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村魅影三-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边。

柳树的位置距离水面不到一米,河岸比较平缓,芦苇一直长到水里,离河岸至少有两米远。当年,花三妹就是在割水中芦苇的时候出事的。

大家穿过茂密的芦苇,来到柳树跟前,现在还不是芦苇收割的季节,所以,人在芦苇中行走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李云帆用一条弧线将ac两点连接起来,并在圆弧的中心出画了一个圆圈,”弧线应该是河岸的形状,圆圈应该是柳树所在的位置。

李云帆还在三角形的三条边上注上三个阿拉伯数字:ab线是“360米”,bc线是“400米”,ac线是“350米”。这些数据是李云帆目测出来的,写在笔记本上的是确数。

在柳树的东边两百米处,也有一个码头,花三妹家用的就是这个码头。

大家回到原点——祠堂东边的码头,然后朝南走去。

郭筱兰遇害的地方应该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

穿过一片茂密的芦苇和灌木混搭的树林,在距离小路五六米远的地方,几棵老榆树,其中一棵最大——这棵老榆树就是同志们在远处看到的那棵最大的老榆树,弯曲嶙峋的树干,至少有两个人才能抱过来,在几棵榆树之间和周围,还有一些非常茂密的灌木。李云帆又在ab之间画了一条弧线,并在弧线的中断画了一个小圆圈,这个小圆圈所代表的是老榆树和灌木丛。ab两个码头的直线距离大概在三百六十米左右,老榆树距离祠堂东边的码头有一百六十米左右,距离郭筱兰出事的码头有两百米左右。在几棵榆树的东边,有一条路,这条路呈弧形,围绕着河岸。

大家从几棵榆树和灌木中间的空挡钻了进去,里面长着一小片芦苇,大概是因为树的遮挡,芦苇有点发育不全,长得又细又稀疏。

“谭科长,当年,你们在勘察现场的时候,有没有在这一带发现异常?”

谭科长明白郑局长的意思:“我们勘察过现场——勘察了两次,码头东边、南边和西边,五百米左右的范围内,我们都进行了地毯式的勘查,但一无所获。打捞郭筱兰尸体的时候,村子里面的人,还有其它几个村子的人,芦苇被践踏得一塌糊涂,所有的痕迹全被破坏了。”

“郭队长,这条路一直都有吗?”李云帆走到郭队长的跟前。

“一直都有,打渔的,钓虾的,下黄鳝篓子的,捞水草的,打猎的,找野鸭蛋的,都走这条路。”

“郑局长,我们估计,郭筱兰溺水之前,应该在这里呆过。”谭科长道。

谭晓飞的意思非常清楚,郭筱兰曾经在榆树和灌木丛里面遭遇过性侵害。

“对,这里比较隐蔽,即使有人从前面这条路上走过,也不会注意到里面。”向阳道。

郑峰一行又来到郭筱兰出事的码头,用芦苇量了量水深,材料里面所描述的情况是准确的,跳板下面水的深度进一步证明,花家大塘是锅底塘。

卞一鸣若有所思,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口话呢:“郭队长,平时,这里停船吗?”

“停船。”

“郭筱兰出事的时候,这里有没有船?”

“有啊。筱兰出事的时候,这里停着两条船。”

郑峰从卞一鸣的问题里面听出了一点东西:“两条船停在什么位置?”

凶手在杀害郭筱兰之后,肯定动用过停在河边的船,要不然,郭筱兰的尸体不可能出现在距离河岸一百多米远的水草下面。包括花三妹的死,凶手也动用过渔船,从这点来看,两个案子的作案手法别无二致。

“一条船停在那边,一条船停在这边——”郭队长用手分别朝南北两个码头指了指,这两个码头就是花三妹和郭筱兰出事现场附近的码头,“两条船都停在码头附近。”

“两条船是哪家的呢?”

“一条船是花长松家的,一条船是花半仙家的。”

大家应该知道:花长松是花三妹的父亲,花半仙是花二麻子的父亲。

郭队长接着道:“花半仙家的船是交通工具,他到外面去看给人家看风水,用的就这是这条船,有人来请他,他就出去,没有人家请,船就停在码头上,我们过去看看,不定,船还在呢,这时候,花半仙还不会出门,现在“破四旧,立四新”,上面抓得紧,找花半仙看风水的人家越来越少了。”

“照您这么讲,花长松家的船是用来打渔的了?”

“不错,花长松主要以打渔为生。”

“郭筱兰出事的时候,他家的船为什么停在码头上呢?”

“这就要问花长松了。”

李云帆在笔记本上写了四个字和一个破折号:花长松——船

“两家的船停在什么位置,您领我们去看看。”

在郭队长的引导下,大家在北码头东西两边十几米的芦苇丛里面看到了两条船,这就是花半仙和花长松家的船,两个根绳子分别系在河岸边的俩棵柳树上。

花长松家的船平时是停在码头东边的,但大家没有见到,花长松已经到圩里打渔去了。

每天晚上天黑前后,会有几十条船停泊在花家大塘里,前面,笔者已经交代过了,花家村有一多半人家除了种地,主要靠打鱼为生,花家大塘和花家村周围的河道是相通的,每天早上,渔船会从花家大塘的东头和西头进入圩区。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十一章花家村前村后村芦苇荡塘深苇密

大家走出芦苇荡,向南不到一里路是前村,向北不到一里路是后村,前村一共两排人家,后村一共有三排人家,从花家大塘到村庄之间的空挡,是一大片红薯地,红薯地的两边是高粱地,郭队长,丛他记事以来,庄稼都是这么种的,至于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并且很多年都这么安排,郭队长,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花家大塘周边全是芦苇,这已经让村里人感到不自在,如果在村庄和大塘之间种一些遮挡住人们视线的高杆作物,村子里面的姑娘媳妇就不敢到花家大塘去洗菜、洗衣服和担水了。

“郭队长,花家大塘在历史上是不是发生过一些离奇古怪的事情?”

“郑局长,你的没错,”郭队长望了望郭会计,“有才,你吧!”

郭有才面露难色:“郭队长,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和这个案子没有关系。”

“郭会计,也无妨,了解花家村的历史,这不定对我们办案子有帮助。”李云帆道,李云帆可能想到了马家集的案子,马家集的案子就和马家集的历史有关。

“郭队长,你吧!”郭有才道,从郭队长的话里面,他所要讲的故事应该和郭有才家有关。

于是,大家一边沿着芦苇荡里面的小路往东走,一边听郭队长故事,郑队长想看看其它码头和案发地的位置关系。

“在解放前,就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也是一个芦苇放白燕子飞的季节,在花家大塘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到现在,花家村的人都没有弄明白。”

在郭筱兰出事的码头东边三百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码头,郑峰站在这个码头上朝西看了看。站在这个码头上,竟然能看到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三个码头:祠堂东边的码头,郭筱兰出事的码头和花三妹落水点附近的码头,这三个码头分布在一个近似半圆的河岸上,请注意,只能看到码头,码头附近的芦苇荡里面的情况是看不见的。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十二章刑侦队落脚祠堂凶杀案背景复杂

“在解放前,就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也是一个芦苇放白燕子飞的季节,在花家大塘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到现在,花家村的人都没有弄明白。”

在筱兰出事的码头东边三百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码头——就是大塘南岸中间一个码头,郑峰和李云帆站在这个码头上朝西、朝西北方向看了看。站在这个码头上,竟然能看到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三个码头:一个是祠堂东边的码头一个是郭筱兰出事的码头,另一个是花三妹家的码头,这四个码头分布在一个近似半圆的河岸上,请注意,只能看到码头,码头附近的芦苇荡里面的情况是看不见的。

“郭队长,您接着,发生了什么大事?”

“有才他姑妈顺英在出嫁前两天淹死在这里。”郭队长朝大塘指了指。

郭队长所的故事果然和郭有才家有关。

“顺英在咱们花家村是胆子最大的女人,她经常独自一人到大塘去洗衣服和担水,出事那天,顺英是到大塘去洗衣服的,桂子她娘王雅玲到大塘的时候,只看到跳板上的衣服,木盆飘在水中。对了,顺英和雅玲约好到大塘洗衣服的,顺英先到,雅玲是后到的。

“两人约好到这里来洗衣服,前后会有多长时间呢?”

“它们俩在前村分的手,顺英直接去了码头,雅玲还要回后村,一去一来得两三袋旱烟的时候。”

“两个人相约在同一个码头洗衣服吗?”

“顺英在自家码头,雅玲在对面的码头,两个码头不是都能看见吗?”

“人们在水草下面找到了郭顺英的尸体,是这样的吗?”向阳道。

“唉,你是咋知道的呢?”

“我是——是猜的。”

大家都知道,向阳可不是随便猜的,郭筱兰和花三妹都是在水草下面找到的,可见向阳是有想法的。

“郭队长,您接着讲。”郑峰道。

“当天晚上,十几条船,几十个人在大塘里面找了大半夜,都没有找到。”

“后来找到了?”

“对,第二天早上,我们在大塘中央——找到了顺英的尸体。”

“乡亲们是不是觉得郭顺英死的蹊跷?”

“可不是吗?顺英大小就会游泳,在年轻后生中,她的水性是最好的,她被淹死,花家村的人什么都不相信。”

“谁和郭家有仇呢?”

“这不好,不过——”郭队长欲言又止。

“郭队长,您跟我们。”

“乡亲们都这么想,但又没着没落,都是一些没来由、不着调的猜测,俗话得好‘舀贼舀桩,捉奸捉双’。”

“乡亲都是怎么的呢?”

“乡亲都,顺英的死和花家脱不了干系。”郭队长话中有话。

“郭队长,你把当时的情况跟我们,我们虽然刚来,但有一种感觉,花家村一定有故事。”

“这件事情,还得从土改起,一九四七年春天,咱们这里搞土改,来了一个工作队,就住在咱们村子里面。对了,就住在花家祠堂,工作队的队长姓海,叫海大洋。”

花家是方圆一百多里最大的地主,土改工作队住在花家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顺英在徐集教书,那工作队住在祠堂,但在郭家搭伙,几个月后,花家的土地和东西都被分了。”

“您是想,因为工作队在郭家搭伙,和郭家走得比较近,所以,就和花家结下了仇。”

“差不离。”

“郭家和花家过去有仇吗?”李云帆道。

“这倒没有,我刚才不是了吗?除了分了花家的地,烧了花家的地契,还分了花家的浮财,花家人一定以为这是郭家人在工作队跟前吹得风。”

“关键是——”郭队长只了半句话。

“关键是什么?”

“你们知道顺英嫁给谁吗?”

“嫁给了谁?”

“嫁给工作队的队长海大洋,海大洋在县军管会当副主任,他和工作队的同志在郭家吃饭,顺英每天晚上都回家,两个人都是文化人,一来而往,两个人就好上了,土改结束以后,海队长回到了县城,两个人的婚事就公开,并定下来了。可就在顺英出嫁前两天。”

“我奶奶因为这件事情一病不起,半个月后就去世了。”

“那么,乡亲们找到郭顺英的尸体以后,有没有发现她身上有伤,有没有其它不对劲的地方。”

郑峰所谓的“不对劲的地方”应该是指郭顺英在溺水之前有没有遭到性侵犯。

“听我爹我娘,姑姑的身上没有伤,也没有发生过那样的事。”

“对了,海队长还从南京请来了一个人,验了尸,看了现场,还在村子里面查了十几天,但没有查出一个米和鸀豆来。后来,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

“郭会计,你家人是不是一直认为,这件事情和花家人有关。”

“我爷爷一直这样认为,他在世的时候,经常提起这件事情。”

“你爹——郭书记呢?他怎么看?”

“我爹从来不提这件事情,他还不许别人提这件事情。”

“一九五二年,花长松家遭遇了一场天火,只剩下现在这三间房子,他家原来的房子比花半仙家还多,还讲究。”

“这两家在辈分上看,是这么关系?”

“半半仙和花长松的父亲是堂兄弟,他们的祖上是同一个根,分叉之后,花长松这一支非常兴旺,花半仙这一支走向败落,要不然,花半仙也不会吃给人看风水这碗饭。”

“这两家的关系怎么样?”

“不怎么样,你们也能看出来,花半仙家的日子比花长松家的日子好过多了,他们各过各的日子,花半仙从来不帮衬花长松家,当然,花长松家兴旺发达的时候,也没有帮衬过花半仙家,倒是花二麻子经常照顾花长松的几个孩子。”

“您是指花二麻子经常给三妹她们东西吃吗?”

“花二麻子就这一点好,村子里面的小孩子,不管男娃,还是女娃,他都会给他们东西吃。”

几个人沿着大塘周围走了一圈,实际上是走了两个半圆,前面已经交代过了,大塘的西边有一座桥,而大塘的东边没有桥,一条和大塘连接的河道。在花家大塘的南北两岸,一共有六个码头,西岸只有一个码头。除了我们刚才所的第四个码头之外,人站在另外三个码头上是看不见案发现场附近的三个码头的。因为花家大塘是“s”形。对另外三个码头来讲,案发现场附近的三个码头是一个死角。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凶手实施犯罪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芦苇荡的南面和北面,是一片空旷的红薯地,人站在芦苇荡的里面,一眼就能看见有人往花家大塘来。只要能确认芦苇荡里面没有人,并确保被害人不发出声音,凶手就可以毫无顾忌了。

大家回到祠堂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徐集公社的梁书记和人武部邹部长,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中饭,没有等到郑峰一行,他们干脆跑到花家村来了。此时是十点半钟左右。前面,我们已经过,刘局长在郑峰一行来花家村之前打电话给粱书记,刘局长本来是打算让郑峰他们吃住在徐集公社。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十三章郭主任别无他话花家渡近在眼前

“郑局长,不是好先到我那里的吗?我们从八点钟就开始恭候你们的大驾了。”

“对不起,我们想先到花家村来看看。让你们久等了。”

“我看你们已经把住的地方安排好了,不是好了住在徐集的吗?接到刘局长的电话以后,我们昨天晚上就安排好了,地点就在我们公社的旁边,是一个旅社,现在没有什么生意,空着也是空着。吃饭就在我们公社的食堂,离花家村又近,很方便的。”

“我们吃住在花家村,会更方便一些。”

“我已经看过了,祠堂里面住吗,马马虎虎,弄饭连锅灶都没有。”

“我们想在瞎子花长云的厨房里面做饭,顺便把他的饭也带上。”

“我看这样吧!如果你们坚持要住在这里,我也不反对,吃饭的事情,你们听我的,中午和晚上在我那里去吃,早上吗,我已经跟郭主任过了,早饭就在他家吃,下午,我就派人送一点钱和粮食来。”

郭主任从祠堂里面走出来:“依我看,干脆,三顿饭都在我家吃。”

“郭主任,你别再多嘴了,就这么定了,早晨在你家,中午和晚上到公社食堂去吃。”梁书记道。

郭主任别无他话。

一行人沿着石板路向西,上了河堤,郭队长和郭主任也在其中,这是粱书记的意思,他特地准备了几瓶洋河大曲。

河堤上长满了榆树和槐树,这些树有些年头了,郭队长,这些榆树和槐树救了很多人的命,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很多人家就是靠榆树叶和槐树叶度过那些艰难岁月的。

石阶弯弯曲曲延伸至河边,走下石阶,一条一百多米宽的大河横在眼前,河边长着一些芦苇。

河边有一个码头,一条宽两米左右长的码头一直延伸到水面,石阶共有五级。石阶的右边竖着一个木桩。

河对岸停着一条木船,木船上斜横着一根船篙。河对岸也有一个十几米长的石阶,在石阶的左边的榆树林里安卧这一间草屋。门前还搭着一个凉棚,几根树棍支撑着,凉棚上面铺着一层稻草。

郭主任走下石阶,两手合成喇叭状,大声喊道:“段大爷,过河啰!”

郭主任的话音刚落地,从茅屋里面走出一个老者来,老人的下巴上长满了胡子,胡子已经发白。老人的嘴上含着一杆烟枪,抬起左脚,将烟枪在鞋底上磕了几下,别在腰上,老人的腰上系着一根布腰带。

“是郭主任和郭队长啊!就来,莫急,就来。”

老人疾步下了石阶,解开拴在木桩上的绳子,跳上船,舀起船篙。篙头只往石阶上一磕,船就像离弦之箭向对岸驶来。

段老大将船缓缓靠近石阶,然后用船篙抵住船尾:“郭主任,你们慢一点,台阶和船上有水,有点滑。”

郭主任和郭队长站在两边,将郑峰等人扶上木船坐下。

第十四章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十四章段高山年过六旬拒收钱古道热肠

“开船罗!”等大家都坐稳了,段高山举起船篙在石阶上一磕,船稳稳地向河对岸驶去。

“老人家,您在这里摆渡有多少年了?”郑峰问。

“有六十年了,”老人道,同时竖起了左手的小手指头。

“段高山十六岁就在这里撑船了。”郭队长道。

“老人家,您的身体很硬朗啊!”

“嗯,没病没灾,还能撑几年。这几位面生吗?”段高山望了望几个新面孔。

“他们是地区公安局的同志,专门为我们村的案子来的。”

“你们村里的案子,啥案子,我怎么没有听啊!”

“就是郭主任的侄女儿筱兰的案子。”

“哦,这个案子已经过去了十几年。”

“老人家,以后,我们少不得要麻烦您。”

“不碍事——不碍事。”

梁书记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块钱放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