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37,22,35”
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虽然简单,但却给影迷留下了一个谜。最终这个谜由梦露研究会揭开,这三个数字表示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表明死者生前爱美的心愿。
古希腊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的三分之二这条著名的几何学原理。德国数学家高斯因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他的墓碑上刻上了一个正十七边形。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墓碑上刻着许多小鸡、小羊和小狗。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生前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发现的公式“S=KlnΩ”。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比较精炼:
“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
“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关于墓志铭,还有一些小故事。狄更斯临终前,英国人民要求把他一生的功绩刻在墓碑上,而他却说:
“我要求我的墓碑上只写查尔斯·狄更斯,除此之外,不要再写什么。”
曾经“捕捉”天上雷电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刻的是:
“印刷工富兰克林”。
因为他至死不忘并引以为自豪的,正是他青少年时代担任的印刷工。 俄国19世纪大诗人普希金的墓志铭,是他十六岁时为自己写的《我的墓志铭》诗:
“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还有爱情和懒惰,共同度过愉快的一生;他没做过什么好事,可就心情来说,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俄国大作家赫尔岑的墓志铭极富特色,总结坎坷命运与非凡成就,唤起人们去拼搏人生:“他的母亲路易莎·哈格和他的幼子柯立亚,乘船遇难淹死在海里;他的夫人娜塔利雅患结核症逝世;他的十七岁女儿丽莎自杀死去,他的一对三岁的双生儿子患白喉死亡。而他就只活了五十八岁!但是苦难不能把一个人白白毁掉。他留下三十卷文集,留下许多至今像火一样燃烧的文章,它们今天还鼓舞着人们前进。”
以上多是外国名人的墓志铭,现在来看看中国的诗人。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九月,也就是公元427年,陶渊明在自己逝世前的绝笔《自祭文》中写道: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陶老先生时年六十三岁,在秋风瑟瑟大限将至的时候,把人生看成了寄居的旅店,说自己就要回老家了,堪称达观和安然。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总结自己可以无憾而逝,也算心安了。他再次重申自己不看重生前的称誉,当然更不在乎身后的咏歌。老人家最后发出一个大感慨,说人既然活得这样艰难,死又能怎么样呢?有一点“我都不怕活着,难道还要怕死吗?”的略带凄凉的豪气了。
也许有人会说,你怎么总举远处的例子,举个现代的例子,最好人还活着,行吗?好。
北京师范大学前校长陈垣的高足,北师大教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早在1978年他虚岁六十六之时,就为自己预撰了自传式的墓志铭。原文是: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这则墓志铭,既有生平,也有评价,文字诙谐,反映了启功先生开朗、豁达、乐观的性格。
大卫·奥格威是一个富于创新的商界巨子,是世界十大广告公司之一的奥美广告的创办者。他曾经没有钱,没有学历,但他拥有过人的才智、天分和创造力。他成为广告人最完美的典范。从劳斯莱斯汽车到美林证券,从IBM到英国、法国、美国政府,都在他的客户名单上。
奥格威年幼时在英格兰饱受贫困之苦,青年时代在巴黎当过厨师,在苏格兰向修女卖过炉子,如今攀登到了广告世界的顶峰。奥格威说,他对天堂的想法和济慈一样,
“给我书本、水果和法国酒,以及好天气。”
在赫瑞斯提前为他撰写的墓志铭里,这样写道:
这是个快乐的人,
而且是个独乐的人。
这个人可以说今天是他自己的,
内心无忧无虑的人,
能够说:
让他们明天倒霉去吧,
反正我活过了今天。
再讲一个普通人的例子。在俄罗斯,有一位年轻的汉学家叫彼德罗夫。他研究鲁迅、瞿秋白、巴金、老舍、郁达夫……他一直是个讲师,连副教授也没有做到。逝去之后,在自己的墓碑上只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汉字:
“梦”。
罗列了这么多墓志铭,也许有人要讥我掉书袋了。一是我真心喜欢这些墓志铭,二来觉得这个游戏挑战性较大,多几个摹本,可能会有帮助。就此打住。虽然我们在各方面都和伟人们有很大差距,但有一方面伟人们不如我们,那就是他们没有玩过这个游戏,他们已经沉入地下,来不及补充和改变了,而你我还活着。他们犹如盐粒,静静地融化于历史之水,而我们还是活泼的小鱼。一切都还有改变的时间和机遇,你可以修改你的墓志铭。
写下你的墓志铭,在某种意义上讲,你就总结了一生。你不可能伪造一个声名显赫的人居住在你的墓志铭下,那是别人而不是你。你也不可能把一大堆不属于你的功绩记在他的名下,因为那也不是你。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墓志铭只有如实写来。这个游戏的好处就是,你还有足够的时间来重新拟定你的墓志铭。如果你对自己的平庸不满意,你还有时间重振雄风。如果你对自己的浅薄不满意,你还有时间走向深沉。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你还可以选择职业。如果你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你还来得及重塑形象。
这个游戏,可以有两个版本。一是如上所说,就你目前的状况,为自己草拟一份墓志铭,就像一场提前到来的死亡,你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前半生。当这个版本完成之后,你还可以为自己草拟一份将来的墓志铭。那是你替自己设计的一份礼物,那是你对远方的翘望和期许。
可否找一个文件夹,留下你在飞机失事时的片段遗言,留下你为现在的自己写下的墓志铭,留下你为将来的自己写下的墓志铭。过几年,再翻出来看看看一看。心灵游戏在不同时间段里,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不是游戏不准或是伪科学什么的,只说明你在飞速变化当中。
变化是不能简单地以好还是不好来评价,有沧桑有浮沉,有成长也有蜕变。。如果你有心,会从这里看到自己在命运之海中游泳的一招一式,会对自己粲然一笑或是长思不语。在这些泛黄的纸片中,你会看到自己不变的追求和变化的岁月。
我曾和大学生们讨论过墓志铭,现把结果附在书尾,供大家参考。
生命乃通向死亡的单行道。假如能视死如旅,临死之前,能肯定自己的人生在某种意义上有价值的人,大多可以平静地死亡。
长的是人生,短的是年轻,所有面向死亡的修行,都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游戏七:生命线
现在,我们要进入本书最后一个游戏——“生命线”。你可能要说,生命线是个什么东西啊,和铁路线、航线有什么不同?生命线是你我都有的东西,人手一份,不多不少。人间有多少条性命,就有多少条生命线。生命线就是每人生命走过的路线。
这个游戏就是画出你人生的路线图。
地图很重要,热爱军事和旅游的朋友来说,感受一定更切。偶尔翻到一本关于家庭装饰的书,谈到厨房,才晓得最好的橱柜,不仅要看有多少实用拉篮和舒适手柄,也不仅要看箱板的环保和台面的材质,更要符合主妇在厨房中走动的路线,品相才是最佳。不由得感叹,连厨房收纳锅碗瓢勺的橱柜,都和行走的路线有关,何况你我的人生!
好,开始。请备好一张洁白的纸。
你可能要说,已经用了六张白纸,为什么每个游戏都离不开白纸?一个好问题。游戏是面对内心的开掘,如果和朋友们一道做,可讨论的材料就多些,我们选择了独处。在更深人静的夜晚,单独碰撞内心的底层,白纸是我们的好伴侣。你心我心原本白纸,形形色色的人在上面涂抹过痕迹,纸变得斑驳芜杂。经过我们的涂擦清理,心又渐渐归于简明和洁净。柔软的风轻轻拂过,挟着我们不愿保留的印记,渐淡渐远,留下的线条俊朗清明。我们知道那些线索是从哪里来,我们也知道它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珍爱它们,承认它们已是生命的底色。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手和笔,将白纸描绘得更为瑰丽。
还请备一枝红蓝铅笔。彩笔也行,须一枝较鲜艳,一枝较暗淡。要用颜色区分心情。
先把白纸摆好,横放最好。
如果你一定要把纸竖起来,当然也没问题。不过,一会儿用起来不方便的时候,可别怪我事先没告诉你啊。
在纸的中部,从左至右画一道长长的横线。
多长呢?随意,长短皆可。就我个人爱好来说,长比短好。你可按照自己的喜好决定。
步骤完成之后,纸上的情况是这样的:
然后给这条线加上一个箭头,让它成为一条有方向的线。
————————————————>
然后,请你在线条的左侧,写上“0”这个数字,在线条右方,箭头旁边,写上你为自己预计的寿数。可以写68,也可以写100。
此刻,请你在这条标线的最上方,写上你的名字,再写上“生命线”三个字。游戏的准备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一张洁白的纸,写有“XXX的生命线”的字样,其下有一条有方向的线条,代表了你的生命的长度。它有起点,也有终点,你为它规定了具体的时限。
请一寸一寸地抚摸这条线。它就是你脚步的蓝图。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走不出它的坐标系。也许有人说,我不爱计划自己的人生。
我讲几个观点不同的小故事。
一个是国外某著名学府在硕士毕业的典礼上,让大家填写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只有百分之三的人有明确的志向,其余的人,有的朦朦胧胧,有的干脆就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若干年过去了,学校把学生们的发展情况做了一番调查,发现有目标的人比没有目标的人,取得的成就要辉煌很多。这所学府的名字叫做哈佛。
另有一位很知名的房地产人士说:去了趟日本,看到日本人把每天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分钟都不差。一排就排到了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以后。他把自己的日程也这样安排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不排计划的一周过得很慢,排好计划的一周过得很快,因为周一就知道这一周该怎么过,这是在缩短生命。起码在感觉上是觉得在缩短生命。更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是,你想见的人,因为未入计划不能见。等到可以见的时候,已时过境迁,人家可能不想见你了,你也不想见他了。这样的计划就让人的生命质量下降了。所以,他干脆不给自己制定什么计划,给日程留下大量的空白和机动性。
见仁见智。就具体的时间表来说,每个人有不同的喜好安排,不必强求一致。就整个一生来说,我以为有计划比没有计划要好,这不但是从成就事业的角度讲,而且是从保护健康的角度出发。纽约一位杰出的医生宣布,“在检查过15321位纽约市民之后,我开始认识到这些病人的主要问题是在生活中缺乏价值观和目标计划。”
返回你的生命线。请你按照你为自己规定的生命长度,找到你目前所在的那个点。比如你打算活七十五岁,你现在只有二十五岁,你就在整个线段的三分之一处,留下一个标志。之后,请在你的标志的左边,即代表着过去岁月的那部分,把对你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用笔标出来。比如七岁你上学了,你就找到和七岁相对应的位置,填写上学这件事。注意,如果你觉得是件快乐的事,你就用鲜艳的笔来写,并要写在生命线的上方。如果你觉得快乐非凡,你就把这件事的位置写得更高些。假如,十岁时,你的祖母去世了,她的离世对你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你就在生命线十岁的位置下方,用暗淡的颜色把它记录下来。抑或,十七岁高考失利……你痛苦非凡,就继续在生命线的相应下方很深的陷落处留下记载。依此操作,你就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和不同位置的高低,记录了自己在今天之前的生命历程。
完成之后,它大概是这样的:
上学当了班长
7岁
0—·—·—·——·——————————>80
30岁
17岁高考失利
10岁祖母去世
以上只是一个示意图,相信各位心灵手巧,绘出的生命线一定比我的这张简图要精致得多。
过去时的部分已经完成,你要看一看,数一数,在影响你的重大事件中,位于横线之上的部分多,还是位于横线之下的部分多?上升和陷落的幅度怎样?最重要的是看你个人对这件事的感受,而不在于世俗的评判。比如大家对父母去世这样的哀伤通常认可并理解,但对于谁把一只小猫的走失当成感情上的大挫折,就会不以为然。其实,对一个孩子来讲,如果在他的世界里,这只小猫情同手足,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失去它就会感到极大的悲伤和孤独,必须给予尊重。埃及街头,就到处是猫。人们认为在猫的身体里储存着阳光,猫受到尊重……总之,你的真实感受是重中之重。
完成了过去时,我们进入将来时。既然是一生的规划,你有什么想法就一股脑儿地写出来吧。很多人在这时犯了愁,不是他没有计划,而是他很少将这些计划在时间上固定下来。记得我从小就说过自己以后要当一个作家,可是一年一年地拖了下去,直到我已经三十多岁了,有一天,我弟弟对我说,我早就知道你想当一个作家,可是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你什么时候才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呢?弟弟这句话对我的鞭策很大,我知道属于我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我有一个理想,有一个愿望,那么我要把它落到实处。就像一锅豆子的浆液,要把决心的卤水点进去,让豆花慢慢凝固,从流动的液体变成固体。几天之后,上夜班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是内科主治医师,值班没病人的时候,我可以读书和写东西)我开始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时间这个向量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能当一个口头理想家,而要踏踏实实地和时间结成钢铁联盟。
在你的坐标线上,把你这一生想干的事,都标出来。如果有可能尽量把时间注明。视它们带给你的快乐和期待的程度,标在线的上方。如果它是你的挚爱,就请用鲜艳的笔墨,高高地填写在你的生命线最上方。
当然,在将来的生涯中,还有挫折和困难,比如父母的逝去,比如孩子的离家,比如各种意外的发生,不妨一一用黑笔将它们在生命线的下方大略勾勒出来,这样我们的生命线才称得上完整。
这一部分可能要花费你多一些时间,但一张将引导你今后很多年的路线图,值得精雕细刻。全部完成之后,这张表就代表了你的人生蓝图。你可要保管好啊,它是你今后的指南针。
你是你的总设计师。现在,我们来看你的这张表。
首先,你要看看你亲手写下的这些事件,是位于线的上半部分较多还是下半部分较多?也就是说,是快乐的时候比较多,还是痛苦的时候比较多?这不是评判你选择的正误和你生活质量的优劣,而是看你感受如何。如果你觉得这样还好,你就不妨如此继续下去。如果你不甘心,可以尝试变化。
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一定指向倒退或是前进。
上大学是好事,但如果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也会带来深切的不快。父母离婚是坏事,但如果能妥善应对,也未尝不是奋发的动力。亲人逝去肯定不是让人高兴的事情,但从更阔大的范畴来看,这是宇宙间永远的不可抵挡的规律,对规律我们只能接纳和服从,抵御和对抗的情绪,都是不智的徒然。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很多伟人都是在亲人逝去之后,励精图治,成就大业。父母逝去让他们警醒到自己的责任。更不消说中国古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你说要是让塞老先生做这个游戏,他把失马这件事画在生命线的上方还是下方?
如果你的生命线上所标示的事件,大部分都在水平线以下,那么,是否可以考虑调整一下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你对未来的估计是不是太幽暗了一些?如果是,你对你的情况是否满意?如果满意,这就是你的性格所选择的生活了。多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存,正是当今世界的特点之一。如果你觉得有改变它们的愿望,那么你可以试着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如果你的所有事件都标在了水平线之上,也并非就是一味值得恭贺的事情。前些日子,在电视里看到一位艺人得了重病,她还表示要带给大家欢乐,并为不能时时带给大家更多的快乐而内疚。我心中很难过,人并不是非要时时都快乐并且必须要让别人都快乐。人也不可能时时都快乐,一生都快乐。这不符合逻辑,且根本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