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咨询商-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些人担心,担心裴矩带着这支军队是去投降突厥的。

尽管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很低,但是毕竟也是有人支持的观点,所以在没有进一步的情报之前,这种说法也否点不了。

突厥本来在隋文帝的时候就已经衰落到了极点,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他们的实力又很快恢复了过来,并且最终养虎为患,成为了大隋的很大的北方的威胁,但是他们的生产技术还很落后,必须要逐水而居,武器装备也非常落后,马镫马鞍都不完备,装甲弓弩都很匮乏,所以作战力受限,但是如果有一支实力强大的隋军投降他们,那局面就大大不一样了!(未完待续。)

第九十七章 兄弟阋墙

裴矩的人马去了北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投降突厥,他们向北突进甩掉了唐军的追兵之后,迅速的掉头向西,沿着秦朝古长城向西挺进,经过野猪湖之后一直西进,这一路上风沙漫天,人烟罕至,除了商队之外,再无其他人出没,而此时尚处于早春时节,西域的商人还没有这么快赶过来,所以他们一路上都没有暴露行踪,直到他们兵临嘉峪关,这里驻守着唐军的一支小部队,人数只有五十人,队正是陇西人,他们见到大批的隋军突然杀来,漫天遍野绵延十余里,早就吓破了胆,哪还敢驻守在嘉峪关,连忙让人点燃烽火,自己率领部下逃跑了。

隋军没有遭到抵抗,很顺利的进入到了嘉峪关,嘉峪关此时还不是一座关城,历史上在明朝时期,明君为了防止北方的蒙古人扣关,所以修建了现在的长城,也就是明长城,后世一提到万里长城,都会不自主的想到秦朝时期的万里长城,其实秦朝的长城早已被风化和战火损毁殆尽,只留下一层浅浅的地基,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明代的长城。

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在他登基不久之后,因为北方的蒙古人虽然被明军撵出了中原,但是他们是草原部落,只要元气不损,很快就能卷土重来,数千年一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朝廷的威胁都是刻骨铭心的,所以为了防止这一局面,朱元璋下令修建万里长城,北起山海关,中居镇北台,西至嘉峪关,绵延万里,不过在前期,它们并没有发挥出朱元璋想象之中的作用,朱元璋虽然率军击败了元军,但是他却知道蒙古人的实力远不止元军的这种程度,它们还有大量的军队在西方和北方,因此即便是当元军逃回草原之后,朱元璋依旧对蒙古人心怀忌惮,但是他却不知道,成吉思汗的几个儿子所建立的汗国其实已经是逐渐的开始走向陨落了,蒙古人本来就不多,加上被分封出去了那么多人,蒙古本土的人口就更加稀少了,草原上的人数还不到五十万人,这么少的人想要发展起来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是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在前期,明长城并没有起到它预想之中的效果,而到了后期,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明长城这才发挥出了它应有的功效了,而山海关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隘,关乎着京畿地区的安危。

裴矩带兵进入到了嘉峪关,这个时候的嘉峪关还只是一座小城,城中只有数百户居民,人口不足三千人,不过裴矩没有丝毫的嫌弃,他在城中停歇了一段时间,将城中的百姓全部动员起来,强迫他们跟着迁徙,他所要去的地方是更加边缘,更加荒芜的地方,哪里的人口会更加稀少,他必须要将他一路上所见到的所有人口全都裹挟进去,方才有足够的人口基数能够立足,不然的话,他的十万大军就算是在异域打下了无数的土地,却根本就没有人口基础,站不稳脚跟。

隋军一路向西,过了嘉峪关之后沿途将人口粮食和一应物资全部都带在军中向西前进,唐军接到烽火报警之后,派遣了柴绍的河西军前来追击,他不敢太过于深入,追击到了玉门关之后就听下了脚步,因为隋军已经走远了,而且沿途之上几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各地的村庄和小镇都空空如也,这意味着什么他心里也很清楚,隋军不会回来了,肯定是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所以与其冒险追击,还不如回去禀报找不到隋军的踪迹的好。

李渊在得知了隋军向西远去了之后,心里面也没有太过于注意,这支军队人数虽多,却已经成为了一支失去了支持和联系的孤军,他们应该再不会轻易的返回中原了,加上河西走廊的范围很大,陇西一带地势复杂,人口稀少,不比中原和江南富饶地带,就算是想要发展也不一定能够发展起来,所以他不担心这支隋军。

而眼下最让李渊感到担心的还是自己的次子李世民,自从上一次他跟李世民关系闹僵了之后,李世民是一次也没有返回长安,而且对他的命令也有点阳奉阴违的意味在里面,这些都让李渊的心里面感到稍稍有些不安,担心李世民会举兵谋反,或者是拥兵自重,眼下唐军的气势如虹,已经开始在全方位取得优势了,其中向南进攻西梁萧铣的军队取得的战果最为丰硕,西梁萧铣本来就不是实力非常强大的对手,所以唐军对他们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而且湘元一带的隋将陈棱此时态度不明,既不表态支持洛阳朝廷,也不声明自己要独立出去,只是按兵不动,但是萧铣跟他打了大半年的仗,此时对他可谓是十分的忌惮,如果他的军队不动的话,那么西梁军就根本不会撤走,双方在襄阳一带的对峙很严重,西梁军的人数本来就不多,精锐的士卒又都被带到了湘元前线去了,这使得留在后方的军队战斗力很不堪。

而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军队虽然不是唐军的精锐,但是这支军队也打过不少的硬仗,能够在建唐之后位列凌烟阁二十四重臣之二的位置上,李孝恭的能耐还是不容怀疑的,他在对付巴蜀的西梁军的时候采取了步步为营,反客为主的方法,这一招曾经被蜀国大臣黄忠用来对付汉中的夏侯渊,最终斩去曹操的一臂,而此时李孝恭用此计也用的炉火纯青。

本来关中距离汉中和巴蜀是有着秦岭的阻隔的,绵延的山脉和岐山等险峰,形成了一些狭窄的道路,大军要经过这里,只有强攻才有效果,而李孝恭却街道荆襄,走汉水逆流而上,出了上庸城,只取陈仓,一下子就占据了主动权,然后唐军以陈仓为据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将西梁军逐渐的逼了出去,西梁军不甘心失败,几次率军来攻,都被李孝恭以拖字诀给拖住然后实施反打,西梁军四战三败,兵无战心,士气低迷,不得已只能后撤进入蜀中。

而在河东,李元吉的部队得到了王世充的投靠之后,也从河北窦建德那里取得了不少的收益,夏军人数虽多,但是地盘也摊得很大,从幽州、河北、山东这一条线下来,他们的兵力就显得不是那么集中了,之前由于高句丽的反攻,所以窦建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东边,眼下高句丽自己内部起了内乱,百济和新罗联合起来进攻高句丽,企图夺取平壤,他们这才撤兵,于是窦建德也终于是可以松下一口气了。

而李元吉则趁此良机,向东抢占了很大一块地盘。

只是在李元吉的北边,有一个叫做刘武周的实力一直在对唐军施加威胁,刘武周和部将宋金刚等人起兵造反几乎就在李渊太原起兵的同一时间,不过和李渊不同,他没有关陇贵族的支持,加上以前也不是王公大臣,所以威望有限,投靠他的人倒也不是很多,但是在去年,他向北方的突厥可汗称臣,得到了突厥人的支持,突厥人想要通过控制刘武周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茶叶和铁器,而刘武周则通过交换从突厥人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战马甚至是士兵,刘武周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动作,所以李元吉却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王世充却知道留着刘武周在自己的身后,这总归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于是他建议李元吉先出兵,趁着突厥人退回到草原去这个空窗期,先将刘武周解决了再说。

但是李元吉的眼光太差,他认为刘武周实力很弱,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根本不足为据,而他们眼前的敌人是窦建德,所以不要去管那些藓疾之祸,要先去将威胁最大,同样也是地盘最大,功劳最大的窦建德解决了才行。

在他看来,自己的堂叔李孝恭已经带兵进入了蜀中,而二哥李世民更是手握重兵,随时都有可能进攻洛阳,而他们两个无论是谁取得了功劳,那么都会给他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同样是统领一方的人,他们两人的战功是远远超过自己的,如果自己不能在河东河北这一块取得一点战果的话,那么在朝堂上就会说不过去了。

李元吉是一个自负的人,但是别人自负都是因为自己有本事,这才自负,他倒好,什么本事也没有,也学会了自负了,王世充苦劝无果,他就是不肯派兵前去进攻刘武周,反而是尽出晋阳之兵向东挺进,意图进攻河北。

窦建德见势不妙,一边急召山东的刘黑闼部率军回援,一边派遣使臣,以重金和厚礼买通刘武周,让他帮忙在唐军的背后制造麻烦。

刘武周跟宋金刚一合计,如果任由唐军击败了窦建德,那么唐军的下一个目标肯定就会是他们了,所谓唇亡齿寒,虽然李元吉只是一个毛头小子,按道理说他不应该是窦建德的对手,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在得到了王世充的三万精锐之后确实是实力大增,所以如果他打败了窦建德,那情况就糟了,所以他们很快就答应了窦建德的要求,表示自己会在唐军和夏军交战之际出兵偷袭他们的后方,打乱他们的阵脚。

李元吉对此一无所知,他亲帅十万大军,只留下一万军队驻守晋阳,剩下的能战之兵全都被他调动去攻打窦建德了,为此他还征用了五万多民夫参与军队粮草和其他物资的运输之中,由于此时正值春种时节,所以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百姓们的强烈抵触,李元吉丝毫不退让,下令军队强征民夫,搞得各地民怨沸腾,怨声载道,唐军在河东百姓的心中形象一落千丈,降低到了冰点,这些都为他的大败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虽然跟李元吉的关系不太好,但是在大的利益面前,他还是能够明辨是非的,本来李世民确实是希望能够进攻洛阳的,虽然李密的手中有好几座大粮仓,但是李世民接到密保,知道李密的这些粮食度已经快要耗尽了,洛阳城将会面临断粮的危险,而此时在洛阳附近,足足集中了近百万的人口和超过三十万的军队,这么多张嘴要等着吃饭,粮食的消耗是异常的厉害的,因此李世民敏锐的嗅到了这其中的机会,此时正值早春,正值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等到种粮一播种下去之后,洛阳城中的粮草势必还会再一次的降低,因此这个时候率兵包围洛阳,逼迫李密出来交战,然后再拖而不战,迟早将会把隋军拖死,只是隋军势大,他的手中的军队虽然精锐,但是毕竟人数比较少,只有十几万人守卫潼关是没有多大的问题的,但是如果要出去进攻洛阳的话,那就有点不同了,因此他一边上书朝廷,要求朝廷派出援兵,一方面给李元吉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派兵协助自己的这一计划,李元吉收到李世民的信之后,里也没理,直接就给丢在了一边,他才不会做这种给人做嫁衣的事情,况且他的部将王世充恨李世民入骨,他也力劝李元吉不能答应李世民的要求,所以李世民的这一谋划并没有成功。

因此,李世民也算是彻底的看清楚了自己的这个三弟的真实面目了,于是在李元吉出兵河北这件事情之上,他虽然知道此时出兵绝对不是一个好时机,但是他却选择了沉默应对,并没有给李元吉提出警告,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警告别人并不会听。

好在他身边还有一个李元霸,李元霸以前都很听他的话,这一年多以来一直随着他征战天下,跟他的关系就更加亲近了,而且有李元霸在自己的身边,李世民心中就感觉非常有底气,李元霸被琅琊榜列位天下排名第一的猛将,这可不是浪得虚名的,无数次的交战,只要李元霸一带头冲锋,唐军的气势就会瞬间提升到顶点,而且对方阵中就算是猛将齐出,也根本不是李元霸的对手,所以唐军才会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未完待续。)

第九十八章 元吉败亡

李元吉率军东征,一开始一路高歌猛进,连战连捷,打的夏军溃不成军,而唐军士气大振,士兵日益骄纵,王世充看见苗头不对,想要劝阻李元吉小心谨慎,不要轻敌冒进,窦建德虽然不是豪门世族出身,他只是一个乡下种地的粗人,但是他能够在乱世从一个毫无人脉根基的小老百姓,一步一步的走到如此地步,绝对是不简单的,而且这几日夏军败得实在是有些蹊跷,看起来实在是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们像是诈败,不像是真的打败了,因为每一次作战,他们折损的兵马不多,器具和物资倒是不少,如盔甲、马匹,结果明明是大夏军在前面败退,但是唐军将士眼中只有这些兵马粮草,根本就没有败军,所以几战下来唐军所获颇丰,但是斩杀敌军却不多。

“殿下,昔日曹刿论战,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说,而我们此时已经连攻数日,大军疲惫不堪,虽士气不降,但是却已经成为孤军,所以还请殿下不要再追,等待后军到来!”

李元吉一开始对王世充十分的器重,他的麾下确实是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而王世充带兵多年,经验丰富,而且心智不凡,能出奇谋,所以他对王世充很有好感,认为只是上天赐给自己的一大臂膀,但是时间一长,这王世充的品行在李元吉的眼中就不如之前评价的那么高了。

他年轻气盛,锐意进取,但是王世充老成持重,不敢贪功,还多次劝他要牢固根基,不可冒进,这话他****说,说的李元吉心中都腻烦了,此时听到王世充还这样继续说,他心中果然是没忍住气,厉声喝道:“王将军,你刚才说什么?说我大军疲惫不堪?再做的列位将军,如今我军气势正盛,势如破竹,列位以为我们是就此罢兵,还是长驱直入,直取蓟城?”

帐中的唐军将领都是善于察言观色之辈,这个时候见到李元吉明显是懂了怒气,他们自然知道该怎么说,于是一个个随声附和,言明自己麾下的精锐士兵一个个都迫不及待的要杀进蓟城了,还说将士们报国的拳拳之心已经按耐不住,只待战场上厮杀。

李元吉对部下们的这一番表态甚至满意,但是他却对王世充很不满意,于是便下令让王世充带兵去护送粮草,不让他参战,给了他一个后勤的工作来羞辱他。

王世充是何等城府,李元吉不听他的劝告,那是败局已定,他可不想跟着李元吉一起送命,所以自然是要想一个办法将自己摘出去,眼下李元吉惩罚他去押运粮草,这可谓是正随了他的意,于是他一刻也不耽搁,立刻连夜启程,前往后方去接应粮草了。

李元吉还以为他是被当众羞辱的愤懑难当,这才急匆匆的跑了,所以也不以为意。

他下令士卒们好生安歇,来日继续进攻。

窦建德的军队一触即溃,已经接连败退了十几阵,虽然看似丢盔卸甲,败得很惨,但是实际上他的人马并没有收到很大的损失,而且他还学习春秋名将孙膑,利用减灶计,诱骗唐军。

其实唐军之中当然有人对夏军的这样败退起了疑心,但是他们收到情报,说窦建德手下的大将刘黑闼在山东抗命不尊,不肯带着自己的十数万大军返回河北,这才致使河北防守空虚,窦建德手中只有七八万能战之兵,但是他为了壮军威,居然派兵抓壮丁,硬生生的抓来了十**万人,将这些人都编入军中,以壮声势,结果这就是唐军他们所看到的三十万人。

一开始的时候唐军见到夏军有三十万人,也是吓得够呛,这人数上的差距实在是相隔太远了,但是等到双一交手,夏军便逃得飞快,丢盔卸甲,就为了保命,这就坐实了他们军中壮丁太多,影响到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所以他们才会一触即溃,逃得如此之快,想必是窦建德不甘心失败,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他们前来迎战,但是他们毕竟不是正规军队,所以一到了战场上就胆怯了,丢盔卸甲,只顾逃命也就不奇怪了。

唐军将领将自己的这些“重达发现”上报之后,李元吉的心中就更加的不把窦建德放在眼里了,本来他还担心,担心自己是不是中了计,但是在知道了实情之后,他就再也不担心了,加上夏军的减灶计,让他感觉夏军军中的逃亡情况十分的严重,人数是越逃越少,只怕是等他的军队抵达蓟城城下的时候,夏军只怕是连守城的士兵都逃光了。

李元吉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对窦建德的戒心降低了不少,但是他却不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都是窦建德精心安排过来的。

唐军深入河北腹地,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后面运输粮草的部队跟不上来了,他们跟后军的联系被切断了,李元吉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了事情有些不对,但是这个时候才想起来却已经迟了,他以为跟窦建德有巨大矛盾的刘黑闼带领十万大军截断了他的退路,而窦建德去而复返,带着二十万大军又围了上来,唐军一路上斩获无数,李元吉一路上都在削减军队,让他们将这些战利品往回送,而且随着他们推进的距离越来越远,需要留下来保护粮道的士兵也越来越多,所以此时的唐军只剩下五万人。

他只注意到了窦建德的人马在不断的溃逃,但是却没有发现自己的部队也在减少,而等到窦建德围上来之后,他这才发觉自己上了当,窦建德的兵马哪里有丝毫的减少,他分明是在用计。

李元吉身为主帅都这样惊慌,那他的麾下的那些将士们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唐军一下子就人心惶惶,士兵们都心中不安,他们陷入了重重围困之中,如今能够救他们的也只有驻扎在潼关的李世民部。

李元吉想到这里,也顾不得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立刻写信,派人向李世民求救,只是他进来容易,想要出去可就难了,他的信使被夏军射杀殆尽,根本就冲不出,他们已经彻底的阻绝了跟外界的联系了。

窦建德的人马是唐军的六倍,但是他却并没有着急着马上发动进攻,唐军人数虽少,但是此时发动进攻,他们肯定会困兽犹斗,夏军难免也会出现一定的伤亡,他既然智珠在握,自然不会付出这些不必要的代价,所以他下令围而不攻。

唐军之前为了抢夺战果,轻装简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