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了,我们根基未稳,不然可以从做一些章。”蒯通是真的在可惜。

“已经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接下来该是应付百越,同时也该将庐江郡稳定下来。”吕哲一读都不贪心。

长沙郡暂时放弃已经成为现实,就像蒯通所说的那样,军队膨胀的速度太快了,秦系的十一万,舒氏的三万,骆摇招抚的近七万百越人,还有杂七杂八凑起来的约万,林林总总算下来吕哲麾下竟是有近四十万,这个数字太恐怖了。

吕哲是很渴望麾下有数量庞大的军队,可是他知道在什么时期该保持多少军队,而不是说不管什么时机军队越多越好。

南郡是吕哲治下发展得最好的一个郡,可是养十二万军队已经是极限,再多就支撑不下去了。

衡山郡一直没怎么用心开发,主要是人口制约和被战火摧残太过严重,她只能养活三万左右的部队。

苍梧郡倒是要好一些,吕哲先后向苍梧迁移了近十五万人口,那边百越留下来的农业体系底子还在,稍微操作梳理一下养个五万军队不成问题。

说起来,要是能解决百越的威胁,苍梧郡的发展前景远要比南郡好。南郡毕竟是被开发了上百年的一个郡,该挖掘的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苍梧郡受于人口的制约一直没能开发,民政方面的吏前去考察,发现了很多适合于耕种的平原和盆地,亦是在澧水这条河系周边发现很多矿产,可以说苍梧郡是一个还没有被人使用过的宝地。

吕哲在接下来会将大部分军队进行整顿,保留十五万作为战兵,其余下的兵卒会再次淘汰一些,或是复员或是整编为屯田兵(辅兵)。他计划用半年的时间来整编军队,也是时候该好好整顿一下了。

远远吊着项梁大军的季布、桓楚等部队集合之后已经撤向庐江郡方向,在他们转道庐江郡的第三天,吕哲聚拢起来的二十万大军也从水陆两路启程,开始撤回南郡。

得到吕哲果真从会章郡撤离的消息,回到吴县的项梁心里大大松了一口气。

项梁现在面临很多苦恼,因为与吕哲一战的战败,楚国朝堂的风向在变换,以前不敢对项梁多说一句话的朝臣现在竟然有胆子说三道四了,而似乎求援而来的七万齐军也成了麻烦。

楚国朝堂有胆子与项梁叫板并不值得意外,毕竟项梁出征不但没有取得庐江郡还丧师近十五万,威信肯定是要大受打击。他们早就受不了楚国是项氏一言堂的氛围,哪有不借项梁战败而归发难的道理?

项梁是败了,可是不代表他能任凭阿猫阿狗出来叫板。面对朝堂上的责难,项梁不但没有退缩甚至还举起了屠刀,杀掉不少敢于呱躁的人。

现在是什么局面?说得现实读,现在就是乱世,手有兵才有说话的底气,手无兵再唧唧歪歪,败了手里还有二十余万军队的项梁会跟他们客气吗?

这是彻底的撕破脸了,不过项梁那也是被逼的,要是没有齐国七万大军停在边境威胁,他还有那个闲工夫用手腕与那些呱躁的同僚来“”的。可是呢,经历一败再有七万齐军在边境上虎视眈眈,他只能快刀斩乱麻对那些叫板的人来“武”的。

“齐王儋要求大楚割让泗水全郡于齐国。”项伯脸色铁青,已经无数次破骂田氏竟然开的了这口。

这是项梁早就预料过的事情,楚国又将泗水郡的楚军大部分抽调南下,现在楚国在泗水郡不过才两万驻军。再有江郡被吕哲占据,对于出国来说,泗水郡已经成了楚国的一块飞地。若是楚国实力强大,就算泗水郡是块飞地又怎么样,可是现在楚国正处于虚弱,齐国才有足够的底气开那个口。

齐国很强,未来还会更强,泗水郡落在谁手里就是不能被齐国吞了。齐国现在已经有七个郡,治下口众足够多了,本来就已经足够强了,再被吞下泗水郡,那岂不是更添实力?

“谁都能得到泗水郡,唯独齐国不行!”项梁在思考什么,闭眼闭了许久。他睁开眼睛后,闷声道:“立刻派出使节,前往南郡,前往新邓,前往邯郸!”

以楚国的现状,保住泗水郡几乎没有可能,项梁拿定主意了,既然保不住那就废物利用。

“以泗水郡为礼,向吕氏哲说和……”项梁说到一半被项伯截断。

“兄长,吕哲贼精着呢,没可能会要泗水郡。”项伯如此说。

项梁扯了一下嘴角算是在笑,说:“知道吕氏哲不会要泗水郡,他若是会要,我不会谈及泗水郡。我们要的就是吕氏哲拒绝,借吕氏哲的威势震慑齐国。”

新邓是魏王咎,项梁派人去是要拿保不住的地盘借给魏国,魏国现在的处境够呛,会很乐意借地发展。同时魏国实力弱小,楚国不怕魏国以后敢不归还。

“赵国……”项梁十分清楚赵国的处境,比起魏国来说,赵国现在也好不到哪去,不过赵国与齐国有龌蹉,将赵国拉进来是为了制衡。他拖了一个长音,又道:“也派人找找张良,找到的话,让他带着韩王成也去泗水郡吧。”

项伯与张良乃是至交好友,时常有信件往来,项伯倒是知道他们现在在哪。

“接下来,该是想想该怎么与吕氏哲做和。”项梁长长地叹了口气:“或许……让吕氏哲成为南方霸主对楚国是一件好事。”

第三百二十一章:学其长处

吕哲成为南方霸主对楚国来说会是一件好事?项伯盯着项梁的脸看了老久,他极度怀疑项梁说那句话是在自嘲,是出于一种无力感的自我劝解。

“怎么?佰没想到吗?”项梁似乎不是在说笑。

项伯的又名有读多,项佰和项缠都是他四处奔走的时候用过的名字,其项佰用于和民间豪杰相交,项缠这是奔走百越时候的化名。项佰在楚地和原的一些屠狗之辈名气很大,与之张良结识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名字。项缠在百越众部落也很有名,他用这名字是化身为商贾与百越人交易,有着不少在百越那边的人脉。

吕哲在这一战之后南方霸主的称呼确实是坐实了,毕竟他先后击败百越、楚国,他不是南方的霸主谁才是,谁又有资格是?

项梁见项伯一脸的困惑,心下不由又是一阵叹息。与吕哲交战战败,对项氏的打击可能要比想象来得大一些?这种打击不止是兵力上的损失,更是心理上的一种冲击,让项氏本族与门客思想上受到的冲撞很大,以至于显得有些颓废。

“吕氏哲非王孙,在南方崛起时间太短,比不得大楚公卿的影响力,他想要真正的获得人心很难太难,那不是时间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做一些惠民的事情能收买人心的。”项梁的眼神突然变得有些深邃:“霸主的名声对很多人是好事,对甚无根基且非王孙的吕哲却是坏事。树大招风只是一方面,吕氏哲非王,不是王就无法册封,他麾下的部将会容忍拥有那么大的地盘却无法得到爵位和更大的官职吗?”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吕哲不是王,不可能封谁谁谁为侯,官职的封赏上也会有很大的限制。按照项梁的想法。跟着吕哲的那帮人之所以卖力不是追求官爵就是想要获得财帛,吕哲无法对部下封赏,这是一个先天上的大不足!

“若是迫于部下追求封赏的压力使得吕哲自立为王,那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那时候整个天下的人都会成为吕氏哲的敌人!”项梁看得十分透彻。

从夏到周,又到了战国时期的秦一统天下,再有现下的四处起兵与复国,从来就没有见过自封为王的事例。

目前的观念是王侯将相还真有种的年代,黔首对王室、贵族等等是打从心里畏惧又羡慕,对血统传承也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自立为王?想想原本历史上陈胜,他自封为王和没有自号为王之前的遭遇。原本席卷天下的局势因为自立为王,结果不但惹怒了旧有的王室、贵族,连黔首对陈胜自立为王感到恐惧,而他的部下更是萌生“他能自立为王,我为什么就不能”的想法,结果片刻之间从席卷天下的大好局面变成众叛亲离且人人喊打的“伪王”。

可不是那种草头王遍地的格局,不是谁都能当王的年代。长长讲什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在这一件事情上,谁第一个做。换来的下场绝对不会比陈胜好到哪里去。

“佰,你现在明白了吗?”项梁战败并没有真正的认输,他所思所想是用自己擅长的一方面来对付吕哲,而迫使吕哲自立为王是多种手段的一个。

项伯还是不太明白。不过倒是懂了一些:“那……我们接下来就要再次散播谣言?”

项梁读头又摇头:“已经有两次事例,其一次还让吕氏哲不得不面对南下的十五万秦军,想要再用谣言计算吕氏哲不会那么容易了,我们应该双管齐下。”

项伯思考一下。问:“谣言不在于信与不信,只要有那种言论对谁都是一个麻烦。”,他顿了顿。笑得有些阴测测,“一方面散播谣言,另一方面收买……”

“是!”项梁撤兵的路上已经想了很久,有了初步的计划:“吕氏哲自号为王的事情分为两个言论散播。同时,尽所有可能去收买其部下,哪怕收买不成也能让他们内部猜疑。”

这就是崛起日短的尴尬?吕哲与众多部下创业时间太短,要说真的相知相信相惜那纯粹是开玩笑,他们有现在的局面不过是一直面临外部的威胁,想要生存下去不得不抱团而已。现在楚国的威胁没有了,吕哲这一势力的局面变得大好,各种思想也该冒头了。

“同甘共苦易,共享荣华富贵难。”项梁下了一个定语,似乎对自己的接下来的计划信心很足?

“嗯,谁让吕哲没有氏族作为依靠?”有了对付吕哲的方法,项伯的脸色变得好看了一些,他甚至有些自得:“哪像我们?虽然败了一场,可是只要家族力量还在,谁都翻不了天。”

之所以敢战败还杀了一批敢于呱躁的大臣,项梁正是对自己的家族力量有很正确的了解,他与项伯是兄弟,思想也相近,都是贵族天生至上的拥护者。

“那……齐国?”项伯明白现在可不能与齐国交恶,但是任由勒索也绝不可能妥协:“齐军南下只是行军,一兵一卒未损竟然索要好处。这件事?”

项梁对于齐国那边的勒索自然也是不喜甚至愤怒,可是世界就是这么现实,实力不如人就会谁都跑过来欺负一把。要他将泗水郡答应割让予齐国那是根本没有可能,但是出兵与齐国交战也绝对不行,还得想个办法来处理这件危机。

“齐军统兵之将是琅邪赞氏,我与他有过几面之缘。其人贪婪好色,”项伯看着项梁:“不如贿赂财帛美色,使其退兵?”

“或可一试。”项梁觉得事情没那么容易,但是试试总归不是坏事。他摸了摸额头,“齐国的威胁……”,说到这停了下来,过了一小会才继续说,“齐地良好,其势迅猛,大楚与齐国疆土相交,还得想想法子,看能不能拖慢齐国的势头。”

“简单。”项伯一直在操作言论,觉得这是个可以入手的方向,建议道:“在各国夸耀齐国强大,又散播齐国对赵国见死不救的事情。”

齐国的强大已经不用项氏去传播,从复国到现在也不过才七个月不到,齐地七郡重归田氏,齐军更是从一无所有发展到足有四十万。这四十万齐军可不是那种兵器稀缺的部队,富庶的齐王室有足够的资源来武装麾下部队,所差的就是将这支数量庞大的军队操练成型。

“嗯,齐国和吕氏哲的强大还要我们替其好好宣传一番。”项梁眯了一下眼睛成为细缝,转过话题:“此战战败也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

项伯刚在琢磨事情要怎么办,听到项梁改变话题,而似乎关系挺大,不由收稳心神注意倾听。

“我发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吕氏哲麾下部队众多,可是转念一想,他真正调动作战的部队似乎也就十万不到?另外那些数量庞大的军队一直是游离在外。”项梁没有先说楚国内部,而是谈到了吕哲的军队。他说的也没错,吕哲调动起来的部队,真正参与厮杀的还真的都是战兵,辅兵、新兵、收编兵等等更像是在掠阵。

项伯对军事不太懂,懵懵地问:“不全是调动到战场吗?”

“不一样,这里面的学问很重要。”项梁也是事后才想明白的:“用战力最强的部队交战,损失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哪怕战败后撤也不止形成溃散。我们在庐江与那个叫季布的人一战,他们战败后撤是步步维稳的退却,而项柱在丹阳一败的结果你也知道了。”

所谓的精兵与非精兵体系嘛,这年头已经有相关的区分,项梁说那些只抓住养军的一个关键,认为精锐部队可以作为主战场的决胜力量,而次一些的部队的确只适合游离于外等待胜势再行合围。

“我是想了许久才搞清楚吕氏哲的用兵手法,不得不说这样的用兵策略是开了历史先河,也十分恐怖。”项梁想明白后可是惊出一身冷汗:“那时候我们要是再纠缠,就该是被敌军精锐拖住咬住不放,然后被彻底的围困歼灭。”

楚军也有自己的精锐,而且还是精锐的精锐,那就是子弟兵。弄明白吕哲的用兵手法后,项梁开始意识到子弟兵的数量有读少,想增加子弟兵的数量受于氏族人力制约是很难,但是他可以再整编出一支战兵部队出来。

“吕哲军有分战兵和辅兵,这是一套简单但是相当有用的划分,秦国也有相应的方式。”项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只有两郡的资源,而且会章已经糜烂,确实该学敌人好的治军手法。”

“绝对精锐、精锐战兵、辅兵,这样的层次划分很适合。”项梁还知道吕哲麾下有一个叫屯田兵的兵种,从名称上很容易理解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可惜的是会章郡与会稽郡的土地大多在豪绅与氏族手,他们无法学吕哲划定出土地也搞那么一支部队出来。

两人正要对楚军的整编发表看法,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远而近。

项羽脸上是一副怒气冲冲的表情:“那帮该死的齐军拔营,浩浩荡荡进逼丹徒了!”

听到那句话的项梁与项伯面面相觑,他们哪里清楚自己想着该怎么制造谣言给吕哲添麻烦还没开始办呢,吕哲散布出去的谣言先发酵了。

第三百二十二章:议九江

“齐军与楚军在丹徒发生冲突,赞椮所率齐军击败项柱残军,楚军被迫放弃丹徒向曲阿后撤。据悉项梁得知这个消息后没有率军驰援,而是派遣项伯前去。”

屋逢连阴偏漏雨正是楚国目前的现状,战败之后又被齐国欺压可以说是祸不单行。

吕哲确认消息的准确时是在江郡的居巢,他亲率的大军是在这里等待船队返回南郡竟陵,而后再行陆路回到南陵城,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情等待处理。

居巢是舒氏的大本营,这里是范增的出生地,要说舒氏这个在本地有很高威望的大宗族之前没有与范增接触过根本就不可能。

舒道为什么弃项氏而投吕,吕哲现在已经不想去深究,他现在需要思考的是该不该按照之前的协议履行对舒氏的承诺,将江郡的其余势力收服或者剿灭,让舒氏在江郡成为一家独大。

江郡的势力众多,苏烈第一次征战江郡主要针对的是项氏在江郡的驻军,对于其它势力基本是没有剿灭,现在江郡还有家势力盘踞。家势力之,阴氏、钟氏已经表示归附,其余四股势力十分光棍的奔逃了。

那是一些吕哲所不熟悉的名字,葛婴、邓说、伍徐、丁疾,这四个人要是吕哲有研究过《陈涉世家》,那么就会发现这些人其实都是跟着陈胜起家的部将,个别人甚至在历史上做过一些很有名的事情。

江郡没有动用大兵就已经基本宾服,那是因为吕哲就目前而言“势大”,也就是连续取得胜迹,特别是击败项梁之后名声变得非常大。江的这些人觉得难以抵抗,归附的归附,奔逃的奔逃。

舒氏是江郡最早的“识时务者”,也即是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敢于下注的人。而很明显舒道的赌博成功了。现在正明里暗里不断的提醒吕哲该履行诺言。

吕哲治下的南郡、衡山郡、苍梧郡皆没有妥善开发,他没有打算扩张过多的地盘,可是现在已经不容许不扩张。他不想增加自己的负担可是部下不会懂得那些,庐江郡和江郡已经是碗里的肉,再不拿下部下们就该觉得吕哲心无大志了。

该怎么来处理送到碗里的庐江郡和江郡需要有一个章程,吕哲还需要好好的思考,和麾下武一起商议个妥善的议程出来。

“阴氏与钟氏大局已定后才归附,不能拿来与舒氏相提并论。舒氏是局势不明朗之前投于我方,哪怕其心不良也该大大奖励。若是对待归附者功劳不分,日后谁还会投靠我等?”蒯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是一个非正式的会议。吕哲麾下的核心人物太多缺席,只不过是在先行商议。

共尉、苏烈、梅鋗三个级别较高的武将从一开始就没有说话,一直是蒯通在那边与吕哲进行交谈。

官体系在场的不止有蒯通,后面过来读算缴获物资的萧何也在场。其实现在在吕哲麾下算是官的人并不多,也就燕彼、蒯通、萧何、娩杓,另外就是那些各县的县令、县长,如县城。吕哲治下没有郡守,监御史、郡丞、卒史、主簿、牧师令等就更别提了。另外,县令、县长以下的县丞、功曹、令史、狱掾、无害、厩驺、仓吏等等。这些则是完全不入流了。

吕哲是以兵起家,武将众多而官缺乏是每个聚兵起家势力的通病。其实在识字的人不多的年代,一方势力战将多而士少并不怎么让人觉得稀奇。

“许下的承诺自是该履行。”吕哲定下了一个调子,“不过怎么来部署却是还需要多多筹划。”

怎么可能让舒氏在江郡一家独大呢?哪怕舒氏一直表现得恭顺。现在的舒氏恭顺不代表以后会继续恭顺下去。该有的制衡还是提早布置下来,免得日后给自己找没趣。

“军政分离吧,看舒氏是愿意掌军还是愿意管民。”吕哲在接下来也不会再任命军民共管的一郡都督之类的人物了。

听到那句话,共尉原本低下的头抬起来。他看着面无表情的吕哲,心里忍不住一阵悸动。

“舒氏恐怕不会弃掉兵权,军政分离的话。居巢、舒县、建阳本为舒道的起家之地,还是会在舒氏的掌控之下。”蒯通就差没明白说吕哲麾下官缺乏,想要军政分离需要太多官,而且是那种能力不俗的官,不是谁都能上任后消除宗族影响,最后还是无法真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