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大楚跟周边国家都讲和,开设了贸易互市,即便是边境,也暂时太平下来了,没有战争可打。

在这种情况下,来武学上三年的学就能够晋升一级,对他们来说算是难得的好事了。

除此之外,平安还命人精心打造了独属于武学的毕业纪念勋章,并且举办了庄重的授勋仪式。拥有这枚勋章,将来的晋升之路会更加顺畅,同时也代表着一种荣耀。这将会成为他们珍藏的东西,对将来的同僚炫耀的资本,而在这个过程中,对武学的归属感,也会不断加强。

就算离开了,也还是脱离不了武学的影响。

而且后面入学的学生们看到授勋的场面,也会期待自己将来拿到勋章的那一天,这种良性的内部激励,能够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更加投入。

种种手段的实施,确保了这些学生毕业之后也不会一回去自己所属的部队就变回原来的样子。对于平安来说,这些将领都是他播下的火种,在将来某一天,他们开始执掌军队的时候,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够被人认同,将阻力减少到最小。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切顺利。

时间很快来到了安平四年的春天。

第188章

自从赵璨登基以来,每一天都十分忙碌,难得有些清闲的时候。

要做个明君多半都只能如此,处理不完的政事将他的脚步拖在宫中,完全离不开。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璨对朝堂的掌控越来越娴熟,而在平安的建议下,他也习惯了更多的放权给下面的官员,自己则只把握主要的方向。这样一来,总算是不那么忙碌了。

反正经过前面四年的种种努力,许多基础的地方都已经安排妥当,现在只等着他们一一发展便是。

所以在平安的建议下,赵璨决定出宫走走。

这一次并不只在城里随便看看,而是要到下面的乡村去,看看这几年来的政策,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种种改变,再考察一下这些政策是否还有什么漏洞或者考虑不当,可以修改的地方。

宁州地处京城南方,有两条河流流经,滋润着这片土地。在这两条河交汇处,是一大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森林茂密,山青水秀。大楚皇室在这里建有一处行宫。

不过,行宫被使用得最多的时候,已经是宣宗朝的事了。自从先帝登基之后,对于父亲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所以事事都反着来。

宣宗爱好游乐嬉戏,他就将精力都放在政事上;宣宗笃信道教痴迷炼丹,他就将京中所有道观都清理了一遍;宣宗后宫美人如云,因为他的昏庸无能,嫔妃们在争宠过程中不知弄出了人命和悲剧,他就格外注意这些,所以能生下来的孩子,基本上最后都长成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宣宗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给先帝,至少让他知道自己应该警戒什么样的地方,也让他恪守自己的职责,做到了皇帝应该做的事。虽然还有些细节处不尽如人意,但是纵观古今,作为一个守成的君王,他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也正是因为先帝不好这些,所以宁州的行宫已经荒废了多年。

——当然,说是荒废,其实并没有那么夸张,毕竟皇家财大气粗,这些产业都是会有人留守打理的。只不过没有主人入住,自然难免显得荒凉些。

所以赵璨被平安说得意动之后,便立刻派人去修缮了行宫。

现在开始修缮,春天是赶不上了。不过行宫风景好,山林茂密,是避暑的好去处,所以夏天再去,倒也是个好选择。

而在离开京城之前,先将春闱的事情解决掉,也能够免去一些后顾之忧。

过了年之后聚集到京城的士子就越来越多,城内外的客栈旅店都住满了人,还有不少人家主动将空置的房屋租给士子们,赚一笔钱贴补家资。另外有穷困的士子,多半会借宿在寺庙,道观或者城隍庙等处。

根据礼部那边统计的人数,今年参加会试的举子,总共有近万人。

所以平安这些日子但凡出宫,总觉得自己走到哪里都能够碰到年轻的举人。

对此平安很高兴——对于他来说,人越多越好,毕竟以实习为名目,为了降低大家的抗拒心理,最多只能让每个人下乡教习一到三年,所以轮换是难免的事。但人数如果不够多,轮换就没办法实施了。

三月,会试开考。流程还是按照以往的来,平安和赵璨并没有插手。

这一次会试,近万人中,一共只取中了一千多人。十中取一,但在近年的科考之中,这已经算是人数最多的一届了。

这还是因为赵璨推行平安的新政,增加了一部分职位,又细化了另一部分职位,所以许多事情都要有人来做,对于官员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会试结束半月后放榜。又半月后殿试。

殿试考策论,赵璨给出的题目是“教学相长”。

这个题目别说是考生们,就是在场的官员也有点儿懵,不知道赵璨这是什么意思。因为以往皇帝最喜欢出的题目,就是论山河社稷,或者具体的某项政策,也算是最后一块试金石,为自己挑选接下来的政策用得上的人才。

就是安平元年那一科,赵璨出的题目也是中规中矩的。

谁能想到,他突然出了这样一个十分偏的题目呢?可以说在场的考生之中,有六成对此完全没有准备过,更没有半点头绪。剩下的四成之中,也不是专门针对此做过准备,不过是各个方面都不弱罢了。

负责监考的几位官员巡视了一圈之后,相互对视的眼中都含着担忧。今年恐怕有人要在殿试上被黜落了。

理论上来说,通过了会试的士子们,已经可以被称作进士了,殿试是后来才出现的东西。只因从前的科举考试,主考官便会成为考生的座师,彼此之间关系勾连,在朝堂上形成很大的势力,令皇帝忌惮,所以增加了一场殿试,亲自监考阅卷。

如此一来,考过的进士们,便都可以称作是“天子门生”,那种私人的师生关系,就被取缔了。

所以实际上,除了少部分的试卷会根据皇帝的喜好重新进行排名之外,对于其他人来说,殿试只不过走个过场罢了,几乎没有被黜落的士子,除非对方御前失仪或者答出来的试卷实在不尽人意。

甚至有的时候,殿试还会专门给与某些考了几十年也没有考过会试的举人机会,让他们跟着参加,最后得到一个同进士的出身,也算是皇室恩典。

况且皇帝精力有限,说是亲自监考和阅卷,实际上一千多份答卷,皇帝根本不可能看得过来,往往由监考官选取一部分写得最好的交给皇帝批阅排名罢了。所以通常来说,皇帝也不会刻意去为难这些士子。

不过,这也不代表他们表现差了皇帝也能当做看不见。

对于毫无准备的一部分人来说,这个偏门的题目,要引经据典作出一份漂亮的答卷来,却并非易事。如果他们最后交上来的答卷太差,被黜落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了。

当然,有人抓耳挠腮苦思不已,但也有人运笔如飞挥毫而就,这就是彼此之间的差距了。

官员们担忧不已,但赵璨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到时间之后,将答卷收上来,赵璨先将那种没有答完或者离题万里的试卷挑出来。这一挑居然有一百多份!让在场的官员都有些冒冷汗。堂堂大楚最高等级的考试,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天子门生”们却连读题和答题都不会,实在是太丢人了。

这要是赵璨生气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幸好赵璨的面色虽然不好看,但也没有发作,只是将这一百多份试卷扔在一边,然后才让人批阅剩下的。

士子们已经离开了这里,在殿外等候。今日要将排名定好,传旨之后,他们才能够离开。

满朝大臣一起上阵,批阅奏折的速度是很快的,不到一个时辰,二十份最好的答卷就交到了赵璨手里,让他批阅并排名。

赵璨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思随意翻看了一下,倒是被其中一份答卷给吸引了视线。殿试并不糊名,赵璨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名字:元子羽。

这份答卷很有意思,并没有多少引经据典,倒是以自身的经历论证了教学相长的存在及必要性、重要性。

原来这个元子羽家境贫寒,家中父母病弱。所以在考上举人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参加科考,而是在家乡开馆教书,一方面赚些家资,另一方面也是方便照顾父母的意思。因为是举人老爷授课,所以应者云集。

有了实际的教学经验,元子羽作起这份文章来,自然是洋洋洒洒,有理有据。更兼本人也有些文采,所以文章虽然典故用得不多,但辞采华美、脍炙人口。

平心而论,实际上还有其他几篇文章能够跟他媲美,但谁叫元子羽运气好,这篇文章正好应了赵璨的心思?所以赵璨单独将他选出来,列为魁首,这就是今年的状元之才了。

站在赵璨身侧的几位重臣看见之后,交换了一个视线。这个元子羽运气倒是不错,他会试只考了第七名,现在却得了状元的名声。

赵璨将他挑出来之后,也没有再给大臣们增加麻烦,剩下的名次就让他们自行决定了。

倒是剩下来的那一百多偏明显不能通过的文章,让人有些犯难。

都走到了殿试这一步,若是黜落一两个人倒也罢了,一下子黜落上百人,恐怕这消息一传出去,舆论便会一片哗然。就算只是为了朝廷和赵璨的名声,也不能这样做。

所以监考官虽然满脸苦色,但还是捧着试卷来问赵璨,“陛下,您看这些剩下的试卷如何评定?”

“算在同进士之中。”赵璨淡淡道,“但是朕希望这些士子们能够明白,他们本来是要被黜落的。之后授官,也不必考虑他们。”

“是。”监考官应道。

不能授官的进士,还能算是进士吗?监考官心头叹了一口气,但他也没有替这些人说话的意思。

因为——真正算起来,这些人是他们从会试的举子之中挑选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些士子才华出众。结果呢?手里这些答卷简直是在打自己的脸!皇帝没有追究,不代表监考官心里不担忧。

赵璨没有多言,于是这件事便就此定下。

其实根本不需要别人来提醒,这一百三十七人自己心里就知道要糟。毕竟自己写出来的是什么东西,他们最清楚不过。好在后来还是得了同进士出身,看样子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才松了一口气。

然而接下来,他们去拜谒师长的时候,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对他们关闭了门户,根本连面都见不到。

接下来的琼林宴倒是没什么特别之处。——非要说的话,最特别的地方就是皇帝并未出面,反而将宫中剩下的几位弟弟给放了出来。这几位皇子跟着武学受训过,后来又同宗室子弟一起上了两年多的学,看上去倒也有那么几分样子,跟之前已经截然不同了。

不过,琼林宴结束,授官时这些怀着侥幸心理的进士们才发现,官员名单之中,根本就没有自己。很显然,为了朝廷的脸面,他们算是考上了同进士,但是皇帝和朝廷是不承认这份成绩了。

如此一来,他们的身份就很尴尬了。

实际上,在大楚,一些低品乃至不入品的官职,就算是举人也可以胜任,他们只需要通过吏部选官的考试,便能够补上这样的职位了。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举人或是认为自己难以更进一步,所以求了这些低位官职;或是更喜欢逍遥自在,所以索性买田置地做个安稳的富家翁,分流掉了很大一部分。

每隔三年参加会试的举子只有近万人,但实际上整个大楚举人的数量,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至少乘以三,再考虑到那些积年参加考试,屡考不中却还在努力的,就更多了。

总而言之,举人的数量很庞大,而进士就少得多。按理说这个身份应该是很荣耀的。但是现在,这些人考上了同进士却没能得到官职,反倒比不上那些虽然是进士但已经得官的士子们,这样的落差,心里的难受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新科举子授官结束之后,赵璨便开始准备启程前往宁州行宫了。

因为这一次是公开前往,而且要在那便待上一整个夏天,所以赵璨带上了为数不少的官员,只留下很少一部分维持京城这边的运转。

临走之前,教育部得到了一道旨意,要求他们带上那一百三十七个同进士出身的士子。

这个要求既没有交给礼部也没有交给吏部,实际上背后的意思是很耐人寻味的。只不过现在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教育部部长冯璋倒是若有所思,只是他一时不明白皇帝要做什么,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

修好了路之后,从京城前往宁州,车行不过三四天的功夫。就算帝王銮驾走得慢些,六七天也足够了。

行宫早已修缮一新,的确是个风景秀丽,钟灵毓秀之处。

入住行宫主殿、初步安顿下来之后,平安跟赵璨开玩笑道,“恐怕过两年,行宫周围的地价就要涨了。”

“何以见得?”赵璨问。

平安道,“陛下这就是明知故问了。这一次陛下出巡,带的人可不少。这些人莫说是行宫,就是皇宫大内,估计也安排不下。现在只能两三位臣子挤一个房间,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待遇恐怕无论如何不能习惯吧?”

也就是因为这是皇帝的“恩典”,才没敢开口斥责是“有辱斯文”。不过对于这些已经习惯了养尊处优的大臣们来说,将就自然只能是一时的。

所以如果将来赵璨会经常到行宫避暑,那么周围的地价势必会上涨。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们会在这里买地建房,营造田庄,到时候随驾来到这里,自然可以住进自己的庄子里,宽敞又自在。

甚至一部分没有得到随驾资格的人也会跑到这里来买宅子,到时候跟着御驾过来,万一皇帝一时兴起微服出巡,就碰到了自己呢?这种刷存在感的机会,他们可不会错过。

赵璨含笑道,“你说得也有些道理。不过恐怕要让这些大臣们失望了。”

“但让他们出一笔钱来买地似乎也不错。这些钱留在他们手中也没有用,反倒是这里住着的百姓们,拿到了钱自然可以离开去过更好的日子。也算是做了好事。”平安道。

经历过后世的人都知道,拆迁对于普通的小老百姓来说,才真正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一笔拆迁款不知道让多少普通家庭步入小康的中产阶级。

不过,要防着这些官员们借机压价。

赵璨和平安的目的并不是来这里避暑度假,而是想要借机看一看京畿路的变化,所以在行宫里安顿好了之后,他们便开始在空闲时间在周围四处走动。

行宫所在的山南县不算是大县,下辖十六个乡镇,一百二十八个村庄。不过因为在京畿路,而且又地处行宫附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所以也算是个十分兴盛的地方。而铺设水泥路的时候,田英出于私心,更是早早就将这里弄好了。

这已经是一年多之前的事,现在平安他们来,刚好可以看到水泥路修通了之后,给这个相对闭塞的地方所带来的变化。

首先,县城里的人口增加了,而且市场上生意兴隆,做什么生意的人都有。甚至有些平安和赵璨根本没想过可以用来出售的东西,也有人卖,而且看上去生意很不错。

商业兴旺是一个地方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这种变化,平安自然喜闻乐见。

赵璨出门并没有避着人,甚至还带上了几位臣子。不过这些人之中,有一部分根本不知道赵璨有什么用意,只以为他是在宫中烦闷了,所以出来散心。但是另一部分比较有心的,却已经察觉到一些了。

对于这种差距,赵璨没有任何表示。机会他已经给了,能够得到多少,全看这些人各自的悟性,他没有义务去手把手的帮助他们成长。所以这一趟结束之后,注定了有一部分人会被他重用,另一部分却会被抛弃。

之所以要这样做,自然是因为赵璨需要人支持。

他首先要让这些大臣们习惯跟在自己身后做事,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有道理的——即使这道理他们一时半会儿根本领会不了。

如此,将来推行新政,阻力才会减小。

当然,也有一部分顽固不化者,不管赵璨怎么做,都没办法改变他们心里的想法,这些人将来也会成为反对派的中流砥柱,不得不提前防范。

——虽然那场无形的战争还没有开始,但是不论是平安还是赵璨,都在马不停蹄的做着准备,务求到时候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推行下去。其中或许有许多艰难险阻,但是他们会一一克服。

转完了山南县,自然就轮到下面的乡镇和村庄了。

实际上,要在整个夏天转完所有一百二十八个村子,是有些困难的。毕竟赵璨不可能每天都有时间出来逛。也是因为这样,所以即便是山南县本地的父母官,也有些村子是根本没有去过的。

在赵璨表达了这个意思之后,山南县的县令立刻表示,自己可以为皇帝安排好接下来的行程,不过被赵璨拒绝了。

既然来了,就是要看真实的百姓生活,如果让山南县令来安排,那么他能够看到的,就只有早就安排好的一切了。

实际上,在离开京城之前,平安就已经选好了要去的地方。

至于挑选依据,自然是武学那边的学生们交上来的“调查报告”。

平安一共挑选出了七个村庄。两个距离县城近,生活富足的;两个相对较远,生活一般的;三个深入大山之中,交通闭塞跟外界几乎没什么交流,完全靠着大山和土地吃饭的。

他相信,看完了这七个村子,山南县的情况如何,也就十分清楚明白了。

因为不能提前知道目的地,所以山南县这边也没办法提前安排,最多是看着他们走的方向,提前派人通知下去。不过估计也做不了多少准备。

赵璨一生中虽然经历过许多事,但身为天潢贵胄,还真的没有来过这样的地方。

这也是平安一说他就被说动的原因,身为这天下的主人,他不可能走过每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总应该看看在自己治下的子民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他在平安的安排下看过了两个富足的村庄,感觉有些惊讶,“原来我大楚百姓生活也不算艰难。”

至少比他想象的要好,村子里百姓们住的都是新修好的房子,干净整齐,倒是有了一点城镇的意味。

平安但笑不语,现在看到的,还只是开胃小菜,真正关键的还在后面呢!希望到时候赵璨也能够从容以对才好。

第189章

实际上,这两个村子的生活富足,完全不能代表广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