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暂时影响还不大。但是在西南驻守地梁王已经是频频地向朝廷发出索要军饷和粮草地奏折。因为西南诸地大都是土著苗人。一向是不事生产。以渔猎为生。而大元地军队去那里。又不善于经营。占领了那里地大片土地。却成为了一个巨大地负担。
忽必烈有些头痛地站起来走了几步,却发现自己又跑神了,刚才明明想的是朝堂之上的争议,还有东南一带地处理办法,怎么会又想起了西南战事呢?
又回到了座位前坐下。对于张弘范这个人,他还是比较看重的,在其年少地时候就有人夸他有乃父之风,不但善战,而且文武双全。
关于朝野现在所指责张弘范念及当年宋军曾经救过其父而故意留情的说法,忽必烈也不是太认同地,但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也不能顾忌一下百官的想法。
忽必烈自信一向厚待张家,张弘范应该不会做出这为。想当初,其兄张弘略袭父职,任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因为顺从李叛乱,最后也只是被解除兵权,并未深究其罪,不但如此,还任用张弘范为行军总管,征讨叛将李于济南。这种信任,远远比其父所受的那些恩惠要重吧。
所以对于张弘范的忠心,忽必烈还是充满了信心。但是为什么这次南下伐宋,原来一班老将诸如伯颜、史天泽、阿术和董文炳等人都能一帆风顺,而张弘范却只是在清剿余孽的时候就如此为难呢?
这不能不让忽必烈对其的能力产生怀,但是要用何人来代替其的职位,还真的不好决定,随着老将们的一一故去,新一代的将领中他还真的想不出能比得上张弘范能力的。
唆都太过于莽撞,不是统帅之才,李恒这个人,说一句心里话,他根本就是太信任他,用之为副还可以,用之主持一方军政,忽必烈还真的没有这个打算。
这个时候,真的有点想念塔出了,要不是广州一役战死,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没有决定之前,只能让暂时将东南一带的事情搁置起来,对于张弘范所说的再次援助水军,不要说忽必烈没有这个打算,就算是朝中的很多大臣也是保持着反对的态度。
本来期望江南的鱼米之乡能解决大元的经济困境,但是投入和回报简直就成比例,对于这一点,就算是张弘范的支持者也是如此的态度。
再往江南投入兵力粮饷,大元从那里来的钱粮呢?所储备还要供应正在面对西北叛军的伯颜等大军,战船倒是催促高丽造出了不少,但是水军士卒却是短缺的厉害,因为大都现在主要以防范西北叛军为主,对于水军的招募,虽然已经命令在明州一带开始进行,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训练也没有开始,怎么能冒然的投入战斗呢?
看来,江南的战事,只能放一下,先让张弘范在那里休整一下再说,想到这里,就派人将这个意思传给了张弘范的家人,让他们通知一下。毕竟暂时搁置江南之事,又不找出责任人来,给朝臣也不好交代。索性忽必烈就不公开处理此事,让他们也无法开口。
这也是张弘范一直没有得到家人音讯的原因,是忽必烈在没有考虑好怎么处理之前,让人过去命令其封口不言的,其家人当然不敢违抗。
决定好东南之事,忽必烈又开始考虑朝堂之上的事情,对于众大臣一起围攻阿合马,他始终显得有些不太开心。特别是太子真金也牵涉其中,更是让他忧心忡忡。大元的储君和一朝宰相发生冲突,不免有些让他不好取舍。
要是其他人,或者不是真金太子,或者不是阿合马,忽必烈早就不耐烦了,但是偏偏又都是他最为重视的人。
别人怎么看待阿合马他不管,反正忽必烈知道,蒙古人不善于理财,就连黄金家族也是靠掠夺为主要生存的手段,这个情况是绝对不能长久的,而他崇尚的汉人治国之道,也没有什么理财的方法,而阿合马献出的例如清理户口、垄断盐铁之利、发行纸钞和税收制度等等,都十分对忽必烈的心意,也在短期内为大元聚拢了大批的财物,充实了国库。因此他才有资本去东征西战,却没有后顾之忧。
为什么这些朝臣都看不出阿合马的好处呢?就算是在其中任用一些亲人做官,在忽必烈的眼里,也是人之常情的事情,毕竟这些事情动摇不了大元的国本,就算是对阿合马本人的一些补偿,他也是默许的,否则,就算自己稍微的提一下,料想阿合马也没有这个胆子。
看来真的要做一些事情,让这些见风使舵的官员们看看风向了。忽必烈这样想着,突然想起了阿合马今天为自己解忧时,说出的一个计策,不由的心里一动,想到其中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
这也是为了解决江南的尴尬局面,以便自己全力应对西北叛军的好办法。
看这个情况,西北叛军绝对不是短期一年或者两年能够平定的,如果常年的多处同时用兵,不说是国力支持不了那么久的时间,就算是百姓也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
而阿合马这个主意,正是可以不用花费什么精力,达到了用汉人来抑制汉人的目的。想到这里,马上传来轮值的宫官。命他前去查看国公的近况,把详细情况快速的报上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第七十九章复宋
国公,其实就是伯颜从临安带回来的前宋皇帝赵显。满九岁而已,自从被伯颜带回大都献降之后。交与理藩院看管起来。遂封开府仪同三司、国公。
又给了谢太后一个寿春郡夫人的名号,边置之不理了。
想那蒙古人开始像是看戏一般,经常前往国公的住处去看前朝的皇帝是什么样子,看到以后才知道不过是一个孩童而已,便嬉笑打骂,极尽屈辱之事。就连其母全氏也受到了波及,没有一点昔日帝王之家的尊严,经常被一些所谓的王宫贵族调戏取乐。
忽必烈知道这种情况之后,还专门派了一队侍卫前去驻扎守卫,严令不得前去骚扰其的生活起居。然后看到赵显已经慢慢的长大,该是读书识字的时候了,但是忽必烈不愿其生出异心。延请吐蕃高僧为其讲授轮回之法,以此来证明大元的宽容。
一直来相安无事,忽必烈几乎要将赵显忘掉了,一直到阿合马昨日突然提及,现在想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那就是重新立赵显为帝,派大元近臣和一些亲元的宋人辅助之,那么在江南就有了两个正朔,对于在逃的伪帝将会是一个冲击,也容易造成南人的内斗,这么以来,只用张弘范等人借助赵显的名号来四处收编残余的宋军,而现在在逃的伪帝也将没有了号召力,那么江南在南人的不断内斗中元气渐渐失去。
这个时候,大元方可腾出精力全力对付西北叛军,到了天下平定,在逼赵显写出逊位诏书,那个时候,南方的精气已经随着内斗消失殆尽,大元将不费刀兵就可平定江南,岂不比江南一直处在动荡中要好的多吗?
好处显而易见,可用宋室的名誉号召各地恢复生产,以江南鱼米之地,短期内就可以供应给大元充足的粮草军饷。一直在海上四处逃窜地伪帝将再也没有大义的名号,要是服从赵显朝廷就要归顺,那等于归顺大元,若是不服赵显朝廷的诏令,就可以号召各地共讨伐之。不过纵然是那样,也大半是宋人的内斗了,不伤及大元丝毫根本。、
忽必烈越想越觉得阿合马这个主意不错,他虽然生性要强,但是也知道能屈能伸的道理,否则的话,当初就不会屈居于蒙哥之下,甘愿为其驱使,一直到蒙哥故去才一举爆发打败了阿里不哥,登上了大汗的位置,才有了今日地大元帝国。
虽然阿合马这个计策有些投机的味道,但是能让大元腾出手来对付忽必烈那几个哥哥侄儿,倒也可以实行。
没有过多久。派出去地宫官回来。禀报说瀛国公现在是十分安分。一直是闭门不出。在家里潜修佛经。对于其地评价。负责教授其佛经地高僧说。瀛国公对佛经地理解高于常人数倍。小小年纪就可以举一反三。是一个佛家天才。
忽必烈听了之后心里有些放心。对于一个小孩。他还是没有放在心上了。但当初伯颜把他带回来。该派谁把他送回去呢?这个倒是要仔细地考虑之下。
既然忽必烈已经做出决定。就不会在意朝堂之上地争论了。不过看在阿合马又为自己献上良策地功劳上。他决定派遣太子真金前往和林伯颜处慰军。一是可以调动在西北战场上将领们地士气。二是可以暂时使反对阿合马地大臣失去了主心骨。平衡一下双方地势力。也可以保持朝堂之上地稳定。
第二天朝会上。将这个决定说出来。没有出忽必烈地预料。果然得到了很多大臣地反对。特别是一些蒙古大臣。他们认为。辛辛苦苦地灭宋。穷三代人和近五十余载才成功。但是就那么轻易地将宋帝送回。岂不是大家都是白忙了一场。
还有一些汉人也是十分反对。不过大都是那些宋灭之后又效忠于大元地前朝故臣。忽必烈心里知道他们地想法。他们原本是宋臣。宋灭之后降元。如果有一天宋朝复立。那么他们算什么呢?
叛国者吗?一个处理不好就会身败名裂。所以这些原来地宋臣也是极力反对。但是毕竟是少数站出来。大部分都是面如死灰。在一旁并不言语。因为他们是新降之人。并没有太多地发言权。
而忽必烈更是不会在乎他们的感受,因为元朝是一个和宋相反的国家,极度的重武轻文,就连丞相和一些文职都有军功在身,他们之所以有的能立于朝堂之上,不过是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而做出的摆设而已。怎么会在乎他们的想法呢?、
扫视朝堂,只有少数几个看出西北隐患的大臣
的态度。大元真正的威胁不是来自于江南的那些至少现在不是。而是近在眉睫的西北战事,大元要同时应对海都和脱脱木儿、昔里吉和撒里蛮等多路叛军,虽然在去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把大元的财政拉到了极限。
江南的入不敷出,还有伯颜、阿术等人的西北战场,都是一个填不满的窟窿,对了,还有西南一带的梁王,也是不断的伸手要钱要粮。川中战场陷入了一团胶着,一个不留神就会全盘倒向海都的阵营。
忽必烈看着那些为了自己名声而争辩的汉人,为了以前的功劳而沾沾自喜的权贵,心里就生气的厉害,这些人那里知道朕的为难呢!
此事是由阿合马提出的,当然他要鼎力支持了,当下,暗暗的使了个眼色,平日里和他素有来往的几位大臣纷纷站出来为此计说话。阿合马在朝中把持权柄多年,眼见他的立场十分肯定,于是附和声随之而来。
忽必烈这才心里高兴一点,当下就议论什么时候以什么明喻昭告天下,又要把赵显安插在那个地方,是杭州还是开封。这都是需要商议的问题,不过反对之声渐渐的平息下来。却是遂了他的心意,对阿合马的能力又高看了几分。
却不知,阿合马这次举动,也是包含有很大的私心在里面。原来阿合马将自己的儿子抹速忽派遣到杭州任达鲁花赤,掌握虎符兵权,却被董文炳、崔斌等人阻挠,虽然皇上没有怪罪于自己,但是儿子却被免除了职位。
这一点,让他的心里有了少许不痛快,董文炳已经死了,而崔斌却是迁授江淮行省左丞,不但废除阿合马之子在时的一些政策条文,而且不断的收集阿合马的罪责。企图扳倒阿合马。但是做事不够严密,被其知道以后。阿合马即罗织一些崔斌的过错,诬陷罪名,把崔斌处死。
现在江淮行省的职位有空缺了下来,出于以前的往事,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也不能随意的将人安插进去,但是江南一带的繁华早就令阿合马必控制而后快,时值多事之秋,他的心腹卢世荣却与他说出此计,可以一箭双雕。
阿合马献策,当然要由阿合马来主持这件事情,那么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插手江南事务,别人无话可说,就算是阿合马要避嫌,但是也可以推荐一些自己的亲信诸如卢世荣等人过去主持。那么和在自己的手中没有什么区别。
再则,崔斌死后,阿合马一直被真金太子所忌恨在心。而依附于太子的大臣正在积极的寻找证据为崔斌翻案,那么这个时候控制江南局势,也可以保证不让这些官员得逞,况且,这个计策无论怎么看,都是为了大元日渐尴尬的财政着想,谁要是不服气可以接手试一试,谁也不敢拍着胸口说能把江南的事情迅速摆平。
那只有让阿合马接手了,这个机会他怎么能放过呢?
很快朝堂之上的意见就达到了一致,因为面对财政的困难是谁也不能保证解决的,而随着春暖花开,草原上的动荡一天天的剧烈。快速的稳定南方形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却也没有达到阿合马的目的,很多大臣已经看出了其中的关键,虽然暂时立宋帝为傀儡已经不可避免,但是也不能让阿合马那么逞心如意,于是御史大夫相威、枢密副使孝罗等人站了出来,建议在开封册立宋帝,以示和江南余孽的分别,而且更加彰显大元的皇恩浩荡。
反正也没有区别,索性将原来金国占领你们的土地也还给大宋,那么一来,宋人必是对大元感恩戴德,不敢再妄图谋逆之举。
忽必烈听候觉得也有道理,当下决定命太史局郭守敬和王择定吉日,并昭告天下,决定还南地归宋,并立赵显为大宋皇帝,国号顺昌。建都于开封,置丞相以下官,赦境内。
复开封称谓汴京,以后皆称汴州,汴州为汴京,卢世荣等为宰相,母全氏为皇太后,以至元十六年为顺昌元年。
迁任征宋大元帅张弘范为尚书左丞相、诸路兵马大总管。其余当初随之归附大元者,择自愿者随之前往汴州上任等等。
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的全氏抱着浑然不知世事的赵显在那里发抖,不知道是福是祸。而正在教授赵显佛经的高僧,却是只是在那里念叨着“我佛慈悲”再也不肯多说什么了。(—://。。)
大风起兮云飞扬第八十章十三少的任务
当全氏抱着赵显在那里暗自垂泪的时候,一直潜伏在的十三少就伏在窗下把所有的事情都听了一个清楚。
全真教虽然没有以前那么风光,特别经历了佛道辩论大会之后,一直被从吐蕃过来的佛教压制住,但是总归算风光了近百年,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的声望的。安插个把人进入已经没有人注意的国公府更加是轻而易举。
十三少王雪武奉姜明之命一直潜伏在大都,就是为了伺机救出被封为国公的幼帝赵显,一直都很留意关于瀛国公府的动向,要不是忽必烈突然派遣侍卫守护,说不定十三少已经下手开始营救了,在这个关口,突然听到现在元帝突然放出风声说是想要复辟宋室,王雪武不由的有些着急起来。
虽说当时姜明说的很清楚,只是担心崖山万一无能为力之后,宋室不至于后继无人而留下的后路。现在从各种迹象上表明,崖山之战虽然如期爆发,但是元军并没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并且通过江南的渠道也知道了小皇帝已经被国师转移到琉球附近继续建立行朝,但是王雪武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
他知道如果忽必烈要是复立宋室,那么将会给在东南一带的行朝带来多大的冲击。最大的限度,赵显乃是度宗亲自选定的皇室继承人,虽然是开门投降之后地皇帝,但是随之投降的也有大批的朝臣,要是重组一个朝廷的话,远远不是一个流亡在外的行朝所能比拟地。
忽必烈这一招不可谓不狠毒啊。抬出一个皇帝,来吸引汉人之间的内斗,他好去分身对付西北的叛军,到了北方平定之后,说什么时间收回,还不是用刀逼着小皇帝写个逊位诏书的事情吗?
不过这种事情,他自己也不敢擅自做主去干些什么,只能尽快的将信息传将出去,把这些头痛的事情留给国师去考虑吧,反正至少到目前,什么事情这个国师都能解决的很好,但愿这一次也是如此吧。
到了这个时候,王雪武倒是不敢在妄自行动去救出赵显了。一个不留神,恐怕就是一个阻挠大宋复国的罪名。
那个时候,在琉球的行朝不管怎么说也脱不了干系,自己又成了千古罪人,王雪武一边这样想着,一边隐藏着自己的形迹,慢慢地退到无人的地方,转身离去。
现在王雪武的身份是瀛国公府的马夫,虽然严令瀛国公和其母全氏出门,但是还是配备了这个编制,本来是一个奇怪地事情,但是王雪武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理藩院派去监视其母子动向的密探。
当年李志常掌教期间。不少士大夫因金亡之后流离失所。或沦为贱隶。或冻饿街头。李志常则“委曲招延。饭于斋堂。日数十人。或者厌其烦。公不恤也”。其中不少人因此去儒为道。
此举深得士大夫们地称赞。李志常掌教十八年。全真道方兴未艾地同时。也为全真教积累下来无数地人脉。
王雪武这个职位还是一个同情全真教遭遇地官员。看在教里地一位长老地面子上给安排地。看上地是他地相貌堂堂。而王雪武地身份则是这位长老地子侄。并不是全真教七子之一。不过是为了方便救出幼帝赵显而做出来地模样。
现在全真教内出现了一种十分奇怪地现象。就是作为掌教地真人地王志坦天天战战兢兢。没有一丝想要光复道教地意思。只是有不少长老却为了全真教地昌盛而奔走。在十三少地鼓动之下。很多人愿意走像张翔泰一样地路。
因为他们知道。作为宗教地兴衰。和当政者地喜好有莫大地关系。现在元朝皇帝从蒙哥到忽必烈虽然都自称海纳百川。但是却是偏向于佛教密宗。而蒙哥五年爆发了关于《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之争。全真道在辩论中失败。被勒令焚毁道经。全真道遭到严重打击。其鼎盛局面从此结束。想要恢复。按照十三少地说法。就是非要行不寻常之事。
言下之意。就是要道教地兴旺。不能寄望于元朝皇帝转变思想上来。必须要主动地依附当权者。才能够把握自己教派地命运。
尽管说的十分隐晦,但是还是很多人明白了是什么意思,还有王雪武一直鼓吹道教在大宋是多么的受到礼遇,两代国师目前都和全真教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现任国师又是在皇室中的说一不二。
俨然有师祖丘真人在成吉思汗面前的模样,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姜明的授意之下,王雪武自由的发挥出
反正孰真孰假,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分清,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