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一战胜国-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帝国加强了西部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特别是通往俄国的。

俄国等第三世界成员国也进行了‘以工代赈’政策,俄国也十分奇怪的迅速上马了很多以工代赈工程。

以工代赈工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施行下去,俄国的以工代赈工程是中华帝国搞的,中华帝国要将俄国打造成为一个原材料供应基地,自然要建设矿区和矿区铁路,因此中华帝国在经济萧条期间就已经将要建设的工程完全计划出来了。

俄国的基础生活物资供应很快就完全断掉了,没饭吃的俄国人,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前往工程建设点工作,工资水平极低,但不干活就没饭吃。

俄国经济恢复速度远要比中华帝国的经济恢复速度慢得多,因为俄国人很多工业搞不了,轻工业是短板,重工业也不见得擅长,因此很多东西要从中华帝国进口,而银行又不对俄国放松紧缩政策,因此俄国人的经济想要恢复不是这么容易的,因此只会是越来越多人跑去以工代赈的工程点当苦力建设矿山和铁路。

朝鲜、交趾、暹罗、拉希德阿拉伯、波兰五国同样也是如此,他们也和俄国那般,经济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饥饿的群众,只能加入以工代赈点去当苦力。

北缅甸的果敢郡国、南洋共和国两国则享有和中华帝国一样的经济恢复政策。

除了果敢郡国和南洋共和国,其他高级成员国的人口总数达到了近2。5亿,这么多的人口,其中很大部分都开始以工代赈,来建设工程,这样的建设速度会有多快?

而且建设起来的工程,属于中华帝国。

工程建设所需的原材料,大多从中华帝国进口,因为这些工程是中华帝国搞的,自然是想买谁的就买谁的。

而这些工程的原材料进口,一律零关税,这是以工代赈政策的一部分。

因此,这些以工代赈工程并不能恢复这些成员国的经济,只是让这些成员国的人民不被饿死。

这一政策,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中华帝国无偿援助粮食、衣物已经这么些年了,所以中华帝国政府声称损失严重,必须要换一种方式来援助其他国家,因此将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

以工代赈的方式有诸多好处,首先中华帝国可以摆脱损失,同时工人可以拿到工钱,尽管不是很高,但总比原来的基础生活物资的价格高。

而对于成员国统治者来说,并无损失,而且中华帝国还给他们建设起很多工程,尽管这些工程是属于中华帝国的,但这些工程不完全是军事战争工程,也有民用工程。这在未来能够提高他们的人民的生活生产质量,何乐而不为呢?

尼古拉二世高兴了,贬值亚元意味着他能拿到更多的钱,因为他有亚联储的股份。一旦亚联储增发钞票,他就能拿到钱,这钱属于皇家私人的。

在成员国统治者都满意的情况下,这种以工代赈政策很顺利的就在各成员国境内施行。

既然是以工代赈,带着一个赈字,工钱就是不高的。

既然工钱不高,那么工程建设成本也就很低了,而工程建设的原材料生产又是华东集团掌控,随着经济萧条到来之后,大量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破产,华东集团再次在建筑材料制造业上取得了垄断性地位。

以工代赈又是国家搞的,国家自然是从华东政府拿里采购原材料。

而经济萧条之后,社会劳动力成本大大降低,工人工资水平下降,原材料生产成本也就降低了。

一降再降,工程成本也就下降了。

但货币又增发了,亚联储又给国家印了大笔的新票子,银行紧缩政策之后,银行的票子也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好似拥有无穷的财力。

各种工程如牛毛一般的出现在中华帝国以及各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境内。

其中以中华帝国的工程数量最多,中央有中央的工程,地方也有地方的工程。

首先在铁路方面,如今帝国已经拥有了36万公里铁路,帝国计划再增建15万公里铁路,达到51万公里总长。

这15万公里铁路主要集中在西部,一路延伸到西欧地区,到波兰境内为止。这是为了未来战争的后勤补给考虑。

为了战争后勤考虑,帝国将再建设两条双轨铁路,加上原本的一条就是三条,全部都延伸到波兰为止,也就是有六条线,这六条线承担着将俄国的原材料运回中国,再将中国的军火和其他作战物资运往俄国和波兰地区。

三条双轨铁路并非是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各有一定距离,同时又各自延伸出许多铁路支线,铁路支线则是矿区的铁路,这些矿区通过铁路将原材料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国。

在公路方面,中华帝国继续完善公路体系,地方上有什么地方的公路没建好的,一律上马建设。

这是一次全面的扫尾,地方上凡是没有建成水泥公路和沥青公路的地方,一律打进去,不做任何商业回报考虑。

就如林区等地区,同样也打一个小公路进去,以方便林木采伐。

再则如水利工程,地方上同样进行扫尾,防洪工程首先完善,同时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的也一律进行完善。再完善灌溉系统,同时加强农改。

电力方面中华帝国也有大手笔,在西南地区规划出了一个水电站集群,大量中型水电站被纳入建设计划。

这是一次全面性的扫尾,这次扫尾之后,中华帝国的基础设施就非常完善了,这个国家也就彻底的脱胎换骨了。

至于这些工程要多少钱,这不在考虑之中。

钱不够,可以增发纸币,疯狂的印票子,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税收。

再则这些工程建设的利润,大头都被华东集团拿走了,相当于是流回政府口袋了,这些利润又被华东集团投入到改良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第405章:贬值亚元,国进民退

第405章:贬值亚元,国进民退

中华帝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让美国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感觉不可思议。

只是不到三年时间,中华帝国就放弃了收割,而转手恢复经济,等于是到嘴边的肉不吃,他们绝不相信中华帝国用三年不到的时间就把整个社会的有价值财富都收割完全。

然而这也体现出了双方目的性的不同。

美国的银行家们的目的性是加强垄断,以让他们彻底掌控这个国家的经济。

而中华帝国的目的性虽然一定程度上也有加强国家垄断的意味,但中华帝国的目的性是战争。

赢得战争

要想赢得战争,就得不断建设,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力量。

至于垄断什么的,现在这个程度也不差了,本身中华帝国就是一个工业体系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家,在工业发展工程中,华东集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垄断,只是在土地等不动产方面掌控还不够而已。

垄断也不急于一时,这次经济萧条,点到即止。

想着继续接收不动产,还不如早点结束经济萧条,恢复国民建设,早一年就能建设不少工程,就能增加不少战争潜力。

中华帝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让经济萧条五年,中华帝国等不了五年。

中华帝国此时再次疯狂的印钞票,并上马大量的工程,再次让国民继续疯狂的投入建设当中。

这是一种边养边宰的发展模式,不如泡沫经济那样繁荣,也不如泡沫经济那样崩溃得粗暴。

随着中华帝国国企垄断了诸多行业,这种疯狂印钞票的发展模式是很有好处,有助于平衡国民财富,以缩减贫富差距。

毕竟票子增发了,多印了。那么物价涨了,普通国民的工资水平也会随之上涨,只要国民继续工作,就能够生活得不错,加上五年的泡沫经济建设,国民拥有不错的生活基础,有房子,还有车子。

而那些较为富裕的群体,则多数日子不是这么好过。

首先中华帝国形成了以华东集团、中盛集团、华盛集团这三大集团为主,同时还有数十个控股公司为辅的垄断集群,这使得那些目前手上比较有钱的群体,他们没有太多赚大钱的项目。

因此货币贬值,受损失最大的就是那些什么也不干,之前在股市得利的投资者,以及那些有一定身家,但失去固定商业收入的群体。

他们身上的财富会不断的缩水,除非是找到了保值手段。

而那些属于夏钧建立起来的垄断集群内部的商人,他们收入很高,但税收也变高了。他们因为处于这个垄断集群内部,因此基本上是享有诸多的政策优惠之类的,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赔本。

不过这些商人当中,很多是华东银行来不及收割的部分,虽然有控股,但还有一部分股份在私人手上。

在下次经济萧条中,这些人同样会成为宰杀目标,这次只是搞得急了,没有收割干净罢了。

此时的中华帝国,依旧有不少有钱人存在了传统的思想,赚到了钱,就建豪宅,再买地、买山,藏粮存银什么的。

帝国征收铸币税后,这些人的钱会不断的缩水。

同时帝国征收铸币税,是一种全球范围的征收,因为中华帝国的亚元是世界性的货币,很多国家都在使用亚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

像这种边养边宰的模式,事实上并不能如同国民想象的那样很快还清欠下银行的债务,因为工资水平相比繁荣巅峰时期下降了很多,如果繁荣时期要还一年,那么现在要还三年,但生产力又没有下降,创造的东西还是难么多。

实际上,帝国的政策此时还是让国民维持‘半饥半饱’经济状态,这并非是指肚子,而是腰包。

等战争期间,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再次将货币贬值,同时延长工作时间,并且施行按需配给制,限制个人消费。战争过后国民手上就很多钱,并且还还清了银行贷款,这时候又能够出现大量的消费行为,那时经济又上去了。

发展经济就是这么回事,当工人饱的时候,就会变懒,同时都没什么消费行为了,想勤快的国民也没办法,毕竟没那么多的工作岗位,这时候就要宰了。

当工人很过得不好的时候,就要增加工人的利益,这时候就是养。

这是一个在不断循环中进步的世界,极阴必阳,极阳必阴,物极必反这是万物的基本定律。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金融手段,就能够不断的调动国民进行不断的生产建设,当每个国民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飞速发展。每个人都疯狂建设,这只是存在于理论中的东西,现实中自然不可能那样,但可以尽量追求那种状态。

同时在1933年,阎马内阁与其他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共同通过了《第三世界联盟工业复兴法》。

这个《第三世界联盟工业复兴法》,限制了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份额、工资水平。这是一个完全有利于中华帝国垄断资本的法案,该法案在中华帝国内部抵制住了民企的反扑,在第三世界成员国,则抵制了其他成员国的民族资本的反扑。

在市场份额划分上,中华帝国的垄断集团中的成员都占有较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这些企业并非是明打着华东集团的旗号,而是被华东集团控股的,没有并入华东集团的企业。

这个市场份额划分上,主要是针对轻工业市场,至于重工业市场,本身就属于高度垄断的领域。

华东集团在轻工业领域是采取控股制,但却不介入企业内部管理,只负责财产监督。

在经济萧条期间,华东银行接管了大量的破产企业资产,不动产和轻工业产品技术都掌控了一大堆。

这些东西都分给那些控股轻工业,同时华东集团靠这些东西,增加了持有的股份。

那些合股企业,本身在掌控了大量的技术,并且大量竞争对手倒闭之后,实力就很强大,毕竟能够在这次经济萧条当中坚持下来的企业,都是实力很不错的企业,在被华东银行进行整合之后,实力就更强大了。

再加上《第三世界联盟工业复兴法》的市场份额支持,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这种资本模式下,垄断并非是公开的说你不能进入这个行业,而是当银行几乎控制了整个国家的各个经济领域后,投资者根本就挤不进去。

要买工厂,没人卖。

没有底子,那只能自己建设工厂,在该行业发展初期还说能够争一争,但该行业已经发展很长时间了,一个没有经验的投资者想要从头开始办厂,几乎是不可能。同时就算是工厂建成了,还要面对一大堆的专利费什么的。

就算这些都成不过去了,大不了利用雄厚的资本挤死该企业,同时又不给该企业放款。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制造泡沫经济,然后使泡沫经济突然破碎,绝对是死一大片的民企。不少民企就是这样被华东银行给搞死的,破产、倒闭的工厂已经上升到了十万计了。

富者愈富,穷者愈贫,企业间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华东集团的高度垄断已经形成了,就算是轻工业领域,华东集团也掌控了大量的股份。

而在整个国家的不动产方面,华东集团在这次经济大萧条当中,接收了很多土地、建筑,不过相比后世的那种土地公有化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

华东集团终于是露出了獠牙。

所谓反垄断,实际上只是一个口号,垄断才是资本的王道。

能够与华东集团一起分一杯羹的就是华夏会的那些民族资本商人,任何统治都得有一个利益群体来共同维持。

这些民族资本商人,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选拔,已经组成了一批极具民族意识的民族资本商人团体。

尽管华夏会的高级民族资本商人已经达到了两百多名,但相比整个国家来说,这依旧是极少数人。

极少数人的垄断,和少数人垄断是不同的。

极少数人的垄断,尽管这极少数人的钱多得花不完,但也正是如此,才不会造成社会矛盾。

因为就算是这些人过得很好,也不会造成太广泛的影响。毕竟只有两百多人,若是几百万人,那就不同了。

同时极少数人的掌控大部分资源,可以将资源集中使用,最大程度的避免资源的浪费。

正因为他们是民族资本商人,一旦战争时期,必须要出钱出力,也肯出钱出力,这也是夏钧与他们分享利益的主要原因。

因为华夏会的民族资本商人始终团结在华东集团周围,他们代表着主流商人阶级,在出次经济萧条当中,都是和政府一唱一和。

尽管这次经济萧条,是一次国进民退的大变革。

阎马内阁通过种种政策改革,迅速的壮大以华东集团为代表的国有资产总量,大大的确定了国有资产的垄断地位。

同时这些政策,迅速的加强了中华帝国的战争潜力。

同样也使萧条的经济顿时有了气色。

——————

第二更到

第406章:疯狂建设,希特勒上台

第406章:疯狂建设,希特勒上台

这些政策的效果是很明显的,首先政府突然抛出了一个无比浩大的工程建设总量,遍布全国各省各地区,即有民用工程设施,也有军用工程设施。

民用工程设施的建设也是能够加强战争潜力的,例如民用生产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原本要十个人去搞的生产,可能只需要五个人就够了,另外五个人在战争期间可以投入到战争生产当中,或者直接走上战场。

例如防灾设施,现在投入这么多钱,就能够避免该地区遭受洪涝等灾害,那么未来这一地区的生产也就不会被打断,物质财富不会因灾害遭受损失。

如黄河地区,中华帝国甚至是在冬季出动工程车在黄河河道作业,将河道的泥土清挖出来,同时对黄河堤坝进行了高强度的加固,使决堤、改道的可能性约等于零。

如黄河、长江,这时候的主河道基本还是按照原本的模式流淌,中华帝国并未在主河道上建设什么水电站。

黄河入海口和长江入海口,此时依旧保留着填海造陆运动,单以长江入海口来说,每年能够增加十万亩的土地。

同时大量的有机物冲击到入海口地区,使入海口一带的渔场一直得以保留。

大量的工程开工后,虽然是以工代赈,工资水平比较低,但总是有的。同时原材料制造方面,开始带动就业,随着施工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失业人群返回了工厂,再次找到了工作。

全国上下,工资水平普遍降低了一倍。

国民消费持续保持一种相比繁荣时期十分萎缩的状态,但相比经济萧条时期,却开始有了增长,但增长速度不大。

但工人还是得努力干活,而这时工人也有了活干。

政府大量建设工程,成为了这一阶段的经济支柱,一个主要的经济支柱。

在这一时期,工人的日子其实过得还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工人普遍都有了住房,虽然很多工人欠下了放贷和车贷都还没还掉,但一般的车子和房子银行却是不收的。除非是那些破产企业老板。

尽管工资水平降低了很多,但在还了车贷和房贷之后,衣食方面还是比较宽裕的,只是价格高一些奢侈品买不起,若是在以前繁荣时期,就算是普通工人家庭,也能偶尔买一些奢侈品。

工资水平低,是因为经济还未恢复过来。

对于开始恢复的经济,中华帝国六亿国民神情振奋,在舆论媒体的宣传下,中华帝国做为世界上最晚爆发经济危机的国家,却能够最早的开始复苏,这说明我们中华帝国的强大。

这种宣传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振奋国民的精神,扫除经济萧条时期的阴霾极有意义。

至于什么证明中华帝国十分强大的东西,自然是假的。经济萧条和复苏,是人为可控的,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太多的问题。

但国民就信这一套。

中华帝国率先从经济危机中走出,确实能够极大的振奋国民的精神。

整个国家,在1933年逐渐又恢复了蓬勃的朝气,虽然有很多行业陷入不景气的状态,但民生方面却在快速的恢复,同时整个国家再次进入一种疯狂建设状态。

这种疯狂的建设状态,同时还表现为军工业的基础生产设备开始大规模的生产,华东集团开始疯狂的生产各种高精密机床。

一旦到了战争期间,就能够疯狂的扩张生产线。

各地的矿区也在建设之中,一旦到了战争期间,就能够加大开采,同时中华帝国还储备了不少军工业原料。

国家开支在这一阶段飞速增长,不仅加大了个人所得税征收力度,而且还使劲印票子,加重了铸币税。

若是一般的国家,根本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