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空降贞观-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天呀,能知后事五百年,这不是活神仙嘛”

赵云泽的话刚说完,坐在车厢前驾车的刘善宝就是一声惊喊

“呵呵,说我师父是活神仙,也不为过。我师父若没有那么大的本领,也教不出我这般厉害的弟子了。”赵云泽很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道,“其实,我连师父一成的本事都没有学到。”

“夫君,你这厚脸皮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呀”秦茉儿哭笑不得道。

叹了口气,秦茉儿又道:“你说师父推算出了大唐五百年以后的大事,妾先不说信与不信。且说那书名,为何叫推背图啊”

为何叫推背图难道我会告诉你,这推背图一书其实是李淳风那家伙未来的著作么

推背图,被称之为中华预言第一奇书。传说,大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

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

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预言了从唐开始一直到未来世界大同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事件。

此时还是武德九年,李世民也还没有让李淳风和袁天罡推算大唐的国运。那推背图一书,也必然还没出世。

赵云泽就是想用这推背图来为解释自己能预见明年大唐的天灾之事的。至于推背图的作者,自然不能再说是李淳风所著了。赵云泽又一次把功劳推到了他那位并不存在的师父身上。反正,那位秦川散人也已经替赵云泽背黑锅背习惯了。

一听秦茉儿问起书名的来历,赵云泽叹了口气,说道:“那是去年的时候,我师父有意让我出世历练,又怕我选错了所奉之主,便偷偷的对当时的太子建成和秦王的命运进行推算。同时,这也是推算大唐的国运。可是这一推算,师父就根本停不下来了,他竟然一气推算到了五百年以后。直到我走进师父的卧房,喊了他几遍他都没有听到,我便上前推了师父的后背一把,师父这才惊醒。师父所做推演的那本图册,便被他命名为推背图。”

赵云泽编的这一番说词,完全就是照原先历史上李淳风和袁天罡的剧本走的,基本上也没有大的改动。

“原来这书名是如此来的。”秦茉儿点头道。“夫君,你讲的故事很精彩,不过这故事的真伪,就有待商榷了。”

赵云泽见秦茉儿还不相信自己的话,便又说道:“茉儿,你还别不信我,实话告诉你吧,当今陛下玄武门上位之事,我师父就清清楚楚的推算了出来。正因如此,师父才让我出世侍奉秦王。可我那时也不相信师父的推算,便想着再等等看看。直到师父去世后,玄武门的事情也果然发生了。我这才相信了师父的推演,便出世加入了尉迟大将军的军队。唉,我若早相信师父的话,哪怕早两个月加入秦王帐下,那也是从龙的功臣呀悔之晚矣啊”

“夫君,你快别给自己脸上贴金了。你若早两个月入陛下麾下,陛下肯不肯收你还不一定呢呵呵呵”

秦茉儿掩嘴笑了几声,又问赵云泽:“那这推背图一书,现在何处”

赵云泽道:“师父做出推背图奇书后就后悔了,他只叹自己一时入迷,窥破了太多天机,怕是命不久矣。于是,那书就又被师父毁掉了。可饶是如此,半年之后,师父也离世而去了。或许,他老人家真的因为推背图一书而得罪了上天吧。”

“夫君可曾看过那推背图的内容”秦茉儿又好奇的问赵云泽。

也许是赵云泽编故事的水平太高,也许是古人对这些神乎其玄的东西本就比较容易接受,反正到了这会儿,秦茉儿似乎已经相信了赵云泽所编的这个故事。

赵云泽点点头,又马上摇头,道:“我只是看了前几页,就被师父将书夺走了。师父说,天机不可泄露,我若知道太多天机,对我是没好处的。之后,师父就把那书烧掉了。”

“那夫君到底知道了多少天机”秦茉儿耐不住好奇,问赵云泽。

赵云泽神秘的一笑,说道:“既然是天机,自然不能传六耳。反正,明年大唐河北、山东、关中三地的大灾,师父可是清清楚楚的推演了出来。我相信师父的推演。”

“既是天机,那夫君为何又要将此事告知陛下呢”秦茉儿又问。

“唉,明知道将来会有大灾降于大唐百姓头上,我却因为怕受天罚而不管不问,我实在做不到。”赵云泽一脸慨然道。

听了此话,秦茉儿被感动了,她坚定的说道:“夫君,若上天真要惩你泄露天机之罪,妾愿与你同担”

这下,被感动之人换成赵云泽了。唉,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呀

第236章开中法(上)

腊月二十四,是赵云泽和秦茉儿新婚的第三天。。网这天,是新娘子回门的日子。

赵云泽和秦茉儿带着诸多礼物,来至秦琼府上。

秦琼府上,今日再次设下酒席,招待新女婿。秦家的亲戚和与秦琼交好的官员,也来了不少。自有一番热闹不提。

腊月二十五,朝廷诸衙门封印。过了今日,朝廷的各个衙门便不办理公务了,除非有紧急事情。

前文曾经说过,唐朝有着一套系统的休假制度,国家规定的假期,除了正常的沐休假,还有节令假和事假。在休假制度的完善上,唐朝的休假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春节,无论在中国的哪一个朝代,都是时分重要的一个节令。唐朝的官员,春节可以享受七天的假期。这七天是从腊月二十九一直到转过年来的正月初五。

腊月二十五,朝廷各衙门封印。从明日开始,各个衙门便忙于打扫卫生,为官员发放过节的福利物资等事了。可以说,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大唐官方便也正式忙年了。

武德九年,大唐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大事。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的宝座上换人了。

如果说,另外还有一件不为人所注意,但对大唐来说并不亚于皇帝的宝座换人的重要性的事情,那就是一个名叫赵云泽的人,穿越一千五百年的时空,来到了大唐。

腊月二十六这一日,李世民和赵云泽这两个大唐的重要人物,又一次在太极宫的武德殿相会了。。网

“鹏羽啊,朕不是给你放了婚假了嘛。你连婚假加年假,可是要歇息整整二十三天的。你怎么这么快就跑来见朕了”李世民坐在御案后面,懒洋洋的问赵云泽。

忙活了一年了,老李同志也想歇歇了,可是赵云泽却一大早就跑进宫里叩阙求见。这让老李同志很不爽。

“陛下,非是臣闲得无聊来打扰陛下,而是臣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若是不在年前向陛下奏报,那等转过年来,怕是来不及了。”赵云泽说道。

“哦,那你就说说有何事要奏于朕吧。”李世民的语气依然很慵懒,似乎并不认为赵云泽要奏报的事情有多重要。

“陛下,几个月前,臣曾经跟您提过大唐对于农业灾害的防治之事,不知您可曾召集官员议过”赵云泽问道。

李世民道:“你说此事啊,你去朔方的那段日子,朕倒是召集众臣议过。”

“不知可有结果”赵云泽又问。

李世民道:“众臣们出的主意,无非是从水利、屯田等事上改进和加强。魏征倒是提出,朝廷要仿效前隋,设立义仓和常平仓,以应对救灾和稳定粮价。可是,现在大唐粮食本就紧缺,这义仓和常平仓设立起来,阻力重重啊”

义仓和常平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东西。说白了,就是中国古代的粮食储备仓库。在丰年,朝廷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进粮食,以免谷贱伤农;灾年和歉收之年,朝廷则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往市场上放粮食,以稳定粮价。

另外,遇上大灾之年,朝廷赈灾用的粮食,也多从常平仓划拨。有的朝代,还会在春耕时,将常平仓的粮食借贷与农民当粮种,秋收之后再还贷。北宋时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又被称之为“常平新法”,就是基于常平仓的做法而定立的。

隋开皇三年,置常平监于京都;开皇五年,又置义仓。隋末,常平仓、义仓废置,唐立国之初,并未复置。原先的历史上,唐贞观二年,朝廷令州县置义仓,凡置地亩纳二升粟米储之,凶年赈给或贷民为种秋熟纳还;十三年,令洛、相、幽、徐、齐、并、秦、蒲诸州置常平仓。太宗之后,历代唐帝均重视常平仓和义仓的设置。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规定诸州府于每年地亩税内十分取二以充常平仓及义仓,依例籴、粜或赈、贷。自此常平仓与义仓职能合一,并称常平义仓。

武德年间,大唐立国之初,因为国家尚不稳定,并未置常平仓、义仓。魏征的提议虽好,但此时大唐粮食紧缺也是事实。在古代,粮价就是评测社会安定与否的晴雨表。越是战乱之年,粮价越贵。越是太平盛世,粮价越便宜。

武德年间,粮价最贵之时,曾经高至斗米数千钱;而贞观年间,粮价最便宜的时候,才七八钱一斗米。现在长安城的粮价是二百来钱一斗,这已经很贵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唐此时的国力贫弱。

“鹏羽,朕记得曾让你也考虑一下此事,不知你可有善议。”李世民又问赵云泽。

赵云泽想了一会儿,说道:“陛下,目前大唐市面上的粮食虽然紧缺,可不代表大唐真的无粮。据臣所知,那些门阀世家手中,怕是不缺粮食的。朝廷何不向他们买粮置义仓、常平仓呢”

李世民脸上露出一丝苦笑,道:“大唐门阀世家,五姓七族,天下近半的土地都握在他们手里,他们自然是不缺粮的。如今大唐粮价居高不下,也未尝不是这些门阀世家囤积居奇,在背后哄抬粮价造成的。可话又说回来,别说现在朝廷没钱向这些门阀世家买粮,就是朝廷有钱,他们也未必会卖粮于朝廷。”

赵云泽对李世民的话深以为然。唐时,门阀势力可是完全可以跟朝廷抗衡的。李世民所说的五姓七族,从晋朝时就是士族的代表。俗话说,没有千年的朝廷,却有千年的世家。这些世家大族,因为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资源和人才资源,历朝历代,都是当政者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

就现在的唐朝来说,朝中的官员,也大量的充斥着门阀世家之人。甚至于,那些老的门阀世家,对于新兴而起的李氏皇族都看不上眼。李世民如果想向他们买粮,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赵云泽听了李世民的话,也沉默了。他在默默的思索着,看有没有办法从世家门阀手里买粮。

“开中法”赵云泽喃喃说出了三个字。

第237章开中法(下)

“开中法对,就是开中法”赵云泽的眼神一下亮了起来。;

“鹏羽在说什么”李世民听到赵云泽的自言自语,不解的问道。

赵云泽道:“陛下,臣想到了一个主意,我们可以实行开中法。”

“开中法何为开中法”李世民疑惑道。

“这开中法嘛,就是就是”赵云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

开中法,原出自明朝。明代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

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洪武四年1371年制定中盐例,根据里程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政府换取一小引二百斤盐引。此例以后随形势变化﹑米价高低而不断有所变动。

赵云泽听李世民说买粮难,于是便想起了明朝的开中法。

“陛下,臣所说的开中法。就是用盐引向那些世家门阀换取粮食。”赵云泽想了想,向李世民解释道。

盐引,就是食盐专营证。古代的食盐,都是由朝廷控制的,盐商们想贩盐售卖,光有钱还不行,还必须向朝廷购买盐引。凭借盐引规定的数量,贩取定量的食盐。如果没有盐引就卖盐,那便是贩卖私盐了。。那可是大罪。

李世民听了赵云泽的话,若有所思道:“用盐引换粮食这办法,成吗”

赵云泽道:“陛下,臣所说的盐引,不是普通的盐引,而是精盐的盐引。陛下不是说,等明年就要用臣所献的净盐之法来大量提取精盐了嘛,精盐一旦出产,那些糙盐必定没有了市场。咱们便用这精盐的盐引,来换取世家门阀的粮食不,不是换,而是让他们向朝廷献粮、捐粮。他们献捐的粮食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大数额的盐引。若是不向朝廷献捐粮食,便不给他们精盐的盐引。如此一来,咱们可就变被动为主动了。”

“妙啊”李世民击案而起。“哈哈哈,赵鹏羽啊赵鹏羽,你可真是个奸商。这开中法,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啊”

赵云泽笑了笑,道:“臣这也是突发奇想罢了。至于这开中法合不合时宜,能不能推行,臣心里也没底。”

李世民琢磨了一会儿道:“此法定然可行一来,精盐本就稀缺,那些世家门阀所贩卖的都是糙盐,这开中法只针对精盐,而在糙盐的贩卖上却没有轻动,这就不落人口实;二来,正如鹏羽所说,一旦朝廷的盐场出产精盐,那糙盐必定不好卖了。那些世家门阀要是还想着得售盐之利,就必定弃糙盐而就精盐。抬高粮价,世家只能获一时之利;而售盐,却是长久之利。况且,盐利要高于粮利数倍,这笔账,那些世家之人还是会算的。开中法一推行,就不是朕求他们,而是他们求朕了。大善大善哈哈哈,鹏羽啊,你这脑子究竟是怎么长的一谋乱朔方,如今又一谋取粮。朕得鹏羽,今后无忧矣”

“这陛下谬赞了”

李世民的话,让赵云泽大感受用。甭管是不是真心话,但让人听了舒服呀

“开中法,好一个开中法明年,朕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新的盐政有了粮食,朕就可以设立义仓常平仓。今后,大唐的灾情,也总能消弱一些。”李世民目光坚定的说道。

赵云泽犹豫了一会儿,说道:“陛下,若设了义仓和常平仓,臣建议先在关中和河北、山东三地设置。”

李世民不解的望向赵云泽:“为什么要先在这三地设置”

“这个嘛”赵云泽不知该不该向李世民说明贞观元年关中和山东、河北有灾情的事情了。

他今天进宫,本意就是为了来向李世民说明此事的。可是临了了,他却又犹豫了。必定,自己能提前预知未来之事太过匪夷所思,李世民会不会相信,赵云泽的心里实在没底。搞不好,李世民就会把赵云泽当成坑蒙拐骗的神棍给处置了。

“陛下,臣的师父曾预言,明年关中有涝灾,山东、河南有旱灾”赵云泽咬了咬牙,对李世民说道。

赵云泽此话一出,李世民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鹏羽,莫不是在诓朕”

“陛下,此事关系到国运,臣怎敢信口雌黄。”赵云泽连忙说道。

“你那师父,又是如何得知明年大唐有天灾的”李世民目光咄咄的望向赵云泽。

迎着李世民的目光,赵云泽的心跳加速了。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神,简直就如要择人而噬的老虎一般。千古一帝的威严,果然不是盖的呀

赵云泽深呼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心神,便又用忽悠秦茉儿的那一套,对李世民说了推背图的事情。

“推背图世间难道真有如此高人,竟能预卜未来”李世民惊疑道。

赵云泽道:“陛下,不管臣的师父所预卜之事能不能应验,反正朝廷都已经要设立常平仓和义仓了,那么,就先设在这三地,也没什么不可呀”

李世民点点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那等过完了年,朕推行了新的盐政得粮之后,就先在关中、山东、河南三地设置义仓与常平仓吧。”

“陛下圣明”见李世民接受了自己的建议,赵云泽总算是舒了口气。

李世民又道:“天灾之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来年朕也是要下旨鼓励屯田和兴修水利的,就先在关中、山东、河南三地试行吧。”

赵云泽又犹豫了一下,说道:“臣在想,陛下是不是还下道旨意,让山东、河南两地的百姓多种抗旱的作物,关中的百姓多种抗涝的作物呢”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儿,苦笑道:“鹏羽倒是有一番爱民之心。可是,朕的旨意也不是那么好用的呀。如今天下土地,多被门阀世家掌握,他们又岂会听朕的。此事,尚需从长计议。”

既然李世民都这么说了,那赵云泽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反正,他已经尽力了,至少,问心无愧。

第238章又见《推背图》

“鹏羽,你既然说曾看过尊师所做的的推背图,可还记得其中的内容”

李世民好奇的问赵云泽。

赵云泽道:“臣只是偷瞄了几眼,只看了推背图的前几卦。而且,也只是记住了卦象。至于这几卦的卦象做何解,我也不懂得。师父只告诉我要尽心辅佐陛下,以及明年大唐的关中、山东、河南有旱涝灾害之事,其他的,臣就不知道了。”

李世民失望道:“要是朕能知道未来的一些事情,那施政起来,可就得心应手多了。”

赵云泽道:“陛下,天机本不可测,若强行窥探天机,必遭天谴。臣的师父,就是因为推演了推背图而遭了天谴唉”

“话虽如此,可世间之人,又有谁不对未来之事好奇呢。要不然,那些卜卦算命的,可就要饿死了。”李世民笑了笑,又肃然说道:“朕身为一国之君,想预知未来,并非私心,而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啊”

赵云泽道:“陛下,对未来之事无需惶惑,只要您凭本心做事,大唐必国泰民安。师父曾经说过,陛下,乃是千古一帝。”

“哈哈哈,怪不得朕刚在渭水河边见你时,你酒醉后说老李是注定要成为千古一帝的人物呢,原来这话是令师说的。”

“呃陛下,您就别提臣那点糗事了吧。”赵云泽又尴尬了。

“好好好,不提就不提了。”李世民说道,“不过,鹏羽啊,朕还是对那推背图好奇。不如,你就将所记住的前几卦的卦象写下来给朕,待过个几年,朕再看看这卦象,是否应准了所发生的事情。”

李世民的这个要求,对赵云泽来说倒不是难事。他以前就曾经看过推背图,虽然记不全那六十条卦象的全部内容,但是写个三两条,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赵云泽便就着李世民的书案纸笔,写下了推背图的前两条卦象。

推背图第一象,是“甲子,乾下乾上,乾卦”。画的是交错在一起的两个圆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