔡邑创出飞白体,颇为流行,但是飞白体比起楷体大为不如。自创新字体将是轰动文坛的大事,眼前这位九岁稚子,得到孔融如此推崇,很快就会扬名天下。

“新体字!此为绝佳字体!”孔融喃喃道。

孔融水平远非姜战、卞广等可比,好文好字如痴,研究过史上所有成名碑贴,见识过当世无数大家书法,却首次见过这种字体。他很想知道此字体是何人传给姜述,但若有人书法达到如此水平,早已名扬四海,孔融细思当世名士,却未有自创新字体的传闻,心中不由有些疑惑。如孔融这等好文好字者,若风闻有人创出新字体,早已想方设法取样回来临募。自创字体的念头浮上孔融心间,姜家子遍览诸位大家书法,融其精华创新字体,而新字体雍容华贵,这是了不得的大事!姜乩文采独树一帜,孔融引为知己,故友独子姜述,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华,所创字体竟让孔融生出顶礼膜拜之意!

入会者皆是青州有名学子,见孔融喝彩之后失魂落魄,一同挤上去看个究竟,待看清姜述所书字体,顿时知晓原因所在,其中十余位好字如命的名士,如同孔融表情相似,双眼死死定在姜述正在书写的蔡侯纸上,右手不停挥动临摹。

姜述写了一首很简单的诗,他自然不会费心现场作文,又是抄袭古人的大作《春眠》,不过因季节不同改为《夏眠》。早在孔融喝彩之时,他便要停笔见礼,但孔融摆手示意,让他专心作诗。姜述明知众人围在身后,索性不去理会,专心致志书写。别人也打扰不了姜述的思路,因此他作诗与别人完全不同,别人需要绞尽脑汁思考,逐句逐字琢磨,姜述名义上是作诗,实质是成竹在胸,与练习书法无异。

“夏眠,夏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好字更好。小友之诗可谓佳作,其字可为我师。”孔融读完此诗,又体会一下书法笔意,竟然向姜述行了一礼。

姜述虽想引起孔融注意,但未想过孔融会这般举止,不免有些不知所措,幸得姜战在侧拦住孔融,道:“这万万使不得。”。

姜述反应过来,上前施礼道:“小子无才无德,太守高看一眼,便已受宠若惊。太守如此举止,让小子无地自容。”

孔融从痴迷中回过神来,察觉方才有些失态,笑道:“小友且坐,我等慢慢聊。”说完不理众人,拉着姜述坐到上首。

众人虽然感觉有些不合礼仪,但是孔融名望太盛,又居高位,此地虽非其治地,却隐然是众人之首;姜述又为姜家家主,若非年纪尚小,坐在上首也算无碍。

孔融心境平复下来,和声问道:“小友字体如何创出?”

姜述这才明白孔融失态之故,并非为了诗文,而是为了书法。历来创出新字体者皆是名家大儒,历经千锤百炼,多年积累心得,经过多次改进,方能有所成就。而姜述九岁稚子之身自创字体,这是何等惊世骇俗之举?

姜述转首环视众人,众人皆竖着耳朵听他说话,唯姜战微露不安之意。姜述踌躇片刻,理了一下思路,道:“小子自四岁开始启蒙,对名家碑帖最是爱好,往常无事之时最是喜欢练字。感觉如此写字才有美感,并无新创字体之意。”

九岁稚童没有名师指导,自己练习书法,竟能创出新字体,而且书**力不俗,诸人自愧不如,对姜述展现的才华倍感新奇。

姜述接着说道:“实则并不复杂,起初小子只研究五个笔划。”姜述说完铺纸提笔,写下横竖撇捺勾五笔。“这五个笔划,小子每日都要书写千遍,然后逐一鉴别,将认为写得最好的留为明日范本,次日书写再精益求精,认为有所进步才停笔。后来观看院中翠竹,忽有所感,折竹成划,临募体味心得。一年后,笔划基本成型,诸字皆由笔划构成,笔划既成,此字体也渐成,仅此而已。”

众人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悟,没想到竟会如此简单,诸人并非做不到,只是没想到而已。也有多人听了姜述之言,回去以后依法而为,虽然没有创出新字体,但是书法却提高不少。只有孔融等极少数人,知道创出新字体绝非如此简单,关键并非苦练,在于悟性和审美观。

孔融为汉末大家,文学书法皆有极深造诣,围绕新字体询问姜述相关问题,从书法画技逐自扩展到文学历史,姜述逐一回答,所言融合了数千年文化艺术的精华,许多见解独树一帜,令人眼目一新。一席话后,孔融不由抚案长叹,深谓后生可畏。

古时通讯落后,经常以讹传讹,传言到了千里之外,往往面目全非。姜述此番一鸣惊人,本是可喜可贺之事,姜战高兴之余内心却生忧虑,担心今日之事传开,若被有心人故意引导,惹起皇家猜忌,不仅非福反会引来大祸。姜战想到这里,不由怵然失惊,心思对策补救,想起姜述所作《爱莲说》,不由暗有定计,谓孔融道:“数日前述儿曾作一文,数语甚是精妙,请文举兄指正。”

第一卷姜述篇第17章青州笔会3

自从姜述听说孔融到来的消息,本欲凭借诗作闻名,未曾料到楷体字引起这般轰动,始料未及,暗生悔意。闻听姜战之言,便知姜战之意,欲借《爱莲说》所喻,提升道德名声,以释皇家之疑。

孔融笑道:“既有妙文,正合笔会荟萃文章精华之意,姜家公子切莫藏私。”

姜述当下让侍者铺纸研墨,默写《爱莲说》。孔融站在姜述身后,初时只是体味书法笔意,及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时,不由拍手称绝,道:“此传世绝句也。”再看下文“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孔融评道:“但是此段,足可名垂千古也。”

再观结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忡远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待姜述全文写完,孔融通篇朗读,体味良久,叹道:“姜家公子之才,远胜于我;姜家公子之德,世人难有与其相论者。”

田希问道:“此文可谓文才斐然,然其年方九岁,尚未成人,如何能高论其德?”

孔融道:“此文突出运用衬托之法,菊正面衬托,牡丹反面衬托。莲花是文人笔下高歌咏叹之物,但多数文人皆惊叹于其清姿素容,将其形诸笔端;而此佳作独辟蹊径,重点描述莲之品质,歌颂其坚贞品格。写出此文之人,定然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视追名逐利者。若非品德高洁之人,安能写出此文?”

孔融谓主薄王修道:“叔治文评扬名天下,请评此文。”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设社,王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张奉举家得疾,时人以为疫病,无敢相视者,王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王修德才兼备,尤以文评扬名于世,孔融召其为主簿。王修史上归附曹操,曾任魏国奉常。

王修评文远近闻名,道:“此文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描绘莲花之高洁;后段揭示莲花之喻意,分评三花并以莲自谓。前段描绘莲花之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曰莲花长于污泥,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其空管挺直、不攀附之高尚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莲如傲然不群之君子,凛然不可侵犯。前文所描绘,事实上是作者人格写照,心志自明,此点从后段得到明证。正如文中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就是感慨于具有莲花之洁之人太少。前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形象,赞美莲花品格。后段与菊花之隐逸、牡丹之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之喻意,说明对君子之向往和洁身自好之态度。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之描写赞美,歌颂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之美德,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高尚品格,以及其对追名逐利者之鄙弃厌恶。此文具有‘说’托物言志之特点: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莲之气度风节,寄予对理想人格之肯定和追求,说明鄙弃贪图富贵之世态心理,衬托追求洁身自好之情操。文章运用对比、反衬,文中数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之隐逸、牡丹之富贵和莲花之高洁对比,使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说教之失,通过三种形象对比,深化主题目的。文章以‘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实处,爱莲之意淋漓尽致。此文在语言上同样富有特色,优美简练,正如莲之美之‘不蔓不枝’,没有多余无用之句。其重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莲,花之君子者也。’此文借物抒怀,一为喻物,一为抒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抒怀之意,隐喻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高尚品格。其意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高洁品格。而‘濯清莲而不妖’,又是一种良好愿望。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没有选择逃避远离,独善其身,而是兢兢业业、守护志节。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爱莲说》之莲属水陆草木之花,点明莲之可爱,只是‘甚蕃’者之一。这为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独爱菊’,更加明确题意,有人可以爱菊抒怀,今人亦可独爱莲。接下句‘爱牡丹’,实为加深语意,而且此句入文,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引子。独爱莲与爱菊避世不同,爱菊者为保持高洁宁愿隐逸;爱莲者要出世,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之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或众人皆羡富贵之从众心态有本质区别。此为本文‘出淤泥而不染’最好铺垫。下句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对莲直观描写,其实字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蕴味越足。收篇,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之特性喻人,虽平淡却比喻帖切,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爱菊;……爱牡丹;……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借花喻人,将避世者与追求荣华富贵者描述尽致,而又无一言直接指责。在文章结尾,一叹真正隐逸之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之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通过如此对比,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从此处来看,有些孤芳自赏。下面感叹喻意深刻,何人能避世以守品行?何人能在尘世中相守纯净?何人追求君子风范?从此可以看出,姜家公子内心高傲,不从众只求纯净之心态,在碌碌尘世中难能可贵。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而又琅琅上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