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村魅影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郭主任的侄女儿筱兰的案子。”

“哦,这个案子已经过去了十几年。”

“老人家,以后,我们少不得要麻烦您。”

“不碍事——不碍事。”

梁书记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块钱放进船头的木盒子里。老人看见了,但没有做声,下船的时候,老人将一块钱塞进了梁书记的口袋:“粱书记,这如何使得,哪有这么埋汰人的?”

梁书记将钱重又塞到了老人的手中:“郑局长他们住在花家村,每天中午和晚上到公社吃饭,您多照应着。”

“不行,梁书记,任你出一个大天来,这钱我都不能收,你尽管放心,同志们什么时候到,我什么时候开船,方便着呢?”

最后,老人还是没有收摆渡的钱,他不是套。纯朴和真情全写在脸上呢?

吃过中饭以后,郑峰一行回到渡口的时候,带给段高山一瓶洋河大曲,这是梁书记让郑峰带的。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在渡口撑船的则更苦,起早带完,自己没有一点闲工夫,特别是冬天,夜里面撑船,那滋味一定不好受,喝点酒,暖暖身子,或许会好一些。

老人家收下了洋河大曲,他高兴的不得了,一辈子都没有喝过这么好的酒。要放到过年的时候再喝。

下船的时候,郭队长想起了一件事情:“高山,今天晚上到我们村去听书,武松杀嫂。”

“我已经听了,我是想去啊!可我这里脱不了身啊!”

“我把这茬忘了。”

“今天晚上,我又得忙一阵子了。街上到你们村听书的人一定不少。”

卞一鸣感到很好奇:“我还从来没有听过书呢?”

“那我们今天晚上就去听听。郭队长,在什么地方?”郑峰问。

“就在祠堂。”

“书的人是花长云吗?”

“不是,他已经有不少年没有书了,不过,今天晚上书的人跟花长云学过。”

“是本地人吗?”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十五章祠堂里热闹非凡突然间鸦雀无声

“是西场村的人,也在我们花园大队的人,”

“花长云现在多大年龄?”

“有五十多岁了,他有哮喘病,不上几句话,就咳得不行,更别唱了。”

“他不是书吗?”

“是书,但唱比还要多。”

所谓“书”,其实是一种唱结合的艺术。

整个下午,大家都在走访当年的谈话对象,所得到的信息绝不比原来的多,可以这么,十一月十三日的下午,大家的走访没有一点进展。有些人已经淡忘了不少东西,时过境迁,想在原来的基础上挖掘出新的线索,很难啊!不过,郑峰和李云帆早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他们并不指望马上就得到新的线索,这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还是漫长复杂而艰难的。

吃过晚饭以后,大家早早回到了祠堂,时间大概是在六点钟左右,和同志们同船的有很多人,段高山的船上坐了满满一船人,有些人等不及,还想往上跳,被段高山拦住了,开船的时候,码头上还站着几十个人,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听书大概是乡亲们亘古不变的精神食粮,当时,在广大的农村,除了看戏和看电影,就是听书了。

同志们走进祠堂的时候,礼堂里面已经坐满了人,郭筱竹已经为放好了两张张板凳。这两张板凳是专为郑峰一行准备的。两张板凳距离书人只有两米左右的样子,在板凳的前面,有四排人,小板凳,竹椅子,长板凳,你挨着我,我贴着你,大家正以焦急的心情等待着鼓敲起来,琴拉起来,人们交头接耳,祠堂里面热闹非常,有浑话带粗口的,有抽香烟吃花生的,还有打情骂俏的,小孩子们从祠堂前面跑到祠堂的后面,又从祠堂的里面跑到外面,但很快,小孩子们不跑了,他们安安稳稳地坐在大人的身边,不是节目就要开始了,而是祠堂里面的人越来越多,孩子活动撒野的空间已经没有了。

祠堂里面弥漫着花生的香味。

大家坐下不久,郭筱竹右手端着一个簸箕,从人群中挤到同志们跟前,示意大家把衣服的下摆拎起来,然后用手端起簸箕往衣服里面倒。

一边听书,一边吃花生,这应该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这——”李云帆一时语塞,“这如何使得。”

“每个人都有,今天来的,每个人都有,下午,郭队长让我们炒了一大锅。”

“咱们这里,没啥好招待的,香香嘴——香香嘴。”郭队长微笑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郭队长走进祠堂的时候,祠堂里面顿时鸦雀无声,郭主任跟在郭队长的后面。

一分钟以后,喧哗声又响起来了。

前面有一个小半人高的台子,上面坐着两个人,面朝大家,一老一少,老的年龄有五十多岁,是一个瞎子,脸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头微微扬起,头发根根竖起,虽然是五十多岁的人,竟然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手上舀着一把胡琴,正在调音,并不时咳几声,咳到**的时候,上气不接下气,满脸憋得通红,额头的青筋条条绽出,尽管祠堂里面人声鼎沸,但坐在下面的人还是能听见他那夸张的咳嗽声。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十六章花长云力不从心二满子一人独角

不用,此人就是花长云,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后生,头发二八分,脸模长得不错,白白净净的,就是腰驼得比较厉害,两个肩膀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个头不高,衣服上虽然有一个补丁,但很干净,他一边扫视祠堂内外,一边安装架子鼓。一个三脚架,下面缀着一个圆而扁的鼓,这个鼓不是用手敲的,而是用脚踩的。在他的两腿之间,夹着一把胡琴,他不时把脑袋凑到花长云的耳旁着什么。

郭队长和郭主任坐在同志们的后面。坐在大家周围的人只顾剥花生吃,不再议论什么。

“长松,你爹怎么不来听书啊!”话的是郭队长,“他平时不是最喜欢听书的吗?”

“我爹今天身子不爽。”郭主任道。

“长云怕是嗓子痒了,也想过一把瘾。”郭队长道。

“我看危险,你看他咳的,这么个咳法,怎么唱?”郭主任道。

“我看连胡琴都拉不了。”一个乡亲道。

“郭队长,花长云现在不是不书了吗?”向阳问。

“是啊!他是很久没有书了,今天满子来了,他想搭把手。”

“他们过去在一起过书吗?”

“没有,满子书是跟长云学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

花长云将胡琴调好之后交给了满子,满子将胡琴放在花长云的手上,并且跟他嘀咕了几句,意思大概是,我自己有胡琴。满子站起身,搀扶着花长云走出祠堂,花长云咳了一路,脸憋得通红,他本来想帮衬一下满子,来一个师徒合唱,因为咳的太厉害,不得不离开祠堂。

人们站起身,挪开板凳,让出一条路,让满子师徒俩走出了祠堂,除了满子,还有几个人搭了手。

不一会,满子返回祠堂,坐下,祠堂里面出现了暂时的安静,满子舀起胡琴,将胡琴的底部放在左膝盖上,右脚尖搭在一块悬空的木板上,先用脚试了几下架子鼓,接着拉了几下胡琴的弓,最后手脚并用,鼓琴结合。

祠堂里面很快安静下来,满子大概要开始了。

“满子,等一下,我先几句,你再开始。”郭队长站起身。

鼓琴之声戛然而止。

郭队长扫视了一下四周:“我来两句,眼瞅着芦苇和山芋就要收了,今天,咱们听完书以后,一直到年根都不得消停了,今年的秋风吹得早,这冬天来的也早,山芋一旦开收,咱们就得起早贪黑,咱们得和老天爷抢时间,早一天把山芋干挂到绳子上去,在一天把山芋干收到粮囤里面,早安心,各家都要做好准备,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动手了。”郭队长俯下身子,对郑峰道,“郑局长,你要不要两句?”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十七章武二郎为兄报仇二满子偷学手艺

原本安静的祠堂,出现了一点噪杂之声,人们在小声嘀咕着什么。

“谭科长,你吧!”

谭科长站起身,转身向后,面对大多数人,清了清嗓子:“乡亲们,我是谭公安,十二年前,为郭筱兰的案子,我和向公安来过花家村,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个案子,地区公安局对这个案子非常重视,派郑局长亲自挂帅,我们有决心侦破这个案子,当然,我们需要乡亲们的支持,希望大家能积极地为我们提供线索。大家都知道,在郭筱兰出事之前,花三妹也莫名其妙地淹死了,所以,郭筱兰的死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如果不把凶手挖出来,我们花家村永远不得安宁。拜托乡亲们,谢谢。”谭科长躬身拱手环绕四周,转了一圈。

在谭科长话的时候,似乎有人在小声话,而当谭科长话结束的时候,整个祠堂却变得鸦雀无声。

祠堂的外面不时传来咳嗽声。

“郭队长,可以开始了吗?”满子望着郭队长道。

“开始吧!”

琴鼓合奏一阵以后,书正式开始:“上回,我们到及时雨宋公明怒杀阎婆惜,今天,我们来武二郎为兄报仇雪恨。”

满子从武松景阳冈打虎到兄弟相认。从兄弟相认到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又从武松杀嫂到斗杀西门庆,他先后唱,一段完之后,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唱上几句,唱的时候,琴鼓相随。胡琴和架子鼓只是在一段内容即将结束,或者达到**的时候,才派上用场,大部分时候,全凭三寸不烂之舌来叙述故事,时不时地唱上两句,怪不得当地把这种艺术称之为书呢?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胡琴和鼓的作用无非是用来渲染气氛的,当然,当书人累了的时候,也可以用琴声和鼓声来点缀一下,让书人的舌头稍微歇息片刻。

祠堂里面除了嗑瓜子和剥花生的声音,几乎没有人话。每个人都陶醉在书人的故事里。

“在我们家乡,书人一般都是瞎子。”卞一鸣道。他的意思大概是,眼前这个书人眼睛好好的,为什么要吃书这碗饭呢?

“满子生下来身体好好的,长到十一二岁的时候,突然发现不对劲了,请郎中一看,原来腰椎长歪了,时间一长,就成这种样子了,你们看他的后背。”郭主任道。

同志们已经注意到了。

“算这娃命大,要不是从小跟花长云偷学了这个手艺,现在还不知道是啥样呢?”

“偷学?”卞一鸣一脸疑惑,“学手艺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要偷学呢?”

“不是身体残缺,谁学这个呢?满子他爹是个打铁的,家里面有现成的手艺,满子他爹想让儿子长大了跟他学打铁,有一回,他听满子瞒着他跟花长云学书,跑到学校来,冲花长云吼了一阵子。他不想让满子走这条道。”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十八章二满子有情有义一日师终身为父

“是啊!要不是满子偷偷学了这门手艺,往后的日子就难了。”

“他不能务农吗?”

“像他这样的后生,手不能扶犁头,肩不能扛笆斗,靠挣工分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这孩子有悟性,瞒着他爹他娘,跟花长云学了这门手艺,如今娶了老婆,生了娃,日子不就过下去了吗?”

“我刚才听,这门手艺是花长云教的。”李云帆道。

“不错,是花长云教的,但凡有一点出路,一般的娃是不走这条道的。”郭队长道。

“他来书,报酬怎么给呢?”

“生产队给一些粮食,再供他一顿饭。”

“一年四季都出去书吗?”

“不,到农闲的时候,才出来书,比如现在,过年前后,夏收以后,满子有一点好,生产队给多少粮食,他就收多少粮食,从来没有二话。吃饭也不讲究,他不喝酒,也不抽烟,管饱就行。”

“向下人,贱皮贱骨好活人啊!”郭队长的话多少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状态。

“花长云以前经常和满子合作书吗?”

“不经常,以前,只有满子到咱们村来书的时候,他才帮衬着拉拉胡琴,偶尔也上两句。”

“花长云后来不书单单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吗?”

“这——你算是问着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什么原因?”

“这满子,悟性高,书得比花长云强,满子了一两年,方圆一两百里的村子都改请满子书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

“再后来,花长云只能在咱们村书了,我们看他闲着无事,闷的慌,只要是农闲,就让他在祠堂书。”

“照这么,是满子抢了花长云的饭碗啰。”

“这花长云一点不记恨满子?”

“不记恨。”

“这是为何?”

“这满子倒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后生,他经常送些钱和吃的东西给花长云,他每次出去书,只要路过咱们花家村,是不会空手的,今天,满子到咱们花家村来书是不收粮食的。”

“为什么?”

“为花长云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这花长云是该他奉养的,如今,咱们队解决了他的口粮,把花长云养起来,满子是为了感谢乡亲们这份情啊!”

书一直到十点半钟才结束,郭队长本来准备亲自用船将满子送回家,临行前,郭队长将一袋粮食交给满子,满子什么也没有,将粮食丢在了花长云的屋子里,然后将架子鼓和胡琴也放在了花长云的屋子里,他今天晚上要和花长云睡一个被窝筒。明天一早在回家。

郑峰和李云帆送走了郭队长和郭主任。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二十章三个人条分缕析花家村比较复杂

“这我们知道,在花家村的南边,也有几条河通向泗水河,这些村子的渔船一般不走花家大塘,进出花家大塘的,除了花家村的渔船,还有花家村东边和南边的几个村子。”

“可见祠堂旁边的这条路,是旱路和水路的交汇点,而案发现场距离这个交汇点很近——只有一百多米。”李云帆道。

“对,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案发现场就应该就在郭筱兰出事的码头附近。”郑峰道。

“还有,花家村的村民平时用水都离不开花家大塘,花家大塘是他们唯一的水源,谭科长,这一点能不能成立?”

“李局长,您的没错,后村的北面是有一条河,但距离村子有两里路,而且河很窄,水很浅,水草和芦苇很多,不适合用水,前村南边三里地也有一条河,河倒是很宽,但村民们不会舍近求远。”

“村民们用泗水河的水吗?”李云帆问。

“那就更不可能了。”

“为什么?”

“一是泗水河距离远,二是在村庄和泗水和之间,有几条小河拦着,三是泗水和长年走船,河水哪有花家大塘的水干净呢?”谭科长毕竟在花家村呆过一段时间,他对花家村和花家村周围的环境比较熟悉。

“这就对了,既然花家大塘是村民们的唯一水源,那么,一定有人到花家大塘去洗东西,或者挑水,除了材料上提到的人之外,应该还有其他人,花家村可是一个大村子。”

“李局长,您的意思是不是,我们还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

“对,这确实是一个路径。”

“关键是——”李云帆皱了一下眉头。

“出来,关键是什么?”郑峰道。

“时间过了这么久,我担心即使有人在案发当时到花家大塘来过,见到了什么人,可能已经记不得了。”

“如果是目睹了凶手作案过程的人呢?”谭科长道。

“那他肯定不会忘记。”

“行,那我们就多费点心思,多吃点辛苦,把调查走访工作做的细致一点。”郑峰又点了一支烟道。

“郑局长,我们还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谭科长道。

“哪两个方面?”

“如果——我是如果——目前,我们只能假设,如果花三妹在溺水之前也遭遇过性侵犯,那么就明凶手是一个色魔,这两个案子很可能是一个人干的,这么一个色魔,他不可能把自己包裹的天衣无缝,一定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来。”

“另一个方面呢?”

“当然也不排除仇杀,如果是仇杀,一定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这个分析我赞同。”李云帆道,“我们要做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我总觉得,这个案子是有背景的,背景还相当的复杂。”

“关键是——”谭科长话,总是会留一个尾巴。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二十一章郑局长高屋建瓴李云帆思维更深

“谭科长,把你的想法全出来。”

“两位局长有没有注意到,花家村是一个大村子,人很多,而且就几个姓,粘着亲,带着故,如果凶手是本家人,他会跟我们吗?”

“有道理,花家村有两个大姓,一个姓花,一个姓郭,至于其他几个姓,都是小户。”

“是啊!花家村是由花家村和郭家村结合而成的。”

“郑峰,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你。”

“郑峰,这起案子会不会和花郭两家的历史积怨有关呢?”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今天上午,郭队长跟我们郭主任姑妈的事情以后,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虽然,郭队长没有明确明花郭两家有什么深仇大恨,但从郭老师离奇淹死在花家大塘这件事,再联系当时的背景来看,郭老师的死一定有问题。”

“那么,郭老师的死和我们查的这个案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提问题的是谭科长。

时间跨度太大,把这两个事件放在一起来考虑,确实有点牵强附会。

“郭老师出事的时间是一九四七年,花三妹出事的时间是一九五八年,而郭筱兰出事的时间是一九六一年。先是郭家人出事,后是花家人出事,接着又是郭家人出事,郭老师出事的时候,正是郭家最兴旺的时候,而此时正是花家最倒霉的时候,郭筱兰出事的时候,郭家家势正盛,郭有才在生产队当会计,掌握着全村的经济大权,郭有文在县城当老师,郭筱兰的爷爷在大队当大队书记,而花家自从解放以后,在历次的远动之中始终抬不起头来。”郑峰就是郑峰,他善于将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起来考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