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了自己无数个理由,鸿儿那僵硬的身体才慢慢的柔和下来,但是姜明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只是默默的从后面拥抱着她,看着远处燃放的烟花。
“今天,就算是我的生日吧。”姜明不知道怎么想的,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日,他只知道按照阳历算,自己是四月十五号的生日,但是转换成农历,他就不知道自己是那月那日的了,从回到宋朝以后,也没有想到过这一茬,但是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在这个场景说出来了,可能是为自己刚才的一时冲动抱着鸿儿找寻一个借口吧。记得很多无聊的电视剧中都是这样的。
“生日?是什么?”鸿儿任由他抱着,也只能装作没有在意的模样,但是听到姜明这样说,还是有些奇怪的问道。
姜明这才想起来,生日这个词,应该现在还没有吧,想了一会,解释道:“就是生辰,也就是说我是在某年的这一天出声的。”
鸿儿这才明白,有些羡慕似的说道:“那真是很巧啊,在大年的第一天出生。”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接着说:“我是三月初四的生辰,再过三个月我就满十八岁了。”
还没有等自己说完,鸿儿的脸色已是一片枣红,随着一亮一黯的焰火变幻着,煞是好看,可惜姜明此时再她的背后,没有留意到。
其实还有一件事情,姜明不知道,一旦女子和你论及了年龄,那么就是暗示你可以娶她了,但是此时姜明那里能想到这么多,只是轻轻的“哦”了一声。
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话语,鸿儿不由的感到有些失望,但是再往深处说,虽然鸿儿一向以江湖儿女自称,但是也没有勇气再越过雷池半步。
不过还是小心翼翼的问道:“你还没有说过你今年多大了?”
问完之后,已经是不敢抬头,要是陈宜中这些老狐狸在一旁,就可以听出,鸿儿这是又一次的暗示。但是偏偏遇见的是姜明。
听到这个问题,鸿儿感到姜明的身体似乎也僵硬了一下,就连在耳边的呼吸也好像窒住了一般,有些奇怪。鸿儿将眼偷的飘向姜明,却看见他的双目中露出迷茫之色。
“是啊,我今年算是多大了呢?”在心里姜明不断的问着自己,自己算是七百多岁,还是算是负七百多岁,想到这个问题,他自己也不好做出回答。
但是随即释然,考虑那么多做什么呢?松开环抱着鸿儿的双臂,走到她的对面,看着鸿儿,眼里的迷茫之色已经消失,不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笑意,抬起手来为鸿儿拨开被海风吹到额头的刘海,道:“说了你肯定也不相信,我今年才一岁。”
鸿儿当然不相信,不满意的皱起了鼻子,心里的失望,已经被方才姜明为其拨开头发的温柔驱散,当下也不再追问。只是害羞的垂下了纤细修长的脖颈,让姜明看到的只是那鬓角一片淡淡的鹅黄。
姜明没有再下一步的动作,因为在这个时候,远处传来一路奔跑而来的脚步声,还有就是大叫“国师”的声音,心里虽然无奈,还是将身子转了过去,看看究竟是谁来找他。
来的是一个宦官,一路小跑着过来,说是皇上想念国师了,在四处哭闹着寻找国师的踪影,太后请国师快些回去。
姜明有些无奈,但是小皇帝今年不过才八岁而已,按照古代的说法,应该还是虚岁,实际年龄应该只有七岁,喜欢和一个人玩,那是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情。只得怏怏的和鸿儿一起,朝燃放焰火的地方走去,一路上,却是紧紧拉住鸿儿的小手,再也没有松开。
回到圣驾仪仗之处,老远就听见小皇帝哭闹着要寻找自己的声音,不由的好气又是好笑。
快步走到御案旁边,小皇帝赵看见姜明的来到,竟然欢呼一声,扑进了他的怀里,手里拿着一块糕点,讨好一般要姜明吃。
然后抱着小皇帝,乐呵呵的坐了下来,指点着焰火让他看,引得小家伙咯咯直笑,杨太后也没有说什么,看见皇上那么开心,她心里也是十分高兴。
不过,在一旁喝酒的陈宜中却发现,正在和张镇孙相谈甚欢的陆秀夫,脸上却露出不愉阴霾之色。(—://。。)
大风起兮云飞扬第五十三章最好的防守
祥兴二年正月初二,刚刚撤去广场上的一片狼藉,湾府政院大厅内,新年的第一次朝会开始了。
和往日不同的是,在小皇帝的坚持下,姜明虽然也是站在下首,但是位置却靠近御驾,甚至还在陆秀夫和张镇孙等人的前面。只是在小皇帝的旁边站立着。
姜明虽然出身于七百年后,对于这些礼节并不是太在意,但是作为逾制,首先就遭受到以陆秀夫为首的百官反对,他看看自己所处的位置,似乎和自己所看的电影电视剧里那些权臣所站立的位置差不多。似乎真的有些不妥。
但是只要离开,小皇帝立刻就脸色大变,哭闹不休,百官对此也一筹莫展,只能反对之后了事,总不能看着皇上在朝堂之上又哭又闹吧。那样的话,似乎与礼制更加不合。
不过现在的形式,从表面上怎么看,都是皇上临朝,主政的却是杨太后和姜明,这是他们心里最感到别扭的地方。
但是朝会还要进行,就不能计较那么多,可能皇上年龄再大一些,就会好了。
百官是这样想的。
随即就是朝议,新年的第一天朝议,主题有三个,第一,崖山大将军那里孤立无援,该如何去救,第二,就是蒲寿庚该如何安排。第三,是追封文天祥的事情。
姜明虽然回到宋朝之后,参加国几次朝会,但是还没有像这样正式的体会过,当陆秀夫宣布朝议内容时,他才真正的感到一种无聊,甚至有一种想拂袖而去的冲动。
除了第一个议题有点意义之外,另外两个议题简直是无稽之谈,现在什么时候了,还要讨论那些无聊的问题吗?
文天祥只是失踪。在很多人地眼里已经是葬身大海之中。但是现在就宣布死讯。不是对军心、民心地一大动摇吗?
还有蒲寿庚该如何安排。听这个话地意思。就有追究蒲氏前年地泉州之祸。但是怎么追究呢。蒲寿庚就算是现在依附大宋。说一句实话。也会任人鱼肉地。否则这次新年。姜明邀请其过来。都被以泉州防务繁忙为由拒绝。
第一个议题还算是有点意义。总之来说。保留大宋地每一分力量。以后复国都会多一些臂助。无论从张世杰这次任由他带圣驾来台湾。还是为以后地抗元做打算。姜明都是十分赞同援助张世杰地。
但是一言不发地姜明。渐渐地听出一些门道。
这些士大夫们竟然说现在大宋兵精将广。并商议着让姜明领军出征。和大将军汇聚在一起。开始展开大面积地反元军事行动。
听着一个个书生在那里高谈阔论。姜明地心里不由地就有些感慨。怪不得自己从后世地了解中。说道“士大夫误国!”很多人都是咬牙痛骂。
看来真地不能由着这些书生在这里纸上谈兵了,心里现在更是了解张世杰的大权独揽,由着这些书生来的话,还真的让大军茫然无措了。
姜明虽然这样想,但是却是一言不发,只是在那里默默的听着,虽然只是回到宋朝一年的时间,但是经历过那么多的阵仗,也会让他成熟了很多。
学会了去聆听,学会了去分析。更加学会了一些不做意气之争。耳朵里听着大臣们的讨论,心里却在思索着下一步会发上什么事情。
按照自己所知道的历史,要是元军不知道圣驾已经迁移地情况下,会在本月的十五正是攻击崖山,在下个月的初六或者初七战争结束,结果当然是宋军全军覆没。
自己就算是率领大军前去支援,经过一番苦战,只能将元军在广州的水军拼的一干二净,那么自己接下来面对的将会是元廷从北方来的各股军队的攻击,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形势还是不妙。
若是元军知道崖山已经没有行朝的存在,那么自然目标也会转移到台湾来,那个时候,自己将会面对从西面崖山回归地元朝水军和北方新派遣的元朝水军地两面夹击,还是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台湾的人手本来就不够用,按照那样打下去,只能会是越打越少,永远也到补充,而元军却是可以举全内陆之势攻击台湾,就算是攻占不了台湾,光是拖也会拖死台湾的发展。
总结一下自己的兵力配置,赤红军本来地五万人,在金门阻击战中,损失了近一万士卒,自己又分出了一万士卒卫护鸡笼山,总算陈吊眼那里有一万余的士卒和近二百艘地战船,再加上从崖山苏刘义和陈宝带来的近一万人,算是补充满赤红军地编制序列,但是自己对于除了侯强等人的使用比较放心外,苏刘义和陈宝谁知道会不会阳奉阴违,特别是哪个陈宝
己所知地历史,最后还是投降元军了,自己不能不。
要是文天祥部在前些天能够顺利到达台湾就好了,有偏偏在路上遇见范文虎的大批船队,迁移队伍被冲散了还不说,就连文天祥的水军也不知所踪,他的破虏军加上破潮军可是有近四万的人马啊,就这样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中。
否则现在人手会宽松的很多,姜明是这样想的。
至于像是蒲寿庚的安置还有文天祥的追封问题,可能只有这些书生才会在这个当口提出来,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来讨论。他们不会难道以为大宋现在已经算是复国完毕了吧。
不知不觉,任由诸位大臣在朝堂上讨论了一上午,不要说姜明有些不耐,就连杨太后抱着小皇帝赵,在御座上也是呵欠连天,但是由于是新年的第一天朝会,不得不参加,不能失却了君臣礼仪。所以一直在坚持着。
姜明转眼看看小皇帝赵已经是左顾右盼的,当看到自己时,竟然露出一副想哭的模样,连忙对他做了一个鬼脸,然后摆摆手,示意杨太后和小皇帝在耐心一会。
随即,就大步走上前来,昂声问道:“诸位大人,晚辈乃是后学末进,本来不能和诸位大人共商国事,但是承蒙皇上和太后抬爱,能立于朝堂之上。方才一直在耐心的聆听大人们的教诲。但是晚辈有些建言,不知道当说否?”
朝堂上暂时熄住了熙熙攘攘之声,由陆秀夫牵头回道:“国师有什么话不妨直言,大家可以商议一下。”
当下,姜明就将自己刚才心里所想,委婉的说了出来,并言道,自己建议先考虑稳固台湾防线和崖山大将军的安危,而蒲氏一族的安排和文大人的追封之事,不妨先搁置一下,待到以后再议。
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在泉州还要仰仗蒲氏提供内陆情况,蒲氏一族,由于经商的原因,情报来源颇为快捷和准确。比如说这次的元廷水军南下,就是蒲氏率先知道的。现在对于蒲氏,只能安抚,不能问罪。
第二,文大人生死未卜,现在追封,有些仓促了点,就拿当初行朝追封他姜明一样,到最后姜明的出现,确实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尴尬,还不如遣人去南洋一带,寻觅的准确的消息,再做打算也不迟。
对于姜明的提议,本来朝堂上就正在争论不休,有着两种看法,其中不乏有何姜明同样见解之人,见到姜明如此表态,不由的心里大喜,还道是自己获得国师的支持,一时间士气大振,连番赞同之下,顿时让反对者暂时无话可说。
但是对于姜明前往营救张世杰一说,却是再陆秀夫的带头之下,呼声颇为一致,大家都一致建议由国师统兵前去救援。至少也要显示出很强战斗力的赤红军前去支援大将军,这样才能显示出国家对于大将军的重视。
意思就不得而知了,姜明却是心里连声冷笑,昨天焰火结束后,陈宜中连夜去见他,说的果然是不错。
陈宜中言道,由于皇帝对姜明的亲昵,已经引起了一些大臣们的戒心,在大宋,有兵权的官员一直是备受戒备,这个是太祖皇帝传下来的规断言道,朝会之上,诸位大臣肯定要想方设法将姜明调出台湾,不让其在行朝形成势力,也为诸位大臣顺利接掌台湾留出时间。请他小心一点。
既然有陈宜中这个官场油条事先提醒,姜明自然是有所准备,本来还是想着后世的民主,看来,至少现在不行。
陈宜中建议,模仿大将军的做法,牢牢的控制着军队,然后打压朝堂上的各方势力,争取还是大权独揽比较好一些,否则任由这些士大夫按照祖训或者是书中的治国之道执行下去,再好的局面也会变成颓势。
姜明冷眼观察今天官员们的所作所为,什么蒲氏的安置,什么文天祥的追封,都是拿来作为借口的挡箭牌,真实的目的就是,要么他姜明远离台湾,要么就是将其的嫡系调出台湾,不要妨碍他们文人治国。
当下也不说破,因为说破了也没有用,这些士大夫会找出更加光明堂皇的理由来推诿。笑了一声,扬声问道:“诸位大人都是饱学之士,最好的防守是什么?不知道各位知道吗?”
朝堂众人一时有些沉闷,说道四书五经他们是知道的,说道行军打仗,他们却是有些棘手,于是,有的说是强大的国势,有的说是兵精粮足,有的说是民心拥戴,反正是众说纷纭,眼看又要形成争论之势。(—://。。)
大风起兮云飞扬第五十四章筹谋
年汉尼拔带领迦太基军队远征罗马,手下多次劝告迦太基软弱的防御阵线,他在自己的战记中写下“最后的防守就是进攻”,最终他的理论被罗马人领悟,并以次打败了他,罗马屡尝败绩后只好大军压近迦太基,迦太基在几场小败后召回“不败将军”汉尼拔,最终汉尼拔战败。
这个道理基本上和古代的“围魏救赵”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让朝堂上众人回答出来,也算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了。
看着正在各抒己见的群臣,姜明知道很难有人说出来真正正确的答案。示意陆秀夫制止了朝堂之上的杂声。
对大家说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当下,又把现在前去援救崖山的利弊说了一下,尽管是知道众臣心里也许是不以为然,但是该说的还是说了一遍。
言道,现在看着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却也包埋着许多的弊端,就是大家都已经经历过太多的刀兵之祸,现在到了安全的地方,可能会有所放松,甚至有的人就想在这台湾安家落户,开枝散叶,不思收复大宋山河了。
还有,就是在内陆各地的百姓,都在努力的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大宋皇朝的日渐凋零,他们的勇气和努力也在不断的消退,再加上元朝皇帝忽必烈那可怜有限的怀柔政策,正在消磨着大宋子民的抗争意志。
所以,只有不断的进攻,才能激起民众百姓的血性,而单纯的去援救张世杰,所打的还只是局部的战斗,在元廷和那些汉奸地刻意隐瞒之下,百姓是得不到很多的消息,而负面的宣传,却是接踵而至,不断的冲击着大宋子民的信心。
所以应该以不管的进攻来打击蒙古鞑子的嚣张气焰。姜明建议,发出皇上明诏,由陆秀夫等群臣针对忽必烈所颁布地《下江南檄》,起草《大宋讨伐蒙古檄文》,并通过各种渠道颁布全国各地,号召有志之士遥相呼应。
同时,姜明会调动各方战船,统一管理,以供自己调配指挥,在保证台湾安全的同时,沿海岸一路往北,讨伐沿海之城,有泉州开始,兴化、福清、长乐、福州和怀安都在大宋赤红军的攻击范围,现在东南沿海地区元朝水军基本上仅能自保,要是连自保地水军也能将其消灭的话,那么茫茫的海疆,就会是忽必烈地噩梦。
至于攻击方法。就不属于朝政议论范围。不在这里多加讲解。也是为了保密军情。另外。由于兵源紧张。希望百官能够同心协力。除了将自己所属地家丁、护卫暂时交与军方统一训练和指派作战任务之外。还应该严格配合和遵守台湾地抽丁政策。发动能上战场地亲属子弟为国效力。违反者。当以叛国之罪诉之。当然。这些百官地亲属子弟赤红军可视其能力给于适当地职位和责任。不使其与一般兵卒上战场厮杀。
至于台湾地治安交与乡军负责。护卫交与赤红军负责。施行军、政分家地原则。严格操作。表明了他不染指于朝政。而百官也不要染指军权。
姜明地这一手。一时搞地百官有些措不及防。本来想着姜明地年龄小。纵是有些见识。但是对于官场倾轧也不熟悉。比在官场上浸染多年地张世杰好对付。所以开始并未将其放在眼里。只是拿着国家大义地名誉来迫使其离开台湾。那么不用多久。自己就会在台湾建立各种利益势力。然后用来牵制姜明。
但是。姜明所提出地这些。不但完全把他们染指军权地希望破坏地一干二净。而且反用国家大义。来迫使百官以及各方势力交出手里残余地武装。更有甚者。还要将他们地亲属子弟招入军中。说地是为国效力。谁能敢保证姜明没有拿这些作为人质地想法呢?
马上就引起了百官地反弹。但是姜明好像早有准备一样。坚持自己地意见。不再动摇。最后还得到了杨太后地极力支持。当然。这个支持也是有代价地。就是台湾所保留地军事力量当中。必须有三千禁军供杨亮节驱使。以卫护皇室地安全。直接向杨太后负责。
百官从这一点看出。敢情说杨太后和姜明早就达成了默契。已经由不得他们做主了。更何况。在台湾。基本上都是姜明地原始势力范围。百官都是初来咋到。就算是手下有些武装。但是在大军地眼里形同儿戏一番。
然而就连着一些武装,姜明也要剥夺走,百官那里肯依从呢?
姜明遂以大义胁迫,在展示了自己
之后,百官也没有办法,争论了一天,杨太后和姜应每家可保留最多十人的护卫家丁,其余全部在征召范围之内。
再也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个也是陈宜中教授与姜明的,言道,宽一份就等于宽十分,留一隙水决堤。
另外,在台湾,百官应该各司其责,努力发展内政,完善各种官制的同时,抓好农业发展,以保证大军北伐所需。
陆秀夫和张镇孙等人此时目瞪口呆的,听着姜明发号施令,怎么着也好像又是一个张世杰的出现。有种刚出狼窝又入虎口的感觉,不过比之在崖山更为糟糕,在崖山时还可以离开归隐,来到了台湾,连躲藏的地方都没有,岂不是令人十分无奈吗?
不说他们无奈,其实最无奈的应该是姜明了,这个结果,也不是他想要的,但是如果不集权,朝廷上下还是一团散沙,就像陈宜中说的一样,不趁着这个机会统一思想,难不成还摆一只虱子在头上吗?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