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军魂-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正好!”李业诩还真怀念鳇鱼的味道,只可惜现在没有冷冻保鲜技术,而鳇鱼离开青海湖的水后,就极难存活,在长安无法吃到这美味的东西。

而现在有盐咸制的鳇鱼,还有天寒时取的冰拿来冷冻,应该能保存多一些时候,军中物资中,有大量的咸菜,干菜类,军中的这些弟兄们,你们有口福了…

第四卷 军魂 第三十四章 不破突厥誓不还

慕容诺曷钵在与李业诩会面的第二天。即和妻子弘化公主一道,来向李业诩辞行,往南向长安进发。

大军在兰州休整了三天,继续往西北进军。

十日后,李业诩所率的前军抵达凉州,大军同样没有进城,驻扎在城外,李业诩令军中长史裴行俭带人,接收了青海都护府转送到凉州的大量物资。

接替李大亮任凉州都督职的李袭誉行事还是颇有头脑,将这些青海都护府所筹的及朝廷先一期送达的战略物资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而裴行俭这个军中长史,也很让李业诩感到欣慰,做事很有头脑,也似天生对数字很有概念,带着诸曹参军事,在几天之内即清点接收完毕。

从青海及凉州近养马场征集的三十万匹军马,还有数十万头牲畜,也都编入军中,几十万石粮食和战马的草料,也大部随军带走,原本物资堆积如山,各类牲畜扎堆的凉州。一下子变得空虚了许多。

而出征的大军的队列却变得更加庞大起来,行进速度也相应地跟着减慢。

从长安一带筹集的物资,还是源源不断地往凉州方向运来。

过了凉州,路更是不好走。

高大的祁连山系,散布在这一片广大的地域中,大自然的造地运动,造就了许多的高山峡谷,使得道路艰险了许多。因这些地方前些年常有战事发生,各种基础建设基本没有,没有官方大规模修建的官道,连驿站都是很破败的,通行的道路大部都是人马行多了踩出的大道,许多路都是绵延在山谷中或者河道旁,只有一些险要地方,有官府派人进行过修建,通行情况比从兰州到凉州困难了许多。

过了甘州,行路情况才变得好一些,但也比出长安的路差多了,一路行来,李业诩所亲领的第一近卫师,战马都已经折扣了几百匹,幸好,有大量的战马可以补充。

一路的行进还是比较艰苦的,但纪律严明的各卫军将士们,还是保持着有序的行进,没出现什么逃兵的情况,各师团人员。除少数几名因各种情况出现伤亡外,没有其他的减员情况。

从兰州出发后,又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行进,终于抵达瓜州。

…………………………………

瓜州北侧几十里地,有座著名的关隘,那就是玉门关。伊州归附前,瓜州和沙州是抗击突厥及其他外族入侵的前沿,而玉门关更是瓜州的前沿,因地理位置重要,玉门关常年驻有军士约五千人,比瓜州城驻军还多,守将还是一名从三品的将军。

各师抵达后,李业诩使人传令,分头扎营,待安置好后,各领兵将领到玉门关集合,待侯君集到后,布置接下来的安排。

第一近卫师和第二近卫师在抵达瓜州后即驻扎在玉门关近,郑仁泰所领的第三近卫师则驻扎在瓜州城与玉门关间,其他各师驻扎在瓜州城外。

一时间,小小的瓜州城外。云集了近十万大军,还有源源不断的人马往这边过来。

瓜州刺史苏海政忙着和大军交割物资,这些事由第一卫军长史裴行俭带各师诸曹参军事去处置,李业诩和瓜州刺史略寒暄后,即率属下策马往玉门关而去。

计划中的分兵,还有进入莫贺延碛,马上就要开始,李业诩必须前去做准备,而讨论这一切事务的地方,都是在玉门关。

出玉门关,再往西北,就是让人谈虎色变的莫贺延碛。

李业诩带着已经安置好军务的郑仁泰,还有自己的一群亲卫,从瓜州出发,往北侧快速而去。

一路小跑,小半个时辰后,远远地望见一座比瓜州城还要高大的关隘,两边绵延出去的,是或高或矮的长城城墙,往远处望过去,每隔数里即可看到烽火台,烽火台里,还有军士们隐约的身影。

高大的城门楼上,牌匾上写着大大的“玉门关”几字老远就可以看到,城楼上大唐的军旗和旌旗在迎风飘舞着,旌旗下面有巡逻的士兵在来回地走动着。

关内两侧,有连绵的营帐搭建着,第一近卫师和第二近卫师分别驻在玉门关的左右侧。

知道李业诩到来,带领第一、二近卫师进行安置的契苾何力和苏定芳。还有李业嗣、程家兄弟、李吉、辛獠儿等及玉门关守将李海崖都从城楼里迎了出来。

知道各师都已经安置完毕,李业诩也没问具体的情况,而是兴步走了城楼,他想看看这在历史中享有盛名,但后世已经弄不清楚大概地方的著名关隘是什么模样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关就是指玉门关了,李业诩想着这首让自己博得了大唐“才子”名气的诗,对玉门关有种特别的感觉。

上了玉门关城楼,放眼望去,玉门关所处之地是一片东西走向狭长的戈壁滩上。站在高大的城楼上,李业诩用望远镜举目望着,玉门关南边有一湖,北边不远处还有一更大的湖泊,湖边有长城,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长城不远处,有一条河在静静地流淌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业诩在心里默念着这首下意识想到的诗,还真应了眼前的景。虽然已经是四月多的天气了,长安都已经是夏季了,但站在玉门关城楼上望过去,满目并没多少绿色,还真感觉不到春意,也明白了镇边的将士们那孤寂的心境了。戍边的将士们,长年累月地驻防在远离故土的地方,一呆就是多年,日子还真不好过,李业诩不禁对这些戍边的将士们生出敬佩之情来。

李业诩不知道的是,戍边的边军们。纪律方面远没有自己所领的卫军好,在各师抵达后,这些从长安来的近卫军们严明的纪律让玉门关的守将和士兵们大开了眼界。

他们没见到大声喝斥的将领,没看到四处乱跑的士兵,远道而来的将士们,都在自己的营帐内休整,战马和牲畜都管理的有序,更别说各级军官们进出时候那标准的军礼和报告,将士们列队时那严整的军姿,那些站岗放哨的士兵挺立的身姿也让城楼上军姿不算严整的士兵们汗颜,这些守城的边兵们,看着各卫军将士们满是敬佩的神色。

“大哥,此时我们正站在玉门关上,小弟想起你当日所作的那诗,!”李业嗣看着沉默不语的李业诩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番我们出征,大哥是不是正有这样的心情,不得胜不回长安!”

“不击破突厥,何以能回,!”李业诩笑笑道,看了眼边上的契苾何力,见这位昔日突厥铁勒系的部落头领并没什么异样的神情,这才放心。

“我大唐王师过处,无论多大强大的敌人,都将在我们的铁蹄下飞灰烟灭!”一旁的苏定芳一脸自信的神情。

“妹夫,几年过去,终于有仗可以打了,我们几个还在一道,!”郑仁泰也站到边上来,小声说道,“西域之地,自汉以后,不在是我汉家儿郎驰骋的天下,我们此行。正是要将西域之地,重新纳入我大唐治理之下!我们几个,一定要不负圣望,再立下奇功!”

一旁的李吉,程家兄弟,还有尉迟宝琳也都附和着说一些感怀的话。

听了诸人的话,李业诩望着远处苍茫的大漠,随口蹦出两句诗,“汉家烟尘在西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中气十足的声音道,“边境战事未停,作为武将为国出征是我们的本份,我们只有杀敌立功,才不枉此行!有我们这些汉家…大唐儿郎在,区区突厥数十万之人,如何会是我们的对手…”

李业诩说着满是豪气,面前玉门关前那壮丽的景色,真的想再吼几句,他也真正的明白,那些才气满腹的诗人,面对边关的景色,还有经年的战事,才会有那么多的感叹,写出那么多的诗,连他这个半调子的诗人,也都有吟诗的冲动。

玉门关的守将李海崖满是崇拜的眼神看着李业诩道:“大将军不只战功无数,文采更是不凡,末将今日见了,深为信服!”

李业诩看了一眼李海崖,笑笑,想起另一处地方,问道,“请问李将军,附近的阳关在何处?”

李业诩记得,好像玉门关和阳关相距并不很远,这两座在历史上留下盛名的古城关,写进了多少古诗词中,后世连遗址在哪都不太清楚,这太遗憾了,李业诩想看看现在的情景。

“大将军有所不知,此玉门关非原来的玉门关了,!” 李海崖听了李业诩所说的,一下子来了兴致,“原玉门关与阳关在沙州城西,自前朝时,从伊州入西域的道路开通,隋帝杨广令在瓜州北新建玉门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站之处…”

听李海崖一番说,李业诩这明白,沙州西,现在还有旧玉门关,当然阳关也在那儿,这两处也还都是重要的关隘。本来沙州是中原进入西域的必经之路,旧玉门关和阳光更是咽喉要道,后来开辟了自瓜州经伊州入西域的道,从沙州过的道路商旅行人大减,但地位却依然重要,还是有不少的边兵镇守着。

李业诩也不再问,而是站在城楼上出神发望着,他在想,此番征战,在玉门关留驻,不知能否给这著名的雄关增一些色,后人追忆他这位汉家英雄时会不会到玉门关来录访什么。

正想着,瓜州方向隐隐地有沙尘飞起来,李业诩举起望远镜看去,有一大群人向玉门关而来,一会近了,是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等人,还有其他各师的将军,忙招呼众将都下去。

傍晚时分,侯君集也带着人到了玉门关,立即召集众将进行战前的布署…

第四卷 军魂 第三十五章 玉门关分兵

大军出征后,第一次所有高级将领参加的军事会议在玉门关召开。

作为地方官。瓜州刺史苏海政先讲了这一带的相关事务,还有他所派出人探听到的情报,及伊州刺史谢叔方通传的情况。

因瓜州与高昌相隔着几百里的莫加延碛,与伊州也还有数百里之遥,苏海政所知道的信息并不多,主要还是讲述了各种朝廷物资送达及转交的情况,以及他们所探知的一些零星关于高昌和西突厥的情况。

“大帅,副帅,大致的情况就是如此,!”看着侯君集没什么表情的脸,苏海政有些尴尬,能提供的情况太少,让这位瓜州的军政长官担心受责,末了似突然想起什么,又再说道,“这些日子高昌境内都在流传着一首民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这首歌谣在高昌各城大范围地传唱开来,使得高昌民众人心惶惶。高昌王使人查探是何人散布这童谣,但无所获…”

对这样动摇敌军心的民谣在高昌境内传开来,苏海政在惊喜的同时又感到什么不解,会是何人散布这样的传言?

这事只有李业诩有些数,他在未抵达瓜州他就知道了这个情况。

李业诩所派出的特战队员,已经在一个月前抵达了高昌境内,这些队员们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也传回来了很多情报。

苏海政能知道这首民谣已经非常不错了。

苏海政说完情况,侯君集示意李业诩传达了大军所掌握的消息。

第一条信息很是让人意外,高昌王麹文泰在得知唐军将要对其进行征伐时,竟然还以为只是李世民吓唬他,麹文泰到现在还不相信唐军真的能行进几千里来攻打高昌,他还对其臣下说:长安离高昌有七千里,其中二千里是沙碛地带,即使大唐派军队过来,如何能通过这些地方?唐军真的通过沙碛地,必定人马疲惫,高昌上下只要以逸待劳,坐等唐军疲弊,再出兵攻击,必定大胜;万一不能取胜,唐军陈兵城下,高昌军民只要坚守不出,不超过二十天,唐军粮食用尽必然撤退,而此时高昌军民可以趁机俘虏唐军,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李业诩所说的信息让诸将不由的发出哄笑。这麹文泰真是太可爱了,这种时候,还在做这样的清天白日梦,殊不知,大唐的十数万军队,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行程五千余里,行进到离他们只隔了一个莫贺延碛的瓜州了,正准备越过沙碛地攻击他们。

这可是一直让任何人谈之色变的精锐之军啊,高昌王麹文泰不会是三岁小孩吧?一些将领在哄笑后又有些愤愤,被人轻视感觉也不好么。

李业诩瞪了一眼发笑的将领们,有些恼怒,召开军事会议之时,都曾严令过,不许将领们出现这样的情况。

被李业诩怒目一瞪,还有侯君集威严的眼神,场上的笑声顿时没了,一些将领还忍不住打了个颤,他们可不敢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两位主帅训斥。

李业诩继续通报情况:西突厥在可汗俘图城驻有一万左右的兵力,其领兵将领是欲谷设所领五大咄陆首领之一,大啜名唤阿史那步真。另有一首领阿史那贺鲁领五千士卒镇守可汗浮图城西的轮台,同时高昌所封的冠军大将军阿史那矩率五千突厥骑兵,镇守在高昌城北,作为策应和监视麹文泰的力量…

欲谷设所率的五咄陆人马,大部还在伊列河谷附近,并没有对大唐远征军的到来做出反应。

这些最新的情况,与与上个多月相比并没什么异常情况,也就是说,无论是高昌还是西突厥,并没对大唐军队的到来做出什么应对措施。

大唐讨伐高昌的诏书已经传达天下,按理欲谷设已经知道李世民所发的出征诏令,但西突厥及其他诸国对此没什么应对措施却出乎所有在场将领们的意外。

只是有一点诸将知道的是,西域诸国并不知道大唐这次动用了多少兵力,大唐发兵的军令也没对天下公布,具体多少军队出征,也只有朝中的重臣和领兵的将领们才知道。

西突厥也没有大唐这样的情报传递手段,而信息传递极为不便的这个年代,大唐军队已经兵进何处了,并不容易被人探知,西域诸国没有采取什么应对的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

突厥人还有其他西域诸国,虽然知道我大军即将讨伐高昌,但好似对唐军最终兵进何处,能否到达高昌之境,还是持怀疑态度,毕竟汉民族的大军,已经几百年没有到达过西域之地了…

李业诩所提供较详细的信息让诸将们都为之振奋,也同样让瓜州刺史苏海政和玉门关守将李海崖很是吃惊,他们不明白远道而来的大唐远征军是如何探知这些情报的。也为自己所处瓜州,离高昌距离并不远,却没有探查到这些情报而感到不安。

李业诩通报完大致的情况,接着契苾何力出列讲了一些进入沙漠地带要注意的事项。

作为曾在这一地方生活多年的铁勒部首领,契苾何力和他的部下们多次穿越了莫贺延碛及其他的沙漠,对沙漠的地形和情况都比较了解。但以往几次穿越沙漠,契苾何力所领的人,都是习惯了这种地形的族人,而今要带着这十多万的将士们穿过这号称八百里,实际有近六百里的沙漠,连有经验的契苾何力也颇为担忧。

如今这样的季节,虽然是穿越沙漠的最佳时候,但也多风沙,而沙漠中的风暴是最可怕的,若真遇上大的沙暴,加上处置不当的话,那这十多万军队,全部葬身于大漠上也是有可能的。穿越莫贺延碛,需要十多天的时间,遭遇几场风沙,那是很正常的事。

契苾何力沉着声,用非常流利的关中腔向在场的诸将们讲述经过莫贺延碛要注意的事情。

春末夏初的沙漠温差很大,白天烈日下是比酷暑还热的天。可以把人晒干,但入夜后,温度急骤下降,比长安的冬天还要冷,有可能把人冻死,所以大军行进中,各将士一定要将配置的冬衣带上,并保管好,任何情况下不得丢失。

而无论是夜间扎营,还是日间的休息,一定要将营帐扎好。将士们都进入营帐休息,以抵御夜间的寒冷和白天的酷热,避免因这样的情况出现的减员。

无论是徒步行进还是骑在马上,一定要穿上靴子,不可因为天气热而脱掉,否则光光的脚,就要被滚烫的沙子烫伤。

分发给每位将士的水囊,也一定要保护好,虽然随大军行进的,还有大量的水由牲畜运送,但那些是应急之用,日常所需的,都要从各自的水囊中取用;水囊中装有约可饮用十天的水,这些水要合理分配,不能一次性大量饮用。

契苾何力着重讲的还有一个遇到沙暴时的处置情况,要求各领兵将领一定要牢记,并且传达到每名士兵的头上:沙暴来袭时,风会很大,此时不能再行进,也不能骑在马上,尽可能到背风地方躲避,但千万不要到沙丘的背风坡躲避,否则有被窒息或被沙暴埋葬的危险,而且一定要安置好遭遇风暴而受惊的战马及其他牲畜,特别是运送粮食和水源的牲畜。

各部行进间,一定要保持好联系,不可脱队。

契苾何力最后建议侯君集和李业诩,在沙碛地行进时,行进时间选择在晨间和傍晚时分,及可以看清地形的夜间为佳,白天太阳灸烤下,将会非常的热,人身体里的水分丢失非常的多,士兵的体力下降也是非常的快,不适合行军,清晨和白天温度适合,将是行军的最佳时候。而有月色的晚上,也可作为行军的时间。

在长安时就听契苾何力讲过这些事的侯君集和李业诩,也都再次严令要部下按契苾何力所说的做。

侯君集再讲了一些要注意的事项,及接下来的安排。

一部从伊州北道行进,经伊州后,攻击柳谷城;大军大部从莫贺延碛穿过,直接攻取高昌的田地城,也就是已方所称的柳中,取柳中后,再以一部攻击高昌城,另一部攻击可汗浮图和轮台。

各师如何安排侯君集并没让诸将议,而是直接下了命令。

以第一近卫师、第二近卫师、第三近卫师组成前锋,率先进入莫贺延碛,上官怀仁所领的第六近卫师,李世南、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所领的第八、第九、第十近卫师紧跟其后,再后面是李孟尝、李君羡所领的第十二、十三近卫师,这九个近卫师全部听从李业诩的号令,作为前军,力求以最快速度通过莫贺延碛。

侯君集亲领郭孝恪的第四近卫师,薛孤儿的第十四近卫师,程名振的第十五近卫师,及府兵的一步,跟随在李业诩的前军后面,也从莫贺延碛进。

出莫贺延碛后,由郭孝恪部和薛孤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