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回到城中。属下就请带路之人去喝酒。确实探听到一些消息。”当下。也不隐瞒。就直接将所知道地消息说了一遍。
“漳州有水军?”队长身后突然有人问道。这个时候已经天亮。鸿儿端着一盆水走了进来。看见姜明已经起来正在谈话。于是关上门在旁边很耐心地听着。但是听到此处。也惊讶地问了一声。“这件事情不可能吧。你是否打探清楚了。漳州若有水军。不可能不报知福建行省备案。要不他地粮饷从何而出呢?但要是备案。我们蒲家就一定会知道地。难道叔叔他知道却没有说?”
鸿儿说道这里。自己地脸有些发白了。要是真地像鸿儿想地。那蒲寿庚地心思就没有人能猜得透了。他真地隐瞒漳州地兵力。不是把姜明等人往虎口里面送吗?
姜明笑了一下。走到鸿儿面前拍拍其肩膀以示安慰。然后对那个队长道:“你继续说还有什么消息。”那个队长似乎被鸿儿地反应吓了一跳。听到姜明问及。忙回过神来继续道:“漳州有水军应该是不错地。昨日我与前来引路地牙将攀谈豪饮。醉酒之时。他曾言道。那傅全得张弘范令。在漳州组建水军。先都驻扎在同安县西海地圆沙洲东侧内海中。约有两千人左右。大小船只三十余艘。”
“至于为什么泉州不知道。这个属下就不得而知了。之时听那个牙将说道。他们地一应军需粮饷。皆有张大元帅负责。而也只听元帅之名。甚至连傅全地命令也可以不听。”
姜明不由的烦躁起来,从来到漳州,就没有听到过好消息,摆摆手对亲兵队长道:“你回去吧,好好休息一会,到了晚上不妨在约那人出来喝酒聊天,尽量的探听清楚,看看他知道水军的统领是谁不知道。”
那名队长显然是熬了近乎一夜,听到吩咐,也不再多说话,行礼后离去不提。而鸿儿还正在出神的想着一些事情。回过神来,轻声的问道:“叔叔不会出卖咱们吧?”
看着鸿儿那担心的样子,姜明心里一软,安慰道:“怎么会呢?刚刚帮咱们安排联系好明年和窝阔台汗国的合作反元大计,咱们要是因他而出事,相信蒲家就不要想再去西域做生意了。海都还能饶了他。”
这样的慢慢的安慰着鸿儿,姜明的心里确实突然的一亮,昨天夜里有些想不通的事情,现在隐隐约约的露出一些眉目。
蒲家在固有的历史中立下了那么多的功劳,灭宋、平蕃、通商和一方之治。可以说在为忽必烈平定东南沿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身处偏远,又从来没有走进过大都朝堂。想来应该不会有功高震主之说,那是为什么元廷要发这惊天之怒呢?
而在封建社会,是什么罪责让统治者是深痛欲绝呢?姜明不用多想,张嘴就可以说出来,那就是谋反。只有危害统治者的地位了,才会让他们生出那么大的杀心。但是蒲氏一族,一向是以经商为主,从来没有听说过又如此野心的人物啊,否则,在元朝和南宋拼的你死我活的时候,谋反不是更好,那时候两方都无法兼顾于他,正好可以在夹缝中获得生存,宋元两方不但没有人来开罪于他,而且都会过来拉拢这股势力。
不用等到元朝安稳四方之后再进行谋反,以至于落得抄家灭族的下场。回想起来蒲寿庚当初答应自己去说服海都时的坚决。那时间练姜明自己都不敢相信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只是妄想着那怕海都提前攻打元朝,让忽必烈暂时无法南顾,而为大宋赢得一些时间,那必将也是短暂的。而等待的这妄想的短暂,时间也会是漫长的。
但是姜明却是没有想到,蒲寿庚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个好消息,海都的重视出乎姜明的预料。不但约好明年三月起兵东来,而且愿意书信说服川中蒙古驻军,暂时对钓鱼城做观望态度,这个也就是张钰排除“锄奸队”四处骚扰周边,而安西王却作壁上观的结果。
由此看来,这个蒲寿庚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姜明现在倒是可以肯定,蒲寿庚一定和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最少,也是海都安排在大宋南方的暗中代理人。一直保持着和西域的来往,这样的推断,对于各种情况就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因为一直有联系,所以蒲寿庚才可以这么迅捷的有了结果,还有对姜明等的支持,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海都最后兵败的时候,元廷发现了蒲寿庚和其暗中来往的证据,甚至蒲氏一族一直都在资助海都,所以才引起皇帝大怒,导致了抄家灭族。
但是为什么蒲寿庚宁愿为海都卖命也不愿意效忠于忽必烈呢?稍微一想,姜明随即就释然了。因为蒲寿庚是阿拉伯人,在泉州经商的胡商也大部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而蒙古从成吉思汗开始,为了扩张领土就不断的杀戮,其故乡都遭受元军的毁灭或洗劫,因而从内心来说对元庭是没有任何好感的,何况宋庭对穆斯林可以说是足够宽宏和仁义的。
海都所处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哈尔汗国。渐渐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众多起来。这也是最好的解释了。忽必烈虽然对一切宗教都很宽容,但是他一度恢复了成吉思汗关于屠杀牲畜的规定,这一规定是与穆斯林习俗相违背的。还一度表现出极端反感《古兰经》所强加给穆斯林的那些对“异教徒”发动“圣战”的义务。
想透这其中的关键。姜明的心里一下开阔起来,想到蒲寿庚真的如自己所想一样,恐怕此时也是正在左右为难吧。
大风起兮云飞扬第二十一章漳州行(下)
想到这里,转头吩咐正在犯愁的鸿儿喊柳七伤过来,然后却到桌边提起笔来写了一封信,将自己的猜测打了一个哑谜似得写了下来。折好放在信封内封好。
这个时候鸿儿已经将柳七伤带过来了,刚想关着门出去,姜明却觉得没有必要让鸿儿回避而将其留下,也是让这个丫头知道是什么一个情况的时候了。把信封递给柳七伤,姜明笑道:“我看柳大使者也该会泉州复命了。”
柳七伤满怀不解的望着姜明,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只得接过信件,等候下一步的指示,姜明很珍重的对他说道:“需要你会泉州见一下蒲大人,把这封信交给他看一下,要是蒲大人下定决心的话,不妨建议其这次也走水路,那么大家还有相见的机会,要是蒲大人不愿意,那也只得由他了。你自己判断,不过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当下,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于柳七伤和鸿儿二人知道,加上自己的判断,除了把自己所知道的历史说成是推测之外,原原本本的说了一个详细。当下惊得二人是目瞪口呆。特别是鸿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已经呆了经年的蒲家会有这样的背景。
不过二人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柳七伤言道:“国师放心,我只身前去,事情若是成了便罢,若是不成,以我的功夫,脱身倒是不难。谅他们也留不住我。”说着,脸上露出一种特有的傲气。鸿儿知道他这个二师兄的功夫,也随着点了点头。
姜明道:“那你今天就去和傅全辞行吧,不过可能也是见最后的一面了,为贪生而叛国之人,是留不得的。辞行之后,即可返回泉州,蒲大人若能襄助,请他务必说服唆都一共乘船而来,到来的时间能够拖延至九月二十五为最好,那时,我们在漳州就可以做更多的准备,若是蒲大人为难,则寻舟直奔澎湖,在那里等我赤红军侯将军,执我手令命他严加戒备。”
“不过进行此事,要注意夏璟,有调遣泉州军队之权的田真子、林纯子,泉州世家的颜伯录,还有其手下孙胜夫、尤永贤、王与、金泳等。万万不可在事情没有明朗之前泄露消息。”
柳七伤点头称是,遂告辞前往招讨使府。走后,鸿儿在一边有些担心道:“我虽为蒲家义子,但总是大宋之人,公子不可为在意我的想法而大意才是。不若鸿儿和师兄一起前去,也好有个照应。再则,说不定义父看在我的面子上,会襄助于我们。”
姜明心里一笑,此时的鸿儿可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冷静,所谓的担心则变果然有他的道理。柔声的安慰道:“不用担心,其实蒲大人在宋元鼎革之际叛宋仕元,虽然主要是为着自身的利益,但从侧面上使泉州港得以幸免战争创伤。无论对大宋的是非功过与否,至少是对于泉州城是有功劳的。上次降元,想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而这次也必会权衡利益。”
“我之所以这样做,也并非全无道理。你想风声他已经放出去了,那海都方面都知道我大宋的情况,若是此时我们全军尽墨,对于海都反攻大都之行会有多大的麻烦,那个时候会不会将怒火撒于其身上还未可得知,但是据我估算,至少对于蒲家在西域的生意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他是很明白的。”
鸿儿平时很聪慧的模样不见了,只是露出一些不解的迷茫。其实姜明有很多话还没有对他说,从七百年后穿越而来的他,从世界各地的历史上都可以看到,关于宗教狂热分子对于胜利希望的渴求。是鸿儿怎么也想不到和理解不了的,这个也是他的信心所在。
洗漱过后。姜明还没有出门。就有人来到了客栈。经过密谈。知道陈吊眼一部五千余人。竟然已经悄然赶到了赤岭附近。只距漳州五十余里路程。而且那里是畲族人地聚集地。安全和隐蔽性是无庸质疑地。只是等待着姜明下令。此次也已经潜进漳州城三百余人。都是在城内纷纷投靠亲属。随时等待攻城地那一刻。
姜明也讶然陈吊眼地速度之快。不由地也放心很多。按照原定地计划。义军会在三天之内陆续潜进城大约千余人左右。然后就是占领漳州地时候。吩咐来人回报陈吊眼。在不惊动元军地基础上。加快进城地速度。早晨知道在鼓浪屿还驻扎有元军两千地水师。不得不让姜明未雨绸缪。加快一下计划地进程。
然后。就装作一副进货地样子。在漳州城领着看似柔弱地鸿儿。还有几名剽悍地保镖在加上闲逛着。观察一下漳州地城务民风。对于以后下手也会方便很多。
九月十八。在姜明所经历地历史中应该是中国人比较难忘地日子。使他又想起了出使日本地文壁等人。现在也该在日本四处奔走。虽然就算再过七百年。也不一定会发生所谓地日军侵犯我中华之事。但是对于这个爱吃生食地野蛮国家。姜明仍然是从心里地愤恨。
但是此时此刻。他却没有这个心思。因为他要宴请漳州诸位官员。以答谢这几天来地照顾。顺便辞行。宴席是在晚上开始进行地。地点就是漳州城最大地醉仙楼。前一天姜明就派人遍洒请帖。几乎是官员大小不论。只要是派地上品级地。另外还有一些乡绅名士。也在被请之列。
醉仙楼当然是被姜明包了下来。不过里面地无论是厨子掌柜。还是侍者歌女。都暗暗地换成了陈吊眼地手下。还未天黑。沿街两侧。就已经是人流如潮。各色人等都有。纷纷竞现着神通。
但是仔细看去,无论是讨食的乞丐,还是沿街叫卖的商贩,就连摆摊打卦算命的先生,闲逛的浪子,都是神不属己,偷偷的窥视酒楼的动静。
近晚时分,醉仙楼里大摆宴席,好不热闹。全城的士绅名士和漳州城的大小官员将领,除了极为不情愿留下执勤之人,都被请来赴宴。面对着一介豪商的刻意奉承,在宴请之前承诺的海外珍馐。任谁都不曾疑心,一个个都是兴致勃勃而来的。
漳州招讨使傅全虽是客人,但是此次宴请是由他而起,感到十分的受用,亲自迎宾,给足了各界人士面子。但是他没有注意到姜明那笑容可掬的脸膛之上,一对浓眉下的双眼,充满着杀气,可正在欢乐气氛中人们是不会在意的。
宴席同平常一般无二,只是排场大一点,侍者也特别多。酒宴开始了,端坐高台之上的主人客气地站了起来,举杯向大家敬酒。全体客人,也都端杯肃立。在他们干杯过后,随着姜明转身登上三楼的雅间之后,厅里骤然从门口或者窗外冲进来队队兵丁,将他们用刀枪团团逼住,那些赴宴的人顷刻间都成了阶下囚。
走上三楼的姜明,此时正忙着和在那里等候开席的傅全说话。除了鸿儿在身边坐着,陪同傅全的还有漳州万户府知事阚文兴。除了四人外。他们的亲兵随从都在外边伺候着。
姜明听到外边的几声响动,会意的制止了正想喝问外边什么事情的傅全,笑道:“傅将军、阚知府,你们二位一直在漳州经营,现在学生有一件事情,百思不得要领,但是事关漳州,又不得不问,不知大人可能为学生解惑否?”
傅全和阚文兴心里很高兴。也不疑有他,为了表示其中的关系密切,也为了交好一位富商吧,自然很想施展一番。忙道:“我等在漳州足不出户,哪能有你郭老弟常年在海外见识广阔!不过漳州之事,只要你问,我们能解决的,一定会尽力。”
姜明大笑道:“那肯定能解开学生的心结了,因为学生问的是漳州军政之事,正是二位的长处。”
傅全两人听了虽然很高兴,觉得漳州军政二事确是自己两人的强项,但是事关机密,就不能不矜持了。阚文兴抚着颔下灰白的胡须,问道:“怎么郭贤侄对于政事感起了兴趣。那就要看你所问何事了,能够让你知道的,老夫一定会为你解答的。”
姜明正襟危坐,脸色沉重地说道:“如今大宋国事危急,社稷即将不保,不知道二位身为大宋之人。可愿以漳州之地,全我大宋河山气节否?”
傅全和阚文兴初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猛的坐起来,指着姜明道:“郭公子是什么意思?莫不是蒲大人派你来试探我等?”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还不敢相信蒲大人介绍过来的,竟然是一个抗元之人。还道是元廷派来试探他们的。
鸿儿的手腕一翻,一柄短剑拔出剑鞘,直指二人,阚文兴下了一跳,一下子坐在椅子上,大声呼叫来人,而傅全却是武将出身,那里把鸿儿这个丫头放在眼里,轻蔑的笑了一声,道:“就凭你这个丫头,能耐我何?还不快说出你们所为何来?”
姜明和鸿儿还没有说话,门帘一响,走进一个人来,吊白上翘的双眼让傅全酒意顿消,来人大笑道:“丫头片子不行,那么本将军呢?”
“陈吊眼?”傅全倒吸了一口凉气,道:“你怎么会在城里,你们什么时间进城的?”嘴里说着,往腰里摸去,可是却拿了一个空,此次赴宴而来,那里会带什么武器,看见陈吊眼如此嚣张,外边的形式也肯定被完全控制,只得颓然坐下。突然转过头来,大声问姜明道:“你到底是谁?”
姜明笑而不语,也不搭理他。转头问陈吊眼:“陈将军,事情可都妥当了?”
陈吊眼走过去,将正缩在椅子上发抖的阚文兴提将起来,丢在一边,躬身朝姜明一礼道:“依钦差大人所料,漳州城现在已经在我大宋的手中了。”
大风起兮云飞扬第二十二章着急的唆都
蒲寿庚终于决定要走水路前往广州,这个决定预示着他这次要彻底的和姜明站在同一条阵线上,而且是要公开的造反了。为此,对于如何应付唆都,他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首先唆都是正宗的蒙古人,蒙古札剌儿氏,自从元军攻破福州,行朝飘零海上后,唆都就升任福建道宣慰使,行征南元帅府事。最后率兵又连下建宁、兴化、漳州、潮州,进参知政事;左丞,行省事于福州。遣使招渝南海诸国来朝,许其互市。和蒲寿庚的品级基本相同,但是从血统上反而优于蒲氏。此人骁勇善战,又兼残忍好杀,本来由于在兴化军屠城之事,惹的忽必烈不快,但是还是被元廷朝堂之人保下,又因东南一带素不安宁,所以命他在福州镇守。
此次派唆都前往广州助战,从一定的程度上也表明了元廷对于非蒙古人将领的不满,兼有督战的意思,对于这次的降罪立功,从新获得皇帝的信任,唆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要是让他自己做主,就恨不得什么也不管,只带飞骑三千,去杀他个血流成河。但是偏偏又让他从海上押运战船和粮草。在福州时,已经是不顾皇帝的再一次不高兴,开始强取豪夺。利用不少血腥的手段以极快的速度将战船凑齐。军士准备妥当,待到粮草一到,就马上启程前往泉州。
谁知道到了泉州,蒲寿庚却在那里拖拖拉拉,急的唆都更是满嘴起泡。要不是皇帝一再告诫要礼待此人,说不定唆都还会做些过分的事情,杀人的心都有了。
不过见到了蒲寿庚还是要着急的催促。由于对方满怀心事,对于他的口不择言倒是没有放在心上,终于有一天蒲寿庚前来府上找他,才大喜过望,以为一切准备妥当,马上就能启程了。
谁知道蒲寿庚又是以泉州事物繁忙。还要将军宽限几日,待到月底一定可以出发。唆都当时就发飙起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这次元廷让他前去广州助战,在他的眼里,简直是白送了他一个功劳。在其眼里,现在的宋人就是不堪一击,何况只是那一点地方,已经汇拢了二十万大军,自己要是去的晚了。恐怕连宋人的骨头渣也找不到了。
但是蒲寿庚为其解释,泉州还有众多南海诸国的商贾和使节需要接待,自己是实在走不开,人力有限,在短时间内准备二百艘战船已经是竭尽所能了,还要为这些配备水手船员,而且自己还要备人备船前往福州押运剩余的粮草再去广州,满腔的艰辛也是有苦难言等等。
唆都虽然不管这么多的事情,但是听到蒲寿庚如同哭诉似得向自己诉苦,自己偏偏对于行军打仗很是在行,但是对于一方政事却是颇为糊涂,在福州时,就经常依靠王积翁等本土官员治理地方,自己只顾带领大军四处平叛,听到蒲寿庚这样说,倒是真的不敢乱下判断,只得追问到底会何时启程。
谁知道蒲寿庚话锋一转,开始隐晦的提唆都喊起委屈来,说将军本为马上冲锋陷阵之勇将,却被遣做运粮之用,真的是为将军的大才而不平等等。这唆都本来就是一个桀骜不驯之人,在南下之初始,听命于阿术,后从于伯颜,最后手董文柄节制,但是只从在福州就任以来,似乎已经没有人能约束着他了,听蒲寿庚言下之意就连他这样的莽夫也能听得出来。怎么能让他忍住不怒,随之也抱怨起来。
两人对头相互诉苦一番之后,蒲寿庚试探着说道:“咱们要是能换一下就好了,大将军可率骑兵直驱广州,在您的统领下,那南宋流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