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咨询商-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此时唐军的实力还不是很强,隋军虽然退兵了,但是难保他们不会再次出兵,如果是那样的话,唐军的处境就依然严峻,如果这个时候内部出现了分化的话,那对于唐军来只是坏事不是好事。

“父皇,元吉他是无心之过,这几日在城墙上日夜坚守,没有休息好,神志有些恍惚了,这才出口不当,往父皇宽宥!”

李建成察言观色,见李渊的脸色变了又变,心知不妙,于是赶紧劝解到,想要打消掉他的怒火。

李渊了头,道:“元吉既然累了,那就下去休息好了,我跟你的兄长还有是要商量!”

完了之后,便闭上了眼睛,似乎是有些犯困了,也似乎是在沉思什么事情。

李建成担心李元吉的会犯浑,于是赶紧给他眼神示意,让他先退下,以后在商议。

等到李元吉退下之后,李渊这才睁开眼睛,看了李建成一眼,这才缓缓的道:“世民常年在外,将士们在前线拼死拼活,我不希望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面去了,如果这寒了他们的心,或者是激起了他们的不满,会发生什么事情你应该清楚,我立你为太子,这是我的决定,你应该知道我的态度了,因此,如果元吉以后还有什么冲动的话,你最好管好他!”

“对了,世民的大军就快要回来了,朕身体抱恙,你带我去迎接吧!”

完之后摆了摆手,示意让他退下。

李建成心里吃了一惊,听父皇的意思,他之前是准备亲自前去迎接而二弟的,要不是有他之前的那一句话,只怕这一句话肯定会让李建成吃惊的睡不着觉。

而与此同时,在长安的近郊,距离长安还不到五十里地了,一支黑衣黑甲,打着赤旗的军队拉成了长长一条线,正在缓缓的向长安进发。

大军中间,一名年轻的将领眺望着远处逐渐浮现的城池轮廓,心中一时思绪充杂,心中五味杂陈。

“殿下,你有心事吗?”

在他身后,一名文士骑着马追了上来。

“嗯,我很担心啊!”

这员将真是大唐秦王李世民,此时他刚刚带着五万军队从潼关下来,急急忙忙的赶回长安来,不过在他们赶到一半的路程时,就已经得到消息,隋军围城的部队已经退兵了,于是李世民便下令大军缓行,长安的守军只有三万,因此他很担心,担心如果自己带着五万人回来了,会让父皇和朝中的大臣感到不安,感受到一种被威胁的感觉,因此他将留下了四万大军驻扎在距离长安百里之外的新丰县,自己带着一万人朝长安赶回,但是这样一来他又有了另外的一种担心。

之前他在潼关击败隋军李浑的大军,使得他的名声大噪,朝中便逐渐出现了一种声音,将他麾下的军队不再称为唐军,而是称之为秦军,这个秦便是取自他封号的秦王这个自,这一法让李世民大吃一惊,自古以来,领兵大将最怕的就是自己在外作战,但是因为自己麾下的军队过多,实力太强,从而遭到朝廷的猜忌,这种事情难保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尽管他是当朝秦王,是皇帝的儿子,但是在权利的面前,亲情的分量实在是太轻了,因此,这个时候他将军队留在新丰,会不会给人一种自己不愿意交出兵权的感觉?

“殿下,我有件事情一直想问你,但是却一直不知道该不该问!”

这个文士便是李世民的军师,前晋阳令刘文静。

刘文静和裴寂两人都是在李渊起兵的时候就跟随在他们身边的重要官员,两人私底下的交情也都很不错,不过后来两人之间却产生了分歧,原因就在于选边站队上面。

刘文静认为李世民绝非庸碌之辈,认为他豁达大度,神武雄豪,是汉高帝、魏太祖一流的人物,年纪虽轻,却是天纵之才,因此劝裴寂跟他一起投奔李世民。

不过裴寂却并没有跟他做出一样的选择,他选择了站在太子李建成这一边,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的分歧,而在原本的历史上,刘文静最后之所以被李渊下旨处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裴寂的诬陷,而李世民在玄武门事件发生了之后,在手握重权之后也立即为刘文静平冤昭雪,显示出他对刘文静是非常的看重的,而裴寂也因此遭到了放逐,官爵和职务都被剥夺。

“肇仁先生有什么想问的,就只管问吧!”

李世民已经隐约猜到了刘文静要问什么了,只是他心中还难以决断,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告诉他真相。

果然,李世民的话出口之后,刘文静开口道:“既然如此,那下官就斗胆问了!如果有冒犯之处,还请殿下宽宥则个!”

“我听闻,陛下曾有言在先,晋阳起兵乃殿下的功劳,他若是打下了一番基业,当立殿下为太子,子承父业!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第四十一章 炀帝欲东去

推荐阅读:             ?天下间的纷争,自古以来便从未停歇,此时,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中原之地战火四起,流民遍地,无数的百姓纷纷收拾好财物,准备逃到南方去,以躲避战火,南方虽然有萧铣和杜伏威两人作乱,但是毕竟没有山东河南和河北这样的动荡,此时的南方也不像是汉代那样是蛮荒之地了,随着东晋和南朝的开垦,南方已经逐渐的变成了大隋的粮仓,南方的水田雨水充足,不用担心天灾**,而且目前居住在南方的人数还不算多,因此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开垦,这些都是吸引人口过去的关键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为基础,支撑柱一个国家的发展,直到两宋时期,因为丢失掉了中原之地之后,他们这才开始逐渐寻找新的出路,那就是商业。

和百姓一样,杨广此时也觉得待在洛阳城不安全,于是急急忙忙的将宇文述招了回来,给各地下旨,让他们疏通河道,准备南下巡视扬州和江淮一带。

炀帝巡视是假,逃跑才是真的。

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各方的反应不一,有人高兴,有人担忧,还有人毫不关心。

担忧的当然是在南方各地造反的那群义军了,这其中首推占据江淮一带的杜伏威和占据巴蜀,正在进军江汉一带的萧铣。

隋朝对各地发布的公文已经明确的表示了他们准备走水路南下,而如果走水路的话,那么肯定是走之前已经修建好了的那条运河,也就是后世文明的京杭大运河,不过此时运河的很大一段区域都处于义军的势力范围之内,隋军大队人马如果想要从这里路过,肯定是免不了要跟义军过过招的。

因此,隋炀帝杨广马上下令让宇文述带着五万骁果军先行一步,扫清沿途上的障碍。

此时杜伏威的部队还在围攻盐城,不过隋军秦琼部从海上过来,将驻扎在远程的公孙上哲部接走了,这使得他们只拿下了一座空城,并没有将隋军全歼。

而宇文述虽然没啥才能,但是他毕竟是一员老将,而且手中的军队也不是寻常之辈,而是异常骁勇的骁果军,在李浑的折冲和果毅军被击溃之后,杨广就更加重视这支新组建的军队了,为此还将大量的资源向他们倾泻,想要收买人心。

这支军队参加过东征高句丽,参加过抵抗突厥,也参加过讨伐李唐的多次战斗,此时已经是声名显赫,威震华夏,杜伏威军队虽然已经接近十万人了,但是精锐士卒不多,不敢跟宇文述的部队硬碰硬,索性就待在盐城不出来了。

只是如果让炀帝的大队人马就这样堂而皇之的从自己的地盘上跑了的话,那他杜伏威的面子可就大大的折损了,于是杜伏威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广发英雄贴,号召各地的义军都出兵集结江淮,阻击杨广的船队,运河虽然修好了,但是并不是很宽,此时的河面只有十丈宽,也就是三十米左右,后来经过不停的修葺疏通,才使得河道越来越宽,不过近些年因为航道的重要性逐渐的下降,加上不能走大船,所以河道很多部分已经淤积,不能使用了。

隋炀帝所乘龙舟体势高大,计有四层,高45尺(隋尺折今29。51厘米),宽二十余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等大小房间超过120个,这就等于是古代的豪华游艇。

这个船这样长,这样高,又这样的宽,那么它在运河里面基本上就不可能自己航行了,必须要有外力拽拉才行,于是隋军便在沿途征调民夫和士卒,组成了一支人数超过八万人的庞大队伍,用人力纤夫的形式,为龙舟提供动力,这样一来,龙船的速度肯定是快不起来,所以义军如果真的聚集了起来的话,那将会有大量的机会击败隋军,甚至活捉隋炀帝也说不准。

杜伏威的消息送出去之后,各地的义军反应不一。

最积极的要数此时在江汉一带跟陈棱的隋军鏖战的萧铣,如果炀帝真的抵达了扬州的话,那么隋军将有可能会暂定江南,而想要在江南跟江北划江而治,保护江南的安全,就必须要控制长江天堑,长江航道自属地进入江汉这一带,一路上山高水急,基本上难以度过,因此,隋军势必会全力争夺江汉一带,而在江汉沅湘这边,最重要的城池有两个,一个是汉水上的襄阳郡,这也是自东汉末年以来兵家必争之地,控制了襄阳,便等于是占据了绝对的地利,随时都可以从上游出兵,威胁下游的隋军。

而除了襄阳郡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城市,那就是江夏郡,这里是汉水和江水的汇合之处,也是拦截从襄阳和从江陵上游地区南下军队的最关键的一个节点。

江夏的名字可能后来的人都不是很熟悉,感到很生疏,但是如果说一说他在后来的名字‘汉口’,大家就会立即反应过来了:哦,原来这里就是后来的武汉啊!

眼下,萧铣的军队跟陈棱的军队已经数次交手,第一次是陈棱的隋军刚到,萧铣派军正在进攻江夏郡的时候,结果隋军因为援军到来,因此士气大振,里应外合,将梁军打得大败。

而陈棱也趁势北上,准备向北拿下襄阳郡,双方在襄阳郡也爆发激战,不过这一次和江夏郡的战斗恰恰相反,隋军由防守转为了进攻,而梁军则有进攻变成了防守。

这一战的艰苦程度和惨烈程度相比于江夏之战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隋军有备而来,准备了大量的攻城器具,而梁军武器不如隋军,但是他们有坚固的城墙可以防守,襄阳城是有两层城墙的,分为内城和外城,而且襄阳城的城墙十分高大,虽然不如洛阳和长安城那样高大,但是它却有那两者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襄阳城是修建在汉水边上的,其城墙三面环水,只有一面可以进攻,这使得攻城的难度大大增加,而且,如果没有水军的协助,军队从外面想要拿下襄阳机会没有可能。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铁打的荆州这一说法,其实这里的荆州城其实并不是后世的荆州城,而是襄阳城,至于为什么说他是铁的襄阳,就是因为他易守难攻。

看过的书友还喜欢

第四十二章 诸侯怀鬼胎

这一仗隋军准备充分,他们水陆并进,陈棱亲率两万大军进攻安养,安养县是襄阳北边门户,在三国时期名叫樊城,跟襄阳城只隔了一条汉水。

樊城的守军人数不多,萧铣并没有打算坚守樊城,和襄阳相比,樊城尽管位置重要,但是它的防御却远不如襄阳。

隋军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将樊城拿下来了,而在襄阳城头上,见识了隋军恐怖的攻城能力,和种类繁多的攻城设备之后,梁军将士心里面都有些发慌!

此时的汉水,就是后世的汉江,汉江在后世经过人工改道,因此在武汉段注入长江的河口并不显得很宽,只有两百米左右,枯水期甚至连一百米都不到,很多人都以为汉江名不副实,其实汉江最宽的地方是在襄阳段,河水的宽度即便是在枯水期也有一千五百米以上,而此时占据了安养县之后,隋军便以此为依托,从将战船陈列在襄阳的北面,利用战场上的投石机不断的向城中发射火球,隋军的投石机技术十分的成熟,在汉代投石机的基础之上还经过了一番改动,尤其是加长了力臂,使得其射程和承载量都大大提升。

但是襄阳城里面也有投石机,因此双方你来我往,打的十分热闹。

而下陆地上,隋军的攻势却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因为他们的攻击面只有一处,所以守军几乎倾尽了全力,全都驻守在西边城墙,使得隋军几次攻上城头都很难突破,梁军虽然战斗力不如隋军,但是他们的人数却更多,加上又是防守,所以劣势也得到了弥补。

隋军一连进攻了三天,一共付出了八千余人的代价,却依旧没能拿下襄阳城的外城,他们带来的云梯和塔车此时几乎已经是全部被摧毁,隋军士气低落,而从江陵城顺流而下的西梁军已经逼近了江夏了,这使得他们的后勤压力大增,无奈之下,陈棱最终只能放弃安养,率兵回援,以解江夏之围。

这一战可以算是打了个平手,尽管梁军击退了隋军,但是他们作为守方,付出的伤亡代价居然比进攻的隋军还要多,一共有超过一万人战死,受伤的军士不计其数,而襄阳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萧铣不敢想象,如果隋军向西增加了兵力,那么到时候他还能不能守住襄阳,还能不能收住江汉,因此,他对杜伏威的倡议第一时间就表达了赞成的态度,并且谋划出兵走陆路进入江淮,参加组建联军。

天下间此时一共有六股较大的实力,一个是西边占据长安的李唐,一个是实力大损的大隋,还有就是占据河北大部分地方的窦建德,然后是占领河南和山东一带的李密,向南是盘踞江淮一带的杜伏威,向西则是占据巴蜀和半个江汉的萧铣。

这其中,隋炀帝率军逃到扬州,对李唐、李密两股势力最为有利,对窦建德而言有好有坏,而对杜伏威和萧铣而言弊大于利。

隋军一走,洛阳城的防守必然会空虚,看隋炀帝的这个动作,将朝中的一般大臣甚至是他自己的很多生活用品都带上了,这分明是有迁都的打算,所以无论是李唐还是李密,都对洛阳城垂涎三尺,只等隋军一出城,他们就准备兴兵进攻洛阳。

既然是军事行动,那么他们自然不希望分兵去组建什么联军,要是万一联军真的把隋军又赶回了洛阳,那岂不是对他们争夺洛阳造成额外的困难吗?

所以李密对此反应冷淡,象征性的派出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前往,而李唐是贵族势力,不是农民起义,所以他们对参加这样的会盟是毫无兴趣的,有这样的时间还不如想办法去争夺一下河西走廊呢!

而至于窦建德,他此时正在跟幽州的罗艺打的你死我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而隋炀帝东巡,对他而言的好处就是朝廷大军一离开,就不会再派兵进攻他的河北了,而坏处则是给他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那就是罗艺。

罗艺此时兼领幽州和营州两地总管,手中兵精粮足,实力十分的雄厚。

河北是这一次天灾的重灾区,因此有非常多的难民需要安置,而河北并没有像李密攻占的兴洛仓那样巨大的粮仓可用,不过因为之前东征的缘故,所以隋军从各地征调了很多的粮食到幽州来,这些粮食主要集中在涿郡,而此时这些地方都在罗艺的手中,这里面一共有大小仓库不下百余座,其中不仅有粮食,还有数不清的其他物质,包括兵器、铠甲、气质和军服等等物质,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攻城和守城器具。

罗艺在占据了幽州之后,立刻开仓放粮,收买民心,这一招果然奏效,幽州和营州两地的百姓对他可谓是歌功颂德,爱戴有加,这使得罗艺的势力迅速增强,军队也越来越多,窦建德一直在惦记着涿郡的这些物资,见罗艺以此发展壮大,不要心里十分担心,担心时间拖得越长,罗艺就越难以处理了,于是他便急急忙忙的向罗艺的隋军进攻,想要逼迫他撤出幽州,逃到中原去,毕竟在宇文述和屈突通都从河东撤走了之后,罗艺在幽州实际上已经成了一支孤军了,而此时来护儿也被炀帝调到了通济渠去整编水军,为他自己保驾护航,所以就连唯一的海上逃跑路线,都已经没有了。

但是此时如果隋炀帝撤走了的话,那么罗艺的退路就等于是被彻底的切断了,这就会更加坚定他驻守在涿郡的想法,让窦建德的计谋泡汤。

权衡利弊之后,窦建德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反而是想要发动全力,将罗艺这最后一支隋军残支打败,从而占领整个河北。

杜伏威的倡议虽然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附和,但是却还是让炀帝吃惊不想到乱军有可能在半路上拦截自己,他于是又调遣了裴仁基及其裴元庆领兵护航,他之所以选中裴元庆,是因为在之前的琅琊榜上,他名列天下英雄第三位,据说武功还在宇文成都之上,因此带着他杨广心中会更加有安全感一些!

。。。

第四十三章 养猪种菜

看着面前堆积如雪片一样的情报,刘志揉了揉眼睛,这一上午啥事没干,就在这里看这些各地传来的消息了。

什么窦建德和罗艺在涿郡大战,死了多少人,斩获多少,双方现在的势力范围,什么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兄弟阋墙等等。

刘志丢下了笔,跑到外面去散散心,走了半天脖子都有些酸了。

此时已经初夏,琅琊山因为湿气比较重,所以日光不是很强烈,也不感觉很热,他在院子里面种的各种植物都已经出芽抽枝了。

这其中有棉花、玉米等农作物,还有黄瓜、西瓜、香瓜等葫芦科的水果蔬菜。

至于苹果桃子、梨子等等水果,他也都有种植,不过那都不是种在他的小院里的,而是在山上一块向阳的地方种植下去的。

琅琊山的水土肥沃,这些植物长势喜人,加上此时温度高,日照也充足,因此很快它们都成了规模了。

刘志一个人显然是管理不了这么多植物了,因此便找人来,交给他们管理技术之后,便让他们来专门管理了。

这其中棉花和玉米是刘志的两样宝贝,因此他每天都要来看一看。

而夏天到了,像西瓜这一类的补充水分的水果,那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对西瓜也很重视。

这三种植物在这个时候的中原是见不到的,棉花原产于中亚地区,此时仅在西域一带有一些分布,中原之地根本没有,而玉米更是原产于南美洲,在中原是绝对见不到的。

而除此之外,这个时候西瓜也很难见到,西瓜汉代的时候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带回来的,不过这个时候也仅在西域一带有分布,在中原难以见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