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葬宋-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皇帝要死了。心里嘀咕道,

只听见陈宜中说了一句“大师稍候片刻”,张、陈二人就匆匆离去。

看见没有人理自己,姜明索性慢慢走到一边,面向大海,思绪万千。

来到这个岛上一天了,说一句实话,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会穿越时空,来到这个刀兵四起的年代,面对着这个陌生而自己却又觉得显得有些熟悉的年代,回去,恐怕是不可能了,怎么生存下去才是一个首要的问题。

看着自己几近赤裸的身体,摸了一下昨天去海滨冲浪刚刚才修剪过的短发,想起了包袱里还有一个长袍,拿出来穿上还是挺合身的,没有纽扣却从衣襟边延伸出一条宽宽的带子,环腰一圈后系在身侧,这的确是一件道袍,月牙白的衣领对襟清楚的摆在胸前,严丝合缝中显露出一轮清晰的八卦图案。和姜明平时见过的八卦图案也有些不同,

在中央的阴阳鱼眼(在回到宋末前的叫法,无可考证,请广大读友教我)中间,却贯穿排列着七颗星星,呈北斗排列。姜明看着有点眼熟,想起了扳指,举起手来对比了一下,的确是差不多,再看看刚才救自己一命的匕首,还没有出鞘就可以震断大刀,恐怕也不是什么凡品了,几个东西好像隐隐的透出什么关联。此时此刻的姜明也无法去仔细思考了,只是觉得不简单,想起刚才陈宜中看自己和扳指、匕首的眼神,也不会太简单,需要好好的打听一下。

这件事没有思考太久的时间,马上就被姜明否定了,这个不是首要问题,首要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现在是什么时间,形势是一个什么状况,这才是首要的问题。

刚才自己听说现在是“景炎二年”,“景炎二年”应该是公元1278年还是1277年?现在看在海边不热反而凉意怡然的,应该是在初春的季节,刚才听什么皇上不行了,应该说的就是那个端宗皇帝赵昰,今年就应该死了,不过应该是死在雷州半岛上,不是死在这么一个小岛上吧。

改变历史,自己暂时没有这么伟大的愿望,但是要是走出这个岛,还是要靠我们的皇家船队了,既然知道端宗不会死,何不去凑凑热闹,说不定除了出岛回大陆之外,还可以得到一些赏银呢!

想到这里,就定了定神,朝人群中走去。

正文第六章伯颜、百眼

这边岸边已经乱作一团,一群穿着赫黄色的侍卫用宫闱围起来的临时帐篷内,神色惶惶的立着几个人,其中在镶着龙身的短榻上斜斜的躺着一个穿着龙袍的小孩,脸部蜡黄,在短榻的周围,遗留着刚刚呕吐的残留物,异味早就被穿过临时帐篷的海风刮的无影无踪,嘴角还是不断流着口水,但随即被人用丝绢拭去,小孩的枕在一个面部富态,有限的雍容华贵的中年妇女的腿上,额头上盖着一个浸水白绢,这个就是所谓的皇上了,而怀抱皇帝正在为他擦拭脸上污物的正是其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现在的杨太后。

旁边站了几个人,其中两个正是刚才与姜明见面的陈宜中和张世杰。

还有一个面目憔悴的中年人,略显黑瘦,一脸的忧国忧民,但手里却环抱着一个孩子,却是陆秀夫和卫王赵昺。

剩下的还有跪在地上低头俯身的人,众人皆是一脸的神色黯然。

还是杨太后首先发话,说话前又擦拭了一下端宗皇帝的嘴角,声音哑涩的问:“诸卿家,可有什么良策,皇上可是再也经不得舟车劳顿了。还请众位大人给哀家一点意见。”

说罢,两行泪就留了下来。

众人神色皆是一片黯然,沉默不语。

帐篷内寂静一片,张世杰沉吟片刻,挺身而出,大声道:“臣以为,应责令太医为皇上诊治病情,然后驾舟北行,在崖门登陆,联结各路义士,共举复国大业。”

陈宜中不语,但心中却不以为然,莽夫总归是莽夫,心里长叹一声,正要出言,听外边太监低身传报:“启禀太后,外边有人求见丞相大人,说是什么化外之民姜明的。”

屋内气氛一静,杨太后诧异的望向陈宜中,希望他给予答案,陈宜中还没有做出答案,只听张世杰大声说道“无礼狂徒,打下去,再来啰嗦,给我拖到海边杀了。”

陈宜中大惊,忙站出喝止要去执行命令的侍卫,躬身向杨太后跪下“太后,此人形迹大有可疑,请给臣于解释的时间。”

杨太后面目冷静。向侍卫摆摆手。“罢了。丞相有什么。请起身说话。”

陈宜中心中坎坷不安地捏了一把汗。闻言起身。但仍然恭敬地弯着腰问道“太后。可还记得大贤上师樊先生樊志应否?”

杨太后稍稍显得一愣。显得一时没有记起。而旁边安抚卫王赵昺地陆秀夫眼睛却是一亮。失神忽然插嘴问道。“他就是大贤上师所说之人?”。浑然忘了应有礼节。

“正是”。陈宜中向陆秀夫点头示意。“君实先生所言极是。”转过头来依旧对杨太后禀告。

原来。宋之天子恭宗皇帝。由于是个年仅是六岁地儿皇帝。根本无法亲自治理国家。因此实权为幼帝祖母谢太后所掌控。这位年老地贵妇一向对贾似道深切信任。她曾经招唤过通晓奇门异术之士。询问宋朝之命运。该名术士恭谨地回答道:

“大宋之天下可享万代安宁。临安府要落入敌人之手。可谓是永远不可能发生之事。”

“此乃千真万确?”

“请太后安心。若临安府真要落入贼军之手,非有百眼之男而不可为。”

“百眼之男,这倒有趣了。”

这世间上怎可能出现具有百眼之人呢?大宋之天下果真得享安泰。凤心大悦的太后于是赐予术士黄金绸缎以为奖赏,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即便是接到了北方及西方传来对元战败的消息,也是一副悠然自得之模样,完全没有拟定对策之打算。一直到了得知如钢铁般、怒涛般蜂拥而来的元军统帅之名时,才令她大惊失色。“伯颜”二字之读音,不也能写成“百眼”吗?

杨太后听后,神色也是一动,“丞相所说预言伯颜攻破临安之人,与这个姜明是什么关系呢?”

陈宜中不敢隐瞒,道:“大贤上师在伯颜大军直逼临安之时,曾到臣的府上相见微臣,当时君实先生和宋瑞大人也在敝处,现在君实先生也在,可由君实为太后讲明可好”。

前半句是对杨太后说的,后半句却变成了和陆秀夫说话了。

陆秀夫也没有推辞,直接起身,恭敬的放下卫王。朝杨太后躬身道:“启禀太后,微臣那日正在陈大人的府上商讨卫戍临安之事,大贤上师突然登门到访,言道,吾泄露天机,必遭天谴,自知已不久于人世,但是推算出大宋之出路在于海上,愿尽余力,为大宋先走一步查访,但见有人带吾信物来访,既是大宋之救星也。”

陆秀夫平素也不多言,说罢,就躬身退下。

杨太后毕竟是妇道人家,听到这些话,也觉的有些激动,转头问陈宜中“丞相所言姜明之人,难道就是大贤良师所说的持有信物之人?”

陈宜中点头道“启禀太后,正是此人。”

张世杰还是对于观感不好的姜明持有偏见,从中插嘴道“丞相,你可看仔细了?这小子赤身裸体,出言不逊,吾看乃登徒子已。”

好像早就习惯张世杰这大大咧咧的性格,陈宜中并不理他,仍朝杨太后道:太后,微臣虽然眼拙,但是大贤良师的“七星隐龙戒”还有随身法器“寸芒剑”微臣不会认错的,何况刚才的寸芒剑还断了张大人的。

说道这里,陈宜中瞟了一眼张世杰,适当的时间收住了嘴,多少要给张大将军留点面子是不是。

张世杰老脸一红,也不忌讳的说了出来,“原来断我刀的是“寸芒剑”怪不得那么锋利,还未出鞘就断我腰刀,要是出鞘了还能了得!”

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也证实了陈宜中的判断。

听到众人的一番话,杨太后也有了精神,“既是大贤良师所说之人,何不请进来大家一起参详一下,也好有些指引。”

候着的太监见没有人反对,及时的躬身“诺”声就退走到帐篷口后,转身去请姜明。

先不说杨太后和众大臣露出的激动之色,姜明此时也不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救世主,心里也正坎坷不安,初来就见皇上大臣,老天也真的是太会开玩笑了。

正文第七章烈士陵园?

听到通传,从太监谄媚的表情中,姜明知道自己暂时并没有风险,但是伴君如伴虎这个古语还是让他心生警惕,虽然是一个连牙也没有扎齐的小老虎,但是在他身边的可是一群狼啊。

怀着对陌生无名的恐惧,走进帐篷,见到众多的面孔,看着一个个都露出满面的沧桑,都在或明或暗的注意着他。不过夜并没有感到害怕。

和他见过面而又和蔼的陈宜中首先迎了上来,满面笑容的道:“快来拜见皇上和皇太后”说着,将姜明面朝的方向转了一下,正对着卧在榻上的皇帝和坐在榻前的皇太后,姜明心道,要跪下磕头吗?却鬼使神差的将手伸了出去,习惯的想同皇太后握手,吓得陈宜中恨不得一脚将他踹跪下,但是当着皇太后有不敢,顿时有些尴尬。

张世杰露出不屑的神情,哼了一声,但是没有动,而几个侍卫虽然没有出声,却不声不响的往近处靠了一下,手也扶上了刀柄。

姜明听见张世杰的冷哼声,知道不好,习惯成了自然了。但是自己的确也不愿意跪下叩头,只能顺势将另一只手也伸了出来,抱拳弯腰算是行了礼,口中也不伦不类的说道“化外之人姜明,拜见皇上皇太后。”说完,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就愣在了那里。

陆秀夫看见冷场,遂走了过来,拍了拍姜明的肩膀,问道“老夫陆秀夫,你是哪里人士?”

姜明也不好回答,只能说:“我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父母早亡,在海外历练多年,刚刚回返,却中途遇见海盗,被迫流离于荒岛。”

听姜明说是在海外流离多年,杨太后脸上好看很多,挥挥手,“罢了,又不是在行宫里面,大家还是随意点吧!”

“哀家问你,“七星隐龙戒”还有“寸芒剑”你是从何处得来的?”

听见“七星隐龙戒”还“寸芒剑”的名字,姜明若有所思的看看手戴的和拿的那个匕首,才知道他们真正的名字。

看来此些物件还是大有来头的。姜明想到这里就想往海边沉船处看看,谁知被杨太后误解,扭过头来,吩咐道“闲杂人等下去吧,陆大人,张大人,陈大人和国舅、卫王留下,其他的先出去。”

话音落地。几个御医和太监等依次退下。帐篷里面顿时显得空旷了一些。

“有什么话就说吧。现在在场地诸位大臣都是国之栋梁。四周有御前侍卫围着。都是皇上和哀家深信之人。”

姜明不由地一愣。没有想到自己一个眼神竟然可以达到这个效果。随后听到在场地各位大臣地姓氏。闭目思索一下。没来由地发出一阵长叹。

陈宜中。字与权。浙江永嘉。在大宋倾覆地时刻逃离皇帝一行。携家眷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内)。后来元军攻占城。他又奔走遥国(泰国)。后卒于此。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

杨亮节。杨太后之弟。护宋帝为元兵追逐至于海隅九龙驻跸。后移师大屿山驻节大澳。亮节侯护驾并御元军。旋杨侯婴疾。然军为旁午。仍运筹帷幄。求却强敌。带病奉公。不幸药石无灵。薨逝九龙。

杨太后,前度宗杨淑妃,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也相继投水殉国。

赵昰,南宋第八位皇帝。因元军追兵逼近,不得不浮海逃往冈州(今广东省雷州湾),经此颠簸,又惊病交加,于4月病死。

赵昺(bǐng),南宋亦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

张世杰,范阳(今北京)人。原为金国人,从张柔戍杞,蒙古灭金后后投奔,成为南宋末年最重要的统帅。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投水殉国。

睁开双眼,发现大家都在诧异的望着他,不由自主的惨笑一声,整个帐篷像是一个烈士陵园一般,每个人的头上在自己的眼里仿佛都立了一个墓碑,每一个人恐怕都活不过明年了,但是自己呢?

自己该何去何从,据自己所知,最大的张世杰估计今天才四十五岁左右,而其他人大都正处壮年,小皇帝和卫王也就是10岁和7岁,这样的年纪在现代还在小学中过着快乐的童年。

自己想帮助他们,但是自己能帮助他们吗?

姜明这样的问自己。但是现实的情景又不由的自己去思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看见惨笑的样子,杨太后不由的心头升起一丝不安起来,姜明看到杨太后的神色,已经猜出她所想问的问题,心中一酸。不由的跪在地上。

“太后,请恕小人不礼之处,这“七星隐龙戒”和“寸芒剑”乃至身上的道服,是一位高人所赠。赠送与在下时,曾说过“学过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让我凭此匡扶大宋,为国家尽一些绵薄之力。”说罢,就将扳指及匕首双手奉上。

陈宜中接过,反复看了一下,点点头,传到陆秀夫手里,陆秀夫也是看看,遂恭恭敬敬的把物件呈给杨太后。

杨太后那里见过这些东西,当时谢太后掌权时,他只是宋度宗的一个妃子而已。只是接过来看看了,就让陆秀夫还给了姜明。

不过心里仍然感到仿佛见到曙光一样的希望。

母凭子贵,凭空得来的荣华富贵。已经使本性善良的他战战兢兢了。本性纯良的她,指向安守本分做个正正经经的皇太后,看着儿子安安稳稳的做皇帝,母子共享繁华盛世,而这一切都不可能了。

但是在这国破家亡,眼看就要陷入绝望境地的时候,陈宜中和陆秀夫的话又让他生出了无比的希望,如果眼前的人真的像他们说的是大贤良师找来的大宋救星,此时此刻的杨太后就像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满怀的希望,就在姜明的身上。

正文第八章救皇帝就是救自己

看着太后这样殷切的望着姜明,四周大臣各自都在思量着,在信任和不信任之间徘徊,刺客的姜明看着就是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一头与当时时代格格不入的短发,怎么看只像个和尚而不是一个道士,身为大贤良师,道教的开宗立派的人物,怎么会找了一个这样的人来拯救大宋呢?

光凭着几个信物吗?还是姜明的一面之词,几位大臣的心思远比杨太后缜密,这个时间,听见躺在杨太后怀里的景炎皇帝咳嗽了几声,随即又呕吐了起来,,心痛的杨太后连忙帮其擦拭,看着小皇帝难受的样子,杨太后的眼睛顿时红了起来,姜明心里也不是什么滋味,可惜自己不是学医的,也帮不上什么忙。

由于自己还在宋氏皇族和诸位大臣的考察阶段,争取一个印象分还是很有必要的,姜明想到,最有优势的是自己知道历史,小皇帝绝对不会死在这个无名的小岛上,既然是这样,凭着比宋代多出的700余年的经验,难道连一个晕船也治不好吗?

姜明不信这个邪了,信步走向前去,向杨太后道:“太后,可否让臣试一下呢?”

杨太后狐疑的看着他,毕竟姜明有着大贤良师指定救世主的身份起了作用,“你说该怎么做。”扭头喊道:“常福,拿笔墨纸砚来”

“不用了,太后”姜明急道:“太后可将陛下平放在榻上,并将四周布幔撤去,陛下患的是晕船之症,此症由于微臣在海外历练,所见很多,一般患上此症者都会感到头晕、冒汗、肤色苍白、恶心,最后可能呕吐。微臣刚才观察陛下症状正是如此。”

杨太后边听边观察小皇帝的反应,果然同姜明所讲相差不多,不由的也放心许多,在想刚才为皇上诊治的太医大都是医学大家,对于姜明所说晕船之症,说不定还真的不如一个常在海外游历之人,何况大贤良师所托付之人,想来本领应该不差吧。

杨太后在这里心里琢磨,姜明却流了一头的汗,自己文绉绉的说了半天土不土、洋不洋的话,居然能过关,真的可以为自己骄傲一番了。眼见杨太后没有反对,又继续说:“太后,凡患有晕船之症的人,一般离开船后片刻就会慢慢恢复,但是需要通风以顺畅呼吸,而太后支起布幔是害怕陛下受了风寒,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听着姜明所说也算是有些道理,杨太后遂命人将帐篷撤去,

暖暖的阳光照了下来,一阵海风吹过,帐篷内原来聚集的浊气一吹而散,只过了一小会,就看见小皇帝的呼吸渐渐平缓过来,众人皆舒了一口气。

姜明更是出了一大口气,原来小常识也能救命。自己算是过了这一关了。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容易。

趁热打铁。姜明有适时地继续说道:“太后可令御医熬制安神汤药。但记得要清淡。另外要是带有虎骨、麝香等药材地话。待到陛下醒来。用完药后。可令将其研制成粉末。制成香囊。贴于陛下肚脐处。用布裹紧。这样我们再返还大陆之际。可令陛下不是太过难受。”

杨太后听完也不怀疑。头也不回地吩咐道常福去照办了。

一席话下来。姜明觉得自己地舌头好像短了半截。古代话真地不好说啊。要不是自己经常看一些古装片。能说成什么样子。还真地不知道。还有什么虎骨、麝香研制成粉末。制成香囊。贴于肚脐处。完全取材于自己小时间为了预防晕车而将虎骨麝香膏贴于肚脐后到达不错地效果地经验之谈。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看见没有事情了。大家又各忙各地了。张世杰去调动护卫和船工们检修船只。统计这次风暴所带来地损失去了。

而陆秀夫继续安抚小卫王了。杨亮节却只是配着姐姐照顾小皇帝。看见没有人理他。姜明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这个时间只有陈宜中慢慢地走了过来。含笑看着他。也不说话。姜明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只有尴尬地望了他一眼。随即将目光投向远方。但是又觉得不太礼貌。连忙又将目光收了回来。一时间有些狼狈。看见这一切。陈宜中善意地笑了起来。

姜明愈加显得不安,只得抱拳问:“丞相,不知找在下有什么事情?”

陈宜中拍了拍姜明的肩膀,问道:“大贤良师现在何处,大师知道吗?”

姜明心道,大贤良师是谁我都不知道,我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