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如秦国,军事思想较为开放和实际。又因为国内生产工艺要领先于列国,秦国的单骑走马是最先拥有马上射箭本领的军队。

最为早期,秦国本来就是一个牧马之国,也就是半游牧半农耕的族群,拥有大量精锐的骑士在没有马镫、马鞍的情况下可以在马上进行骑射。

到了秦这个族群趋于农耕的社会现状时,优秀的骑士自然是要减少,他们又发明了一种可以在马背上使用的弩。

在秦与赵公元前二六零年的“长平之战”,秦军之中就有一支特殊的兵种,也是人类最早的弩骑兵。

赵国自赵武灵王开始就执行胡服骑射,那是为了应付草原胡人不断的侵袭而组建起来的骑兵军团。不过在赵国的官方史册上却是称呼为边军。这支边军从赵武灵王时期组建,一直到战国末期都还存在,他们的最后一任统帅是李牧,在李牧被愿杀之后自行崩溃,赵国也因为这支边军的崩溃再无野战集团,走向了灭亡。

赵国的单骑走马军团倒是一直与胡人骑兵同步,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如秦国一样组建弩骑兵,只是用很大的力度训练可以在马背上骑射的骑士,那么精锐骑兵的规模肯定是受到极大的限制。且能够马上骑射的骑士来源一直是与赵国王室有血缘关系的白戎和白狄,就是白种人的游牧族群。更多的单骑走马骑士就是骑马步兵,用马的速度行军,到了战场下马步战这一类兵种。

燕国与赵国一样是要应付来自胡人的侵袭。对于骑兵的组建不管是出于需要还是为了寻求对胡人的主动肯定也是要编练,但是说实话燕国一直都不怎么样,土地贫瘠和人口不多是个硬伤,也是华夏大地上率先发展骑兵那些国家中一直是垫底的一个。

若说秦、赵、燕因为与草原接壤。为了针对胡人的侵袭不得不发展骑兵,像是齐、魏、韩、楚等不与草原接壤的列国就完全没有那个动力,哪怕是与草原接壤的秦、赵、燕在发展骑兵都一直摸不着骑兵特性还是专注于战车兵和步兵的发展。齐、魏、韩、楚这些国家又能对骑兵有多少专研和了解?

因为不了解,很多东西自然是哪怕亲眼看到了都会感到云里雾里,通俗点就是看得见却又跟没看见没有太多的区别,哪怕是有再好的天马行空思想,什么东西也都是靠胡猜瞎想。

田广和余樊君所看见的汉军游骑是什么模样呢?他们看见的汉军游骑是一群身穿皮甲套着长筒靴的骑士,这些骑士的战马上悬挂的零碎不少,一侧是摆放弓和箭囊,另一侧悬着一柄手柄比较长看上去有些弯套在皮革的兵器。

长筒靴内有乾坤,这玩意压根就是掩藏马镫存在的东西,思路是吕哲观看后世《亚历山大大帝》电影时,听说为了逼真战马不套马鞍和马镫,为了让主演科林?法瑞尔达到逼真效果剧组设计了长筒靴来掩护,吕哲当然也是有样学样,尽量拖延马镫存在的事实。最重要的是那么干的话,比起打造铁质的马镫要节约成本也易于销毁……

至于游骑身穿皮甲也不是全身甲,毕竟他们是灵活机动的一个兵种,不需要去冲锋陷阵什么的,主要只是防护住要害部位。而另外那些如弓、弓套、箭囊、斩马刀、刀套等零碎玩意,它们是汉军骑兵的基本装备。

经过差不多四年的发展,有吕哲存在的汉军骑军发展过程可以说是跳跃性的。胡人的骑兵比较单一,也就是轻骑一种。汉军骑兵却是在吕哲的干预下分出了比较有特点的几类,除大范围内的轻骑和具装重骑之外,轻骑兵又分为弓骑兵、弩骑兵、突骑兵、游骑兵、散骑兵等等几种;重骑兵倒是不需要那么多的详细分类了,不过还是划出了单骑冲阵类和铁马连横类。

弓骑兵和弩骑兵就是兵器上的区别,其实运用范围根本就是一种远程攻击类型的骑兵。

突骑兵很多人会比较茫然,但是这一类骑兵在西方的战争历史上一直都是占了重要戏份的骑兵种类。说白了突骑兵就是一种区别于重骑兵连马带人都套装甲胄的轻骑,骑士身上也有甲胄,不过一般是轻甲,马匹却是不着甲或是干脆只在马的的前胸装了一个盾牌,这个盾牌一是防护作用,二是增加冲撞力。大体来说就是给予轻骑兵也能有冲击敌军步阵的能力,但主要用途却不是这个。

游骑兵和散骑兵却又是兵种适用性差不都的一个种类,真要硬性区别的话,那就是游骑兵是大队行动,基本是用来进行粮道的袭扰或是区域封锁;散骑兵说白了则就是斥候的另一个称呼。

齐国对骑兵最深刻的印象是那一次慎的会猎,当时同等兵力之下,齐燕联军被汉军打了个全军覆没,着实是让齐国君臣上下大大的震撼了一把。

慎进行会猎时田广也在场,他现在观察汉军骑兵又与之当时有了不同,那个时候的汉军骑兵看上去比较简单,无非就是一人一马,兵器也主要是长兵和弩。现在呢?他看见的汉军骑兵身上装备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汉国真是富庶啊……”余樊君将田广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那身皮甲该是有四五个半两,一把好弓也起码是十五半两,好的一柄铁质战剑也超过二十半两,更不用说那些陇西马的价值。”

对了,现在“刀”这个称呼没有出现,所以短兵除了匕首之外一概就是称呼为剑,这样的习惯到了现代倭国还是一直采用,所以明明是拿着武士刀在比划刀道,倭人也用各种剑道来称呼。

历史发生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也得到转变,余樊君在原本的历史上该是项梁麾下的一员战将,先后参与楚国的复国和征战,一直是到追随项梁参与中原针对章邯的战役,他才在进攻屯驻粟地的章邯军战役中被章邯使用诱敌之计击败,并且是当场战死。

在这个版本的历史上,余樊君却成了桓楚征战庐江郡时期的一员部将,在项梁率军攻伐庐江时余樊君眼见桓楚绝对撑不住,时逢秦军南下攻吕,他错误地判断吕哲出兵援救的决心,战到一半伙同朱石鸡脱离桓楚自立山头,后又投靠楚军,在项梁回军援救吕哲利用长江闪击的会章郡期间又脱离楚军跑到泗水郡想要打下一片基业,最后也不知道什么情况竟是成了刘邦麾下的战将之一。

要说造化弄人,余樊君的感慨比谁都要多得多,他听说桓楚被解除兵权的时候一度感到庆幸,觉得幸好是没有继续跟随桓楚,不然也该是蹉跎半生的命。后面吕哲不断势大,桓楚又再次得到吕哲重用,连带一些原本不起眼的旧相识也在汉国发展得不错,他又开始后悔当初做出的选择。直至被田荣看重被从刘邦那里讨要给田广担任副将,他又觉得似乎能在齐国发展也不错。

最近呢?原本以为能大干一场的余樊君,这才跟随田广浩浩荡荡地率军十五万南下,还没有来得及展现十五万军队的兵锋呢,汉军只是出动五万骑兵就一口吞掉了十五万中的七万,剩下的八万龟缩在下邳城只能看着汉军骑兵在外面耀武扬威,就甭提他的心理该有多么复杂了。

第六百四十八章:欢迎来到新时代(三)

田广兵团是要南下支援泗水郡的作战,可是还没有出东海郡就没了七万兵力,可以说是极度的出师不利。

攻击他们的那支汉军骑兵向东南方向运动,但是田广等人根本就难以判断有没有走远,他们派出的探马皆是一去不复返,着实是让人不知道该怎么行事才好。

后面田广倒是拿出决心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部队试探性地向西南方向进行运动,为了妥当起见甚至是派出自己的副将余樊君,可是五千人出去最后连带余樊君只是近三百人逃了回来。

余樊君所率的五千人离开下邳城起初就一直遭到汉军游骑兵的袭扰,行走的速度并不快,他们一直是靠近泗水时才突然遭遇约两千汉军骑兵的攻击,事实再一次证明旷野区域步军遭遇骑军真真是被动到了极点,不到半天的时间就被汉军骑兵找到破绽冲杀军阵,结果自然又是一场崩溃。

“防御骑兵需要用到大量的弓弩,另外对付骑兵也只能用骑兵。”余樊君不全然是没有收获,他补充自己的看法:“末将也发现大量的长矛兵安置于阵前能够使骑兵心有忌惮,不敢放肆地冲阵。”

田广本来还想发一下脾气,毕竟五千部队出去不过是五六个时辰,结果是早晨出去傍晚余樊君就灰溜溜地逃回来,实在是太让人丧气了一些。

余樊君说的那些对付骑兵的方法却是让田广顾不上发脾气,齐国现在最为头疼的就是怎么来对付骑兵,虽然不知道余樊君说的那些靠不靠谱,但总算是个应对方案,不是吗?

移动中的步军遇上骑兵确实是一场灾难,这点余樊君说得十分清楚,他们在遭遇汉军骑兵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进行龟缩结阵,密集的阵形使得汉军骑兵没有立刻冲阵搏杀。是进行一种外围不断地漫射,意图让他们自乱阵脚。

每支军队多多少少都会有弓箭手,余樊君率领的五千人自然也有。步弓手的射程可要比弓骑兵远得多,余樊君正是在对抗中发现弓箭手对骑兵的威胁,一度用密集的箭雨逼得汉军骑兵不敢迫近。

被徐志留下来针对下邳进行封锁的骑兵也就是一校人马,截击余樊君所部的不过是范围内的骑兵数量,这一校骑兵皆为游骑兵,游骑兵不过是皮甲配置,坐骑也没有任何防护,自然是害怕箭矢的攻击。说实话并不是打阵战的的骑兵种类。

面对齐军的龟缩防御策略,该校骑兵选择是剥丝抽茧方式,也就是先扫除齐军的外围,让齐军除了本阵之外再有外围兵力,随后一再地进行迫近和阻吓,致使齐军自乱阵脚。

外科手术一般的战术自然是能利用机动性很快就消灭齐军本阵之外的兵力,而任何一支军队一旦只剩下本阵的兵力便会陷入绝对的被动当中,不会存在任何的例外。

大量骑兵不断逼阵,对于结阵自保的军队来说考验非常大。齐军发现箭雨能够阻止骑兵向自己本阵冲击,那当然是骑兵稍微一靠近就是漫天箭雨的泼一般地泼过去,这样一来对箭矢的消耗肯定非常大。

事实上步军对抗骑兵用箭阵进行防御真的是一个比较稳固的方法,历史上李陵率五千汉军深入草原作战被匈奴大军围住。该支汉军在没有骑兵的情况下组织箭阵进行防御,以五千汉军选择山谷位置进行防御,箭矢还没有消耗完毕之前防御一直固若金汤,直至箭矢告罄才分散突围。

那一战。李陵五千汉军一天之内消耗了五十万根箭矢,先不追究五千人是怎么一天射五十万根箭矢,但是能以五千人抗住匈奴大军的进攻。足以说明组织箭阵的情况下骑兵根本就无法靠近。

齐军尽管是心里早有准备,可是不代表能够平静地接受现实,他们的印象中汉国骑兵一直是以凶悍绝伦而存在,慎的会猎平等兵力下干净利索全歼齐燕三万精锐,不久前又有七万己方大军被消灭或击溃,现在自己对上了威名赫赫的汉军骑兵心里怎么能不犯虚?

心里一犯虚人就容易陷入歇斯底里状态,很多时候是汉军骑兵还没有进入射程就不管不顾一通乱射。

汉军骑兵指挥也发现齐军这一情况,一再分批派出骑兵诱使齐军放箭,三来二往余樊君很快就下令不得随便放箭,结果是齐军受到约束有那么一两次被汉军骑兵抵近冲了一下,结阵自保的阵势差点无法维持。

最后余樊君迫不得己没有再进行约束,结果就是齐军没有节制地消耗,箭矢很快就告罄,并吃到了箭矢不足的苦头。

一失去目前最有效的手段,齐军的信心很快就受到重大的打击,信心不足的直接效应就是阵脚自乱,一次两次或许没有被汉军骑兵发现,次数多了运气就不是那么好了,给汉军骑兵抓住一个空档进行冲阵,齐军抵挡不足立刻就崩溃了。

余樊君会知道密集的长矛兵针对骑兵也有很强的杀伤力是出自偶然,在大部齐卒都崩溃的时候,他的部曲五百人为了突围挤作一团,眼见汉军骑兵杀上来逃无可逃只能是将武器对过去。

或许是巧合,也可能是因为余樊君的出身,他曾经就是一个长矛兵出身的武人,自己的部曲自然是按照自己最了解的兵种来进行训练,五百部曲之中光是长矛兵就有三百。

三百个挤作一团的长矛兵将手里的家伙对准汉军骑兵,那并不是出于事先的安排,而是经过用心训练的士卒在临阵时的下意识举动。

冲阵的汉军骑兵面对已经自行溃散的齐军杀得兴起,看见有那么一堆还有抵抗意识的敌军自然是要过去摧垮抵抗意志,因为是骑兵临场的作战经验,自然是不会形成一种有效的穿插左右两翼攻击姿态,围拢上去的骑兵数量也不会太多。

面对余樊君部曲的枪林,自行发动进攻的汉军骑兵自然是没有什么好下场,正面冲击的骑兵一个个连人带马被刺成了尸体,好运一些的骑兵紧急勒马被摔得七晕八素,最后还是周边的游骑发现从后翼和左右两翼同时发动进攻才算解决,不过这支齐军也也余樊君争取了足够的突围机会。

“箭阵和长矛兵组成的枪林吗?”田广顾不及计较五千部队一天就丢了,神情有那么点振奋:“与汉军打骑兵战我们一时难以筹措,但是准备足够多的弓弩手和长矛兵却是没有问题。”

余樊君提醒:“箭矢消耗非常快,末将携带了二十万箭矢,不到一个时辰就消耗干净。”他想了想补充:“长矛兵的阵势也是一个难题,需要足够精锐的士卒来组成阵势,若是意志不够坚定,恐怕……”

田广在意的是再次面对汉军骑兵总算是有方法应对,虽说还是不会改变被动的局面,但总算有抵抗能力了不是!

这一边在探讨对付骑兵的方法,试图找到针对骑兵的战术,另外一边也在做战后的经验总结。

说白了吧,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骑兵的汉国这边也是需要不断的从实战中来完善骑兵的战法,并不是骑兵这个兵种普一运用就拥有成熟的战术。

非具装重骑骑兵面对步军结阵自保是个难题,除了不断地阻吓致使敌军自乱阵脚,然后再寻找空隙发动进攻,还真没有太好的方法。而这个就牵扯到一种心理战,汉国南陵的军事学院有针对心理战进行过专门的教导,军侯或许只是听过,但是校尉级别的军官基本是有学过。

一次交战,防御力不怎么样的游骑兵在面对箭矢防御姿态难以抵近,他们不是没有尝试过进行对射,可是骑兵在马上进行张弓射箭的射程很明显比步兵在地上射要吃亏,骑弩就更不用说了,小型的骑弩射程一直就是一个硬伤。

齐军大规模集中长矛兵摆阵防御也给汉军的游骑兵们很深刻的印象,不过是三百来长矛兵结阵斜出长矛罢了,从正面发动冲击的骑兵撞上去就是个头破血流的下场,那一个个被串在长矛之下的骑兵画面感也太碜人。

防护力不足的游骑兵拿用箭阵和长矛阵的敌军没有太多的办法,这一思量在稍后也不断被验证,概因田广在后面大量集中了弓弩手和长矛兵出城做出向泗水移动的机动,负责封锁任务的汉军游骑兵自然是要上前截断。

被徐志留下来进行封锁任务的一校游骑兵在最开始的时候还会不断进行试探,可是一试再试在齐军拥有足够的箭矢前提下,他们试探出来的结果是进攻的骑兵至少要顶上起码四泼箭雨才能近身肉搏,而没有箭矢威胁后面对密密麻麻的长矛兵也有那么点无处下嘴的感觉。

步兵在遭遇骑兵之后进行结阵,然后使用庞大数量的弓弩手来进行远程防御,军阵前列也是密密麻麻的枪阵,这一画面提前至少三百年出现在华夏大地。

一再验证下,发现果然有对抗汉军骑兵方法的田广十分激动,一兴奋之下竟是说出骑兵不足为虑的说法,令余樊君都不知道该不该将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泼冷水。

第六百四十九章:欢迎来到新时代(四)

“拥有足够的箭矢和意志坚定的长矛兵,也只是有能够防御的手段,不会再像以前遭遇汉军骑兵时连抵抗的方法都没有,”余樊君真的不想泼冷水,但是他害怕田广不知轻重酿下大祸:“有了防御的手段,可是步军在遭遇骑兵时,对骑兵的高速机动性依然是无解。”

无论是在骑兵新兴崛起的年代,还是在骑兵坐稳路上霸主兵种的时代,步兵打得赢骑兵但是无法扩大战果就一直是个无解的难题。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两宋时期宋军对项党人和契丹人的交战,每次都是宋军战胜了这两帮人,但是作为失败一方的项党和契丹战败后撤,宋军两条腿追不上四条腿,以至于虽然打赢了但是战果总会不怎么样的结局。

步军对上骑兵,步军损失惨重从来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特别是在运动中的交战更是这样。

田广一再的试探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和代价,齐军运动中遭遇汉军骑兵的突然袭击,很多次都是来不及结阵就被杀散,被形成掩杀之势后经常就是一路的尸横遍野。

丢了近万部队的齐军试探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两面性的极致,要么就是丢出数量足够的斥候被清理干净,在得不到斥候有效的情报下被突然袭击;要么就是乌龟一般地形成自保阵(形在移动,一天能走上十五里就算是速度不错了。

军中斥候非精锐不可,往往也不是什么精锐都能够胜任斥候的角色,步军对步军的斥候洒出范围一般也就是十五里左右,而步军在对上骑军的时候十五里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警戒范围。齐军是接二连三吃过亏才明白对于骑军来说,十五里也就是一个多时辰的时间就能抵达,往往是己方斥候回来禀告的同时敌军骑兵也尾随过来了,压根就没有给步军多少时间用来结阵。

斥候洒的范围远一些?齐军当然有这么干,可是面临的情势更加悲惨。洒出去的斥候基本就是个失踪的下场,完全失去眼睛之后干脆就连个发出警报的人都没有了。

田广所说骑兵不足为虑,那是建立在步军用龟速的速度移动的情况下。

一支步军以结阵的姿态在行军,对于精锐部队来说或许并不是太困难,例如秦军中的精锐和习惯结阵行军姿态的汉军一天行走个二十五里以上是常态,但是但是对于大多为新兵的田广兵团来说一天能走十五里已经能算是超常发挥。

普通状态下的步军在春秋时期一天是走一舍(三十里),到了战国时期步军每天行走四十里到五十里变成了基本姿态,十五里啊……说实话,不是龟速是什么?再则齐军也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