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题再次回到大员,赵世杰也开始认真起来:“实话和你说,澳洲并不打算撤军,国会已经通过了一份关于赔偿的法案,这份法案就是赔偿你们租借大员的。”
听到这个消息,布朗脸上肌肉微微颤抖,不过并没有露出什么不快。
“你们真的要结束关于租借协议吗?”
“是的,不过考虑到我们之间的盟友关系,你们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赔款二是与澳洲继续保持在这里的共同利益,但是岛上的军队必须撤离,至于财产和人我们会保证他们的安全和不受到影响。”
布朗对于这个条件是不能马上同意的,他必须和范迪门经过商量才能决定,虽然对方的很多意见和决定都是他提的,但这是程序问题,没有哪个领导希望自己被忽视,自己的决定权被手下给用了。
你可以总督阁下讨论讨论,如果你们同意我们将尽可能多每年多提供五台蒸汽机,您觉得这个条件怎么样。
五台蒸汽机,布朗的眼睛一亮,自己没有听错吧,澳洲人居然同意出五台蒸汽机,不过想到交换的条件,布朗还是非常谨慎的说道:“我需要和总督商讨,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就签订合同,你看怎么样。”
“这个当然,”赵世杰一脸微笑的回道。(未完待续。。)
第443章 放血
布朗将澳洲人提出的条件回去告知于了总督范迪门,当时这位意气风发的总督阁下就发了彪,叫嚣着要与澳洲人决一死战。
不过冷静下来之后还是朝布朗请教了起该如何是好。
这范迪门对于布朗的话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有消息透露,明年这位致力于远东殖民扩张的总督阁下要调回国内了,而他的接任者就是布朗。
所以布朗在巴达维亚可以说是二号人物的存在,除了受到范迪门的信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身的功底非常厚,做事能经过深思熟虑考虑一遍。
“总督阁下,蒸汽船项目与大员岛的利益相比较起来,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绝对会选择蒸汽船的,这是关乎到未来荷兰继续称霸海洋的重要利益,而大员岛的利益太小了。”
布朗说的一点没错,荷兰人在大员主要的经营范围就是种植甘蔗和收购从大陆运出来的瓷器以及茶叶等,然后装船卖到欧洲去。
真要说比起来,绝对是没有蒸汽船这个可持久的项目利益带来更大的,有了蒸汽船荷兰将不在受到季风的影响就能在大海上航行运输货物,这是多么诱人的利益存在。
而一个小小的大员能和整个荷兰在海上的运输事业相比吗?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靠的就是运输起家,如果没哟了运输业的支撑,荷兰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快就会土崩瓦解。
这么简单的道理只要一说,大家都能明白,更何况是范迪门这样经验老道之人。
“恩,你说的不错,大员岛的利益是不能与蒸汽船项目相比较的,不过我们必须让澳洲人在多增加几台的产量,这样才对的起我们的让步。”
“这个没有问题,我会尽量和从澳洲人那里争取。不过希望您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布朗可是知道,蒸汽机项目是澳洲人最为重视的一项产业,可以说不是几句话就能那么容易说动的。
而且澳洲人向来强势,可不会接受什么妥协之类的。
所以只能尽量争取,澳洲人没有利益绝对不会轻易的做出决定。
布朗结束了范迪门的交谈,也不歇息直接就去找到了赵世杰,将商量好的结果告诉他。
“布朗,五台已经是我们的极限了,如果在多,工人就真的会罢工了。”赵世杰叹了口气。深表无能为力的样子。
“赵,这件事你一定要帮我,您知道,明年总督阁下可能就会调回国内,而我将成为新任总督,现在很是需要这几台蒸汽机的帮助。”
布朗的这话说的很明白,其实就是要政绩,这个时候帮助他日后一定少不了澳洲人好处。
其实布朗这个人还是非常好打交道的,比起范迪门来赵世杰更愿意与他打交道。
“是吗?那么我要恭喜你了。成为总督阁下,好吧,我的朋友,我会尽量说服国内的制造商的。即使他们不能做到,我也会从西班牙人那里匀出五台给您,这样总行了吧。”
五台,加上赵世杰之前答应的五台。那么就是十台了,荷兰每年最少将获得七十艘蒸汽船,优势明显要比西班牙人多。
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可以说赵世杰做出了非常大的让步,要不是对方即将接任总督,他才不鸟他。
既然双方已经本达成协议,那么也就等于荷兰人接受了这个条件,大员岛的驻军他们会撤离,岛上的安防工作将会由澳洲人负责。
当然双方之所以达成的如此爽快,主要的原因还是双方都获得自己需要的利益,这一次在荷兰人看来,澳洲的确是做出了不少的让步,光是十台蒸汽机以及在大员的利益就充分说明对方还是把自己当成盟友的。
所以从一开始布朗认为赵世杰的到来会让荷兰放血,到现在反过来认为澳洲放血。
结束了巴达维亚的谈判,赵世杰就该启程前往香港了,虽然没有让荷兰人放血,但是郑芝龙可是一定要放的。
根据卫颜收集到的证据和证人供词,郑家才是此次策划攻打大员岛的主要幕后黑手。
郑芝龙想要躲过去恐怕是非常难的了,这次与巴达维亚事情谈妥之后与赵世杰一同前往的香港的是海军的另一艘军舰,这艘军舰开过去,那威慑的意思可就太过明显了。
澳洲人是不会无缘无故集结重兵到香港的,这次的目的就是来找郑家的麻烦。
郑芝龙最近心神不灵,当收到从东南亚送回来的消息后,他更加确定澳洲人是有意让自己跳进了一个大坑。
不得不说,他的思维还是转的蛮快的,这次澳洲人的确是等着他跳坑,然后争取自己想要的。
赵世杰一行人,在香港没有做过多的停留直接带上证人和物品直奔福州而去。
郑芝龙知道自己的弟弟不方便出面,自己出来负责了接待。
“郑大人,这是我们在大员岛收集到的证据,而且郑彩已经投降,经他的供述这些可都是您指使的,我们希望您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盛气凌人的赵世杰,一双眼睛眯着叮住对方。
“这个,这个,赵大人,郑某之前实在不知道这大员是澳洲领土,这次是我多有得罪,您看要怎么个处理发就言语一声。”
郑芝龙索性承认,并且让澳洲人开出条件。
“根据伤亡以及破坏的东西我们经过计算,在加上您的入侵行为严重影响到了澳洲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总是赔偿三十万两银子。”
狮子大开口啊,郑芝龙在心里一阵感叹,这澳洲人一开口就是三十万白银,早知道如此就不去惹这么一身骚了。
三十万两,郑芝龙故作难受的心疼的样子:“好吧,谁叫这次我的错,还希望澳洲朋友不要误会。”
土豪郑芝龙,果然与猜想中的一个样,价格都不还就答应了。看来拿钱解决问题,已经是他早就想好的。
不然也不会答应的如此爽快,经过这一次之后相信他对大员岛是不会在有兴趣了,不过澳洲人说到底还是要感谢老郑的行为,不是他根本驻军不了大员,若要论起功来,也有郑芝龙的一份。(未完待续。。)
第444章 两广的商业税(上)
“赵大人此次前来广州是为公事还是为私事。”结束了福州之行的赵世杰,推脱了郑芝龙一在的挽留,离开了福州,直接经香港进入到了广州。
沈犹龙敬了一杯酒,问起了赵世杰的来意,他可是知道赵世杰是澳洲政府内部高官,据说职位比张天文还要高,这样的高官突然出现在了广州,必是有些不同寻常。
“恩,我若是说特意来看看沈大人,恐怕大人一定不会信,不过这次的确是为公事。”
“哦,如此,可是与我两广有关,”沈犹龙敏锐的意识到赵世杰肯定是要与自己商谈什么,不然不会来到广州。
两广最近的财政有些吃紧,加上战事结束不久,商业还未完全恢复,很多商人都在观望,生怕张献忠要不了多久又来一个回马枪。
在加上沈犹龙像澳洲借贷的那些款项,虽说抵押了进出海关贸易的税,但是商业不发展不流通,即使抵押了也没用,所以赵世杰这次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大人最近的财政应该举步艰难吧。赵世杰喝了杯酒下肚,不咸不淡的问道。这话让老沈面子有些挂不住,的确是如此,”两广的财政的确陷入到了举步艰难的地步。
要是在没有什么改变,可能就连所有官员的俸禄都发不起了,这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虽然可以继续从澳洲人那里借贷,可是拿什么还呢,借的总是要还的,而且他也不想一直从澳洲人那里借贷。
“大人就没有想过有什么法子改变现在的状况,这样子下去恐怕不等张献忠来,这两广的官员人心就不稳了吧。”
赵世杰的这话没错。要是没有钱发俸禄,又无钱购买粮食赈灾,那么两广的确会陷入到一场动乱之中。
可是现在自己也不能在去募捐,自己可是已经多次像那些富商士绅募捐过了,这些人的背后可都不简单。
“赵大人有所不知啊,老夫对此是有心无力啊。即使有心改变可是没有什么好法子,还请赵部长赐教可有良策教我。”沈犹龙说着就站起身拱起手来,朝赵世杰做铒行礼。
这个礼数可是大了,的确是把赵世杰当成老师来请教了。
“沈大人多礼了,”赵世杰赶紧将对方从新扶坐到椅子上:“赵某此次前来就是要与大人商讨如何改变现在状况。”
赵世杰在来之前已经与国会议员们商讨出一个可行的办法,让两广自行推举一套商业法出来,以此保证商人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不过这个就要看沈犹龙是否有这个胆量了,另外两广的商人只要能看懂这里面的内容估计都会鼎力支持。
至于崇祯会不会同意。澳洲国会也进行了分析,现在他正忙着应付李自成,恐怕没有多少时间来管这些事情,就连一直传说要调沈犹龙入京的事情也冷却了下来,可见京城的那般官员对于两广一带的事情的确不怎么关心。
李自成听说已经打到了河北境内,这距离历史上崇祯上吊的日子好像也不远了,这后金和吴三桂都在观望。
这个时候两广关注的人的确不多,各路人马关注的重心都不放在这里。其实最适合沈犹龙改变。
“沈大人,可知道我澳洲为何会如此之强吗。国之府库有用之不尽的钱财,这就是和以工商立国有很大的关系。”
赵世杰开始介绍起澳洲的政治,澳洲是一个工业和商业为主题的国家,国家发展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靠商人销往各地,而政府则像这些商人提供庇护和帮助,然后按照不同的物品收取不同种类的税收。
大明是不收取商业税。国家财政收入有百分之七十五靠农业税,也就是农民,商业税则只占据了百分之十的比例,这两种税负对比就能看出他们之间的不平衡。
商人虽然地位比农人低上一等,可现实是高人一等的农人。往往成为了商人家中的佃户。
所以要制定出商业税,对商人阶级彻底征收税收,按照不同的货物等级进行交税,以商税的收入减少农税的收入才是未来根本。
沈犹龙是两广的最高长官,由他来在两广推行还是有可能的,而且这个会得到商人阶级的鼎力支持。
一旦商业税建立,政府就成了商人的保护伞,至于什么其他的吃拿卡要也就不会发生了,更关键的是商人不在用依附在士绅的手底下。
不过这个法案推出,士绅阶级必然会反对,这些原本应该他们的拿的利润分成现在没了,必然是要反对的。
沈犹龙在赵世杰一开口就想到了对商人收税的这个方法,说实话他不是没有想过,而是害怕阻力太大了,士绅阶级必然会站出来反对,要想在两广实行可不是那么容易。
“大人是在怕士绅阶级反对,其实只要有个很好的引导,不但能让他们挣到比以前的更多,只要有了足够的利益相信他们一定会支持。”
利益诱惑这个说的简单,可是要做起来难啊,沈犹龙哪里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他想不出有什么利益可以诱惑到那些士绅的。
“既然商人将自己的产业挂在士绅的名下是为了避免一些麻烦,而士绅们则充当着他们的保护伞为的是获取生意上的分成,那么就让他们把精力放在生意上去,一起参与到经营中来,有了这样的利益同盟还怕他们反对吗?”
这个的确如此,赵世杰说的一点不假,既然他们是为了一份利润分成,只要让他们参与到商人的生意中来就不会反对了,不过这个需要带头,没有带头人恐怕难做到。
方法赵世杰已经给了,就看沈犹龙怎么做了,他能做到两广总督又对澳洲的新政颇为感兴趣,赵世杰估计他会做的可能很大,毕竟两广的财政需要得到改善,否则会陷入到破产之中,现在崇祯可以说自身难保,根本没有钱拿来给两广,所以赵世杰不急着沈犹龙的答复,只要对方越来越感觉到因为钱财不能解决的事情是就一定会想起。(未完待续。。)
第445章 两广的商业税(下)
这次来广州,赵世杰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两广的商业环境进行考察,另外实行国会对两广的推广的改革方案,两广未来会是大明改革的重点和经济重区。
它的地理位置不当非常重要,也会是未来南明政府未来主要政治中心。
可以说澳洲支持沈犹龙改革,就是希望他将这里变成整个大明未来改革的试点,用两广的模式去影响未来南明政府控制的地盘。
只是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让老沈同志尽可能的感觉到自己的手里没钱,这北方的战打的越来越来厉害,那逃亡南方的百姓就越多,尤其是进入两广境内的。
其中原因可想而知,必然是那些身份的地方官员不愿自己的地盘上出现那么多难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才将人都赶往了这里。
沈犹龙自那晚与赵世杰商讨过之后,就开始认真的思考起他的话来,并且付出了行动,甚至召集了一些两广具有代表性的士绅大家的话事人与之商讨。
士绅阶级对于沈犹龙提出的商业税持保留态度,而商人们还真的像赵世杰说的那样都非常支持。
一连几天,老沈同志的连番动作,终于吸引了更多商人的注意,因为沈犹龙找去谈话的基本上都是两广内比较大的富商和士绅,这也给很多人提供了一个猜想。
那就是老沈很可能需要募捐了,对,没错,老沈一定是需要募捐了,现在难民涌入两广越来越多,老沈根本拿不出钱来赈济灾民。
这是所有商人对他的猜测,毕竟这家伙可是不止一次募捐过了,现在说不定又要来一次,商人们是有钱,可是那钱也不是打水漂来的啊,也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这样总是捐出去,自然是有些不舍。
有些人已经开始打算,是不是躲到乡下或者去香港住上几天呢,只要找不到自己,那就可以拖一拖,拖过这段时间说不定就好了。
当然也有些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则是通过各种渠道开始打听消息,其中就包括从近两三年内崛起速度最快的大商,赵德那里打听。
赵德和沈犹龙的关系很好。又是澳洲货的一级代理商,身份地位自然与普通的商人有些区别的。
这两天赵德的家中也开始络绎不绝的有人拉拜访。
“赵兄多日不见,听说你在香港又购买了一处宅子,这等喜事怎么也不通知我等一声。”
“只是买了一处小宅,怎敢惊扰严兄,我们屋里谈。”
来人是赵德下面的一个经销商,两人之间关系还不错,所以才会靠口这样说道。
“赵兄最近可有听闻。沈大人要募捐之事。”这位严姓商人,也不直接开口询问。而是问赵德有没有听过。
这问话的含义不同,所代表的意思也就不同。
赵德当然明白对方的意思,对方是想要从他这里问出具体情况。
“严兄不是外人,我就不瞒您,沈大人这次准备在两广之地推行香港之法。”
几乎两广的商人都知道香港的实行是什么法律,香港的商人是需要像政府缴税的。而且根据各种经营的项目缴税的比例也不同,缴税之后政府下面的各级部门那里就不用在交什么其他孝敬钱了。
其实很多人都算过一笔账,那就是缴税的比例和给各路神佛的钱其实要低一部分,而且缴税之后有了保障,这个保障可以说等于就得到政府庇护。
所以香港的商人都是自愿缴税。而且从来不需要税务部门的人来催收。
严姓商人听到这句话就明白了,两广似乎也要学习这个法子,那可是好事啊,以后要是真的开始征收商业税,那么自己就不用在给各路神佛送孝敬钱了。
“如此说来,这是好事啊,赵兄,不知道大人何时开始实行。”
“好事,的确是好事,不过要想实行起来的难度还是有的,首先需要我们这些人支持,另外还需要本土的士绅们支持,否则沈大人是万万不敢强制推行的。”
这话说的没错,如果真的要实行的话,的确是必须要有这些条件,否则真的很难推行。
沈犹龙召集士绅和商人们商议,就是为了得到一个答案,看看能否得到多少人支持。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士绅阶级的反响不是很理想,他们当中有一半人是持反对态度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想承担风险。
因为一旦入股到商人的生意里亏了就等于亏了自己的钱,这和以前可是不同的,以前他们只是相当于一个担保人而已,根本不存在任何的投资风险,亏本了也和他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商人们为了维持和自己之间关系还会照例给上一份钱。
可是现在要是自己投资那就大为不同了,两者之间的差距,根本就是太大了吗,所以很多不想同意。
当然那一部分同意的也不能说他们眼光独到,就有先见之明之类的,其实他们只是受到了眼下局势影响。
老沈继续主持两广的可能性很高,而朝李自成的大军又逼近京城,很多政令可以说根本下不到这里来,如果和老沈的关系搞得太僵也不是什么好事。
士绅虽然在地方上有很强大的势力,但是真的和沈犹龙对抗起来尤其眼下这个乱世,可是什么事情都可以能发生的,说不定人家给你来个满门进灭都有可能。
毕竟这个乱世可是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的,沈犹龙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要是省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