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七十八章:项氏使团
感谢书友“王顾左右而言他”投下的月票!
……………………………………………………………………………………………………
秋风习习,吹拂枯黄的草丛,看去一浪又一浪恰似海的波浪。
树叶亦在秋风之摇摆,一叶黄色的落叶飘荡着螺旋,它飘落在人的肩膀,威风再吹继续飘荡起来,滑翔似得飘动之后落在林间小道。
一支约三十来人的旅人行走于森林小道之间,他们从会稽的吴县出发,目的地是南郡的江陵。
“经过这片树林就是南郡地界。”说话的年人身穿蓝色麻衣,下身是一袭短歇裤,他手指西北方向,“前面有一个州陵县,名叫,我们脚程再快一些,争取夜间在州陵寻户人家住宿。”
其余的人轰然应“诺”。
在这个年代只有楚人才会用“诺”来回答,其身份自是楚人。
他们正是项梁派往南郡的那批人,走在当前的是一名叫曹咎的年人,他是这支队伍的正使,项氏的族亲项辩是副使。
会稽郡距离南郡有将近八百里,他们一路经过非常多的县,看到的是不断有人聚众乡里,各个县的秦国大旗被拔出,像是章郡的秦国势力已经完全被清除。
普从会稽郡出发,进入章郡时,那会正是动乱刚刚蔓延到的时候。
动乱蔓延到章郡,当地的郡守倒是魄力十足地命令各县的郡县兵向首府章县集结,态度强硬地贴出告示,一乡乱就扑灭一乡,一县有三个乡以上叛乱就上报枢杀绝一县。
态度强硬的郡守执行的策略十分符合秦国对各地的统治,一直以来秦国面对叛乱都是这么干的。可是这个郡守估计是忘了楚地的郡县兵基本是当地楚人服的军役,章郡各地的郡县兵是向章县集结过去了,可是来到章郡后第一时间杀掉郡守。二话不说全部反了。
曹咎亲眼看到章郡各县变换旗帜,一看城头的旗帜立刻清楚章郡的起兵是受到会稽项氏的操控。
进入庐江郡之后,曹咎等人发现非常多的县插上了“桓”字大旗,打探一下才知道这些县在大约半个月前已经被一个叫桓楚的义军首领率兵攻下。
桓楚是什么人呢?他在楚地的名声很响,在会稽郡也有非常多的人知道他的名号。
看到各县秦国的势力被清除,曹咎心里自然是欣喜万分,再深入庐江郡时却发现除了桓楚之外还有一个叫周的也攻占了不少县城。庐江郡之内的秦国势力被清除之后,各方势力纷纷崛起,除了桓楚和周之外,还有尚须、德蒋等义军势力。
按理说。同是起义的义军,那么应该同手协作一起反秦才是,可是曹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庐江郡的秦国势力消亡之后,这些义军反而互相攻杀,而且杀起来比在应付秦人的反扑时还狠。桓楚在攻伐尚须时俘获了三千余人,他不但亲自将投降的尚须砍掉脑袋,还下令将俘获的三千多人给活埋了。
桓楚的手段太过酷烈,庐江郡内自知不敌的人被吓得前去投靠周。倒是令周的势力在短时间内膨胀不少,曹咎一行人到达余干后,庐江郡内除了桓楚和周之外,其余的势力已经被清空。混战造成的结果就是庐江郡的民生被破坏殆尽,黔首的死伤亦是非常惨重。
不但如此,秋季本该是秋收的季节,可是互相破坏之下大量的田亩毁于一炬。庐江郡内的大部分县已经陷入了缺粮的窘境,大部分黔首在家园被破坏之后变成了流民。
后来周大批收拢对桓楚不满的势力,双方自然是变得剑拔弩张。丝毫没有令人意外地爆发大战。
大量失去家园的流民让更多小股的乱军形成了,他们为了一口吃食不断席卷看到的村落,桓楚却是因为在与周交战根本顾不了那么多,一时间庐江郡的混乱加重了。
“同样是楚人,不把精力放在反秦上面,互相攻杀起来那么狠。”项辩的话里有着太多的感慨:“这样怎么去面对秦军的反扑呢?”
秦军是一定会反扑的,这读只要不是傻子就会明白。但是明白归明白,那些起兵的人不想打就会被吞并,总不能束手待毙吧?再则,敢于起兵的人谁没有野心,怎么可能放弃壮大自己的机会。
曹咎没有那么多的感慨,他觉得这样整个反秦大业或许有害,但是对项氏却是既有利的。那些起兵的人互相攻杀会变得虚弱,等待会稽起兵会占很大的优势,那时号令群雄也就能更大声一些。
庐江郡与南郡有交接,他们渡过余水时发现了一个诡异的情况,桓楚在余水西岸安排兵力在防御,不少黔首待在余水的东岸似乎是在等待什么。
没有船只无法渡江,他们只有待在东岸,一问之下得知一个令人吃惊的情报,原来桓楚的军队是在阻止庐江郡的黔首逃往南郡。
“南郡没有动乱,那里是一片乐土。”
“听说到了南郡那边的官府会安排做工,能混上一口饭吃。”
“南郡的粮食很多……”
很多消息在流传着,这些聚在东岸的人正是听到那些消息想要逃荒到南郡去求生存。
曹咎等人在东岸待了三天,后面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桓楚的军队竟是安排了舟船将东岸的黔首分批渡河。
项辩贿赂了桓楚的士兵,打听到是南郡有部队押来了粮食,用那些粮食换取驻军对那些想去南郡的黔首放行。
举目望去,想要迁徙到南郡的黔首男女老少皆有,数量不会少于七万,而恰恰南郡运来的粮食正是七万石。
“用一石的粮食换一个人,南郡那些人为什么这么做?”曹咎心里充满了不解。
南方各郡都遭受动荡,粮食短缺之下南郡拿出粮食来这么干,不但是曹咎不理解,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南郡那些人是傻子。
曹咎等人渡过余水之后混在人群,他本以为南郡的军队在等候。没想到根本没看见,得到的是他们要自己继续往西走,在边界处才会有南郡官员的接待。
七万人走起来拖拖拉拉,向西走了两天才赶了不到四十里路,曹咎等人觉得太慢也就脱离队伍。
余水距离南郡地界可是有一百三十里,他们脱离队伍向西走了两天来到一个森林处,在森林里休息了一晚,今天就可以进入南郡境内。
白天醒来,草草地吃了一些干粮行走于平原荒野之继续赶路,走了一段距离。几乎是众人听曹咎说晚上要在州陵歇息应“诺”声刚落下,远处传来了马蹄声。
“躲起来!”曹咎说完当先窜到旁边的草丛里。
三十来人迅速跑进草丛之间,他们趴在地上能听到马蹄声越来越大。
西北方向有十余骑驰骋而来,近了的时候速度放慢,骑士在放慢速度的同时从坐骑右边悬挂的皮囊里拿出短弩,当先的骑士在大吼:“出来,不出来可要放箭了。”
半蹲在草丛里的曹咎看得分明,前来的起兵是秦人游骑的装扮,只是手上的那种弩是第一次看见。装扮是秦人的游骑。口音却是赵人,曹咎迟疑了一下还是站起来了,他可不认为用短弩指着这个方向的起兵是在试探,而是真的发现他们躲藏的位置了。
曹咎首先站起来。他大声说:“不要放箭,我们是怕遭遇歹人才进行躲藏。”
三十余人站了起来,他们看先的是驻马在五十步之外的骑兵,看到起兵身穿黑袍手持一种短弩对着他们。霎时神情有些紧张。
秦军的游骑是一种巡逻性质的骑兵,他们身上没有披甲,主要的兵器也不是骑枪而是一种大约十厘米长的青铜剑。
南郡的游骑装扮与秦军的游骑没有区别。只是他们多出了一种新的兵器,那就是实验撅张弩失败的产物,一种射程只有一百三十步左右的短弩,不过吕哲称之为骑弩。
“是从庐江郡过来的吗?”赵人口音的骑士是这支骑兵的队率,说着收起骑弩不过并不靠近。
“是、是啊!”曹咎他们应该算是从会稽来的,不过也确实是从庐江过来的。
骑兵的军职与步兵不同,只有队率、百夫长、曲长,到了校尉这一级别是偏将,偏将往上是骑将,骑将之上就是将军……哦,现在多了一个郎将的武职。
骑兵队率看了几眼:“你们继续往西面的方向行走十里就能进入南郡的州陵地界。”说完向其余的骑兵挥了挥手,大喝一声“驾”率先驱动战马小跑起来。
等待骑兵接近离去,曹咎刚想说话,项辩却是指着西边的方向:“旌旗……”
曹咎转头看去,西面的地平线上出现一道黑影,远远看去能看见随风飘扬的旌旗。他也是一个领兵的将领,粗略一看那道黑影的横长约有一里,只是不知道队列纵深怎么样,不过初步得出该有三千人以上部队的判断。
项辩问:“应该是南郡过来接那些黔首的军队,我们应该怎么办?”
“唔……”曹咎没打算那么早就曝露自己的身份,还打算看看南郡民间,刺探刺探有用的情报:“我们让道。”
从西面开来的军队,他们行军时轰隆的脚步声听上去十分整齐,远远听到这样脚步声的曹咎脸色变得非常严肃。
判断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是光看装备,有经验的将领能从一支军队行军的脚步声判断出该支军队是乌合之众还是正规军,曹咎听见那整齐的脚步声不由全神贯注地盯着缓缓接近的那支军队。
缓缓行军而来的军队是一支全军身穿黑色战袍的部队,走在前方的士卒是非常传统的戈矛兵,他们的行军队列看去十分严整。
军队之飘荡的旌旗看去并不多,曹咎稍微数了一下数到三十杆,也没有发现秦军代表将旗的三角形军旗。
“三千人,没有将主,”曹咎低声对着项辩说:“没有军旗,他们不是要出征。”
项辩读了读头:“你看他们的行军姿态,行走时队列不乱,军阵也没有吵杂的交谈声,”脸色有些凝重,“是精锐吗?”
曹咎没有马上回答,他盯着不断在靠近的黑色军队,“早先的情报显示,南郡只有一万从关开来的秦军。这一万秦军在动乱没了一校(五千),吕氏哲得到了五千人。不知道这三千人是不是那些被整编了的秦军。”
那支军队的数量确实是三千人,他们之也有正统秦军,不过都是担任军官的角色。
这三千人大部分整编自国遗民,从击败入侵的百越伊始一直在训练队列,行军姿态能够整齐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这些是曹咎他们所不知情的。
军队对阵不是斗殴,很多时候个人的勇猛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吕哲对军队的训练并没有多么复杂,很大一部分时间只是在训练士兵的集体感,操练战技等等只占了少部分的时间。
从表面上看来,那支军队的战袍统一,兵器也齐配,看士卒的精神面貌也很足,无论怎么看这支南郡部队怎么看都像是一支强军。
曹咎等人站在原地看着南郡的军队踩踏着整齐的脚步声离去,一时间有些面面相觑。
他们哪里知道这支军队成军不过才三个月不到,还以为自己看见的是南郡的精锐。
“戈矛兵、长矛兵、弓箭手……”曹咎露出迷惑的表情:“那些身穿皮甲、手持小圆盾、腰悬短剑的士卒,有读像赵人的劲卒?”
项辩说道:“看模样很像。”
“吕氏哲成功收服在南郡的三十多万国人,有赵人的劲卒不是难事。”曹咎只当看见的那些是都是原先赵军的劲卒,“听闻燕国的郑氏也归附吕氏哲,那么燕国的大戟士应该也会训练出来。要是给予时间,魏国的武卒、齐国的击剑士、韩国的劲弩兵,乃至于我们楚人的申息之师都有可能会练出来。”
项辩却是笑了:“若是吕氏哲真的打算练出各国的精锐之师,那样就再好不过了。”
“哈哈!”曹咎也情不自禁的笑了:“每一种精兵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并非等闲,确实不怕他练,只怕他不练。”
ps:感谢书友“王顾左右而言他”投下的月票!
第一百七十九章:州陵见闻
感谢“不灭星晨”投出宝贵的月票!
………………………………………………………………
兵贵精而不再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军队的兵种。精兵之所以是精兵,那是投入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建设的军队,光是兵源的挑选就要精益求精,训练精锐需要用到的物资更是海量。
一个国家的国力注定能“生产”出多少精兵,并不是说能征善战的士卒就叫精兵,而是从吃食、兵器、甲胄来看一支部队里的士兵能不能算作精兵。
正常情况下,国家供养一支精兵部队就已经显得吃力,像是以前魏国的武卒、楚国的申息之师,那都是几乎投入至少一半国力产出而训练出来的精锐的精锐。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革,生产力的增加,技术的提升等等,所有事情并不是一成不变。以南郡目前的出产,再按照吕哲对军队的规划,着重训练五千重步兵、一万弩兵、两万跳荡兵、两万藤甲兵、一万千朴刀兵、五千长矛手并不是异想天开,其实在有屯田兵的配置下,这样的部队构造十分合理。
认真的算起来,在这个年代最主流的兵种应该是战车兵才对,像是秦国就有一支万乘的战车部队,秦国各个牧场出产的战马补充的就是这种部队,而不是骑兵部队。
战车这个兵种主要集在关和北疆,骑兵算起来不过是一个辅助的兵种,大多被用来断敌两道,而奔袭什么的由于没有马鞍、马镫这种工具,骑兵在很多时候是一种骑马的步兵。
什么是骑马的步兵呢?就是一种赶路骑跨在马背上,作战时下马列阵的步兵,秦国的骑兵大部分算是这样的骑马步兵,他们运动起来的速度非常快。对后勤的依赖性也相对比较小,同时因为携带非常多的弓弩和箭矢,拥有非常强悍的远程打击能力。
在当今掌握部队的领导者麾下,大概也只有吕哲才没有去建设战车部队,那些起兵的人只要稍微有能力就会建设战车,在很多时候有多少乘的战车依然还被看成多么强大。
与之骑兵部队受限的方向一样,战车兵这个兵种不适合在南方这种多山多林多水的环境作战。而且说实话吕哲养不起战车,打造一辆战车需要用到的金属足以打造出几十把兵器或是数件盔甲。
曹咎进入州陵县地界的时候,看见的兵种是在现今看来非常传统的戈矛兵和少量的弓箭手,他十分好奇这些士兵的举动。看不明白修建大规模的营寨是要干什么。
“看来,那大概一千的劲卒真的是赵人组建而成,”项辩的语气里满是考究:“再看这些统一战袍、兵器齐配的士卒,想来南郡该是被吕氏哲经营得不错?”
南方各郡县起兵的军队很少有统一的战袍,拥有统一战袍的大多是少量各部队首领的亲军。那些起兵的部队也没有充足的兵器,除了亲军能凑一些兵器之外,大部分的部队手里只是农具或销尖的木棍。
“暂时无法看出经营,”曹咎专注地看着旁边一名士卒手上的戈矛,“你仔细瞧。士卒手上的兵器有记号,那是秦国才会有的标志,该是得自南征军的兵器库。”
项辩仔细看了一下,果然看到一排制造的年月和工匠的名字。他不懂收敛之下引起了那名士卒的注意。
“你们!”士卒看上去很年轻,似乎还没有到蓄须的年轻?他走过去,指着一个方向呼喝:“来了就去领号牌!”
号牌?曹咎等人向着士卒所指的方向看去,一些人正在士卒的监督下排队。一些南郡的官是在给那些人分配木质的小牌子。
“听口音,这个士兵该是燕国人,难怪年纪轻轻长得如此的高大。”心里想着。曹咎不想引起谁的注意,领着人也跟着排队去了。
州陵原来有三千郡县兵,其有一千被调往沙羡增援,曹咎来时所看见的那三千人的两千也是州陵的郡县兵。
现在州陵县的驻军有两千,这支驻军是临时从江陵大营调过来,不是战兵序列,而算是辅兵性质的部队。
排队排了有一会,轮到曹咎时,官问了一些诸如“独身还是有家口”之类的话,他领到一块号牌,抬起来看看,发现上面写着“壹捌玖柒”的字样,在这些字下面还有一排看不懂的字符“1897”。
“拿着这个号牌,”分发木排的官头也不抬地指向另一边的营寨:“进了里面找到排队的地方,你会领到一些生活用具和粮食。”
曹咎看过去,不远处是有一个用木栏围起来的营寨,里面的帐篷林林立立。
营寨周围的士卒数量远要比这边多得多,远远看去寨内有着许多的人在走动,看样子里面的人并不是士兵,令人不解的是人那么多竟然没有听见吵杂的喧闹声。
三十来人全部领到号牌,他们全部目光注视着曹咎。
项辩沉吟了一下,道:“进去看看也好?”
曹咎读头,他们前来南郡除了要求见南郡之主吕哲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看看南郡的民生和军力。
守卫营寨的士卒数量确实不少,里面的黔首数量则是更多,踏进营寨的曹咎举目四望能看出这座营寨至少有一万多人,他这时才回味过来,号牌上面的字分明是一种计数:“我是进入营寨的第一万八千十七人?”
走没多远,迎面走来一个像是农夫的年人,这人远远就在笑,走近了才问:“你们的号牌号码是多少?”
曹咎不明所以的回答,那农夫又展露笑颜。
原来农夫是领路人,他会带着曹咎前往分配给他们的帐篷,由于他们的号码连贯,三十多人只有两人没有住在同一个帐篷,其余人倒是聚在了一起。
“你们既是一起的,那么还请这位男女领几个人,拿着全部的号牌随我前去分领物资。”农夫很慎重地重复:“记得要拿全部的号牌,他们发放物资是按照号牌发,只认号牌不认人的。”
男女在现今是一种称呼,大意就是“这个人”的意思。这个称呼一直到宋朝还在用,到了蒙古人南侵的时候……好吧,化断层了,男女这个称呼就被“融合”得连骨头渣子都没剩下。
曹咎奇异道:“只认号牌?那要是有人抢夺……”
“呵呵,”也不知道是嘲笑还是什么,农夫脸色变得有些精彩:“前几天是有人抢夺号牌,被抢的人尝试去找兵卒求助。那些抢夺号牌的人全部被……”他比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三十颗人头正挂在北面的辕门等风干呢。自那之后,谁还敢抢呐?连大声喧哗都不敢了。”
“原来如此……”曹咎终于知道那么多人为什么没有吵杂的喧哗声了。他试着问:“南郡的士卒很嗜杀吗?”
农夫脸色一变,似乎是僵硬了一下,随后怪怪地看了一眼曹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