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葬宋-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名字;叫“横琴岛”。

横琴岛原有大小二岛组成。据传说大横琴东面地水潭中。早年有佳丽沐浴其中。所以大横琴又叫“仙女澳”;而在小横琴岛。相传有一位青年礁夫。远远地看着两位仙女。结伴在坑池边玩耍嬉戏、年轻人经不住诱惑。正欲上前搭茬。忽然二仙女化作了两块煞似鲤鱼地巨石。后人雅称为双鲤石。故小横琴又名“双女坑”。也称“谢女侠”。时至今日。沧桑巨变。双鲤石风景依然。

美妙们地传说增添了横琴岛地诗情画意。特殊地地理位置。和天生丽质地自然环境。使横琴岛成为不可多得地仙境一般地动人画卷。

从书上姜明好像看到过这么一个传说。

就这样想着走着。沿途看着风景。这个地方姜明几年前来过。不。也许是应该说700多年后来过这个地方。那个时间远远没有现在这种返璞归真地美丽。被破坏过怎么被人力修整也脱不了那种俗气地感觉。哪有现在看着漂亮。

不知道700年以后自己还会不会来到这个地方,甚至还会不会有自己这个人存在。

姜明失态的愣在那里,前方站着一群衣衫褴褛的人,正在争论什么?

“将士们是够英勇的了。只是怎么搞的却败了!”

“什么怎么搞的?就是主帅没能耐嘛。不是指挥上的莽撞,何至于中敌人的计,让我们挨了一场暗箭。”

很多人同意这种分析,但他不解的是张世杰身经百战,又指挥过许多大的战役,何至于如此莽撞。便说:“大将军不是打过许多胜仗吗?这次是怎么的了?”

“他打了什么胜仗?数数吧,鄂州之战、焦山之战、泉州之战,再加上这次的古塔海战,全都是大败仗。”

“不是郢州的守城战斗他打得很好,把伯颜都镇住了吗?”

哼了哼鼻子,有个看似读过几年书的人说:“这倒不假。大将军倒是勇敢的,也对我大宋忠心不二,就凭这两点,以郢州之险,把个小城守住了,叫伯颜莫可奈何。只是他没有大将之才,何能指挥大的战役,这才逢大战他必打败仗。别看文天祥大人是个文人,倒是大将之才,他胸有全局,用他来统帅大军,再加上我们这批战将,保险会打胜仗。”

提起文天祥,有人不禁问道:“听说原来是要文大人做右丞相的,是文大人不肯,坚决辞了。这是什么原因?”

“还有什么原因,难道你还没有看出,那个逃跑丞相(陈宜中)只知道逃跑,坚决要抗元的文大人能跟他搅在一起吗?”

担心话多有失,有人出来劝道:“大家小声点,让官府的人听见了就不好了”

没有做声,也没有再往前走,不用上去了解,姜明就知道是人,就是和朝廷一起远走海上的“义民”。所谓“义民”也就是“遗民”的拟音。也就是指沦陷区的老百姓。不堪忍受蒙古人的欺凌。或者不甘心手蒙古人的统治而自愿跟随朝廷行动。寻找新的希望。

“一群可怜人。”姜明心里嘀咕着,慢慢的回过头来,不忍心再去惊扰他妈的美梦。

身后留下一片“要是文大人带领我们,就一定会把蒙古人赶回沙漠的”的议论声。

这个时间,姜明早已经把道袍换去,换了一缕青色长衫,不过扳指仍然戴在手上,匕首插进了靴筒中,用软布固定。

现在除了头发短了些,还有眼里的缕缕苦痛之色外,已经完全和宋人没有区别了。向旁边走去,远方的“义民”看了看他,并未在意。

换了一个方向,一会儿就走到了一个悬崖旁边,眺望着远方的海天一色。风呼呼的吹着。姜明一时间痴了。

一会儿,从暗处走过来一个身穿侍卫服饰的人,悄然向他走来。

正文第十五章郑虎臣没死

这人走到他面前抱拳道:“姜先生,山上风大,小心安全。”

“你是?”

“小人郑节,是丞相府侍卫统领,是丞相大人命我来保护姜先生的。”

“丞相大人有心了!”姜明淡淡的回答了一句,心道:“难不成还怕我逃跑,特派人来监视我的!”

“姜先生多心了,”这个郑节好像看出点什么,解释说道:“丞相大人说,姜先生乃大贤良师所说之人,您的安危非常的重要。吩咐小人,宁可自己的性命不要,也要保护姜先生。”

姜明发现这个郑节倒是很有意思,扫了他一眼,饶有兴趣的问:“你跟随丞相多少年了?”

郑节也不回答,只是歉意的笑笑,姜明见状也不追问。

这时有侍卫过来请他们回去,说是大军要起拔了。

原来当时的殿前的大臣们,包括陈宜中、陆秀夫及张世杰都忧心忡忡,一时想不到御敌之策。恐现在冒然出去遇见刘深等元军。为了保护皇帝和皇太后、卫王等人的安全,准备从大横琴移徙小横琴谢女峡的双女坑附近驻跸。暂时整顿军务,修养生息。

回到暂时的皇帝行营,看见大家正在准备行装,姜明和郑节径直往陈宜中住处而去,姜明心里听到准备去双女坑附近,虽然自己现在不知道是什么的样子,但是好像没有什么关隘能守的样子,总觉得有些不妥,但又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

此刻应该是起身迎敌,而不是再次退避三舍吧。

陈宜中正好在自己大帐内休息。正在看着白花花地帐篷墙壁发呆。看见姜明进来。为掩饰自己地尴尬。忙自嘲道:“呵呵。老夫正在想。这仗打下去。马上我们要变成蒙古人住帐篷。而蒙古人却住进了我们地城市。真地是令人感慨万分啊。”

“丞相大人说笑了。属于我们地东西。我们早晚要拿回来地。”姜明违心地说到。他也不知道怎么安慰这位落寞地老人。

陈宜中眼睛一亮。迅速站起问道:“贤侄也认为我们最后一定会收复失地。光复我大宋山河吗?”

姜明见状愕然。想不到四十多岁地陈宜中竟然是那么容易地激动。看见陈宜中地眼神一黯。连忙装作不满地样子。道:“难道丞相大人连这点自信都没有吗?”

陈宜中跄然一笑。不语。

指了一下旁边地椅子。示意姜明坐下说话。自己也慢慢地坐下。

等到陈宜中坐稳并看向他时,姜明才慢慢的走过去坐下,试探着问:“晚辈有些事情,想请丞相大人解惑,不知大人可否指点一二?”

陈宜中沉吟了一下,转头对郑节到,“吩咐护卫暂时不要让人过来打扰。”顿了一下后,又说:“安排好后你也过来一趟。”

姜明心里有些奇怪,但也没有多问。

没有等到郑节回来,陈宜中就淡淡的说到:“你有什么就说吧?”

“现在大军为何要从大横琴移徙小横琴谢女峡的双女坑附近驻跸,朝廷的原意不是去雷州半岛”忽然觉得自己好像说错话了,连忙打住,稳了一下神,继续道:“朝廷不是要前往碙州,再图光复大业吗?”

“看丞相现在主领国事,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何今日总是愁眉不展,心中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陈宜中不露声色,只是低声“唔”了一声,就没有发出声响,示意讲明继续说下去。

姜明见陈宜中不出声,至少继续说:“朝廷正值危难之时,应该上下同心,才能其利断金,为何现在朝中上下,政见不一,而且朝议夕改。没有明确方向。这样什么时间才能完成光复大业,还我打好河山呢?”

陈宜中叹了一口气,不答反问道:“以贤侄只见,可知其因?”

“皇权”姜明肯定的答复道。“解决危难的最佳途径就是扶持天子,最大限度的增加皇权。天子高高在上,君威凌驾于天下,才能达到政见统一,众人齐心。即使如元人战力再强,亦不能祸乱天下。”

“好见解。”门帘一响,走进来一个人来,正是丞相府护卫统领郑节。

“大宋有今日之祸,不是因为蒙古人,也不是因为首鼠两端的逆贼,而是因为皇权衰落。皇权衰落的原因不是贾似道造成的,也不是蒙古人造成的,更不是逆贼造成的,而是大宋皇朝自己造成的。”

陈宜中一怔,忙苦笑着示意郑节坐下,向姜明介绍到,“这位你可能不知道,他叫郑虎臣。是”

“你就是郑虎臣?”姜明讶然站起,“就是诛杀贾似道的郑虎臣,你不是?”

还没有说完,感觉到不对,转头看着陈宜中,迟迟说不出话来。姜明也看过不少书,对于郑虎臣的下场还是比较了解的。

郑虎臣,字廷翰,又字景兆,福建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祐元年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景炎皇帝,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

历史中不是陈宜中杀了郑虎臣吗?看着陈宜中眼睛里露出难得的笑意,姜明仿佛看懂了什么。

“郑虎臣死了,只有郑节”。郑虎臣淡淡的说。

姜明于是没有多问什么,这才真正的仔细打量了一下他,郑虎臣看起来约有三十五岁左右。个子很高体格健壮,相貌相当精悍,脸颊及手背上游走着一道道泛白之刀疤。目光锐利得令人从内心不觉地感到畏缩。

人如其名,配的上这种忠肝义胆,敢做敢当的汉子。对于这种人,姜明还是十分佩服的。

郑虎臣眼神坦然,还有一种说不清的宁静。

姜明抱拳深深一辑,说道:“久仰久仰,光是一句“吾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这句话,对于郑将军姜明由心感到佩服万分。”

“与权公为我背负天下骂名,才是最令人尊重。”郑虎臣抱拳还礼道。

“哈哈,咱们就不要互相吹捧了。”陈宜中笑了一下。“虎臣老弟,姜先生我就不用给你介绍了吧。大家都坐下吧。”

“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虎臣和姜先生都是这么给我说,开始我也是这么想,但是始终不得其法,愿闻二位之见,大家共商讨可乎?”

“小子才疏学浅,愿听二位之高见,”遇见郑虎臣这位传说中的英雄,姜明也是很高兴的。正好也想了解一下现在朝廷的局势,便欣然同意了。

正文第十六章听陈宜中说

为了表示礼貌,姜明坐下后首先说道:“二位大人都是前辈,而晚辈刚刚海外游历回来,对于现在的朝廷内部情况还是不太了解,不知二位可以为在下解惑否?”

郑虎臣马上接话道:“什么解惑不解惑,其实也没有什么,就像刚才咱们说的那样,皇权积弱,大家都想当家,让皇上听自己的,但是大家又互相牵制,还都占不着便宜,这样扯来扯去的,结果谁也当不了家,但是谁也不想放手,就这样僵持着呗!”

陈宜中眉头一皱,但随即消逝了,只是截住郑虎臣的话,“廷翰,你少数这些浑话,那有你说的那么严重。”

郑虎臣脖子一梗,随后回道:“怎么没有,现在的朝廷就是被这么一群争权夺利的人搞的家不家,国不国的,皇上成了他们成了他们的筹码,文大人不就是这样被他们气走的吗?”

陈宜中脸色阴了下来,低声说了一声:“住嘴,你想别人都听见吗?”

郑虎臣好像对陈宜中十分敬重,虽然服,但是还是没有出声了。

姜明饶有兴趣的看着他们,对于郑虎臣这样一个憨直汉子,还是颇为喜欢,能得到这样汉子效忠的陈宜中,应该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忙掩饰道:“入得我耳,不出我嘴。大家在一起聊天而已,其实用不着这么隆重,随便说说而已。”

陈宜中看姜明说话,也不再怪郑虎臣,只能歉意的说:陈宜中顿了一下,显得很难过的样子,又接着说道。

“要是朝廷能有喘息的机会也好论定大事,但是朝廷刚告成立、国威刚振不久,先是扬州、真州的失守,李庭芝、姜才被抓后就义,苗再成也战死,两淮的守军被全部肃清;在韶关,守将熊飞兵败后赴水而死。而塔出、吕师夔等率领的骑兵从江西打了过来后,处州守将李珏投降,又有瑞安的知府方淇投降。南剑州知府王积翁不战弃城而逃。南剑州素有福州屏障之称,这实际上是为元军进攻福州敞开了大门。使元军很快攻下了建宁府、邵武军。然后将攻击的矛头直指福州。福州垂危,行都四面楚歌之下。朝廷内部意见开始分裂了”

“于是,一场战、避之争,在殿前激烈地展开了。张大将军、苏刘义指挥使等是坚决的主战派。他们认为,凭手中的十七万大军,和三十万民兵和十万淮军,可以与元军决一死战;但是虽想打,却又觉得在这种四面楚歌的不利情况下,未必有取胜的把握,所以举棋不定;没有人出来说话。陆签书是不主张逃避的,但他虽懂军事,却手中无兵,说话不响;而手中有兵的文枢密虽然和陆签书共同进退却督兵在外。一般的文臣,在军事上插不上嘴,只好缄默。争执了好一阵,最后还是被逼无奈之下作决断:移师南巡。”

“而身为左丞相的陈大人,却成为了这次“南巡”的罪魁祸首,”郑虎臣忍不住的插话进来道,“都说丞相大人现在是逃跑丞相,但是他们呢?有兵的不敢打,敢打的却又没有兵。所以就变成了这个地步。”

瞪了郑虎臣一眼。也不理他。

“现在大将军一意孤行。听不得半点言语。然则他大军在握。谁敢违拗他地意思。但是总归这样也不妥。我这才献策远避安南。一则可以远避元军锋芒。二则可以借兵光复。分大将军军权。让他做事有所顾虑。才是朝廷制衡之道。”

这才大概明白整个朝廷局势。问道:“张世杰张大将军”。姜明语气一顿。又差点直呼其名。忙岔过去。“张大将军是如何定计呢?”

“大将军?”陈宜中沉吟一下。好像是在思考怎么措辞。“大将军虽是金人。但自从效忠我大宋以来。颇有战功。他现在地地位都是靠性命博来地。”姜明注意到。当陈宜中说道“金人”时。语气仿佛重了一下。但是并未放在心上。就接着听下去。

“大将军成名之战就是在咸淳十年。坚守郢州之役了。由于布置得当。令元左丞相伯颜地为首地元军主力20万被阻滞于城下。不能向前半步而名扬天下。后德祐元年。起兵勤王经江西等地入卫临安。途中收复饶州。当年五月。其部下刘师勇收复了被元军占领地常州。接着。大将军又调兵遣将。收复了平江、安吉、广德、溧阳等地。迫使浙右降元地不少地方又反正归我大宋。一时我大宋兵势大振。提及大将军。谁不佩服。谓之于“张常胜”。那时时何等地风光和威望。”

话音一转:“但自从焦山之战被元将阿术、张弘范以大船发动火攻。在猝不及防。失利后、泉州之战。再加上这次地古塔海战等。无一不留下败笔。特别是蒲寿庚之叛乱。大将军怎么也脱不了干系。”

“蒲寿庚?这是为何?”姜明疑惑道。原来历史是这么复杂!要不是身临其境,光是看史书的话,怎么能有那么的清晰。

陈宜中神色黯然道:“想那蒲寿庚虽然心怀异志,首鼠两端,但是大将军若是不去强行征用了他的大批海船,惹怒蒲寿庚的话,蒲氏家族怎么会那么快就倒向蒙古。当时我亦劝过大将军,采取怀柔的手段,笼络蒲寿庚,虽然可能蒲氏家族仍会投靠蒙古。但是至少可以拖延其举事时间,也可为朝廷争取更多的缓冲时间。也不至于朝廷匆忙出海,连粮草也未准备妥当。”

听到陈宜中语气里面带有责怪和懊恼的意思,姜明安慰道:“即是必然,也谈不上晚不晚,或许蒲寿庚过早的暴露可以使我们更安全。”

陈宜中摇摇头道:“其中详情贤侄有所不知,想那蒲寿庚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虽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作为番商海獠,是极重利益所在,未得其许,便抢其财物,更犯了商家大忌。就算无异心也必反之。”

“再则我做官多年,以其也颇有来往,其人重利而不重官。在元军逼近帝都之时,伯颜派遣不伯、周青招抚蒲寿庚,但是但是被蒲寿庚斥退并报知朝廷。那时未反,为何拖至今日乎?况我泉州靠近临安,大宋关税收入分三,但其中之二在其手中,蒙古人可会给其更大的利益乎?反之利大,不反利大!孰轻孰重蒲寿庚心内有数,为何反之,实不足于详查焉!”

说完,下意识的摇摇头,不再言语。

正文第十七章陆秀夫来见

从陈宜中那里出来后,姜明其实长出了一口气,其实刚刚真的有一种想把一切告诉陈宜中的冲动。但是还是抑制了下来。几年的技术总监做下来让他懂得了什么是沉默是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顺着表示了对陈宜中遭遇的不公的同情,就告别出来了,自己还不知道住的地方在那里呢?“赛虎”也有一天没有见了,不知道有没有人喂它。所以找个借口就出来了。

出来后天已经黑了,找了个太监问了问自己被安排在那里安寝,就顺着路走向属于他的帐篷,这几天姜明的待遇明显要比一些普通官员强的多。无论在那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独居的地方。

在路上才体会到陈宜中的厉害,如此的推心置腹,加上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在后面敲锣打鼓,要不是自己有着比他多700余年的见识,还真的就一败涂地,拜求效忠了。

就这样想着,仔细品味着刚才陈宜中和郑虎臣的话味。不知不觉的就到了自己住的地方。

还未走到门前,就见一条黑影扑进自己的怀里,是“赛虎”。一天多没有见,小家伙好像很想他似得,一个劲的朝他怀里扑,用头在姜明身上蹭着。一个很兴奋的样子。

看着“赛虎”这个样子,姜明也是挺高兴的,拍拍“赛虎”的头说:“吃了么?还饿不饿?”。说完就笑了起来,自己居然和一只狗在说话。

“姜先生真是童心未泯啊!”。笑容还没有收起,突然有人接话,下了他一跳。忙抬头往里看去,一个人走了出来。

“原来是陆大人,不知有何贵干?”姜明诧异了一下,忙行礼道。自从来到宋朝,陆秀夫可是没有给自己说过几句话,就算是说也是例行公事一般,怎么这次来找自己了。

“听闻姜先生刚才在丞相处盘桓,也不好惊扰,只能再次等你大驾。”陆秀夫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道。言下之义,好像想问姜明去陈宜中那里做什么,但是有不好明问。

对于陆秀夫,姜明还是很敬重的,但是敬重中带着一点自己也说不清的感觉。但是现在只能回答:“过午后听闻刘将军以身殉国的噩耗,心内颇感不适,就四处转转,想到了几个问题,就像求教一下。”

陆秀夫不动声色,缓慢的问道:“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