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王巨说了这个道。

其实王巨以前说的打压世袭,文韩富,吕韩范,与这个道是一样的道理。

“很难啊……”赵顼叹息道。

问题还有在那个大黑窟窿上,如果没有那个大黑窟窿,谁想敛财呢?

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要知道在史上王安石那么敛财,到了熙宁七年,那个黑窟窿都没有填上。因此王巨也不由地叹息一声。

“徐徐徐,”赵顼反过来安慰了一句。

然而两人皆同时苦笑。

赵顼这才说了第三件事。

赵禼将消息传到京城,赵顼大惊,问文彦博,不知绥州可存否?

文彦博不能回答。

然后将王巨召到延和殿问,王巨只答了一句,可能郭逵不会上当。不过若是郭逵也上当了,王巨那也没办法了。

赵顼无奈,只好立即下诏书,通知郭逵不能换了。

郭逵的下属幕僚看到诏书大惊,问,什么时候京城下诏书要换地?

郭逵将前诏拿给大家看,京城是下了诏书,但让郭逵私自扣压下来,大家连这个诏书都没有看到,更不要说换地了。赵禼叹服道,此他人所不敢为也。然后郭逵上奏,说绥州平安,又自劾违诏之罪。

赵顼开心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怪罪郭逵扣诏违诏?于是下诏城绥州,不再易二寨,又嘉奖郭逵一句:渊谋秘略,悉中事机。有臣如此,朕无西顾之忧矣!

“有卿与郭卿,朕心安矣。”赵顼道。

发现上了当,满朝文武大臣仓皇不知所措,包括赵禼那么精明强干的人,都没有提前准备,只有郭逵提前察觉到不对,否则这次宋朝糗大了,整个延州都可能陷入危局。幸好有了郭逵。

但前几天也只有王巨一个人“看出”了郭逵!

王巨啼笑皆非,想到了郭逵,他想了几年后的那场战争,还想到了一个人,潘美!

可能几百年后,元蒙也失败了,不过现在的交趾能与几百年后的交趾相比吗?况且用元蒙骑兵到热带雨林里作战,那个……

几年后郭逵虽大大震慑了交趾,但犯的错误可不小啊。

…………

赵顼这次召见,只说了三件事,不过透露了许多消息。

甚至让王巨看到党争的魔影在地平上狰狞地升起。

不过王巨麻烦也到了。

回到了军器监,一个叫叶默的小吏进来禀报了一件事。

王巨继续在简拣工匠。

这个数量太大了,王巨只能用笔试与口试、手试的方法去挑选淘汰,笔试就是考试,通过考试来考各人的技艺,若是都作家与作家则考核其管理水平。

但笔试多少还有一些片面,还有的工匠都不认识几个字,只能说对都作家与作家更有效一点。因此又增加了手试,看其动手能力,口试,亲自将大伙召集起来,一个个去问答。

因此应当来说,这次诠选还是比较公平合理的。

这段时间主要就在做这件事,并没有对堂吏与官员动手,不过王巨开始暗中观察了,五库六院的库使与院使,便是在观察中挑选出来的。

然后王巨又观察了一些堂吏,挑选出几名堂吏做了亲信,其中就包括这个叶默。

叶默禀报的一件事,正是王巨担心的事。

诠选官匠渐渐到了尾声,王巨没有说,大家也清楚下一步便到了诸院库的官吏。

王巨会留下多少,大家都不清楚,但叶默是王巨从那么多胥吏里看中挑出来的,智慧想差也差不起来了,他都不用猜测,也知道会淘汰很多出去,因此有的官员们便私下里串通起来,暗中想对策。要命的又是放在这种大环境下,无疑会让更多人联想翩翩……

第四三〇章大闹宣德门

王巨想了想说道:“叶默,你将张若水请来。”

“喏。”

一会,张若水被叶默带了过来。

“张都知,神臂弓改进如何?”

“一石五斗。”张若水骄傲地说。

这个数字可能有些虚夸,因为张若水其人喜欢贪功,实际才开始研究出来的神臂弓最小拉力有的达到了二石三斗,而非是二石。献给赵顼的那张是拉力最小的。

但张若水说一石五斗,那么最大拉力可能只有一石七斗了,那么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士兵能使用它,而且改进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张若水的表情十分自得。

“若此,就将工艺定下来吧,以此先行生产一批。”

“不是说一石二吗?”

“西北情况有些紧急,等不及了,再说它造价如此昂贵,也注定了不可能每名弓兵都能使用起它。”

“这倒也是。”

来到军器监,王巨才知道后来为什么马黄弓一直没有普及,甚至出现了拉力要求更严格的克敌弓与神劲弓。

原因就是造价。

一把普通的复合弓,如今造价是一千五百文,十支箭是六七百文。但神臂弓一把造价因为材料要求太过严格,造价几乎达到十五贯,是普通复合弓的十倍!要命的不是弓,而是箭,本来神臂弓其箭成本是普通弓箭的四倍,经过改进,几乎是其七倍八倍!也就是一场战役下来,一名兵士预备五十支箭,就要三十贯成本。

这个成本,就算以后经济情况转好了,也不可能让每名弓弓兵肆意地装备神臂弓。

既然是少数精锐军士用,为何不注重其杀伤力?这才出现了克敌弓。

然而王巨军事思想可能与韩世忠不一样,他看重了杀伤力,更看重了速度,经过改进,依然还是那些精锐军士在使用,那么其速度是其原来的二到三倍。可能射程弱了许多,但总体杀伤力却在上升。

“西北要开战吗?”张若水又问。

“必然。”

“西夏是养不饱的狼啊。”

“西夏养不饱,契丹人也未必能养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国亦如此。张都知,这段时间你做得不错,我在军器监未必能呆多久,未来我会向陛下推荐你来接任。但你得记住一句话,多点公心,少点私心,处置尽量公正公平。”

“那就谢过子安了。”张若水惊喜地说。

王巨说的意思就是少贪,少点人情,公正做事,公平断事。

然而军器监掌握着全国一半以上器甲的制造,想一想一年朝廷在上面会花多少钱吧,即便少贪,漏一漏,那也是一个油水肥得不能再肥的公差了。

“不过我听到了一些不好的消息。”

“工匠们都无关紧要了,就是那些……”张若水沉吟道,王巨将他看成自己人了,张若水也不卖关子了。

后面的没说,指的就是那些官员与胥吏。原来一半器甲不合格,这些钱到了那些人手中,正是这些官员与胥吏。

他们手中薪酬实际并不多,那些胥吏们只能得到一些补贴,连正式的薪酬都没有。但暗下的收入太多了,王巨主持军器监,这些人不敢捞油水,不过王巨不可能一直呆在军器监,只有王巨一走,以后还是一个肥差。

问题是王巨将作家与作头职权分开,都作家、作家以及甲头已经代替了原来的官员与胥吏职责,如果王巨一狠心,那么五库六院只需要两百来名官员胥吏,就可以将五部六院的事务全部领手起来。这意味着会裁去四分之三的官员与胥吏,事实王巨就打算这么做的。

这些官吏能不急吗?

“子安,有点难办啊。”张若水又道,他不知道王巨会保留多少,然而同样也看出来,王巨会裁去很多人,而这些人又是有背景的,甚至一些胥吏都有着背景,一旦闹将起来,就大条了。

“这个我早点有准备,原本我打算是一借神臂弓,二借西夏,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可能西夏不久就会对绥州发起进攻。”

这就是借势,大家都害怕战争,原因多多,但主要原因就是庆历战争带来的伤害,花了那么多钱,一度让国穷民弊,却连番打了数次败仗,这个失败的原因也很多,器甲也是一部分因素。

在这个大势面前,谁还顾这几百名小官胥吏的“钱景幸福”?

“难怪子安一直没有动手。”

“其实这问题也不大,我就怕有人在幕后推动……所以想请你替我打探某个人在宫中与陛下的言论。”

…………

其实从权术角度来看,王巨做得不高明。

后世演义里丑化了几个人,第一个是潘美,这与权谋无关,是杨业死得太惨烈了,又不能说赵匡义做得不好,于是潘美悲催了。

另外还有两个人,狄青也成了奸臣,为何?想一想狄青是为什么气死的,再想一想是那些人将狄青气死的,于是狄青只能被丑化。

还有庞籍。

庞籍是后来丑化,现世报的,还有刘沆。

再看几个美化的顶级士大夫,富弼,文彦博,韩琦。

所以庞籍从郓州改判并州路过京城时,赵祯宣其入对,有过一段对话,赵祯以新相文彦博富弼,意甚自得,问籍籍二相何如?

庞籍说二臣皆朝廷高选,陛下拨之,甚副天下望。

赵祯又说,诚如卿言,文彦博犹多私,至于富弼,万口一词,皆说是贤相。

庞籍则说,文彦博臣顷与同在中书,详知其所为,实无所私,但恶之者毁之耳。况前者被谤而出,今当愈畏谨矣。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文彦博第一次为相时,颇有作为,但有了作为,必然会得罪人。现在被谤罢相,再召为相,文彦博会吸引“教训”,愈畏谨,也就是不会为了做事而得罪人了。

果如所言。

然后又说富弼,富弼顷为枢密副使,未执大政,朝士大夫未有与之为怨,故交口誉之,冀其进用而已,亦有所利焉。若弼以陛下爵禄树私恩,则非忠臣,何足贤!若一以公议概之,则向之誉者将转而为毁矣,陛下所宜深察也。

也就富弼在为相之前,只做了很短一时间枢密副使,所以没有与士大夫结怨,于是交口称赞。现在担任宰相了,想要继续让大家交口称赞,那么富弼只好用国家的爵禄来树私恩,大家会继续称赞,然而那样还是忠臣吗?

如果富弼不这么做,以大公之心为相,那么必然会得罪人,那么大家不是称赞,而是毁舆了。

结果呢,大家继续称赞,然后宋朝财政便从文富韩三人手中渐渐出现危机,冗兵冗官现象加深……

王巨不用学习他们的做法,只要不裁,这些官吏就满意了。

而且潜龙勿用,以王巨现在的地位,说上不上,说下不下,正是养恩树名之时,得罪人是不明智的做法。其实裁掉了那么多滥竽充数的官匠,制订了职责明确的制度,再将器甲质量提上来,在军器监任上,王巨就做得完美无暇了。

但最终王巨选择了一条不明智的做法。

“报应”来了。

又到了大朝会之时。

天气更冷,天气也变得很短。

五更时分,却是一天中最黑暗之时。

“好多人,”王紫川说道。

因为早朝时间比较早,有的大臣来不及,怕误了早朝,于是匆匆奔向待漏院,特别那些家离皇城比较远的大臣。于是催生了一些小商小贩起早赶到宣德门前卖早点,生意还不错,因此到了早朝时,宣德门前很热闹。

这也是宋朝皇室平民化的一种表现。

但今天宣德门前人似乎特别的多,远远地看去,影影绰绰的一大片。

王巨虽然感到狐疑,可还是骑马迅速奔向宣德门。

不过他来到宣德门,脸上立即变得凝重。人很多,不仅是有卖早点的小商小贩,还有许多大臣没有进待漏院,而是站在哪里围观。

更多的是许多妇孺老幼,以及一些成年人,有的王巨面熟,他们正是被王巨裁减下去的各个官匠。

王巨表情沉重地下了马。

这些官匠与妇孺老幼一起围了上来,然后号淘大哭,责问王巨为什么将他们裁减下去,现在他们活不下去了,法不责众,有的胆大,竟然上前来拉扯王巨的朝服。

“滚!”王巨喝了一声,也没有理睬,进了皇城,去待漏院。

王珪悄然上前,道:“子安,有些不妙啊。”

“谢过王学士,”王巨躬身道,不管王珪是不是良臣,但也是目前为止,唯一正式向王巨示好的大佬。而且以前王巨还拒绝了王珪的榜下捉婿,这个情份王巨要领的。

进了待漏院,王巨整了整官服,他及时进了皇城,否则继续下去,可能连朝服都被拉坏掉,那个糗才会出得大。

有的人脸上幸灾乐祸,还有的人脸色平静、沉思、担忧。

王巨扫视一眼,他表情更凝重。

因为从这些人的表情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隐患,也就是嫉恨他的大臣不少,支持的大臣却没有几个。

一会儿太监过来传旨进宫。

早朝开始。

大程走了出来说道:“前段时间,军器监裁减近万名工匠,虽以国谋利,然裁之太过急躁,京城物价昂贵,裁后一年仅给五贯贴助,一家人何如得活?今天早朝之时,几百工匠带着妻儿老小,衣衫褴褛,面带菜色,请求王巨给其活路。陛下,虽以国谋利,然国也以人为本,近万名工匠,包括其家属,几达五六万人也,仓促裁减,又无活路,必危及京城太平安全,望陛下三思。”

这也是一种说法,裁是好事,但也要让这些人活吧。

大程说完,吕公著走上前道:“程颢此言极是,臣以为先将这些工匠召回军器监,仿效厢兵裁减之策,愿者裁之,不愿者则留之。如此,军器监雍肿可解,又不会产生民怨。”

这个说法更迷惑人了。

厢军那个裁减之策,正是王巨提出来的。

关健厢军与军器监不一样,厢军多做的苦役,对技术要求不高。军器监是技术活,所以王巨花了很长时间进了考核。如果再按照厢兵那个裁减之策,那么愿意离开的人反而是有技术的人,不愿意离开的人则是那些滥竽充数的人,如何了得?

所以王巨在裁减之前,提出了加薪酬,又挂了那副楹联,杜绝贪墨克扣,提高官匠的收入,就是要留住这些官匠,不让他们故意考不好离开军器监。

如果按照吕公著的做法,大事休矣。

但现在问题就摆在这里,如果王巨不同意,这些人继续闹,人又多,抓又不好抓,而且闹下去,人会越来越多,到时候连朝廷脸面都丢了。

赵顼在宫中也听说了,于是郑重地看着王巨。

第四三一章抚养

王巨不得不走上前说:“陛下,不可。国家以人为本,但这个人是指什么人?不仅是工匠,还人兵士,普通百姓,包括边区百姓。臣虽然裁减了许多官匠,但都是经过了考核,裁减下去的都是技艺不良的官匠。这些官匠若是让他们继续留在军器监,所制器甲质量如何能保证?不能保证,器甲还会继续不良,又分配到将士手中,如何能保障作战胜利。一旦大败,无数将士惨死,还能让敌寇入侵边境,千家万户荡之一空。臣知华池县时,亲眼目睹,夏寇到来,烧杀掳掠奸淫,无恶不作。难道这些将士没有家属吗?难道边境百姓不是大宋的人,大宋的子民吗?”

程颢道:“固然,这几万人也不能不顾。”

顾个鬼啊,这天下有多少人吃不饱饭,你们顾了吗?

不过王巨没有抬杠,而且争执起来,有违朝仪,程颢是御史,弹劾是对的,自己在朝殿上抬杠则是错的,甚至弄不好贬放出京。贬放问题也不大,王巨还巴不得这时候离开京城呢,可关健是军器监还没有做好,这一放,就全部放掉了。

那时才叫画蛇添足,事没有做好,还落得一身骚。

王巨道:“这些人有手有脚,况且朝廷还继续给予三年贴助,为何不能得活?不如这样,陛下,臣回到军器监后找到名册,派人传话,如果不能得活,他们一家人由臣来抚养!”

“你来抚养?”赵顼惊讶道。

这可不是少人,好几万人,养活他们得花多少钱哪?

不过赵顼看着王巨,忽然意会,王巨说出这话,肯定有办法,因此沉吟不语了。

既然王巨都放出这话了,程颢与吕公著也不好说什么了,程颢冷笑一声,退回班列。

朝会散。

章惇担忧地追上来问:“子安,你如何得养啊?”

可能这一裁,是有一些工匠生计困难了,然而这些人闹到宣德门,后面必然有人鼓动的,否则那有这么大胆子?担忧的就是这后面的人,只要王巨说抚养,加上这些人不服气,能活下去的,也要王巨抚养了,不能说五六万人会闹养让王巨来养,最少会有一两万人吧,就是富弼的家产,也养不起!

“子厚兄,我自有良策。”

王巨这么说,章惇也不好再劝了。

这件事迅速传开,也迅速引起轰动,张若水急忙找到王巨,道:“子安,你不能做出这个承诺啊。”

“张都知,那我当怎么办?抓是不能抓,一抓事情会更多,置若罔闻,这些人只会越来越过份。”

张若水一呆,道:“关健没有夏公哪。”

这种情况以前也有过,好水川大败后,几千秦州百姓将韩琦堵住,向他要儿子。那次韩琦同样万分凶险,幸好有夏竦做了担保。

但这一回,谁来担保王巨?

“张都知,我早就料到了,放心吧。”王巨说道。

说完,王巨还真找来名册,让军器监的胥吏挨家挨户去询问了。反正各作院并淘后,人事严重浮肿,这些胥吏平时也没有什么事,虽然是近万户官匠,不过胥吏同样也很多,一个胥吏询问十几户不存在问题的。

不愿意让王巨抚养,自己有生计的,那就算了。

愿意让王巨抚养的,七天后带着保暖的衣被,于弓箭院前集合。

实际没有找到生计的人很少,不过王巨让这些胥吏下去,而这些胥吏正担心王巨下一步将他们也裁减掉,那他们下去询问还能有什么好事吗?

于是更多的人在观望着,更多的人幸灾乐祸,看王巨如何收场。

胥吏在询问,王巨下值,吕惠卿又找上门,担忧地询问。

“吉甫兄,自我主持军器监,器甲可优良否?”

吕惠卿点了点头,经过裁减以及一系列措施之后,这两个多月军器监生产的器甲质量那是无话可说了,可以说自宋真宗以来,质量最好的一批器甲。

“但我一退,所做的努力会如何?倾刻化为灰烬,并且我还落个坏名声。吉甫兄,有的人想对付我……”

“我知道,这个人我同样痛恨之。”

“不过陛下并没有忘记我,可能他们会找到我一些把柄,将我贬放,但只要陛下能记住,这些人能不能让我消失?但是我名声败坏,千人痛指,万人唾骂,就是陛下能理解,我最后也只能成为牺牲品,久不出现在陛下视线,陛下就会将我忘记了。”

那也是不可能的。

不说赵念奴那边的关系,王巨接下来还有一些安排,就是让王巨下去了,同样还能随时东山再起。

但司马光也不知道内幕的,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