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傲唐-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话自然让很多人听着不舒服,但因为杨晞的表现确实不错,他们也不敢站出来批驳。

但就在君臣相互吹捧,准备商议后续之事时候,又有一条紧急消息传来,却是杨晞当众斩杀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还顺带送上了边令诚首级!

一听此事,大殿内马上一片喧哗,李隆基和杨国忠也惊呆了!



第三十六章争论

大殿上的人都知道,边令诚深得皇帝李隆基信任,也得杨国忠赞许,差不多是杨国忠的亲信人物。。更重要的是,边令诚还是潼关城所有人马的监军,监军是什么人物?是领皇帝旨意、代朝廷监督在外之军队、可以和大军统帅分庭抗议的人物,统兵将领根本没有权力斩杀任监军务的官员,即使监军只是由宦官担任也不行,任监军的官员有什么错犯了,也只能由朝廷、由皇帝下旨处罚定罪。

但现在,杨晞这个新任的潼关兵马使却私自将边令城这样一位三品级的监军斩杀于阵前,还将首级送到皇宫中来,如何不让人惊异。候在一边的高力士马上站出来,奏请道:“陛下,杨兵马使私斩陛下亲任的监军,坏了朝廷制度,理应下诏责罪!”

随着高力士的话,这段时间表现高调的太子李亨马上站出来,同样要求责罚杨晞!

“父皇,杨晞擅权,竟然私自斩杀一军之监军于阵前,他这是不想让自己的所作所为被朝廷所知,是藏着私心,还请父皇马上派人追查此事,不能有丝毫庇护之心,不然会让将士寒心的!”李亨怒视了一眼一边脸有惊色的杨国忠后,再道:“父皇,儿臣觉得应该马上停了杨晞的职,另委其他人领潼关军事,不然后患无穷啊!”

杨国忠想不到高力士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要求皇帝责罚自己的儿子,与他一向有隙的太子李亨也落井下石,只差说出杨晞有谋反之心了,心里一急,顾不上细想,马上站出来申辩道:“陛下,此事定有曲折,臣觉得应该将事查明后再作决断!”

说这话时候杨国忠一个劲地在责怪杨晞的鲁莽,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不可能不知道边令诚的重要性,因为他在杨晞出发的时候,可是再三叮嘱哪些人可以信任,边令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会帮杨晞很大忙的,却是没想到,自己这个宝贝儿子,竟然一刀将边令诚杀了。

杀了边令诚,杨国忠当然知道可以起到扬刀立成,收获军心的作用,他也并不担心皇帝因此而责罚,因为杨晞随首级而来的有一份奏折,上面肯定陈述了原因,他也相信儿子有私信带给他,详细说明为何会这样做。

但边令诚与他关系非常好,对他的帮助实在太大了,除去他一向忌惮的封常清和高仙芝,边令诚可是居功至伟,如此人物竟然被自己的儿子杀了,这让他如何去面对其他被他引为亲信的人?

但在此种时候,他是肯定会维护自己的儿子的。

听了杨国忠的话,李隆基也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示意还想再站出来说话的太子李亨先不要言,拆开了杨晞随首级所送的奏折,看了起来。

看了之后,他脸上的神情放松了下来,但随即又有愤怒起来,最后用力拍了下桌案,把杨国忠及高力士及其他心里惴惴的大臣吓了一跳!

“边令诚竟然弃军队不管,想私自逃回长安,被迫回潼关后,还敢大言不惭地说准备回长安搬救兵,该杀!杀的好!”李隆基怒气冲冲的话把众臣再吓了一跳。

不过听了此话的许多人还是松了口气,心情复杂的杨国忠也放了大半的心。

边令诚死了就死了吧,以边令诚的死,换取潼关诸将的齐心,让他们听从杨晞的命令孰轻孰重杨国忠是能判断的出来的。可恶的李亨,竟然会在这种时候落井下石,杨国忠心里充满了怨恨。

当下也马上上前,对李隆基奏道:“陛下,原来边令诚是怯战溃逃,置军队溃败于不管不顾,如此人物,定要杀之而后快!犬子杨晞如此处置虽然有欠妥当,需要斥责,但却壮了守卫潼关将士的士气,还望陛下看在杨晞击退叛军的进攻,取得了初战胜利的情况下,勿责罚,让他戴罪立功!”

韦见素、魏方进等杨国忠的亲信也马上站出来表态,表示支持杨晞的当机立断。

要是听任边令诚这样,不加以处罚,还继续让他以监军身份回到军中,那定会让军中士气大降,甚至瓦解。如今是危急时刻,对临阵脱逃,畏敌怯战者,一定要严加责罚,以敬效优。

高力士随后也站出来,表示他误会了杨晞。

表示杨晞这般做,只是因为边令诚的临阵脱逃才这样做的,处斩临阵脱逃者,并不是大罪。

杨国忠这才松了口气,马上知道原来高力士并不是针对他才这样说,而只是因为边令诚是宦官,与高力士一样,兔死狐悲的感觉才让高力士有此说法的。如果说在朝中杨国忠有顾忌的人,高力士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这个宦官太得李隆基信任了,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并不比他差多少。

即使是太子李亨,杨国忠并不是很忌惮,因为李亨并不得李隆基宠信,皇帝一直有改立太子的打算。高力士不在这种时候落井下石,杨国忠当然松了口气,不过他对高力士的提防也进一步加深。

趁没有人站出来地表不同意见之际,杨国忠再次出列奏言:“陛下,如今潼关危急,非常时刻就要有非常手段,杨晞当众斩杀了边令诚,虽然定罪手法上有所欠缺,但也只是先斩后奏顺颠倒了而已,但也并太大的不妥,陛下已经答应了让杨晞全权处置潼关的军务,不过多干预,那他处斩临阵脱逃者更是合情合理,还请陛下不要再追究此事了!”

此时的杨国忠已经有了点傲气,没什么人站出来表示要追究杨晞的责任,他就在胆气在皇帝面前提这样的要求。

“唔,国忠你说的有理,边令诚怯敌畏战,临阵脱逃,确实是死罪,朕既然授以杨晞全权处置潼关军务的权力,那他这样做也无可厚非,这事就这样吧,诸位爱卿就不要再追究了!”李隆基合上了杨晞所奏之折,示意众臣不要再讨论此事了。

当然他不追究,主要是边令诚逃跑的事惹恼了他,再加上杨晞又做的非常不错,他不太可能在这个时候责罚杨国忠这个儿子。何况潼关现在还处于危急状态,怎么可能再处罚统兵大将?

第三十七章监军问题的争论

(求收藏,推荐票,打赏!)

---------------

李亨刚才提议要重处杨晞,并停杨晞职的建议让李隆基有点恼怒!他知道,李亨此举只是为了泄私愤,并不是从朝廷大义出发的,因此不客气地拒绝了,并当殿表示了对杨国忠及杨晞的信任。

当然,从当殿称呼杨国忠为“国忠”上就足够可以看出李隆基对杨国忠的宠信。

不过李隆基在正式朝会也是不会这样称呼杨国忠的,今日只是一次紧急朝议而已。

要是换成了其他大臣,潼关灵宝兵败的事就足够让他责罚,甚至处斩杨国忠了。殿内其他人也知道杨国忠得宠的程度,因此没什么人站出来趁高力士提议之际,要求治杨国忠的罪,除了太子李亨。但李亨也就敢说一次,李隆基这样说了,他再也不敢站出来指责杨晞,他也明白刚才自己说的太急了。

杨晞所做的,其实是原本监军宦官做的,监军的宦官是替朝廷监视统兵大将的,要是有将领临阵怯战,畏敌不前,可以当场处斩。得皇帝授全权的杨晞这样做,其实也勉强说的过去,如果边令诚不是监军宦官,但没有任何人会觉得异样的。

见皇帝如此说了,杨国忠也完全放心,不再说什么,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李亨又站了出来,大声奏道:“父皇,边令诚已经被处斩,潼关诸将再无监军,儿臣以为,应该速派另一人任监军才是!”

一听是李亨站出来提这个建议,杨国忠不禁打了个突突,眼睛看着李隆基,期望李隆基反对。

但让他失望的是,李隆基在想了一下后,竟然点头同意了。

“唔,太子此议有理,理应另派一人为监军,督促潼关军务!”李隆基说着,看了看身边的高力士,再环看了一遍殿内诸臣,道:“诸位爱卿,你们觉得委以何人任潼关监军为好?”

听李隆基同意了自己所请,还马上问询诸臣监军人选,李亨大喜,不待众臣有反应,马上就站出来禀奏道:“父皇,儿臣推荐一人,内侍省宦官鱼朝恩!此人入宫已经多年,处事稳重,从无差错,人又长的机灵,可以委以重事,儿臣推荐此人到潼关去任监军!相信鱼朝恩一定不会辜负父皇的期望的,父皇可以召鱼朝恩到殿一试其才!”

听了李亨所言,李隆基犹豫了一下,看了看一边的高力士,又看看满是着急之色的杨国忠,没有马上表示同意或者反对。鱼朝恩他曾听说过此人,但并没有太多接触,是以不能轻易就下定论,希望再听其他人的意见,毕竟监军宦官的人选问题不是小事,选不好会坏了大事的。

听李亨如此说,再看皇帝有点动心的样子,杨国忠如此还能忍的住,马上站出来反对:“陛下,臣不认同太子殿下所说!陛下既然已经授以杨晞以全权处置潼关事务的权力,那就没必要再在军中设监军!如今潼关所镇之兵俱是从灵宝败退下来的,要是再有人过去指手划脚,说不定会让军心再乱!臣觉得即使要派监军到潼关,也要待潼关局势平静下来,叛军被击退后!而且监军的人选需要仔细掂量,鱼朝恩进宫并没多少时候,也没在陛下面前俸侍过,陛下对此人一点不了解,怎么可以轻易委其到潼关任监军这样重要的职务呢?”

杨国忠当然不反对派宦官去潼关监军,但他反对李亨提此议,他当然知道李亨提了此议后,肯定会马上荐举一人去当监军,而举荐之人定是李亨自己的亲信。

李亨的反应一点都没出乎他的意外,这个太子殿下马上就举荐了亲信宦官鱼朝恩。

鱼朝恩是何人杨国忠大概知道,这是李亨最亲信的几个宦官之一,可以说是整天围着李亨转的人。

李亨举荐鱼朝恩去任潼关兵马的监军,杨国忠怎么可能不清楚这位太子殿下在打什么主意呢。

他怎么会容忍李亨派亲信去潼关,监督自己的儿子呢?

要派也要派他信的过的人,不至于对杨晞造成制肘的!

在宫中得他信任的宦官不少,只不过如边令诚那样能干,又对他忠心耿耿的宦官却没有,他一下子想不出人选来。此时的他心里有点恼怒,自己那个儿子太大胆了,竟然没打声招呼就将边令诚杀了,以致现在给他出了个难题,还要和李亨当殿起冲突。

不过这次李亨没有退让了,而是再次站出来力陈道:“父皇,国之制度不可废,既然父皇在军中设立了监军制度,并且在所有军中都派驻了监军,那就不能有任何的例外,潼关军中,一定要马上派驻监军,不要其他军队中以同样的理由斩杀了监军将领,那不是所有军队都可以脱离了朝廷的监管?如此定会天下大乱,叛乱四起的!儿臣不认可杨相公刚才的说法!”

“太子殿下此言差矣!要叛乱者即使军中有监军,也会起来谋乱的,就如安禄山之流,没有监军的不一定就会起乱,就如现在的潼关兵马!”杨国忠说着,转身对御座上的皇帝奏道:“陛下,现在派驻监军到潼关并不是非解决不可的事,现在最要做的事,是让救援潼关的兵马加快行进速度,早一日抵达潼关城,共同抵御叛军的攻城!以臣估计,叛军只是暂时退却,但他们不可能退很远,也不可能长期不攻潼关!杨晞的来信中也说明了,叛军在定会趁我大军新败,潼关防守力量薄弱之际大举攻城,今日叛军的迅速攻击就是证明!还请陛下再下令,让陈大将军加快行进速度!”

“唔,国忠说的在理,如今最重要的事,就是尽快救援潼关,不让潼关被叛军攻占,而不是尽快派驻监军!潼关监军人选问题,朕考虑后再决定吧!”李隆基说着,坐直了身子,大声喝令:“再传朕令于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令其加速行进速度,一定要在明日天黑之前抵达潼关,不然严惩不怠!”

“是!”马上就有一名宦官应声而起,匆匆跑去传达命令了。

第三十八章各异的心思

(感谢老稻的打赏!)

长安往潼关的官道上,指挥后续救援人马的陈玄礼,正与副将范志诚并回齐驱,往东面而去。

他们身前身后,是急匆匆快速行进的军士,各级将领不停地在那里吼叫,要手下的军士加快行进速度,要是谁拖拖拉拉,不快点跑,可就要挨打了。

看着快速行进的队列,陈玄礼挺是感慨的。大唐好像从来没这么快的动员令过,只花了不到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征募组建了一支六万人的军队。

朝廷这次动员令可以说是下的最急的,皇帝可一再严令,要救援的大军迅速组建完成,任何人要是敢有延误,杀无赦。

皇帝的命令下的这么狠,没有人敢偷懒,或者故意拖延时间,宰相杨国忠更是许多事身亲力行,连军马、军械的调遣,都亲自操劳,更不要说从各个地方抽调军队。许多人马硬是被杨国忠抽壮丁一样拉来,连宫中的禁卫军,包括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卫也抽调了不少,要不然怎么可能在一天一夜的时间内就组建好这支六万人的救援人马,更不要说先遣人马已经在一早开拔,估计现在离长安城已经数十里了。

也就是在皇帝的直接命令及宰相杨国忠,还有韦见素,京兆尹魏方进等重量级人物的一再威压下,长安城内的各部门以最高的效率运转起来。

原本陈玄礼觉得两天后能组建完全五万大军已经是很不错了,但没想到只一天一夜,大军基本组建完成,可以全军开拔了。

杨国忠的亲信窦华已经率三千人马,率先往潼关方向疾驰,争取以最快速度抵达潼关。

杨国忠的另外一名亲信张渐,率后续的五千人马也先一步离开长安,开赴潼关。

这八千人马已经没办法再采用两骑换乘的方式行进,因为没有足够的战马用来替换。

但这八千人马的战斗力却是不容小视的,其中五千余军士是训练很精良的右龙武军将士,他们的素质非一般人可比。如果不是杨国忠一力请求,皇帝是不会答应遣这支精锐人马前去增援潼关的。

当然陈玄礼所领的人马中还有几支精锐军队,包括左龙武军一部,左右羽林军,及其他卫军军士,临时征召的军队只有三万不到,还没到整支大军的一半,战斗力应该不会差。

长安城的守军虽然号称有十五万,但只有六万左右是善战的军士,其他都是临时征召的,皇帝能答应将一半善战的军士派往潼关,足见皇帝对潼关防守的重视,当然这也杨国忠一再请求有关。

杨国忠是恨不得倾长安的全力兵力救援潼关,他的儿子杨晞只率三千人马先赶过去,要是后续人马救援不力,这三千人马连同哥舒翰的那些溃军,很可能都成叛军的刀下鬼,他如何不着急。换作任何一个人,儿子处于这样的境界,都会着急的。

不过陈玄礼却并不着急,他并不急于马上赶到潼关,以他所想,他赶到潼关的最佳时候应该是潼关城的兵马与攻城的叛军拼的两败俱伤,潼关城即将被攻破之际,那时候他率军进入潼关,正可以扭转局势,并且可以将杨晞、哥舒翰等人的势力完全消耗光,潼关城将是他的天下。以他的力量守住潼晨城,击退了叛军,那大部功劳都是他的,无论是杨晞还是哥舒翰的功劳都不能和他比。要是他率军在潼关守军兵力没受到太大影响之际就入城,那他的重要性根本得不到体现,也没办法对杨国忠造成打击。

他所希望的,最好是杨晞在潼关城内被哥舒翰或他手下的将领杀死,或者在叛军攻城时候死于非命,那对杨国忠的打击肯定非常大的。

范志诚是陈玄礼的副将,也可是说是心腹,他虽然不是完全清楚陈玄礼的心思,但对杨国忠一样痛恨的他,对杨晞也没什么好感,巴不得杨国忠这个小儿子,在潼关丢尽了脸,甚至失了性命,以此打击杨国忠。他可以说对杨国忠拿皇命压他们,令他们快速行进很反感,在离开长安后,时不时和陈玄礼抱怨几句,当然是数落杨国忠,甚至把现在杨国忠一再要求他们快速出发也当成一种打压。

“大将军,已经是正午时分,天很热,我们已经离开长安城十几里了,一些军士吃不消如此酷热,都倒下了,要不令大军休息一下,待下午天气凉爽一些再走吧!反正要趁夜赶路的,也不在乎这么点时间!”

“不,不能歇息!要是刚离开长安就令大军休息,皇帝知道,会杀我们的人头祭旗的!”深知道皇帝现在心情的陈玄礼摇头拒绝了,“令大军稍稍减慢行进速度,保存体力,待天气凉一些后再加快速度!”

“是,大将军!”陈玄礼身边的一名校尉得令后大声应着跑开了,将陈玄礼的命令传递下去!

“大将军,你说杨晞怎么就敢自请命率三千人马到潼关去呢?这是不是他们父子俩唱的苦肉计?”在那名小校尉快马跑开后,范志诚忍不住又问陈玄礼,“末将可怎么想都想不明白,杨晞竟然敢率三千人马到潼关去,他就不怕哥舒元帅及他麾下的那些将领将他杀而后快吗?杨国忠也舍得?”

陈玄礼回头看了眼范志诚,叹了口气后道:“某也不明白他们父子俩在唱什么戏,某也无法想象杨晞到潼关去后怎么与其他将领相处!但现在的情景是,杨晞不但已经抵达了潼关,而且得到了哥舒翰和其他将领的支持,连哥舒翰都听从了他的吩咐!”

“真的如此?”范志诚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这太不可置信了,杨晞这个杨国忠的儿子才十七岁,他有什么能耐得到哥舒翰的支持,并折服其他将领?

“从潼关传回来的军报就是如此说的,杨晞不但让哥舒翰及诸将听从了他的指挥,还亲自布置李福德出关设伏,连续重创叛军,迫使叛军暂时停止了向潼关城的进攻,退守十五里了!”陈玄礼说这话时候嘴角露出了一丝苦笑,他再怎么想也想不明白杨晞是如此做到这些的。

“大将军,那就是说,杨晞在潼关已经树立威望了?”范志诚再问。

“应该如此吧!”

“那如何是好?”范志诚有点愤愤了,“杨国忠在朝堂上的气焰过于张狂,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眼看这次潼关兵败可以趁机参他一本,让陛下治他罪,却没想到他的儿子到了潼关,竟然镇住了潼关诸将,要是他再成功地将潼关守住,击退叛军,那他的威望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