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面面相觑,正打算请皇帝多考虑一下,等大家回去商量好了再来说这事,结果赵璨已经出列道,“洛州路远难行,怎可让陛下来往奔波?儿臣愿为君父分忧,前往洛州祭扫,以告慰我大楚列祖列宗英灵!”

这下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他身上了。

之所以大家都知道皇帝想要派个有分量的人去,却没有人提名皇子,就是因为在这个节骨眼上,这个话题是非常敏感的。能够去祭扫宗庙的,多半都是继承人。皇帝刚刚说自己身体不好,你就开口说自己要代为前往,这岂不是在争位?

这万一要是犯了忌讳,就算是皇子,一样会被处置掉。

不过赵璨的情况有点儿特殊。有长春真人之前的话在,大家都惦记着他本命年的时候有个生死大劫呢!不管他之前表现得有多么的亮眼,到时候熬不过来,也就都没用了。

所以即便他是皇帝那么多儿子之中最优秀的一个,许多人也不认为他具有威胁力。毕竟长春真人不可能信口胡言,他说是生死大劫,那么就一定是九死一生的劫难,不是那么容易躲过去的。

况且,就算上天给的劫难赵璨能够躲过去,到时候其他人的算计,他难道也能一一躲过吗?

赵璨将他们的这种心思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才敢站出来。因为不管是皇帝还是其他兄弟们,只要认真想想,就会发现他是最适合的人。——将来肯定会被淘汰出局,但现在却表现得最抢眼,这种敏感的事情,交给他总比让别人得了要好。

这是上辈子的死和平安的努力换来的机会,赵璨不会错过。既然有优势,他就必须要利用起来。不管这些人心里怎么想,但是他每做一件事,功劳却是实打实的。等到他跨过所谓生死劫难的那一天,所有人转回头去看的时候,会发现他已经一步一步走到所有人都只能仰望的地方。

那个位置,不会属于其他人。

对于其他几位皇子来说,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其他人也休想得到。倒是赵璨这个迟早要死的,他们没那么忌惮。至于大臣,赵璨开口之后,这件事他们就不适合表态了。

所以气氛虽然很诡异,但是也没有人开口反对。于是皇帝最后便应允了赵璨的请求。

等到下朝之后,皇帝将赵璨叫到了本初殿。除了叮嘱他一路上需要注意的东西之外,还有另外一件事要嘱咐他。

搜集齐王的罪证。这是皇帝交给赵璨的任务。

仔细考虑过之后,皇帝也必须承认,这个任务交给赵璨更合适。他聪明能干,往往有出其不意之举,在所有的儿子里表现得最好。想必这一次前往洛州,不会让他失望。

赵璨早知道皇帝不会莫名其妙的开口要去祭祀宗庙,毕竟上辈子并没有这回事发生。

因为皇帝病了几次,上辈子这时候几位兄弟已经隐隐开始发力。皇帝到这个时候才察觉到自己的儿子们竟然各有心思,自然要忙着将他们弹压下去,哪有什么心思去管远在洛州的宗庙和皇陵?

这辈子因为从一开始,赵璨就小心的控制着,设法让皇子们的小算盘早早暴露,所以对于几个儿子各自的实力,皇帝还算心里有数。就算有些隐瞒,相差也绝不会太大。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能够腾得出手来去管其他事。

想必应该是收到了洛州那边的消息,终于下定决心要将齐王给处理掉了。赵璨很明白皇帝的心态,一旦做出这个决定,那么他一定会在自己死之前,将齐王彻底除掉,给继任者留下一个更加容易控制的大楚。

所以他立刻干脆的接下了这个任务,然后告辞回去做准备。

有开阳跟在平安身边,赵璨自然知道平安现在也在洛州。争取到了这个机会,说不定两人还能在那边见见面。即便是在齐王的眼皮底下,也比京城里更容易些。

在赵璨启程前往洛州的时候,齐王也终于耗尽了耐心,发现让平安主动将东西拿出来是不可能的,所以索性直接开口问他。

这日齐王照旧置办了酒席宴请平安,在酒酣耳热之际提出这个问题,“上一次平安你说有一个法子可以解决孤的为难之处。孤这段时日反复思量,都没有想出究竟是什么办法,只好再请平安指教了。”

“不敢当。”平安连忙谦让,“王爷为了东南百姓,当真是殚精竭虑,令人钦佩无比。我不过是动动嘴罢了,若是能对王爷有所帮助,便是再好不过。其实我所说的东西,不过是个想法罢了。王爷可曾想过,上天造物总有其可取之处,他老人家要给东南百姓的东西,都已经在这里了?”

“在这里了?这是什么意思?”齐王追问。

平安道,“王爷关心农事,想来也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别处的东西,拿到东南来种,也未必会有用。反倒是东南原本就有的东西,若是好生运作,自然能够财源滚滚,造福百姓。”

齐王听得很认真,所以对平安这种说一半藏一半的做法也不甚满意,“平安,你就不要打马虎眼了。若是依你所说,我们东南有什么东西能入得你的眼?若是果真如此,到时候孤自有重谢!”

“王爷言重了,重谢不必,听说东南海八珍最为著名,王爷只要请我一席,我就感激不尽了。”平安毫不掩饰自己对美食的热爱。

这一点跟齐王调查的结果差不多,他欣然同意,“如果你的主意真的有用,别说海八珍,就是十八珍孤也会给你弄到!”

“王爷可曾去过江南?”平安问。

齐王明面上自然是没有去过江南的,毕竟宗室无诏是不能够随意离开的。不过平安可不相信齐王真的是那么安分的人物。要不然,自己也不会坐在这里了。

果然齐王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只是道,“江南风物,本王亦有所耳闻。平安就直说吧!”

平安道,“王爷应该知道,江南富庶。这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江南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乃是鱼米之乡。但是在我看来,更多的却是因为江南的人懂得经营。江南地区人口稠密,许多人家土地根本不够养活一家人。所以多有阖家种桑养蚕,补贴家用了。我们大楚有八九成的丝绸是出自江南。而丝绸价贵,卖掉一匹绸缎的钱,用来买米恐怕就足够一家人一月所用。”

“平安的意思是,我们也效仿江南?可是东南的地势多山地丘陵,水量也没有那么多,恐怕并不合适。”

第145章 本王心里有数的

平安含笑点头,“王爷又着相了。我方才说什么来着?老天爷原本也把好东西给了东南的。虽说是效仿江南,却只是学他们的做法,而不是学种桑养蚕。”

没错,这就是平安想出来的办法。

还有什么能够比种植经济作物更能够达到的“短期有利,长期却有隐患”这个目的?

只要经历过后世的人都知道,不管是什么东西,如果种得太多了卖不出去,价钱就会下降。而且如果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方多了,种植粮食的地自然就会减少。到时候很有可能会造“成东西卖不出去,粮食买不回来”的窘况。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经济作物的价格再高昂,换不回吃的也是枉然。

但是没有经历过的人,单是听平安的说法,肯定会十分赞同。更别提平安还用了江南来作为对比。既然江南能够做到,没道理这里不行对吧?

但是别忘了,江南素有粮仓之称,粮食产量一直都比别处更高。况且种桑养蚕,实际上并不需要占用田地。只要在田埂路边或是山地上种上几株桑树,也就足够一家人养蚕所用了。

当然,也有大户人家专门开辟桑树园,打量种植桑树。不过所占用的地方其实还是少数。

但是如果不知道这些具体的情况,贸然将这种模式挪到东南来用,就很有可能会出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试想一下,齐王一旦接受了这种经营模式,并且试验成功的话,肯定会刺激他的欲望膨胀,将整个东南都变成这样。到时候,一旦出事,东南的百姓日子过不下去,自然就会去找始作俑者齐王。

而朝廷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稍微控制一下出售到东南的粮食量,齐王在东南经营多年的稳固地位,便会迅速崩盘。

这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恶毒的计划。所以平安也是反复斟酌之后,才敢确定。反正还有一个大楚在后面做后盾,总不会将东南百姓全都坑死,届时朝廷出手帮忙,说不定还能不费吹灰之力便收拢这部分人心呢。

当然,毕竟自己跟齐王并不站在一条船上,能不能够让齐王完全相信他,就要看平安的能耐了。

他之所以之前不着急提出来,也是因为这一点。毕竟如果他主动提供方法,或者是得到得太容易了,齐王势必就会怀疑他,从而在心里想着给自己留后路。

但如果这个办法是他想方设法才弄到的,对齐王来说,可信度就高得太多了。

除此之外,如果平安拿出外来的作物交给齐王,对方也肯定会心存疑虑。但如果是东南原本就有的东西,一来百姓们熟悉,也懂得种植,推广难度低。二来会给齐王一种“这是为东南量身定制的办法”的感觉。

果然齐王听到平安的话,立刻道,“孤还未想到,平安就不要卖关子了,直接说吧。”

但平安铺垫了那么多,就是为了让齐王自己想到,所以当然不会说。他端起桌上的茶抿了一口,含笑道,“王爷何须问我?只需想想东南这里出产的东西,哪一种卖得最贵便是了。”

齐王的视线随着平安的动作而转移,听见这句话之后,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盯着平安握住茶杯的手,失声道,“是茶!”

说起茶,这是本朝开国之后才出现的东西。这并不是说之前没有茶,只不过那时候的茶除了茶叶之外,还会放上糖、盐各种干果甚至会放油。

这种“茶”据说最初的时候之所以出现,是用以果腹。毕竟这小小一个杯子里的东西,却能满足人体所需的绝大部分东西,在不方便吃东西的时候,喝上一杯十分方便。

正因一开始是食物的一种,所以“柴米油盐酱醋茶”才会被列为开门七件事。

只是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茶”便成为了一种生活的点缀和待客之物。

文人讲究风雅,喝着一杯什么味道都有的“茶”待客,毕竟不太像话。所以后来那些佐料慢慢减少,到本朝时,已经只取茶叶的甘苦两味,自然天成,最为符合文人的审美。

所以这种清茶已经出现,便立刻风靡整个大楚,到如今读书人之间交接往来,若是没有茶待客,便算是大大的失礼了。

既然是这么重要的一种东西,自然会出现种种品评之法。从大楚立国至今,茶文化迅速发展,品评之法也渐趋完善。

其中对于茶叶生长的环境——山高,水质,光照,雨量种种,均有要求。除此之外,在制作手法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等到成茶之后,茶具,煎茶之水及火候等,亦有不同。

东南多山地丘陵,土地里的出产不丰富,倒是山上的茶树生长得很好。从茶叶开始盛行以来,便一直被评为上品。尤其是洛州附近一座夷陵山上所产的夷陵茶,更是十分难得,曾被列为贡品。

不过在这个时候,民间还没有种植茶树的习惯,都是去山上采摘野茶。

这也是齐王之前没有想到平安说的会是这个的原因之一,即便在想到之后,他心中也颇有疑虑,“这茶树山上便有生长,莫非还需要人工培育?”

“王爷有所不知,江南如今早就已经出现茶园了。”平安道。

江南的读书人多,茶文化也发展得最为迅速。因为地方富庶,人口稠密,江南的山又少,所以天然出产的野茶,早就已经跟不上消费需求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工培育的茶园自然应运而生。

对于普通的文人士子来说,究竟是山上的野茶还是人工种植的茶,其实是很难区分开来的。况且野茶价比黄金,他们原本也消费不起。现在有物美价廉的人工茶出现,正满足了众人所需。所以也很容易被接受。

齐王有自己的心思,在东南推行教育,培育人才的事也是十分看重的。所以别看东南不显山不露水,但实际上读书人的数量也不少。只不过朝廷和齐王互相防备,所以每一科考取进士的人之中,出身于东南的数量并不多。

读书人多了,自然对茶叶的需求也会增多。况且种植了茶叶之后,还可以卖到别的地方去,齐王略略思量之后,便认可了这一点。

之后平安又向齐王介绍了两种大楚本身就已经出现,甚至东南本地便有人种植,只不过还不成规模的经济作物。

一为花生。

身为后世人,平安对于花生自然熟悉得不能更熟悉,日常生活中用到这种干果的地方就不少,作为零食和配菜,都十分美味。除此之外,花生还可以榨油。

还是那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不愁没有销路。

这个时期,花生才刚刚传入大楚不久,虽然也有人种植,但基本上都是作为零食干果来用的,还没有用花生榨油的技术出现。平安无私的提供了这个思路,并且也不怕齐王去验证。毕竟平安自己就是吃着花生油长大的。

二是棉花。不过这只是作为备用选项,用以衬托之前的茶和花生的好处。

棉花这个东西谁种谁知道,对于土地的负荷非常重。种上几年之后,如果不轮换其他的作物,这片土地只会越来越贫瘠,更难出产粮食。而且因为现在大楚的棉花品种还未经改良过,不管是用来纺纱织布还是直接做棉衣棉被,质量都十分堪忧。

平安并没有隐瞒这种劣势,但也向齐王展示了优秀的前景,棉布透气,又不像绫罗绸缎那样成本高昂。在各种化学合成的衣料,比如涤纶腈纶之类的被制作出来之前,棉布将会成为布料的主流。虽然价钱不高,但是出货量大,利润也会十分丰厚。

只不过,在这之前,要先设法改良棉种,还要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而已。

这个东西原本就在平安的计划之中。只不过现在大楚种出来的粮食还只勉强够用,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只能搁置。

所以如果齐王真的想不开选择了棉花,就当是在提前开路好了。

没想到齐王在听完了平安的介绍之后,竟然追问道,“除此之外,可还有别的?”

平安微微一愣,继而笑道,“种植作物,讲究因地制宜。古人也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句子,王爷应当明白。这三种作物,就是最为适合东南的。别的却是没有了。”

齐王还犹自不信。因为平安之前说“我有一物”,齐王跟崔玉君一起猜测,认为是某种作物的种子,可是现在平安根本没有拿出新的种子来,反而选了原本就有的作物。这反倒令齐王有些狐疑,怀疑平安还有更好的东西没有拿出来。

平安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自己装逼太过,之后拿出来的东西又太普通,以至于齐王竟然不肯相信了。

不过这也好。平安想了想,觉得自己“私藏”的好东西,齐王想必是不敢轻易使用的,毕竟他肯定会怀疑其中是否藏着什么陷阱。反倒是之前“随口提供”的这三种作物,有可操作的空间。

这么一想,平安就打算弄出一个真正高难度的东西,来反衬出之前的茶、花生和棉花的普通。

所以在齐王再次追问时,平安故意露出为难的表情来,“唉,我这个想法原本并不成熟,还未告诉人知。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能不能成。既然王爷诚意垂询,我也只好说了。只是王爷万不可贸然尝试才好。”

“平安尽管说,能不能成,本王自然心里有数。”齐王道。

平安便“勉为其难”的拿出了最后一个招数:种植甘蔗,制作白砂糖。

糖在古代属于奢侈品的行列,制作不易,产量不高,价格不菲。相较于之前比较亲民的产品而言,制糖的利润自然更高。所以齐王听过之后,十分感兴趣,尤其是知道平安要制作的是那种纯白色的糖之后,心中已经有了倾向了。

因为现在的制糖工艺比较粗糙,所以制作出来的糖都是大块的粗糖不说,颜色和甜度、口感上,自然也有诸多令人不满意之处。

齐王作为可能是大楚最大的一个纨绔,骄奢淫逸,一切都要享受最好的的人,对此自然也深有感触。于是也更知道,这个白糖如果只做出来,恐怕即便是贡品也比不上。

虽说糖的价格高,但买得起的大户人家比比皆是,如果真的能够做成,好处自不用说。

不过在平安坦诚制作工艺还并不成熟,一切都只在设想之中,不一定能够成功;而且即使成功了,成本也很难控制之后,齐王也只能遗憾的叹气,放弃了这个想法。东西虽然好,但果然缺陷也很大。

不过齐王也有自己的心思,让人将平安说的法子记了下来,回头可以试验一番。即便成本很高,但是做来自家用也不错嘛!

回头再去琢磨平安之前给出的东西时,齐王的态度就认真多了。这些都是能够极大改善东南处境的好东西,除了棉花还有待商榷之外,茶树和花生齐王觉得完全没有问题,立刻就能够推广下去。

绞尽脑汁终于忽悠成功,目送齐王离开之后,平安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坑已经挖好,只等齐王将自己埋在里头了。

在齐王府住的时间也太长了些,既然事情已经办完了,第二日平安便主动提出告辞。毕竟他现在还是挂名在水泥公司下面,算是田英的半个属下,这段时间自己待在齐王府,恐怕田英心中的疑虑已经很重了吧?

结果跟崔玉君一交谈,平安才发现在自己埋头奋力挖坑的时候,外头已经风云突变了。

崔玉君笑眯眯的看着平安,“京城那边传来的消息,陛下命陈王殿下前来洛州祭扫宗庙祖陵。如今整个洛州都在忙着这件事,平安不如继续留在王府,到时候王爷代为引荐,也可跟陈王亲近一番。”

这话说得像是为了平安好,毕竟平安一个被贬的太监,想要回到宫里,只有巴结上大人物才行。但实际上呢?如果赵璨原本不认识平安,在齐王府看到平安,知道他居然住在这里,心里会怎么想?

恐怕会以为平安早就已经投靠了齐王府,完全不可信吧?

要是他再将这个消息传回京城,最好是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到时候,平安就是想要回去,也不可能了。

当然这种计策未必就一定能够成功。但是对于齐王府来说,也不过是一次尝试罢了,顺手而为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