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咨询商-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以见到,不过以前朝廷定都长安的时候,到了夏天,隋文帝很喜欢吃这种东西,偶尔也会有士兵运输一些西瓜带回京师来,不过只是专供皇家品尝的,而且也不叫西瓜,而叫寒瓜,大小也远没有后世的那么大,一个个大小在两三斤左右,后世的西瓜之所以那么大,是因为使用了生物学的多倍体技术,使得西瓜成倍变大,甚至还能将西瓜的仔给去掉,吃起来大减麻烦,不过在这个时候,这些都是不可能办到的。

除了这些目前在外面很难见到的东西之外,剩下的香瓜也好,黄瓜也罢,都是这个时候在中国已经出现的东西。

其中黄瓜也是张骞从西域引进过来的,因为是从异族手中流传过来的,所以被称为胡瓜,为此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

在东晋时期,北方羯族人建立了一个王国,叫做后赵,而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在襄国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于是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个赦。

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此时正值魏晋时期,是很讲究体面和文人风骨的,穿着不当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甚至会因此触犯法律的,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而且此时北方各族林立,互相之间出兵劫掠也时有发生,他说的也有可能是实情。

但是这件事情怎么都是对他无礼,当着他的面说出胡人这两个字,石勒心里不舒服,于是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自己决不能说出胡瓜两字,不然要糟,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从此以后,胡瓜便逐渐的别黄瓜取代了,久而久之世人都称它为黄瓜,不在说它是胡瓜了。

而至于香瓜,这种东西出现的时间就更久远了,以致于各地现在到处都有种植,不过因为它的产量不高,所以一般都是种植在山地上,没人会舍得用正儿八经的好地去种这东西。

刘志看了一眼,玉米和棉花种的比较迟,这个时候只有四五十厘米高,不过现在时间还早,这种东西长得也快,只要勤施肥,多浇水,它们的生长就会非常的迅速,不过现在这时代可没有肥料,以前他去农村的时候见到大家还用人畜的粪便来浇灌土地,但是在这个时代,人畜的粪便可不多,人还好说一点,主要是牲畜的数量太少,耕牛是个稀罕物事,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至于养猪,这东西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华夏祖先给驯化了,但是它们的食量可真是太大了,因此并不是很好喂养,在商代的时候,这东西还被当成吉祥物,被当成了礼物互相馈赠,要是出门拜访人,随身不带一头猪,你都不要意思登门,看来这一段时间是猪的高光时刻,大伙养着都不舍得吃,互相拿来馈赠。

猪肉一直都是农耕时代中国人的主要肉质来源,琅琊阁的人不是和尚,自然是要吃猪肉的,因此也养了不少的猪,想到这里,刘志开始动起了脑筋,猪这东西吃得多,拉得也快,所以粪便什么的自然是不少,不过这个时候的猪大多是散养的,它们的粪便拉得到处都是,这需要收集他们的粪便才行,而且即便是收集了它们的粪便,直接用下去效果估计也不好,猪之所以笨,就在于它们吃生食,消化不好,粪便里面有很多成分都没有消化完全,这东西施在地里,植物们也不好吸收,所以必须要先将它们的粪便堆积起来,进行堆肥,人工的帮助这些肥料的催化,这样得到的肥料的肥力就会提高很多。

。。。

第四十四章 问题少年

“先生,这样的事情小五来做就可以了,您又何必作践自己呢!”

刘志带着猪舍的小童一起,在漫山遍野的捡着猪粪,捡猪粪跟捡牛粪不一样,牛吃的是长纤维植物,拉出来的粪便很结实,能够一下子搭一整块,而猪吃的大多是嫩叶子,消化之后的粪便是松散的,所以不用使用像捡牛粪一样的钉耙,而是要用一种跟锄头一样的东西,这东西似乎也叫锄头,不过没有锄头那么长,重量也更轻,一般都是用于菜园里面的除草和松土的,也可以用来捡猪粪。

“这哪能叫作践自己呢,这叫做体察劳苦大众的疾苦!”

刘志听了下里,伸了伸懒腰,勾着身子捡粪可真是伤腰,对于他这样久坐在电脑面前的人而言,这可真是一个苦差事,现代人就是毛病多,不是这问题就是那问题,什么都没问题还容易来个肌肉劳损,简直伤不起。

“先生,我父亲说,读书人是不能够干粗活的,您是读书人吗?”

小五停了下来,疑惑的问道。

刘志看了他一眼,笑道:“我当然是读书人啦,不过我不像一般的读书人那样弱不禁风,你看,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动手养活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你读再多的书,不会种地不会干活,那万一给你种地的租户都跑去打仗了,那你怎么养活自己呢?”

小五想了想,回答道:“他们可以花钱进城里去买粮食啊,都父亲说了,要我也努力的念书,将来也要出人头地,不能一辈子都是个种地的!”

刘志对他笑道:“你有这个志向很不错,你父亲说的也是对的,书肯定是要读的,但是读书并不一定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为了增进你的知识,让你借助别人的智慧,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了解。”

“先生,为什么读书可以了解别人的智慧啊?”

刘志见他似乎满肚子都是问题,于是找了一块空地坐了下来,让他也坐在了自己的身边,小五今年只有十岁出头,是猪圈李师傅的儿子,他的母亲因为****跟人跑了,父子俩沦落街头,被刘志给救了下来,带到了琅琊山上来了。

两人坐下以后,刘志这才继续说道:“你看,一本书他肯定是要有人书写,对吗?”

小五点了点头,这一点他还是能够理解的。

刘志于是继续说道:“那么这个书写的人,有可能是现在还活着的人,有可能是已经死去了的人,因为书籍可以存在很长时间,但是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比如天下文人都喜欢读的《诗经》、《论语》它们的作者并不是我们这个朝代的,而是几百年前的人书写的,他们早已经死去了,但是他们留下来的东西却保留了下来,变成了书籍,变成了里面的知识,让我们可以翻阅!”

小五似懂非懂,刘志的这一段话太长了,他在心中反复理了好几遍,都不大明白,毕竟只是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孩子,虽然比后世的那些熊孩子要强很多倍,懂事的比较早,但是他没有读过书,因此对于刘志所说的理解不了。

刘志见此,从身上取过一柄小刀,拿在了手中。

“先生,你这,这是要做什么?”

小五大吃一惊,腾的一下就站了起来,一脸惊恐的看着刘志,显得十分害怕。

刘志笑了笑,说道:“小五别害怕,我不是想要伤害你,只是想给你演示一些东西,来帮助你理解我之前说的话!”

说着便用小刀在一旁的石头上刻起字来,他的小刀是瑞士钢刀,十分的锋利,尽管这块岩石也很坚硬,但是还是被他轻松的给划破了。

刘志在上面刻了一会,便写下了一行字,他习惯从左到右阅读,于是这行字也是从左到右写的,如果被旁人见到了的话,只怕会感到十分的费解,因为这些字从右往左读的话根本就不知所谓。

琅琊阁中的人都知道他的这一习惯,于是誊抄给他的情报一般都是调换了一下书写顺序,有的时候遇到一些紧急的情报来不及誊抄,也会提醒他,这是从右往左写的。

还有一点书写的方式不一样,古代的书写都是从上往下,以一列为段,而后世的是从左到右,以一行为段,也就是从竖着写,变成了横着写了。

其实汉字之所以会竖着写,主要的原因在于以前都是使用竹简作为书写工具,竹简都是一根一根编成的,所以书写的时候自然是从上到下竖着写,而后来随着纸张的普及,这种书写方式依旧是被保留了下来,直到1909年我国出现了第一部横排的书籍《译音韵记号》,之后汉字的书写才逐渐由竖写变成了横写,不过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写作书法作品的时候,一般还是采用的竖写方式。

他虽然竖写的不大规矩,但是好歹是刻下了一行行字,不对,是一横横字。

“先生,你在这石头上面写了什么啊?”

小五不认识字,连自己的名字李小五都写不出来,自然不认识刘志写的这写东西了。

刘志写完了之后,看了几眼,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他这字里面一半是简体字,一半是繁体字,看起来好不别扭!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后经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被诸葛亮引用,从而被世人所熟知。

“先生,这是什么意思?”

刘志回答道:“这是先贤教我们的做人道理,这位先贤是几百年之前的人物,他现在早已不在,但是他所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却还保存了下来,就像我在这石头上所刻下的字一样,可能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它都会保存在这里,而到时候我的人恐怕早已不在,但是这些东西却能够保存非常久的时间,后人会看到它们,学习它们,这便等于是将我的知识,传授给了它们。”

“先生,您不是说这是几百年前的先贤的知识吗?怎么又是您的知识呢?”

刘志:“······”

第四十五章 琅琊山下的村庄

琅琊山其实并不只是只有一座山,而是一大片连载一起的山脉,主峰因琅琊山而闻名于世。

刘志来到这里之后,一边修建琅琊阁,一边在山脚下收留了大量的难民,并且组织他们开垦荒地,渐渐的变形成了一个个的村落,山地上的土地一般都比较贫瘠,只有山脚下的面积不大的区域可以耕种,所以他们的人数倒也不多,四五个月的时间也不过聚集了一两千人而已。

刘志赠送给了他们很多种子,大多数都是这个时代已经出现过的种子,如水稻、小麦等等作物。

由于山地比较多,他打算向这些百姓推广一些适合山地上种植的东西,如花生、玉米、芝麻和红薯这些东西。

这些植物之中,除了芝麻是中国本地的植物以外其他的都是从外地引进过来的,这些百姓们都没有见过,芝麻这种东西虽然产油,但是实在是产量太低了,一亩地顶多出产油菜籽一百来斤,很不划算,在有了油菜的前提之下,基本上很少有人会特别的取种植这种植物,而在宋代榨油技术出来之前,炒菜其实还不普遍,因为炒菜要有油,没油炒的菜糊的不能吃。

古代人的饭量很大,一顿饭吃半斤米都不奇怪,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菜肴里面没有油,能量的供应全靠米面,自然是消耗的粮食多了。

刘志准备让他们种一些油菜和花生,这其中花生比油菜好,不仅可以用来榨油,而且还能生吃、炒的吃和煮的吃,本身就是一种直接就可以食用的食物,吃了之后直接就可以补充油份,利用率高不说,还省事,省了不少晾晒和压榨的事情。

而红薯这种东西就更好了,它的生命力顽强,几乎不用人工管理,随便种在哪里都可以,产量也高,淀粉含量出奇的高,甚至可以作为主食补充能量,中国的人口之所以在清朝的时候突破了两亿人甚至是三亿四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外来的农作物流入进来,大大的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使得多出来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刘志在一名里正的陪同之下,在山下的几个村子里面视察。

他早已令人将自己带来的这些种子散发下去,并且向这些村民们传授种植经验,其实这些东西的种植都不复杂,像花生和红薯都很耐旱,只要找一些阳光充足的向阳山坡,就可以将它们种下,然后再稍微的管理一下,不让野兔和野猪将它们给破坏掉就好了。

“孙里正,这些村民是什么时候来的?怎么感觉人数多了不少?”

山脚下的四个村子刘志都很熟悉,他来的次数不少,因此很多人都认识他,这个时候见到他之后都纷纷给他行礼,刘志也都点头示意,中国的百姓一直以来都是十分善良的,你对他们好,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他们自然也会对你心怀感激,表现崇敬。

孙里正神情有些慌乱,紧张道:“阁主大人,这些人都是从徐州一带逃难过来的,听说最近隋军跟江淮的杜伏威的乱军在那一带打了起来,很多百姓们都举家难逃,想要到南方区避难,这些人路上遇到山贼,身上的积蓄和存粮都被洗劫一空,显然是支撑不到南方去了,我见他们可怜,动了恻隐之心,这才将他们收留过来的,小人自作主张,还望阁主宽宥,只是不要赶他们离开,先让他们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养足了精神之后再让他们走吧!”

孙里正以为刘志对自己收留了这些人感到很不高兴,于是表现的十分惶恐,刘志知道他心善,这些人人数不少,要是放任不管的话,只怕多半都会成为饿殍,就算是他自己看到了,肯定也会出手相救的,所以自然不会责罚孙里正了。

“让他们留下吧,南方也不太平,这世上也没几处是安生的地方了!”

刘志叹了一口气,对这些人的命运感到忧心,此时才大业八年,按照历史进程,隋乱只怕还要有七八年的时间才会结束,****期间,每多一年,都有无数的平民百姓家破人亡,历朝历代的兴衰,华夏大地上面不知道流淌了多少鲜血,埋下了多少白骨。

“将他们好生安置下来,我会让人给你们拨一批帐篷,先解决他们的住宿的问题,你们联合其他几个村子,组织人手,看看给他们选在哪里安家,先把房子搭建了,然后再去开垦农田,我会派人出去购置一批牲畜和农具,到时候再与你们做交接。”

刘志走进了这一批难民中间,他们的人数非常多,很多都是妇孺,青壮年男子的数量非常的少,相比不是被官府征召参军去了,就是被流寇们抓壮丁拉近队伍去造反了,这些妇孺生存能力很弱,需要大的集团的保护,而且这个时候天气炎热,蚊虫也多,如果就让他们这样露宿的话,只怕很快就会染病。

“是,阁主,小人一定会按照您的吩咐去办的!”

刘志在四个村子里面视察了一圈,大部分村子都已经种上了他提供的种子,他们也都是将这些种子种在了一些空置的山坡上,为此还砍伐了大量的树木,正好这个时候要为这些难民们盖房子,于是这些树木也被派上了用场,几个村子的壮丁一起出动,很快便将选做为建房子的位置平整夯实了,因为是在山脚下面,所以大部分的房子都是依山傍水修建的,为此还请来了风水师为村子选的位置,这些刘志也不是很懂,于是便回到了琅琊阁,派了几名阁中的先生去给这些人做好登记,以后按户分田,修桥铺路出徭役也是按照这名策来指派人手,一切管理都井然有序,看起来十分的祥和宁静。

不过刘志知道,很快,隋乱的战火就要波及到琅琊山这一带的,他这里的安稳日子只怕是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

要结束乱世,就必须有一个强权势力击败其他的势力,这才能统一天下,而眼下,这样的强权势力是谁?

第四十六章 裴氏父子

“陛下,乱军又来进攻了,还请陛下立刻回到龙船上去,以确保无恙!”

宇文成都面色凝重,单膝跪在隋炀帝杨广的面前,对他说道:“敌军来势汹汹,陛下还请早上龙船!”

杨广心情看起来不错,他的船队从洛阳出来之后,沿着通济渠一路向东,这一路上险象环生,还好眼下已经到了山阳渎,距离此行的终点扬州也不太远了,虽然杜伏威的人还在不停的骚扰,但是他们并没有能力击溃隋军,因此炀帝也并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

“成都,你也未免太过于小心了,前方不是由裴元庆父子在率军抵挡吗?你就放心吧,没什么大碍的!”

杨广叹了一口气,说道:“早就听闻这个裴元庆武功盖世,可以与我们的天宝将军媲美,只不过一直都不能亲眼所见,今天有机会见一见,朕心里面可是很期待啊!”

宇文成都大吃一惊,“陛下,您要亲自上战场吗?不行,那太危险了!”

杨广有些不高兴了,瞥了他一眼,说道:“有什么危险的,朕的身边不是由裴元庆跟成都你保护吗?你们两个当世无双的武将在这里,我还怕什么?”

宇文成都将杨广已经做出了决定,知道依他的脾气自己再劝无益,只好说道:“陛下说的是,末将这就去安排护卫!”

宇文成都带了三千名羽林军,护卫着杨广的马车,缓缓的走向了战场上。

正在指挥作战的裴行俨见到皇帝居然亲自过来了,简直是不敢相信,这不是儿戏吗?

带这么少点兵,要是万一被对方发现了皇帝的踪迹,直接驱兵掩杀,到时候隋军阵型一乱,谁还顾得上保护皇帝,他裴行俨手中也才只有两万多人,杜伏威的联军足足有十数万人,要是混战起来,隋军绝对没有便宜可占。

他有心要劝阻杨广,但是还不等他走到杨广的车价前,就已经被宇文成都带人给拦住了。

“裴将军,你不用去劝说了,陛下他心意已决,劝他的话只会让他生气,到时候可对你不利!”

裴行俨瞪了他一眼,说道:“为将者,当以大局为重,眼下战况未明,战场上十分凶险,这个道理你不是不懂,但你为何还要让陛下他以身犯险?”

宇文成都见他将事情都责怪在自己的头上,心中也是气愤不过,这件事情又不是他指使的,陛下自己要来,他劝也劝了,该说的也都说了,陛下不听,那能怪谁?

而且陛下之所以要来到前线,还不是因为你的好儿子裴元庆,要不是想看裴元庆的表现,杨广愿不愿意来还未可知,你倒好,倒先怪到我的头上来了。

想到这里,宇文成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