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村魅影三-第2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福清在豆腐坊干了十三年,因为他一辈子没有结婚,生产队卞照顾他,让他在豆腐坊给张东旭打下手,张福清虽然是一个哑巴,但做起事情来,一点都不含糊,他手脚麻利,人也很勤快。

十哑九聋,但张福清是一个例外,他虽然是一个哑巴,但他耳朵不聋,他还会写字。豆腐坊的豆腐张就是他记的。

谈话是用一问一写的方式进行的。

李云帆和卞一鸣还真从张福清的口中了解到一些情况。

姚虹桥并非生活在真空里面,他和外界还有接触的,那是一九六九年的冬天——在一九七零年的春节之前,当时张福清正在豆腐坊里面泡豆子,突然从门外走进一个人来,此人向张福清打听姚虹桥的住处,张福清走出豆腐坊,看到大路上还站着两个人,他们的身上好像还背着行李。张福清就将姚虹桥家住的地方指给了这三个人。张福清非常肯定:这三个不是本地人,说话的口音和姚虹桥一样,也很杂。

这三个人极有可能也是盗墓贼,张福清的判断符合盗墓贼的身份,盗墓贼四海为家,哪有古墓,他们的家就在那里,走南闯北的人,口音比较杂,也在清理之中。

“三个人都是男人吗?”

“天太黑,没有看清楚,另外两个人没有开口说话。”

“这三个人离开的时候,你有没有看见?”

“没有。”

“你经常看到姚虹桥从豆腐坊的门前经过吗?”

“经常看到,姚虹桥经常在夜里面打我们这里经过。”

我们都知道,盗墓贼昼伏夜出,夜里面,姚虹桥应该出现在后山才对,他经常从豆腐坊的门前经过,是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你看到姚虹桥一般是在什么时候?”

“晚上七八点钟的样子——天黑透了以后,晚上,我泡豆子一般在这个时候,东旭也见过他;早晨天亮之前,也见过他。”

这就更诡异了。

“李局长,姚虹桥在天亮前外出,他能到哪儿去呢?”

张福清用笔在纸上写了下面的话:“天亮之前,姚虹桥不是出去,而是回家。”

“姚虹桥晚上从你们的豆腐坊门前经过,身上有没有带包裹之类的东西呢?”

“带了,我每次看到他,他的肩膀上都有背着一个包,看上去挺沉的。”

姚虹桥深夜外出,极有可能是去交易的,带包应在情理之中。

送走了张福清以后,第二个走进祠堂的是张东旭。

张东旭高中毕业以后,回乡务农,张兆才看他是一个人才,整天跟泥巴打交道,确实有点委屈他高中生的身份,文俊大队是一个穷地方,读得起书的人很少,读到高中毕业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就让他负责豆腐坊的事情,姚虹桥虽然也拿公分,但他这个拿工分的和其他人不一样,张东旭的豆腐坊,按照生产队的要求,每个月跟生产队结一次账,做豆腐的黄豆是生产队提供的,每个月的月底,只需向生产队交纳一定数量的钱。

第二十二章 一次三斤豆腐

一斤黄豆,能加工多少豆腐,一斤豆腐能卖多少钱,这是有数的,但豆腐是用水做的,水分多一点,豆腐的分量就会重一些,重一些,就可以多卖一点钱,生产队是按照最低的标准跟豆腐坊结账的,所以,豆腐坊还是会有些结余的,至少,可以弄点豆腐给家里面添一样菜。

现在的人恐怕无法理解这一点,豆腐能值几个钱呢?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便宜的豆腐,很少有人吃,也不是主菜,可在一天只能挣一个鸡蛋的年代,经常吃豆腐,可是一种奢侈的生活。

一个强劳力,一天拿十分工,那么,十分工能值几个钱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会相信,一分工一分钱,十分工,一毛钱,一斤鸡蛋是七八毛钱,大一点的鸡蛋,七八个一斤,一毛钱的工钱可不就是一个鸡蛋吗。

不过,张东旭并不贪念这些油水——或者叫好处,结余的钱,他都给了张福清,多出来的豆腐,张福清带回家的多。张福清是一个哑巴,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兄弟分家之后,他一个人单过,又是张东旭的堂叔。所以,张东旭对他很照顾。

这些情况都是张兆才跟同志们说的;张东旭除了管豆腐坊的事情,还是一个记工员,张家堡一百多个劳动力的工分都是张东旭记的。他的工分记得清清楚楚,年终的时候,张东旭还多做几包豆腐分给各家各户,过年的时候,这也算是一道菜;不仅如此,到年底的时候,张东旭还帮助会记负责分红事宜。所以,在乡亲们中间,还是比较有威信的。

张东旭证实了张福清的说法。他也见过姚虹桥好几次,其中有两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天亮之前,姚虹桥也是从外面回来的。

“姚虹桥回家,是从张家堡,还是走大埂这条路呢?”

“走大埂这条路。我见到他两次,都是从大埂这条路回山神庙的。他昼伏夜出,走大埂这条路,是怕被人看见。”

“姚虹桥每次外出——或者回家,都是在夜里,你们如何能确定是他呢?”

“姚虹桥的身形和别人不一样,他的腰佝偻的很厉害,远远的就能认出他来。他走路的速度也很快,一眨眼的功夫,人就不见了。在咱们张家堡,这么走路的人,只有他一个人。”

“姚虹桥的老婆和两个女儿是不是经常外出呢?”

“没有——至少,我没有见过,他们倒是经常上街赶集,但都是和村子里面的人一起去的。”

“你夜里看到姚虹桥的时候,有没有见到肩膀上背着一个包呢?”

“不错——我看到了,有一个包,每一次都有。无论是去的时候,还是回家的时候,肩膀上都背着一个包。”

至于哑巴张福清提到的三个外地人,张东旭没有见过。

在李云帆的追问下,张东旭提供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情况,这个情况进一步证实了李云帆和卞一鸣对案情的判断——初步判断。

第二十三章 来去无影无踪

平时,姚虹桥家是豆腐坊的老主顾了,一般情况下,姚虹桥的老婆李银杏一个星期要到豆腐坊来买两次豆腐,而在张家堡,一般人家一个月能卖一次,那就算不错了了,豆腐坊磨出来的豆腐,大部分用独轮车推到街上去卖,再就是有红白之事的人家买去了。

去年冬天——这个时间和张福清所说的时间是一致的,李银杏来买过几次豆腐,间隔的时间和以前差不多,也是一个星期两次左右,但每次买的斤两大不一样,过去,每次顶多买一斤多一点,那几次却买了三斤多。张东旭出于好奇,问过李银杏,豆腐这玩意,时间摆长,就不新鲜了,姚家住的地方又不远,豆腐坊天天都做豆腐,干嘛要买这么多的豆腐呢?

“李银杏是怎么说的呢?”

“她说,分几顿吃,冬天,把豆腐放在水里泡起来,不会坏,免得一大早跑到豆腐坊来,她说的也是实话,我们豆腐坊每天六点钟左右就要上街买豆腐去了。”

张东旭提供的情况进一步印证了哑巴张福清的说法,姚家有四口人,加上刚来的三个人,一顿吃三斤豆腐,斤两应该差不多。

“按照这个斤两,李银杏一共买了多长时间?”

“时间倒不长,也就十来天吧!半个月左右。后来就恢复正常了,一次买一斤多。大概是我说了不该说的话。”

“你说了什么?”

“我问她是不是家里来亲戚了?在咱们这里,只有来亲戚了,才会买这么多的豆腐。之后,她就恢复正常了。但从那以后,李银杏上街的次数多了。她上街肯定要经过我们豆腐坊。过去,逢赶集的时候,李银杏才去,那一段时间,李银杏两三天就要去一次。”

“李局长,一定是姚虹桥和李银杏担心张家堡人疑心,所以没有继续在豆腐坊多买豆腐。”卞一鸣道。

“张东旭,李银杏经常上街,持续的时间有多长呢?”

“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具体时间,不知道,反正时间比较长。”

“在此期间,姚虹桥有没有在夜里出去过呢?”

“没有。”

这就对了,家里面来客人,主人外出,肯定是不妥的,根据张福清的说法,三个不速之客应该是男人,家里面放着老婆和两个黄花大闺女。

从张福清和张东旭提供的情况来看,三个不速之客从一九六九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春天,在姚家呆了不短时间,在此期间,姚家人一点都不声张,张家堡人也没有看到这三个人,显然,姚虹桥是不想让乡亲们知道。试想一下,如果是正常的走亲戚,用得着这么藏着掖着吗?家里面来亲戚,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啊!在农村,不管哪家来亲戚,也不管来什么样的亲戚,一眨眼的功夫,乡亲们都知道了。

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只有一个,因为这三个人是盗墓贼。姚虹桥是盗墓贼,姚虹桥不想让张家堡的乡亲们闻出味——看出端倪来。

第二十四章 大爷一早登门

如果张家堡的乡亲们对三个不速之客的身份产生怀疑,那么,也就会对姚虹桥的身份产生怀疑。更重要的是,三个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张家堡——潜入姚家,一定是为山上的古墓来的,他们不想让别人干扰自己的计划。盗墓贼是最怕被别人盯上的。所以,谨慎小心,是盗墓贼的职业习惯,也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和成功法宝。

整个晚上,曹云清和马子腾始终保持沉默,他们在自我反省,李云帆一行介入此案才一天,就了解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情况,这说明他们当初的调查走访是多么的简单和粗糙。两个人私下里交流过,他们要借这次机会,好好向李云帆等人学习。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刑侦工作者。

根据四月二十六号了解到的情况,案子在李云帆和卞一鸣的脑子里面形成了一个轮廓线:姚家的灭门惨案,应该和三个不速之客有关系。

这个结论得出来比较容易,但要想上升为案情的线索,还差一大截,同志们上哪里去找这三个不速之客呢?

我们都知道,盗墓贼,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从他们杀人的方式和手段来看,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他们长得什么样?是什么地方的人?张家堡的人全然不知——他们在姚虹桥家生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张家堡的人竟然毫无察觉。张家堡的老人倒是注意到姚家的烟囱烟冒的时间比一般人家长,但就是不知道姚家的锅里面一下子多了三个人的饭蔡。姚虹桥不想让张家堡人知道家里面来了三个人,三个不速之客更不想抛头露面,所以,这个案子还是非常棘手的。

同志们带着忧虑和困惑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晨七点钟左右,同志们在五婶家吃早饭的时候,村子里面的狗叫了起来,接着还传来几条狗互相撕咬惨叫的声音。

在狗主人的呵斥下,狗停止了撕咬。紧接着五婶家的院门响了。

二毛打开院门,一个老人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李云帆一眼就认出了此人,他就是辜大爷。他的身后跟着一条大黑狗——它张着大嘴,拖着长长的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辜大爷这时候来,一定有话要说。

“大兄弟,快进屋。二毛,你扶着点。”五婶一边指使儿子,一边走进厨房。

辜大爷刚坐下,五婶便端着一碗鸡蛋面条走了进来:“大兄弟,快趁热吃。”

“大妹子,我有话要跟公安同志说。李同志,你们看看这个东西——”辜大爷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面掏出一颗绿颜色的珠子来。

珠子的直径在零点八公分左右。

“辜大爷,这颗珠子是从哪里来的?”

“听我慢慢跟你们说。”

“大兄弟,来——先吃饭。”五婶将一双筷子递给辜大爷。

“大爷,不着急,您先吃饭,吃过饭以后再说不迟。”

辜大爷用颤抖的手接过筷子:“李同志,我今天早上在山上转悠的时候,在草丛里面发现了一个洞。洞口用土和石头堵上了。”

第二十五章 盗洞直上直下

“大爷,您趁热吃,吃过饭再说。”

大家都意识到,辜大爷反映的情况非常重要。

一支香烟的功夫,辜大爷将一大碗鸡蛋面扒到肚子里面去了。

辜大爷用手抹了一下嘴:“我扒开土和石头,用一根竹竿往洞里面捅了捅,很深——竹竿打不到底。我在这山上住了一辈子,见过的山洞有不少,但这种直上直下的洞,还是第一回见过——我看不是普通的山洞。”

“辜大爷,这颗珠子是在土里面发现的吗?”李云帆看过珠子以后递给了卞一鸣。

“是啊,我扒土的时候,手指头碰到了一个圆溜溜的玩意,拿在手上,用力一搓,光亮如新。”

“李局长,这一定是盗墓贼在慌乱之中落在现场的,”谭晓飞道。

“大爷,洞口在什么位置?”

“在玉皇山的下面——灌溉渠的东边。”

“这不是一般的珠子。”卞一鸣道。

“是啊!在墓室里面呆了这么多年,竟然还光亮如新。”李云帆道。

李云帆一行随辜大爷去了现场,临走前,向五婶要了一根二十几米长的绳子。五婶怕绳子不够长,也不够结实,又到邻居家借了两个绳子,三个绳子加在一起至少有四五十米。五婶将绳子交给二毛的之前,还将绳子在水缸里面浸了一下。五婶是一个心细如发的人,她跟二毛交代的几句之后,让二毛跟同志们上山走一趟。

大家出门向东,然后向北,沿着大埂向前走了九百多米,再拐向西,来到水闸,沿着灌溉渠的东岸向北。

谭晓飞和曹云清扶着辜大爷,慢慢爬上了凤凰岭。

穿过两片小树林,辜大爷在一片灌木林跟前停住了脚步:“李同志,洞口就在那片树藤下面。”

卞一鸣走到树藤跟前,将树藤掀了起来,树藤下有一个和大号水桶差不多粗的洞口,在洞口的旁边,有一些土,还有十几块长度在六七十公分的条石。

洞口基本上是直上直下——稍微有一点角度。

卞一鸣打开手电筒朝洞中照去,洞很深,看不到底。

洞口比较光滑,洞里面上下的直径差不多。洞壁上的挖痕清晰可见,挖痕的宽度在十公分左右。

这无疑是一个盗洞。

看到这个盗洞,同志们立刻明白姚虹桥为什么要在山神庙呆这么长时间了,同时明白三个不速之客为什么会到姚家来,这样一个盗洞,单靠姚虹桥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

李云帆从二毛手上接过一根绳子,在绳头上拴上一块三十公分长的条石,然后将绳子一点一点地往下放。一根绳子放到末端,条石还没有到底。

二毛又结了一根绳子。

李云帆继续放绳子。

第二根绳子放到两三米的时候,手上的绳子松了,这说明绳子另一头的长条石已经到底了。

李云帆开始收绳子,卞一鸣则将绳子一托一托地将绳子绕城圈一托是两只手水平伸展开的距离。

“李局长,一共是十四下。”卞一鸣道。

卞一鸣的一托是一点五零米,绳子的长度在二十一米左右。

第二十六章 一鸣一马当先

这个古墓的封土层在二十米左右。

毋庸置疑,脚下的山丘,其实是一个坟冢,整个坟冢是用土堆起来的。试想一下,想在一个天然形成的山丘上挖一个二十米左右深的盗洞,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什么是山?山是由土和石叠加而成的,洛阳铲只有在封土层上才能发挥作用,它只要遇到一块石头,就没法继续向下延伸了。

李云帆有一点疑惑,古人为什么不把陵寝建在玉皇山和黑风岭两座山的中间位置呢?我们都知道,山神庙下面的古墓就是建在这两座山中间的。难道建造陵寝的人先知先觉,知道后人会在两座山的中间挖一条灌溉渠吗?

李云帆站起身朝灌溉渠的西岸看了看,他在想,灌溉渠西边那个山丘极有可能也是一座陵寝,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两座陵寝应该是对称的,如果把两座陵寝作为一个整体的话,说它建在两座山的中心点上,是可以成立的。

“我下去看看。”李云帆拿起一根绳子的头部,准备往自己的身上系。

“李局长,还是我下去吧!我的身形比较瘦小。”卞一鸣走到李云帆的跟前。

“卞处长,你的体重是多少?”曹云清道。

“一百二十几斤左右吧。”

“还是我下去吧!我只有一百零几斤,我们俩的身高差不多,我的身体比你单薄多了。”

“这样吧!我们俩一起下,也好有个照应,底下的情况不明。”

“行,这样比较稳妥,我们看看绳子够不够两根长。”李云帆道。

二毛将三根绳子结在一起,伸展手臂,量了量绳子的长度,大概有五十米的样子,盗洞的深度是二十米左右。

二毛又仔细检查了三根绳子的接头,又认真检查了绳子的每一截。

卞一鸣将绳子的一头在自己的胸前绕了两道:“曹云清,我先下,,等我下到底部以后,你再下。”

二毛打了一个梅花扣,然后使劲拽了几下绳子:“可以下了。”

卞一鸣坐在盗洞口,将两只脚放进洞中,刚准备侧身进洞,被李云帆一把拽住了绳子:“卞一鸣,等一下,下面情况不明,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你就用手敲绳子,下到洞底,如何遇到特殊的情况,你就用力拽绳子。我们不是考古工作者,只要能确定下面是一个古墓就达到目的了。”

“我明白。”

王萍将手电筒递给卞一鸣,谭晓飞和马子腾开始慢慢放绳子。

卞一鸣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八点二十一分。

洞壁非常光滑,脚根本就没法生根,洞壁也很潮湿,手触摸到洞壁上,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

卞一鸣勾着脑袋,脸朝下,手电筒通过身体与洞壁之间的缝隙,将光透向脚下。脚下是一个黑暗的所在;越往下,寒气越重,给人一种冷飕飕的感觉。一种非常特别的气流直往身上钻,往脸上扑。

刚开始,卞一鸣还能听到上面人说话的声音,越往下,声音越来越散,越来越闷,越来越含混不清。最后,什么都听不见。抬头向上看,只有一个小小的光点,下到快一半的时候,连亮光都看不见了。

第二十七章 大黑前面引路

卞一鸣将手电筒的光对准了左手腕上的手表,时间是八点二十二分五十五秒。卞一鸣在盗洞里面行走了将近两分钟。

绳子下移的速度比较慢,在将近两分钟的时间里面,卞一鸣没有遇到特殊的情况,奇怪的是,卞一鸣突然感到呼吸困难,身体也有了一种不适的感觉,过去,他从来没有产生过这种感觉,根据以往的经验,卞一鸣立刻意识到,这应该是一种缺氧的状态。与此同时,卞一鸣还闻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