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已经明摆着了。一开始,是满清和大明的战争,间接帮助了李自成,让他迅速崛起。现在,李自成开始不自觉的帮满清。

他去北京灭掉崇祯,恰恰给了满清进关的理由。

现在,论实力,多尔衮天下第一。之所以不敢进关,是他担心汉人众多,没有个正当理由,汉人团结起来,一人一口唾沫把满人给淹死。

李自成灭掉崇祯,他就可以打着为大明报仇的理由,冠冕堂皇的进关了,就算山海关吴三桂不投降,也无法阻挡满清的滚滚铁骑。

所以,目前弱小的西北军,不是考虑怎样占领天下,而是要考虑如何抗住满清铁骑的进攻,保住自己不被消灭。

王烁能看到这一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这还多亏他的先知先觉。但这远远不够!

如何保住自己,向东发展去惹李自成?万一激怒李自成,他不去北京了,回来收拾西北军怎么办?

王烁的能力,也就和张献忠的实力半斤八两,根本对李自成够不成威胁。

李自成之所以放心进攻北京,就是没把王烁和张献忠放在眼里。

李自成正得意呢,你去捅他屁股,嫌自己死的慢了?

可王烁处在西北,只有向东向李自成的地盘去才能有发展的机会啊。

现在李自成势如中天,去招惹他肯定不合适。

关键是,什么时候招惹他合适?是火上浇油,待李自成被满清击败,然后和满清一起灭了他;还是和他合作,一起灭满清?还是会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这里面有各种不确定的变数,是王烁无法看清和把握的,他迫切需要有一个能看清这些,帮他分析大势,指明以后如何走下去的人来帮他。

这个人,现在西北没有。

他对梁敏说道:“当初刘备东征西杀,手下能人也不少,可就是无法建立自己的地盘,被曹操撵的如丧家之犬。

可是,当他在荆州得到诸葛亮以后,他还是那帮战将,还是那帮谋士,做出的事情却完全不一样了。下荆州,得蜀汉,最终成就大业。

为什么?因为诸葛亮替他制定出了大的策略,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

我们现在就是没有诸葛亮的刘备,无论再怎么折腾,也难逃灭亡的噩运!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帮我们制定出大方略的那个诸葛亮。”

梁敏听了他的解释,半天没有言语。

她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道理。

可是,做为三军主帅的王烁是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军队,去孤身冒险的。

第213章 述理由定要亲往 精选人护夫安全

至于离开自己的地盘是否会有危险,王烁言道,他自信武艺高强,罕有匹敌,一般人等,没有谁可以奈何他。只要他不故意去找麻烦,躲开危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再说,他只是扮作普通客商,去找寻人才,又不是去打仗。

此其一。其二,这时候北边蒙古刚刚挨了教训,不敢造次;李自成的大军在北京,这里没有对根据地造成威胁的敌人,他正好可以放心出行。

其三,李自成今年上半年就会失败,时间紧迫,他必须在李自成失败,满清打过来之前找到那个诸葛亮。

看来,王烁是铁了心要去北京了,就像当年在漳县的时候那样,他也是铁了心扔下梁敏和阿依古丽,带军北上,占领安定。

事实证明,那时王烁是对的。如果只是在漳县按部就班的发展,那么,此刻的西宁和甘肃就都不是他们的,而是李自成的。他们这时候,恐怕要面临着大顺十几万大军的清剿,能否活下来都很难说。

梁敏知道无法拦阻王烁,只是问道:“你如何一定要认为,你需要的人才在北京呢?”

王烁叹口气道:“我也是病急乱投医。在我想来,北京的机会要大一些。北京是国家首都,本来就是人才集聚的地方。崇祯那些大臣,整日面对的就是国家大事,思考的就是大局。他们整日浸淫在军国大事中,出人才的几率是最大的。

崇祯失败,不是他没有好的大臣,不是他没有人才,而是他不会用人。我不是崇祯,我思贤若渴啊。如果我们不趁着李自成还没有打进北京,把北京的人才弄到我们这里来,等李自成进京了,以他的性格,没准就会把这些人才都杀光,我们就没有机会了!”

梁敏道:“你说的确实有道理。可是,这事就非你亲自去不可吗?我们可以让胡琏器通过他的渠道,把你思贤若渴的意思转达给崇祯那些大臣啊。”

王烁摇头道:“真正有能耐的人才,你亲自去请,他愿意给着你混就不错了。像诸葛亮,若不是刘备三顾茅庐,亲自相请,岂会真心实意辅佐刘备?故而,这事我必须亲自去,才不至于漏过真人才呀。

再说,能识别人才,这也是一个本事啊!这本事谁有?除了你就只能是我。你一个弱女子,如何走过这战乱的中原到达北京?再说,即便你到了北京,找到了我们需要的人才。你是女子,北京可不是咱们这里男女平等,人家会和你交流吗?所以,这事只能我亲自去办。你在家里把家给我看好,就像你在漳县的时候一样。”

王烁的解释似乎是天衣无缝,这事非他亲自去不可。可梁敏总觉得他的话里好像哪个地方有漏洞。至于到底哪里不对,她一时半会还琢磨不出来。

她狐疑地看着王烁问道:“你去北京,不是为了避开鲁小钰吧?”

这下还真戳到了王烁痛处,他还真有这么点意思。正是刚才在后花园里试枪时,梁敏提起鲁小钰,他才突然想到的。你不逼我娶鲁小钰吗?我跑北京去,看你还怎么逼我!

王烁知道,这时候只要漏出一点破绽,被梁敏识破,他就休想走出甘肃去。

梁敏已经不是漳县时那个听话的梁敏了,这丫头现在根本不怕他,而且开始管着他。这也算是他人人平等理念的副作用吧,他发现自己快得“妻管严”了。

所谓“妻管严”,是现代社会里,男人过于随便,做事丢三落四而又有一精明妻子,如此男人必得“妻管严”。

而王烁和梁敏,正符合现代社会里的那个特征。

当下,王烁急中生智,以攻代守,故作义愤道:“都什么时候了,我还有功夫顾及这些儿女私情!”

这招很是见效,梁敏果真没有发现任何破绽。

这事就这么定下来。梁敏兼任军队代总司令,辛思忠和王平代副总司令,主管所有根据地军民政务,遇事三人协商,以梁敏为主。王烁出去的事情,也只有这几个人知道,不得下传。

梁敏让施大柱在全军挑选了四十个武艺高强,思想忠诚的侍卫,带上短兵刃,扮做一般客商,沿途护卫王烁安全。

这次挑选侍卫非同一般。梁敏把鲁小钰找来,侍卫要跟鲁小钰过招,能在鲁小钰面前坚持十合的,才算过关。

自带着鲁小钰去劝降辛思忠之后,梁敏和这丫头就熟识了,来往增多。

从鲁小钰嘴里,梁敏才知道,这马上征战的功夫,和马下单打独斗的武术是有区别的。

马上讲的是速度和爆发力,单打独斗讲的是技巧和一招制敌,叫武术或者技击。

比如,王烁马上无敌,但论步下武术,不见得就能打赢鲁小钰。

鲁小钰由于自小跟她爹到中原做生意,她爹又好结交武林中人,受过不少武林名家的指点,她又天生是个练武的坯子,武术造诣非凡。

梁敏一开始不太相信,把最好的几个侍卫叫过来和鲁小钰过招,结果包括施大柱在内,没有一个人在鲁小钰跟前坚持过十招的。

这下麻烦了,所有的侍卫都不合格。

王烁马上没问题,可此去京师,不是去冲锋陷阵,最重要的就是防平日里有人暗算,必须得有会武术的侍卫才可以。

现教来不及,梁敏就找辛思忠商量。

辛思忠是跟着贺锦学的功夫,贺家是武术世家,辛思忠当然懂得武术。但辛思忠身系军队重任,不能跟着王烁去呀。

可是辛思忠的部下,包括原来贺锦的一些属下,好多都是武术高手。于是,辛思忠专门挑出二十几个武艺高强的将官,扮作侍卫,跟着王烁进京。

梁敏又让施大柱挑选最好的十几个侍卫,加上辛思忠送来的这些武术高手,凑足四十人,仍旧由施大柱当队长,组成王烁的亲兵卫队。

那些武术高手里,虽然有些军衔比施大柱高,比如李达,原来就是李自成的大将,现在是中将军长,他也必须听从施大柱这个上校团长的。

所谓敲锣卖糖,各干一行。这警卫工作也是一门学问。打仗李达可以,搞警卫他就外行了,只能服从施大柱的号令。

梁敏将吴朗西送来的左轮手枪余出四十余把,强令每个王烁的护卫都带一把,王烁也不能例外。另外,多带小开花弹,按一人五十枚的标准配备。

有这两样防身利器,估计一般敌军不会伤害到他们了。

阿依古丽听说王烁要去北京,原本非要跟着,可是她长得深目高鼻,太容易引起别人注意,王烁和梁敏左哄右劝,总算把她留在了家里。

尽管有些不舍,尽管十分不放心,梁敏还是让王烁去了北京,他们的确太缺乏有大谋略的人才了!

第214章 览明臣叹崇祯愚蠢 观农耕恨自成混账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闰年,也是崇祯十七年,这位活宝皇帝明思宗的最后一个年头,又是大清顺治元年,还是李自成的大顺永昌元年。这一年,中国一下就有了三个皇帝,三个年号。

1644年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五,王烁带着直属警卫团团长施大柱和精心挑选出来四十个护卫,从兰州启程,向北京出发了。

其实,对明末这段历史,王烁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凭借着从电视上和杂书里知道的那点东西,再加上自己的揣测。

电视导演的随心胡诌,杂书的信口由缰,真实的历史早就给歪曲的一塌糊涂,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了。

临行前,他找来胡琏器,专门打探崇祯大臣们的情况,看看有没有他需要的有大局观的人才。

胡琏器在北京做过官,虽然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但北京城里都有那些大臣他还是知道的,一口气说了十几个官员的名字。

王烁问这些官员都做过什么事?胡琏器捡着自己知道的说了不少。王烁根据这些官员做的事情挨个进行了一番判断,竟没有一个他认为是人才的。

怪不得崇祯做不出什么英明的决断,原来他用的这帮家伙全是一群废物,极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反而能搞得越来越复杂!

不是这些人都是废物,而是王烁经过这一年多的锻炼,思维和眼光已经大不一样,一般人等已经看不到他眼里了。

英主不会用庸才,所以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象皇太极,他绝不会去用杨嗣昌,而洪承畴这样的人,他却会想方设法笼络,搭上自己的老婆都在所不惜。这也是范文程这样的汉人人才会对他忠心耿耿的原因。

而崇祯,多少英才都会被他浪费掉!袁崇焕,熊挺弼,袁承宗,卢象升,孙传庭……任何一个人站出来,都能为他保住江山社稷,他却一个也没有用好,让这些名臣一个个屈死,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而剩下的崇祯这些个大臣,如果真有好的,崇祯也用不着去煤山上吊了。

大隐隐于市。真正的人才,不善于巴结,更不屑于搞那些亡国败家的党争,是当不了大官的。

也许,他需要的那个人,正象古代先贤一般,在北京的哪个城门口守城门,或者在哪个酒肆饭馆里畅饮高歌呢?

胡琏器看出王烁对自己提出的这些大臣并不感兴趣,就道:“属下原本没读过什么书,是当不了官的。属下和当今国丈周奎周太师沾些亲戚,算是他的远房外甥。

属下老父见属下整日与一般市井无赖鬼混,唯恐属下学坏,才花了一万两银子送周太师,在东厂为属下谋了个校尉的职。

原来在京师时,常去周太师府上问安,是以周太师还是记得属下的。大将军到京师后,可打属下的名义去拜会周太师。这人颇好钱财,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打问出来。”

王烁便让他将北京的大致街巷画个地图出来,便于他将来在城里行走,顺便将周奎住在哪里也标在地图上,说不定将来用的上。

此去北京,从兰州过宁夏,走山西最为方便。但山西有李自成的两路大军近一百万人马,万一碰上,被夹裹进战场就麻烦了。

王烁还是决定从安定向南,一路沿渭河向西,出伏羌,过天水,经陈仓到陕西,然后出潼关,从开封渡黄河北上。

这样就避开了大顺兵力密集的地方,而且这些地方都属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相对太平不少,已经没有大的战斗。

虽然远点,但出意外的机率明显要少许多,他再挑选一些好马,走快一点,也就弥补了路远的不足了。

一行人在王烁带领下,加紧赶路,第二日就到达了天水关。大家不进城,远远绕过关口,奔向陈仓。

傍晚的时候达到陈仓。王烁依旧不让大家进城,而是在南面山里找个地方,大家露宿过夜。

一路行来,出了伏羌,就是大顺的地盘。

伏羌以西王烁的地盘上,田野里百姓已经在村官们的带领下,从渭河取来水,给地里浇水施肥了。返青的麦苗遍布了田野,连沟茆山畔上,都开垦了一层层的梯田。

王烁多少有些农业知识,知道冬天要积肥,要修水渠。守着渭河,不能把水都浪费掉吧?

而这个时代,农民们对积肥施肥竟然知道的甚少,这很让他吃惊。

这个时代,粮食决定一切!从占领漳县开始,他就把自己知道的农业知识都发挥出来,强令农民执行。并把县里的种地好手都集中起来,设立专门机构,修造梯田,推广因地制宜,积肥施肥,开水渠,挖沟槽,尽量扩大水浇地面积,不完全靠天吃饭。

陇中统一以后,农民们学习漳县的经验,冬天不再闲着赌博扯闲篇,而是在农业监管人员的监督下,组织起来,建河坝,挖水渠、开梯田,积肥,制造水车等先进一些的农具,整整忙活一个冬天。

第二年天气一转暖,整个陇中的田野上便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而过了伏羌,进入大顺地盘,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片的土地没有人播种,都荒芜了,露着黄土和新长出的稀疏的青草。

即便有播种,出的苗也是稀稀拉拉。只有到了山里隐蔽些的地方,才能够看到出苗整齐的小块田地,看的王烁一路摇头叹息。

这么大一块好地方若是属于他,只要能打一季粮食,就足以支撑他击败满清,占领全国!可惜呀!

这个李自成,好多人说他自小无赖,不事耕做,不识五谷,实在活不下去,才去银川做驿卒,王烁还不信。

李自成出身农家,难道连最基本的农桑重要性都不知道吗?

看来,那些人所言非虚呀!从穿越到现在,他对李自成是越来越失望了。

原本还惦记着李自成失败以后,他想办法拖一下清军,不让这一世枭雄就这样冤死在九宫山上。现在,他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

上天不是没给李自成机会,让他占领了关中粮仓,让他拥有了中原腹地。

崇祯内外交困,对付满清都吃力,他的势力已经发展到足以和崇祯相抗衡。

他不利用朝廷奈何他不得的这个机会,发展生产,治理地方,巩固根据地,却一味蛮干,逆天而行。

在后方不稳的时候,他不但不严控部属,反而纵容士卒抢掠烧杀,搞得陕西赤地千里,他却把抢到的粮食都屯聚起来充做军粮。

如此做法,民心大失。都这样了他竟还有功夫惦记着去灭掉崇祯。失败只能怨他自己,自作孽,不可活!

第215章 巍峨关中锁钥 过关陡然遇险

王烁一路边走边感慨,沿着渭河向东,晓行夜宿,这一日到达了潼关。

潼关在黄河与渭河的交汇处,地处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交界。

黄河从西北黄土高原激腾奔涌而来,在这里改向东流,河水冲击南岸转向后,水流变得舒缓,河水里夹杂着的大量泥沙,到此沉积下来,於积出一块平原。这个地方的水道也变得狭窄,且水流缓慢,成了一个天然的理想渡口。

潼关就建在这冲击平原的南边山坡上,黄河对岸,便是山西的风陵渡。过潼关向东,就是河南地界了。

潼关这里,除却这块冲击平原,四周均是高山,无法通行。潼关就恰恰封锁住这个咽喉,是以潼关也有“陕西门户”、“关中锁钥”之称。

从陕西无论是北渡黄河去山西,还是向东到河南,都必然要从潼关下经过。王烁想去河南,也必须经过这里。

其他关口都可以绕开,唯独这里是绕不开的,除非你多走十几天甚至几十天路,翻越商洛群山。那赶到北京,黄花菜都凉了!

王烁站在远处的山头上眺望潼关。此时的潼关和他在现代见过的潼关完全两码事,没有跨越黄河的大桥,没有高速路,但城楼却比现在的要高大巍峨许多,还有沿着山势绵延数里的城墙,将平原与远山阻隔开来,整个关口更加雄伟壮丽。

潼关城上,沿着城墙插满了大顺军旗,有大队的士卒防守。城楼下关口上有士卒站岗,搜查往来百姓。城外各山头上还建有烽火台,也有士卒据守。

由于四周都是大顺地盘,没有敌人,关上守军盘查不严,但硬闯肯定是过不去。王烁带着四十余人,还有战马,太扎眼,容易引起顺军怀疑。

大家对过潼关早有准备,此时便分散开来,两三人一组,或者干脆一个人牵着几匹马,互相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组人过去了,另一组人马才从远处往关口走。过关之后在关下不远聚齐,然后再向河南出发。

王烁担心出现意外,自己缀在最后面,看着大家依次出关口。

关口顺兵只是问问干什么的,去哪里?看看没有问题就放行了。碰上值得怀疑的,才仔细搜查,搜查不出什么来,也就放行了。

王烁的人都是农夫走卒打扮,顺兵一看就知道没什么油水可捞,基本问两句就让过去了。牵着几匹马的麻烦一些,但只要编个理由解释一下,实在不行再塞些银两给关口士卒,还是可以过去。

最后一组四五个人,都是步行,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王烁放了心,跟在他们不远处,一起向关口走去。

到得关口,顺兵照例问道:“干什么的?”

一人便弯腰讪笑答道:“前边杨家庄的,去那边马家村亲戚家里帮忙,这不才赶回来。今早上您问过了。”

那顺兵扫他一眼,他刚换哨不久,哪里知道早上的事?他就顺口问道:“帮什么忙?”

那人答道:“我二姑妈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