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墙-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十万,在赤壁这个小小的地方决一雌雄,决定两家日后的命运。

无论是周瑜还是诸葛亮,此时都感觉到了自家主公的碍手碍脚,什么都不懂还喜欢瞎指挥添乱,自己还不能直接拒绝,只能私底下解释劝说。可自家主公明明当面答应得好好的,可扭头就继续我行我素。

周瑜跟诸葛亮不约而同的打起了相同的主意,把自家主公找理由支走,都给哄去后方募集粮草。这个主意对孙权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孙权可不想跟刘备同归于尽,孙权还年轻,还有大好的年华可以挥霍,而刘备则不同,这个自张飞死后就陷入仇恨当中的老男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结果孙权走了,而刘备依然留在军中,诸葛亮除了要对付周瑜,还必须要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应付刘备。

好在这时简雍帮了诸葛亮大忙,在荆州,简雍是除了张飞关羽外与刘备关系最近的人。除了关羽,也就只有简雍的话刘备还能听得进去。简雍没有劝刘备退到后方静候佳音,而是告诉刘备害死张飞的凶手之一贺齐眼下就在寿春。找孙权报仇一时半会恐怕不行,而害死张飞的凶手之一许褚此时下落不明,唯有贺齐这个凶手现在看得见也摸得着。

刘备听取了简雍的建议,带走了三万人马,同时带走的还有大量的攻城器械,一副不拿下寿春决不收兵的架势。

诸葛亮对此没有阻拦,本来打水战就不怎么需要攻城器械,刘备想要打寿春那就去打吧,别在这给自己添乱就行。等到刘备走后,诸葛亮感觉天也晴朗了,空气也新鲜了,心情自然而然也好了许多。不怪诸葛亮会有这种感觉,身边一天到晚有个人在念叨要报仇,而自己还不能不听,搁谁心情都愉快不起来。

诸葛亮并不担心刘备去寿春会遇到不测,在诸葛亮看来,张飞会死只能怪张飞自己麻痹大意,轻敌所致。太过相信自己的武勇,结果就悲剧了。从张飞之死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本事再大的人也千万不要落单,因为那样很有可能会丢掉性命。

有张飞这个前车之鉴,刘备就算再想要报仇,也不可能轻敌冒进,最后让贺齐再次得手。更何况刘备虽然带走了三万人,但庐江还有吕蒙的两万人在,有五万人保护,而且刘备还是主攻方,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叫刘备丢了性命,只能说刘备是命该如此。

送走了刘备以后,诸葛亮算是彻底得到了解放,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与同样送走了孙权的周瑜好好较量一回。

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被诸葛亮给气死的,但实际上在历史中周瑜是生病而死。周瑜的死跟诸葛亮一根毛的关系都没有。不过罗大大这个作者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智多近乎妖,也只能黑周瑜了。

但现在由于刘福这只大蝴蝶的出现,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赤壁之战不仅提前了,交战的双方更是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曹孙变成了如今的刘孙,至于原本应该成为孙家对手的曹操,此时正在兴汉学院内与诸多大儒饮茶闲聊,畅谈天下事。

刘孙两家的会战吸引了天下各路势力的目光,这场仗虽然不是那种足以影响天下格局的仗,但却会决定日后荆州与江东的未来。不光是西汉对此时的赤壁表示了关注,就连正在河北杀的难分难解的袁家三兄弟此时也选择了暂时罢兵,将关注的目光投到了赤壁。

第277章河北败家子

袁绍死后,原本已经一同的河北顿时因为袁绍三个儿子四分五裂,每个人身边都聚拢了一批袁绍时的老臣,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河北大地上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死斗。新奇中文。xiniqi。其中袁尚势力最大,毕竟是袁绍生前最得宠的孩子,大部分人都将袁尚视为了袁绍的接班人,在袁绍没死之前就已经对袁尚展开投资,而袁绍一死,这些人几乎没有什么犹豫的就选择了支持袁尚。

如果将袁绍的势力比作一百,那袁尚所继承的实力就达到了六七十,仅此与袁尚的就是袁绍的二子袁熙。老二的身份永远是那么尴尬,既不得宠又因为是庶出的缘故,所以在袁绍生前,袁熙一直过得不怎么如意。

其实从本心出发,袁熙并不想要跟袁尚兵戎相见,毕竟是兄弟,父亲尸骨未寒就束甲相攻,有违孝道。只是打仗这种事并不是袁熙说了算的,自从自己派去见三弟袁尚的使者被人头送回以后,袁熙就知道自己拿袁尚当兄弟,可袁尚却只是帮自己当做眼中钉。为了自保,袁熙只能选择对抗,万幸身边有田丰、沮授为袁熙出谋划策,袁尚想要一口吃掉袁熙也不是件容易事。不过袁熙很清楚战事拖得越久对自己越不利,拼消耗自己拼不过袁尚,只能寻求外援。

原本袁熙想要找乌丸人借兵,但却被田丰劝阻。田丰给的理由很简单,只是告诉袁熙此时与袁尚交战只是袁家内部事务,一旦加入了乌丸人,必定会引起外来势力的干涉,尤其是西汉皇帝,那是个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主,尤其反感汉人勾结外人一起祸害汉人。即便不能找西汉皇帝来帮自己,也绝对不能把西汉皇帝给推到袁尚那边去。

袁熙就这点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在听了田丰的话后,袁熙放弃了接受乌丸人的帮助,转而开始寻求与兄长袁谭的结盟。毕竟两家若是联合起来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进取稍显不足,但自保却是绰绰有余。

可让袁熙不解的是,奉命出使得沮授回来以后,就对与袁谭结盟持反对意见。按照沮授的话来说,此时的青州之主并不是袁谭,而是突然出现的颜良,袁谭只不过是颜良手中的一枚棋子,而颜良很显然并不打算跟袁熙结盟。

袁谭能够死灰复燃本来就叫许多人大跌眼镜,其中袁熙更是不明白原本袁谭已经变成了丧家之犬了,怎么就一转眼又变成了青州之主,但在听了沮授的话以后,袁熙明白了,敢情自己那个兄长已经变成了别人手中的傀儡,苟延残喘的活在世上。

袁熙没有多少时间去同情袁谭,眼下他自己的处境也是相当的不妙。袁谭那边没指望,而田丰、沮授又反对自己找外族借兵,那袁熙除了一死就只剩下跳海了。

“二公子,你觉得河北日后还会是袁家的吗?”田丰沉声问袁熙道。

袁熙闻言不解的看着田丰,不知道这位向来说话直接的老头忽然大晚上跑来找自己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见袁熙一头雾水的模样,田丰继续问道:“二公子对当今大势可有什么看法,认为这最后会一统天下的人会是谁?”

袁熙这下听明白了,敢情这老头是来劝说自己投降西汉。这西汉的确很强,如果不出意外,将来一统天下的十有会是西汉。只是让自己这时候投降西汉是不是为时尚早?幽州跟关中可隔着一个冀州呢?眼下最大的麻烦可是那个想要砍了自己脑袋的袁尚……

想到这,袁熙忽然脑中灵光一现,像是猜到了田丰的意图一样,问田丰道:“田先生可以让袁熙借助西汉牵制三弟,好让他不敢对我幽州动兵?”

田丰听到这话不由有些哭笑不得,袁绍也算是一豪雄,可他生出的三个孩子一个不如一个,袁谭无有容人之量,袁尚心狠手辣,唯独袁熙好一点,待人宽厚,就是资质不足,只有中人之才,太平盛世这种性子但是可以和乐一生,但搁到现在,关系幽州数十万百姓的未来,这担子对袁熙来说未免太过沉重了一些。

见袁熙误会了自己的意思,田丰索性挑明,问袁熙道:“二公子,依你之见,仅凭幽州可能挡住袁尚?”

“不能。”袁熙倒是老实,闻言答道。

“那依二公子之见,袁尚与西汉相比,孰强孰弱?”田丰又问道。

“那当然是西汉更强一些。”

“既然如此,若是将来西汉征讨幽州,二公子可有信心力保幽州不失?”田丰再次问道。

这几乎不需要考虑,袁熙连袁尚都对付不了,更何况是比袁尚不知道强上多少的西汉。袁熙听明白了田丰话里的意思,这时反倒沉默了。袁熙并不在乎幽州归谁,说实话,他对权势并不如袁谭还有袁尚还要看重,只是这幽州毕竟是父亲袁绍打下来的,就这么拱手让人,叫袁熙感觉这样似乎有点不孝。

田丰并不知道袁熙此时心中所想,见袁熙便又说道:“二公子,我知让你放弃幽州对你来说很是困难,但考虑到将来,不仅仅是幽州的将来,更是你袁家的将来,有些时候该放手还是要放手,哪怕这个决定很难下。”

“田先生,我知你非是哪种卖主求荣之小人,可以告诉我是因为什么才让你来对我说出这番话的吗?”袁熙轻声问道。

田丰沉默了一会,才缓声说道:“我本是韩馥手下之臣,后来你父得了冀州以后,我在沮授引荐之下投了你父,这前后也有快十年了。凭着袁家四世三公的家世,你父手下很快就聚集了一批能人,但人多了,你父的性情也悄悄改变。刚得到冀州的时候,你父尚能做到礼贤下士,但随着河北稳定,你父就变得不再能听人言了。我并不是在跟你抱怨你父亲不纳忠言,只是想要告诉你在我眼中你的父亲是个什么样子。说实话,我对你也曾经失望过,但感激却多过失望。如今你父亲已经不在,而你们兄弟几个也为了河北之主这个位置反目,作为你父亲生前的朋友,我不希望到最后他连一点血脉都留不下。”

“田先生言重了,即便我袁熙最后败亡,不是还有袁谭跟袁尚在吗?”袁熙不同意的反驳道。

“休要提你那个鼠目寸光的兄弟。如今强敌在外,他不想着兄弟同心协力,反倒只想着坐稳他的位置,甚至不惜对兄弟兵戎相见,若是你父亲还活着,看到这一幕肯定会被活活气死。”田丰不愿意提起袁尚这个人,听袁熙提起不由一脸鄙夷的说道。

“至于你大哥袁谭,他的性命就掌握在颜良的手中,而颜良因为文丑之死早就恨透了你袁家,我可以跟你打赌,河北袁家败亡之日,就是袁谭丧命之时。”

“……所以先生才来劝说我归降西汉?”袁熙皱眉问道。

“二公子可知曹操此人?”田丰反问道。

“自是知晓,听说他在与我父战败之后归降了西汉。”袁熙闻言答道。

“不错,曹操此人如今就在西汉,听说日子过得还不错,整日里就待在兴汉学院内与那些大儒饮茶闲谈。”

“田先生是想告诉我就算我投降了西汉,也不会遇到不测?”袁熙试探的问道。

“曹操与主公是知己,同时也是一生的劲敌,官渡之战我们之所以能够取胜,原因很多,并不是单单因为我河北人多势众之故。曹操与主公一样,都是身具雄才大略之人,换言之就是对君王有很大的威胁。而西汉皇帝可以容得下曹操,自然也就可以容得下你。无论是袁谭还是袁尚,他们的将来谁也不敢保证,而二公子你的性情温和,不喜与人争持,这种性子做主公是不合格的,但想要保住一生平安却不是什么难事。”

“田先生,兹事体大,容我考虑几日可否?”袁熙一脸犹豫的对田丰说道。

田丰也知道这种事情不可能马上就下定决心,理解的点点头,提醒袁熙道:“二公子最好尽快拿定主意,我等能等得,可你那兄弟却不可能会一直等下去。”

袁熙闻言不由露出一丝苦笑,的确就如田丰所言,谁都能等,唯独他那个兄弟袁尚不会给他太多时间考虑。如果说这世上谁最想自己死,就数自家那个三弟了。虽非一奶同胞,但终究是一个父亲,如今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实在非袁熙所愿。

送走了田丰,袁熙回到住处也没有安歇。实在是睡不着,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田丰跟自己所说的话。兄弟对自己虎视眈眈,臣子也不看好自己,袁熙一时间感到异常的孤单。

袁熙是庶子,从小就知道许多东西自己不能去争,即便是去争也争不赢。袁熙不比袁谭有长子的身份,也不比袁尚在父亲面前受宠。为了自保,袁熙只能低调再低调,这也就导致了袁熙的性格比较懦弱,没有什么主见。这样的性格也不能说不好,但遇到需要决断的事情时,就会显得有些优柔寡断。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袁熙此时无比怀念袁绍尚在人世的时候,虽然那时不怎么受袁绍的喜爱,但袁绍也并没有亏待过自己。那时候自己只需要听命行事就可以,也不是想现在,就算想要找个能够商量事情的人都找不到。

“罢了,就照田先生所言的那样办吧,至少可以保证袁家的血脉不会就此断绝。”袁谭心里安慰着自己,拿定了主意。

次日,袁熙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田丰跟沮授。但三人没有莽撞,没有把要归顺西汉的想法公诸于众。首先这归顺不是自己说说就算数了,至少也要跟西汉方面联系一下,免得到头来剃头担子一头热,拿自己的热脸贴了对方的冷屁股。为此沮授受命前往西汉,打着求援的目的,实际上却是想要探探西汉的口风,商谈一下归顺的事宜。

如今的幽州与关中隔着一个冀州,袁尚也担心在自己收拾自己兄弟的时候会有外人插手,除了在壶关、濮阳一带留有重兵外,对前往关中行商的商贾,袁尚也派人排查的很严,沮授想要通过冀州前往关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避开袁尚派人排查,沮授与田丰最后商议决定不走冀州,而是选择绕一个远路,沿着大汉在北方的边境线进入并州,然后再南下进入关中。

这时候大汉的边境比起以往要太平了许多,因为西汉皇帝护犊子的性子,外族谁也不敢轻易对汉人下手,即便是抢劫,也多是抢劫一些财物,人命是一个也不敢伤。沮授随着商队出发以后,一路上遇到的乌丸人、鲜卑人成百上千,而从这些人的态度沮授可以感受到那些人发自骨子里的畏惧。

沮授明白这不是对方害怕自己这一行百十人,而是害怕站在自己这些人背后的西汉皇帝。身在北方,对于外族对汉人的威胁沮授可以说是知之甚详,也正是因为清楚,沮授才对西汉皇帝感到由衷的佩服。

在边塞,商人是最受欢迎的一类人,不为别的,只因为这些人会给自己带来需要的商品。沮授跟着商队同行是个明智地选择,减去了不少的麻烦,同时也让沮授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情况。

在进入并州境内前,沮授所在的商队不止一次的遇到数十或者上百的鲜卑人骑兵,这些鲜卑人似乎很想打劫商队,但最终却还是放弃。沮授原本感到不解,但商队领队的一席话让沮授豁然开朗。

“这帮孙子有贼心没贼胆,咱们这商队是在官府登记过的,到了时日没有抵达,官府就会派人寻找,一旦发现我们遇害,害了我们的那帮孙子不仅自己性命不保,就连部落也别想保全。”

“可若是他们把我们全都杀光呢?”沮授忍不住问道。

“那我们遇害地点附近的部落谁也别想好过,陛下对外族一向不怎么喜欢讲理。”商队领队闻言笑眯眯的答道。

第278章阳曲县令

沮授在进入并州以前,对西汉的认识都是道听途说,但在进入并州,接触到生活在并州的百姓以后,沮授算是有了切身感受。

希望!并州百姓对未来的希望是沮授感觉与河北治下百姓最大不同的地方。原本这种经历沮授也从河北百姓身上感受过,那是在袁绍灭掉公孙瓒,与民休养生息的那几年,沮授从百姓的身上感受到的,虽然那时百姓的日子并不好,但百姓的精神头却不错,对未来的日子也有着盼头。

但随着袁绍发动对曹操作战开始直到现在,沮授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从百姓身上看到那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了。河北因为袁家三兄弟的战争已经倒退到了黄巾之乱爆发时的状态,每个人都如同惊弓之鸟,逃兵与失去家园走投无路的百姓重新聚啸山林,大片的田地无人耕种,与并州随处可见正在田间劳作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沮授原本是与商队同行,但今日却不知什么原因,商队领队没有带领队伍继续赶往长安,而是要在这阳曲县休整一日。沮授虽然带着十几个人同行,但也不想因为脱离队伍而引人注意,便趁着这难得的休息之时带着几个人出外走走。

没有在县城里待,沮授带着人在离阳曲县城不远的村落转悠,站在田间地头望着在劳作的农人,沮授忽然很希望眼前这一幕可以出现在河北各地。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当沮授打算带着人离开的时候,从不远处走过来一群人。领头人的人是个年岁二十五六的年轻人,看上去不像是农人,不过跟在他后面的几人倒是一看就知道是常年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人。

看这些人的架势,似乎并不是来干农活的。对此有些好奇的沮授停下了脚步,打算看看这些人到底打算干什么?就见领头那人站在一块尚未耕作的田地前回来挥了挥手,跟着那个年轻人一起来的人立刻分头行事。

“曲犁?”沮授认出了那帮人抬到田里的那物件,不由轻声说道。这曲犁沮授是知道的,前些年在河北进入休养生息的时候见过,也曾经有过推广的念头,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只能放弃。

对于推广失败这件事沮授一直耿耿于怀,眼下再次见到曲犁,沮授很想要知道眼前这些人打算如何推广?

随着那个年轻人一声令下,负责控制曲犁的农人一声吆喝,在前头拉犁的牛便如往常一样开始工作。从结果来看,曲犁明显要比其他在田间劳作的农人所用的直犁要好用得多。跑得快呀,别人还在自家的一亩地的累得满头大汗,控制曲犁的农人已经把一亩地犁完了,此时正在犁第二遍。

众人的惊叹声自然吸引了附近人的目光,看到如此神奇的犁地神器,附近劳作的人也不忙着干活了,纷纷凑过来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

百姓是最守旧的一类人。也由不得他们不固执,毕竟老话说得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作为在地里刨食的人,地里的收成是关系到一家老小存活的大事,任何轻易的尝试都有可能面临饿肚子的威胁,所以但凡是跟种地有关的事情,在农人眼里都是非同小可的大事。

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前也听说过曲犁要比直犁好用,但亲眼见到却是头一回。而亲眼看到曲犁是如此好使,不由让那些看热闹的农人跃跃欲试,有些胆子大的便向那个年轻人请求可以让他也使一回曲犁。

对这种要求,年轻人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点头应允。而得到年轻人的允许,又亲身体验了一把的农人纷纷动了给自己家置办一件这个曲犁的念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