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趣,点头道,“也好,这件事你看着些。”

这是肯定的。平安虽然会将民办报纸的主导权交出去,却不代表他不会监督。江南有徐文美看着,京城肯定就是他自己上了。正好找点事情做。

平安很兴奋。

从他回京之后,身上的事情都交出去了,每天只是去本初殿里站岗值班。也许对于其他想要往上爬的人来说,这种待遇他们求之不得。毕竟能够每天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谁不喜欢?

但是平安却觉得十分无聊。他要刷存在感的话,即便不见面,也能保证自己的名字和消息一直出现在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里,所以根本不需要每天守在那里,没有任何实事做,总让人觉得浑身都不舒服。

尤其是之前想清楚了,觉得自己目前的步子不宜迈得很大,还是应该先打基础之后,平安更是有些茫然。

因为理论上虽然想通了,但实际上他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现在平安知道了,从教育这方面入手就不错。反正朝廷需要人才,对这方面也十分重视。最重要的是,这件事不敏感,也戳不到某些人的忌讳,不容易被人打压。

目前就先把报纸办了吧。

因为有皇帝的配合,所以平安的计划书还没有写出来,江南的《诗文荟萃》就已经传到了京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根据皇城司那边的说法,最近京城的文士们似乎经常聚会,讨论这个报纸,颇有也办一份出来打擂台的意思。

就连不少朝中大臣,也都看到了这份报纸。

因为科举考试还会考诗赋,所以这会儿的官员们,绝大多数也都是文采斐然之辈,经常也聚个会,写个诗作个文,然后被人传唱。所以对于这份报纸,大家都很喜爱。若是京城也有这样的报纸,说不定这些官员们,也会写信投稿呢。

条件已经成熟。

平安便隐瞒身份,暗地里接触了几个文士,支持和推动他们开始办报纸。

因为有平安出主意,所以他们也找了京城这边赫赫有名的一些文人和世家加入,筹集资金。同时还向那些店铺拉广告。因为有江南的模板在,要做这些就容易多了。所以没过多久,《京城文萃》就新鲜出炉。

平安揣上第一期的报纸进了宫。

皇帝看过之后,第一个评价是,“这个报纸似乎与《诗文荟萃》不太一样?”

这是自然。实际上这几乎全是平安的功劳。之前那些人弄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诗文荟萃》的翻版,没有半点创新。这样倒是节省力气了,但平安可以想见,等江南那边知道之后,会被如何嘲。

所以他说服了中人,在他的主导之下,将报纸的各个版面重新制定了一番,甚至还加上了插图,看上去图文并茂,跟《诗文荟萃》截然不同。

这会儿被皇帝指出来,平安也不由生出几分得意,“是有些不同。既然是打擂台,总不能跟别人雷同。”

这年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法,但是盗版和抄袭也是可耻的。

平安摸着下巴,琢磨着要不要把这一条加入新闻条例之中去。

第121章 分析局势起疑心

转眼时节就进入冬日,京城里下了第一场飘飘扬扬的雪。

之前其实也下过几场小雪,只不过雪沫子还没有落到地上,就已经融化了。一夜过后,地上只有一层泥泞,不见半点雪花,实在也称不上赏心悦目。

而这一次,雪足足下了一整夜,早上起来时地上积了薄薄的一层雪。虽然连鞋底都不能漫过,却也是实实在在的雪。

一直投入到办报纸之中,几乎忘了今夕何夕的平安,总算是被这一场雪激得清醒了几分。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这是十分难得的素材。于是连忙通知京城的士子们,举办一场赏雪集会。熙平二十年的第一场大雪,自然应该大肆歌颂一番。

如此,《京城文萃》便又有了新的素材。

因为一直都十分忙碌,所以平安都几乎要忘记了之前内奸的事情了。

然而对于朝廷来说,这才是目前众人瞩目,重中之重的问题。

很快,西北那边传回来了新的消息,找到了证据,逮捕了一大批西北的将领和官员,正准备押送回京审理。——这案子太大,必须得皇帝亲自过问才行。

虽然人还没有被送到京城,但这边却已经是流言满天飞了。无他,只因为这一次被抓的官员实在是太多。整个西北边境线上的官员几乎都落了网。

平安听说这个消息也吓了一跳。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整个边境线都勾结在一起通敌卖国啊!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大楚早就沦陷了,也等不到今日。

好在出面逮捕人的是刑部,而不是暗地里的皇城司。想来进京之后,也不至于严刑审讯,屈打成招。到时候再插手也是来得及的。

赶在年前,押送的队伍进了京。时已近腊月,皇帝要求刑部和大理寺赶紧拿出章程来,将这件事处理完了才好过年。毕竟年节是喜事,谁也不愿意让这种事情扰了心情。

至于那些被抓起来的官员,无辜的自然要赶紧放回去,总不能关在牢里过年。至于有罪的,那也要在年前处置了,因过年时不沾血腥。而且今年对西戎取得大胜,开疆拓土,这是不世之功,过年时势必要祭祀天地和宗庙,不显将这些人处置了,这功劳里,便总觉得带了些瑕疵。

对于早已年过不惑的皇帝来说,这可能就是他这一生之中最为值得夸耀的一份功劳了,自然不会让其留下任何阴影,被人诟病。所以尽快处理完事情,也是应该的。

这也是赵璨不太担心皇城司能够肆无忌惮办事的原因之一。毕竟皇帝的心思并不难猜,这个案子若是卷入太多人,恐怕就要成为大楚立国以来最大的丑闻了。届时征伐之功恐怕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回京之后,这件案子便立刻进入了审讯流程,皇帝几乎每天都要问问进展,就连平安这样后半年几乎都游离在政治中心之外的人,也免不了听个一两句。

因为不方便见面,所以这半年平安跟赵璨一直都在通信。知道了平安打算从教化这方面入手之后,赵璨表示十分支持,而且要求平安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上面。毕竟三心二意,是做不好事的。

至于内奸案,自然有他来跟进。

两人之间如今已经没什么可隐瞒的,平安能够帮得到赵璨的东西,基本都移交给了他,能出的主意也都已经说过。所以既然赵璨说剩下的部分都交给他来办,平安便也没有再过问过。

也不知道赵璨是怎么运作的,反正从这些人入京之后,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消息出现,但是却并不显得乱,更没有过分胡乱攀咬,简直像是提前计划过的一样,一点一点的将消息露出来,却完全没有大家一开始时所担心的乱象。

平安一开始还担心这一切是赵璨在背后主导,但是后来才发现,其实并不是他,而是皇帝。真正审问出来的消息可比这个乱多了,赵璨再厉害也不可能控制住所有人。

再说里面还有真正通敌叛国的人,他们肯定会将水搅浑了,然后自己才好从中脱身。或者就算不能脱身,也要大楚元气大伤。或者豁出去自己的性命,干脆胡乱攀咬,希望能够替自家主子除掉几个有威胁力的敌人。

尤其是在皇帝暗示皇城司介入审讯之中后,得到的消息更是又多又杂。

而真正替皇帝将这些消息按照先后顺序严谨的整理排列出来,最后公布的人,竟然是皇城司!

平安还是从王从义那里,才得到了一点消息。不过他也不敢多说,显然这件事事关重大。

平安疑心赵璨已经掌控了皇城司,不过现在并不是追究的时候。而且……说句实话,赵璨能够控制住这个怪物,不让他发展得超出限制,是令平安松了一口气的。否则要是有人因此受了冤屈,就是自己的过错了。

但不管怎么说,一切都按部就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赵璨也趁着这个机会,接触到了好些平时不会愿意跟他有关系的官员和武将。虽说不至于就此倒向他,但是有所倾向,几乎是肯定的。

因为动作很快,所以不过几天之后,就筛选出了一批有嫌疑的官员。那些被去除了嫌疑的,倒也没有立刻释放,要等案件了结之后,方能够离开。

转机是在第十天出现的。

信州军中某个涉嫌贻误军机,拖慢进度,致使信州军跟涿州军之间消息隔绝,进度不一的将领咬出了京城的某位官员。这人只是个兵部员外郎,品级不高,权利不大,但这是京官!

也就是说,这件事并不是西北的官员们联合起来通敌,而是朝中有官员跟草原人勾结在了一起,然后对西北下令。

这件事令人震惊,但细细去想,其实并不意外。所有能够放心在外领兵的将领,在京城中多半都有人支持。否则的话,打仗这种事,又不能保证自己永远都会赢,难道输一次就要被撸掉吗?这时候有没有人保,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这也算是朝堂上的一种“潜规则”。大楚以文治国,文臣的地位比武将要高。不过这只是表面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武将往往拥兵自重,让皇帝很不放心,所以必定要进行打压。

在军中越是有威望,就越是要打压。

毕竟让士兵和百姓们只知有这位将军,却不知有朝廷,到时候他们是听朝廷的,还是听将军的?若是这位将军要造反,百姓们会不会跟着反了?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武装夺取政权,都是最快速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当然夺下来之后能不能够守得住很难说——让皇帝和朝廷怎么能够不忌惮?

即便将领们本身没有反心,也搁不住他们身后站着的各方势力生出这样的心思。前朝也不是没有武将被自己的属下们黄袍加身,拥立为帝的例子。

总之从这位将领咬出朝廷官员的时候开始,这件事的性质就大不相同了。兵部员外郎虽然是京官,但当然不可能知道那么多机密,甚至策划这件事。只能说他头上还有人。也就是说,朝中说不定会有军国重臣也参与了这件事!

这让皇帝简直又惊又怒。

堂堂大楚朝的大臣,位高权重,呼风唤雨,却居然会跟草原人勾结,简直不可理喻!

但事情就是这么的不可理喻。最后从那位兵部员外郎一步一步的往上查,最后这件事情被牵涉到了兵部尚书的身上。

期间也不是没有人打算胡乱攀咬,将事情弄得更加扑朔迷离。甚至有两位宰执也跟着被牵连,只能够为了避嫌,上折子给皇帝,暂时在家休息,不去上朝处理政事。

这这些人显然深谙朝廷的运转之道,故意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将事情闹大。如果满朝文武都有这种嫌疑,到最后皇帝总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抓起来。毕竟若是真的那样做,朝廷恐怕都要停止运转了。

到时候事情多半也只能不了了之,或者直接在这一步掐断,不能继续查下去。

这些人的设想是很好的,但也不知道是什么高人在后面指点,总之皇城司总是能够抽丝剥茧一般的,将真正有问题的人从那一堆被攀咬的人之中挑出来。

最后兵部尚书被招供出来时,整个朝堂都震动了。

即便没有牵连到太多无辜的人,这个案子也注定会成为大楚立国以来最大的案子。堂堂兵部尚书,二品大员,军国重臣,居然会里通敌国!他到底卖了多少大楚的消息出去?草原人是不是早就对大楚知根知底?这些问题,只要想想就能让人脊背生寒,浑身冷汗。

最重要的是,供出兵部尚书的人,还给出了证据,那是兵部尚书给他写的一封信,让他暗示西北那些,弄出一点小纰漏来。这是铁证如山,就连兵部尚书,也没有办法抵赖。

刑部和大理寺不敢自专,便将消息报了上去。

皇帝知道这个消息时,平安也在本初殿里,亲眼看到他咬牙切齿,目眦欲裂,砸坏了好几样东西。

“好,好好好!这就是我大楚肱股之臣!”皇帝满心惊恐和愤怒,简直不知道该如何宣泄,咬着牙一字一顿的问,“朕究竟有哪一点对不住他董宁辉,要这样对付大楚!”

本初殿里一片安静,没有人敢开口劝说。

片刻后平安想了想,道,“陛下息怒,我看这件事,背后恐怕还有些蹊跷。或许董……宁辉的意思也并不是要通敌卖国。”

“不是通敌卖国,那是什么?”皇帝抬起头,一双发红的眼睛死死盯着平安。

平安没有被他这样子吓住。

其实他挺同情皇帝的,以为自己治下的大楚百姓安居乐业,海晏河清,却没想到朝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大毒瘤,让人怎能不怒?

不过事情不可能这么简单,平安始终觉得,兵部尚书并不是终点,他后面还有人,不然这件事对他来说,有什么好处?

所以他看着皇帝,慢慢的道,“陛下请想想,董宁辉在大楚已经是兵部尚书,再进一步就能够成为宰执,何必要做这种事?对他有什么好处?总不可能是因为他特别仇视大楚,或者是草原人安排进来的探子吧?”

这个猜测太过荒谬,就连皇帝脸上的神色都松动了些。

要是草原人能够做到这一步,那么悄无声息的瓦解大楚,不是更好?何必要费这种力气在边境折腾,最后连仗都没有打赢?

皇帝刚刚是被气昏头了,所以没有想到。但是现在被平安一提醒,他也觉得这件事情有问题,于是慢慢的平静了下来,“你想说什么?”

“臣斗胆,分析一下兵部尚书的心思吧。”平安说,“只是猜测,做不得准,陛下姑且一听。”

“你说。”

“一个人做一件事,总要对自己有好处。既然董宁辉不可能是草原人派来的探子,也不可能在草原人那边得到更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就可以猜测,他能从别的地方获得好处。否则他完全没必要冒险做这件事。须知若非阴差阳错,恐怕信州城最后会被草原人的联军攻破,到时候大楚损失惨重,董宁辉身为兵部尚书,必定也会被问责。”平安道。

皇帝点头不已,“是,既然如此,他为何要这么做?毕竟最后他总会暴露出来的。”

“那倒未必。”平安说,“陛下,最初供出兵部员外郎的那位将军,属于信州军。而在去草原的过程中,信州军原本要去驰援齐州军,结果在路上被北狄人击溃,最后逃回。若是信州城最后被攻破,这位将军恐怕根本活不下来。若是如此,这件事自然也就查不出来了。”

皇帝听到这里,脸色大变。

虽然平安只说了一个人,但他焉能想不到,如果信州城被攻破,西北路绝大部分的官员和将领,恐怕都会死在战争之中。到时候死无对证,这件事情根本查不下去,就更无可能会牵扯到京城里的兵部尚书了。

这个计策之毒,简直令人越想越觉得心惊。

“所以按照原本的计划,信州城破,西北几乎被屠戮一空,对兵部尚书有何好处?”平安又问。

虽然平安自己觉得兵部尚书背后还藏着人,而且多半是个皇子,但是这番话却不能够从他嘴里说出来,必须慢慢引导,要让皇帝自己去想。因为人总会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尤其是对于皇帝这样多疑的人来说。

如果自己直接说明,说不定他反而会疑心到自己身上来。

果然,皇帝顺着平安的思路想了下去,“如果他不能从西北和草原人那里得到好处,那自然就是从别处。”

身为在朝堂上浸淫了整整二十多年的皇帝,他的政治触觉可比平安要敏锐多了,心中几乎是立刻就浮现出了一个猜测:既然不能在外面得到好处,那自然就是在内部。而兵部尚书所求,到了他这个位置,自然是更进一步。

有人许诺了要让他更进一步?

但是谁能够越过自己这个皇帝,许诺一个兵部尚书能够更进一步,并且还让董宁辉相信并且按照对方的要求去做?

答案呼之欲出。

皇帝的手指有些发颤。

他不能够接受这个结果。并不是说他心理脆弱承受不住打击,而是他不愿意相信,在自己面前表现得那么好的儿子们,背地里竟然会有这样的手段!

这是等不到他死的那一天,所以迫不及待的要替自己造势,想要上位了吗?

再细想下去,西北那边原本应该“全军覆没”的军队都是些什么人?涿州军是张家的嫡系,赵瑢跟张家联姻!信州军只忠心于自己,或许可以拉拢一二,但却不能够成气候。还有齐州军——

兵部尚书董宁辉,出身齐州,据说一直都对齐州军关注有加,许多人都觉得他是齐州军在朝中的后台。

可是最后西北一战之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也正是齐州军!

这也是一开始没有人怀疑到他的原因之一。即便是现在铁证如山,也还是有人觉得董宁辉不可能会平白无故这么做,将自己的嫡系送出去找死。

可是皇帝自己却很清楚,齐州军跟兵部尚书的关系,并不如另一个人更深。

他的第四子赵瓖,最后娶的是刘老将军的嫡亲孙女。这位老将军如今已经致仕,如今在京城养老。但是在此之前,他人生中大半时间,都是在齐州度过的。他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牺牲在齐州,就连他自己也是满身伤病。与之相对的,是刘家一族的彪炳战功,以及他们在齐州的影响力。

赵瓖娶了刘老将军的孙女,自然就跟齐州关系密切,还在兵部尚书之上!

当初这门婚事,还是皇帝亲自定下来的,就是为了给赵瓖添些助力。却没想到,最后竟被人算计在其中,全军覆没!

这一个动作,便削去了赵瑢和赵瓖最大的倚仗,也让他手中掌控的军队大大减少。这份用心真是令人触目惊心,一旦成功的话,是不是再过两年,他就要逼宫了?!

这就是他的好儿子!

皇帝越想越觉得愤怒,也越想越觉得后怕。

这会儿他已经彻底的相信董宁辉身后还有一个人了,而这个人的心性,手段,智谋,诡计,连他都有些心惊,而且所图甚大!

身为皇帝,即便是自己的儿子,该怀疑的时候也是要怀疑的。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旦握在了手中,就不可能想要让出去了。自己年纪渐老,精力不济,但儿子们却一年大过一年,已经等不下去了。

感觉到了儿子对自己的威胁,皇帝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这个时候,他自然不可能狠不下心。既然他已经迫不及待了,他自然要替他制造机会!

想清楚了这一点之后,皇帝转头看着平安,眸色迟疑不定。平安时不时已经将这件事情彻底想清楚了?

不过很快皇帝就放松了下来。平安是自己的人,即便想清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