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咨询商-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士信感觉自己似乎是涨了不少的知识,于是兴冲冲的跑过来问道:“先生,这东西我们学会了之后有什么用处啊?”

刘志微微一笑,说了一句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

“啊?地球,什么是地球?”

罗士信不知道地球是什么东西,跟他解释地球是圆的,我们脚下的就是地球,他肯定也理解不能,所以刘志也没有浪费口舌,只是对他说道:“士信,这个东西可以帮你省很多的力气,我之所以讲这么多,并不是纯粹只是想让你们明白一个杠杆原理,而是希望你们可以在今后多读书,多用脑,有的时候一个好的点子比带兵猛冲猛打要好用的多,你明白了吗?”

罗士信是一员勇将,为人很忠义,这让刘志对他颇有好感,在历史上罗士信曾随着裴仁基一起共事过,受到过裴仁基父子的照顾,这件事情他一直都心存感激,在裴仁基谋刺王世充失败被杀了之后,罗士信还出钱将他们父子的骸骨收敛了起来,葬在城外的北邙山,而后来他自己也洛水之战中殒命,按照生前的嘱托,他也被秦王李世民安排跟裴氏父子葬在一起,都葬在了北邙山。

罗士信其实是隋唐演义和说唐传里面罗成的原型,不过在刘志穿越的这个世界,居然既存在罗士信又存在罗成,这倒是很让人意外的一件事情。

罗士信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是他的反应可是一点不差,一听到刘志在用嘱托似的语气跟自己说话,他立马反应了过来,问道:“先生,您,您要走了吗?”

刘志拍了拍手上的尘土,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说道:“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聚散聚散,自然是有聚有散,所以我确实是准备离开了!”

罗士信突然变得伤感起来,眼圈有些发红,对刘志说道:“先生,你不留下来帮秦大哥吗?秦大哥之前还说要给你准备一个惊喜,你知道吗?”

还有这事情?刘志却是不知道,秦琼也没跟自己讲,好啊,秦琼这家伙平日里看起来一本正经的,没想到背地里面居然搞这些花花肠子。

“哦?什么惊喜,士信可不要骗我?”

罗士信禁不起激,见刘志摆出一副不信任的表情,他急着说道:“秦大哥说,先生是文人,文人应有雅趣,所以令人在城外给您准备了一个大宅子,里面有假山,有书房,还有好多好多的书,秦大哥还说了,说刘先生你个性超脱,这些凡尘俗物本来入不了你的眼的,但是眼下条件困难,他也没办法弄到更好的东西,这些东西还都是他从之前耽罗国的府库里面搜来的,再加上一些新罗还有扶桑的商船往来的时候他买到的,只有这么多了!”

刘志苦笑着摇了摇头,突然觉得秦琼这个大黑粗也有细腻的一面,他之所以在自己向他道别的时候没有亲口讲出来,怕也是担心自己心中难舍和内疚,走也走的不顺,所以干脆不说了,这秦琼倒是有趣!(未完待续。)

第九十四章 扶桑二三事

和罗士信等人道别之后,刘志和方行天上了之前他们早就安排好的船只,向着中原的方向驶去了。

“先生,你是要去找我师兄他们吗?”

三年之约还没有到,刘志本不应该这么着急的返回才是的,但是他却还是选择了离开济州岛,本来在刘志的计划之中他是想要跟着秦琼一起出海,去攻打百济的,说实话,他还想见识一下百济人的水军的。

百济的海上贸易十分的发达,所以他们的水军也比较精锐,虽然说战船的体积无法跟大隋水军相提并论,但是和他们东边的邻居倭国相比,百济的船还是要大得多的。

历史上日本人曾多次入侵朝鲜,而日本和朝鲜之间是隔了一条对马海峡的,这个海峡倒也不是很宽,不过也有八九十里宽,这对于船队的海上航行来说依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日本人的造船技术实际上并不发达,在公元663年发生在朝鲜半岛近海的白江口水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时唐军正在从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而实力稍弱的百济已经被灭掉了,但是百济人不甘心被灭,以残兵败将联合倭人的上十万大军,企图反扑唐军,结果双方在水陆两个战场上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白江口之战就是这一场战斗之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水战。

发生在663年的这一场水战,是中日两国之间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冲突,唐军情况其实很不妙,从海上抵达百济的唐军北边的退路被高句丽所阻断,人数也不多,只要西边的海路也被阻断的话,他们不要说得到援兵了,就连粮食物资也只怕是吃不上了,所以无论是百济人还是倭国人,都知道只要切断了唐军的这一退路,那么半岛上的唐军将会不战自乱。

所以,他们才会将大量的水军派遣到朝鲜半岛西部靠近白江口这一带的水域,白江口这里是唐军的重要中转站,大批的物资和军士都从这里登陆装卸,源源不断的补充岸上的唐军。

因此,百济和倭国联军出动了超过一千艘战船,超过四万名水军,前往白江口这一带,企图将唐军的水军围而聚歼,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将唐军封锁住,配合陆地上的倭国军队进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不过此时的日本人还没有向中国人拜师学艺,他们的技术很是粗糙,在倭人的水军之中,大船数量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百济人之前战败留下来的剩余水军战船,而他们自己的战船大多只能载几十人上百人,船只太小,抗风浪能力很差,在海上不要说打仗了,人站上去就摇摇晃晃,站立不稳又何谈交战。

于是倭国人想出了一个妙计,叫做铁索连舟,不过如果他们这个时候读过三国志的话,八成就不敢使用这样的妙计了!

唐军人数比较少,水军只有一万余人,战船的数量也不多,只有一百七十余艘,但是和倭国水军相比,唐军的战船都是既高又大的战船,其中多是双层甚至是三层楼船。

楼船的好处就是上面的弓箭手比较多,吨位大,视野开阔,打起仗来很占便宜,而且唐军的水军战船可不是用来看戏的,他们都是正儿八经的水军战船,战船前面都会装有一个见过的冲撞锥,专门用来在水战之中撞击敌船的武器,而且除了这种东西之外,有些战船上面甚至还带有一杆甚至是多杆拍杆,这个东西是用来远距离打击敌军船只的,对付体积较小,结构不是很坚固的战船非常有效果。

唐军的主将是年过六十的老将刘仁轨,他自由熟读兵书,对海战的认识可远不是尚未开化的倭国人能够相比的,他见到倭人用铁索将自己的战船都捆绑起来,立刻就想到了三国里面的赤壁之战。

而赤壁之战中,曹军的战船之所以会被击败,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吹得是东风,使得曹军连锁战船处于不利的风向,这才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而此时也是东南风,不过风向却对他们不太有利,所以想要实施火攻,就必须突破敌军的阵型,抢占有利的上风位置才行。

倭国军队的海战由于缺乏远程打击武器,他们的船太小,装不下投石机和石砲,大型的床弩也不行,至于弓弩技术,他们和唐军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的明显的,所以他们过往的战术都是,一窝蜂的冲上去,利用人多的优势,跳帮作战,将对方的船只夺下来,将对方的船员全部杀光,这样就可以了。

而唐军的作战方式却不太一样,他们不在乎夺取战船,而是要击沉战船,而且像倭国水军这样密密麻麻上千艘战船,就算是想要夺取,只怕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兵力。

见到唐军出战之后,百济和倭国的水军便一窝蜂的涌了上去,企图实施他们的跳帮战术。

只是他们没想到,唐军的火力实在是太猛列了,这隔着差不多还有一里地,唐军战船上面射过来的火球就扑通扑通砸在水里,激起阵阵巨浪,让他们吓得够呛,而随后,等到靠的更近一些,唐军的床弩、火箭一齐射过来,倭国士兵都没有像样的铠甲,哪里抵挡得了唐军力道雄浑的弓弩射击,这一下子就被射杀了大片士兵,剩下的士兵被这一情况给吓到了,一时之间不敢前进,反而是要后退了。

而唐军战船一分为二,组成了两个一字长蛇阵,不断的向前进逼,不仅给倭国水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而且还将他们逼迫的不断的向中间靠近,而唐军几乎没有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就轻易的穿过了倭国水军的封锁,然后他们来到了上风位置,刘仁轨当机立断,立刻朝着倭国水军释放了火船,这些火船顺着东南风越来越快,倭国和百济水军惊恐万分,但是此时想要将连着战船的铁索分开已经是不太可能了,尽管还是有不少的小船逃了出去,但是更多的还是那些分散不了,只能等死的水军。

轰的一声,数十艘小船撞上了百济和倭国联军的战船上面,然后火势迅速的扩大,很快就席卷了整个船队,而唐军的战船这个时候也冲了过来,对着那些从船队之中分散出来,企图逃跑的水军进行穷追猛打,唐军的战船在这些倭国的小船面前巨大无比,因此冲撞、轰炸、射击所有的手段几乎都用上了,一下子就打的倭国水军鬼哭狼嚎。

白江口一战唐军以唐军的大胜而告终,唐军在老将刘仁轨的率领之下,以极小的代价成功的教了小日本一次做人的道理,而随着百济和倭国水军的失败,在陆地上作战的六万多倭国军队也一下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新罗和唐军的联合进攻之下被打的大败,死伤无数,投降的更是不少,这一战将日本人彻底的打怕了,日本天皇这才认识到了在日本之外还有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于是再也不敢跟唐军作战,更别说是为敌了,而且他们还不停的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

后世日本看到的和服就是当时汉服的日本版,而武士刀也是学习的大唐的锻造技术,学习的唐刀制成的,至于战船技术,他们也自然是学到了不少,不过这种老旧的技术他们在之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面基本上就没有怎么改进过,结果等到丰臣秀吉也想入侵朝鲜的时候,再一次被明军的水军给教训了一顿,明朝虽然在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方面显得不是很给力,甚至是还发生了土木堡事变,但是他们的水军却是很强大的,不然的话也不会出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的那种超大号的宝船!

日本人的遣唐使文化一直持续了很多年,中原的历代王朝对日本的影响也特别大,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唐朝和宋朝,唐朝的繁荣,宋朝的开明,都对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致于南宋被蒙古军队灭掉之后,日本国内还出现了一种呼声,呼吁天皇要号召各地的大名共同出兵,从蒙古人的手中恢复中华文明,可见这个时候的日本对中国还是颇有好感的。

只是这个倡议给日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灭掉了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国之后,蒙古人听说日本人企图出兵西征,当下就大力打造战船,准备先去把日本本土拿下来再说,看你们要怎么西征!

结果不善水性的蒙古人选了一个不是很好的出兵时机,船队在海上遭遇到了大风大浪,士兵们死伤大半,漂流岛日本本岛的蒙古士兵也都饥肠辘辘,两腿发软,根本不是日本军队的对手,而且他们的对手都准备多时,人数又多,对地形又熟,结果三下五除二就将蒙古人都解决了。

当时的日本人使用的武士刀的锻造水平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唐军的锻造水平尤其是百炼钢水平在唐朝末年的节度使的混战之中基本上都失传了,而宋朝的时候出现了火器和各种各样的新式装备,锻造水平也不比唐朝时期要弱,所以也没有恢复当时的百炼钢方法,但是执拗的日本人却将这个技术保存了下来,他们反复锻造,千遍万遍,加上严苛的品阶鉴定,使得日本的武士刀技艺大为提升,蒙古人的弯刀马背上确实是好使,但是在遇到日本人硬度更强大的武士刀的时候就显得不是那么好用了,很多时候日本人一刀砍过来,蒙古人的弯刀就会出现一个豁口,再砍一刀,说不定整个刀都要断掉了。

所以就算是蒙古骑兵再怎么善战,在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之下,他们没能击败日本人,征服整个日本,这也是蒙古人对外战争之中为数不多的全军覆灭情况。

不过这一场战争却让日本人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前他们一直以为自己不是中原人的对手,但是这一次他们却不这样想了。

在日本人的眼中,南宋既然被蒙古人灭掉了,那么就肯定是证明南宋不如蒙古人能打的,而蒙古人倾巢而出,却又打不过强大的日本军队,这说明日本军队是比蒙古人还要强大的存在的,所以日本军队肯定是比南宋军队要强大的。

日本是一个很现实的国家,他们崇拜强者,歧视弱者,以前唐军将他们打败了,所以他们向唐朝俯首,在日本人看来这是理所应当的,原因是唐军比他们强大,而在这之后他们也认为唐朝的继承者宋朝也比自己强大,所以继续向宋朝派遣遣宋使,继续从宋朝这里学习技术,而且宋朝人的奇淫巧技也确实是不少,这也让日本人感到心底里面还是很敬畏的。

但是这场对蒙古人的战争一打下来就彻底的改编了日本人的想法了,他们认为自己偷师中国,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对自己老师的反超了,已经可以出师了,不用再学习中国人了,反正他们都已经被蒙古灭掉了,因此他们心中的敬畏也不存在了。

尽管蒙古人的统治在中原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被蜂拥而起的各地起义军给赶跑了,但是日本人心气已经变了,他们不再视中原为正统了,也不再向明朝派遣遣明使了,甚至在明朝衰落的时候他们还想着要从明朝的手中将朝鲜半岛夺过来,而且大批大批的日本武士和士兵,都跑到了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劫掠,这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倭寇肆虐的情况,可以说中日两国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彻底的走向了决裂,两国之间的仇恨也开始迅速的累积,并且最终爆发了万历朝鲜战争。

不过这一场战争,日本人还是输了,结果日本人又开始反思,他们这一次干脆闭关锁国,实施海禁了,都不想派人去学习中原的先进火器了,因为他们始终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华!

日本人怎么想,刘志不关心,但是刘志却担心秦琼会吃亏,他不是专业的水军,而是陆军出身,要是万一打起水战来,他能打赢吗?(未完待续。)

第九十五章 刘文静的连环计

刘志跟方行天乘船靠了岸之后,跟随船的隋军士兵告了别,然后这才向内陆走去。

两人是在东海郡上的岸,先到东海郡去换了两匹马,然后跟城里的琅琊阁的人马接触了一下,获得了一些最新的情报,东海郡地处山东南部,江淮北部,是后世很有名的连云港,由于外面有一个天然的海州湾,所以这里的海运也比较发达,跑海上贸易的商人不少。

由于方行天不太会骑马,所以刘志选择在东海郡稍作停留,多待几天,让方行天多适应一下。

而他自己则借此机会,给各地的琅琊阁情报人员下达了新的指示。

而他也了解到了自己在离开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面,中原发生的事情。

此时的洛阳城已经是李密的地盘了,不过李密的身份却是大隋的魏王,这是一个异姓王,自古异姓王就很少出现,历史上异姓王的下场基本上都不怎么好,主要是因为受到掌权者的猜忌和忌惮,不愿意将他们遗留给自己的下一代,以免养虎为患,所以多半他们都会在自己的任期之内将异姓王处理掉,西汉的刘邦、大明的朱元璋,莫不是如此。

但是眼下的大隋已经变了模样,所以洛阳的杨侗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就在刘志在济州岛上的这一段时间,天下一共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王世充意图谋反,结果失败,丢掉了洛阳向西投靠了李世民,但是他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潼关,就听到唐军出兵的消息,他担心李世民会对他不利,于是连忙从蒲津渡渡河北上,投靠了河东的李元吉,从而成为了太子建成的部下了。

这一下子果然是激怒了李世民,他在王世充率军渡河的那个时候,就已经猜到了他的想法,李世民岂是肯吃亏的主,他立刻下令唐军前去追击,结果隋军渡河渡了一半,就被唐军追上了,三万多隋军被唐军驱赶逼迫进了黄河之中,结果一大半的隋军被淹死了,王世充本人还好是跑得快,不然也要被淹死,但是这样一来,他从洛阳城大战之中拉出来的六七万人马就折损一半了,只剩下三万余人了。

消息被河东的李元吉知道,他顿时大怒,立刻派人将这个消息传给了自己的兄长。

李建成怎么能够忍受李世民的这种挑衅,他当即去了李渊哪里告御状,李渊本来接到消息还听高兴的,王世充虽然不是有名望的大家族出身,但是他好歹是大隋的重臣,更加上他的手中还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如果能够将他的军队接收过来的话,那么就等于是减少了唐军的很大阻碍,而且还壮大了唐军的力量,因此他打算重用王世充,就算是不给实权,也要封他一个高官,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作为千金买马,就是要形成一种效应,让各地的隋军将领和大臣们知道,只要他们愿意向唐军投效,那么他们就都能像王世充这样得到重用!

但是眼下这可倒好,李世民率军将王世充痛打一顿,不仅让王世充的部队损失惨重,更加严重的是对唐军的声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王世充是在摆明了态度要投效的时候,被唐军攻击的,这就会对其他人,对那些有意向唐军输诚的人起到一个很不好的印象,那就是即便是他们投靠了唐军,也有被攻击,被击杀的危险,所以这样一来,无形中就会阻断很多想要投效大唐的隋臣的道路。

李渊对于李世民本来心里面就是又爱又恨,李世民是他的儿子,他领兵在外本来李渊是很欣慰的,李世民在潼关打了不少的胜仗,他也很高兴,但是随着李世民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他的幕僚他的军队渐渐有一些脱离控制的迹象,这让李渊有些警惕了,在他的默许之下,李建成本来在军中毫无根基,但是现在他已经成功的培植起来了好几股亲近自己的力量,比如柴绍的军队、李元吉的军队,这些都是倾向于太子李建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