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937-第4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小强知道,现在的对苏作战,肯定不不得41年德国的对苏作战。那时候对军队的大清洗已经进行过了,苏军的指挥系统已经被洗的所剩无几了。而现在,明军面对的是指挥系统几乎完好的苏军。

不过凡事有两面。明军比德军的处境,也是有着巨大优势的。

第一,双方的装备。现在明军的军事力量并不比德军差。至少在飞机、坦克、火炮、轻武器等硬件上丝毫不差,甚至还更强些。

第二,双方的国际支持。苏德战争时候,德国基本上是孤军奋战,而苏联是由整个同盟国阵营支持的。英美对苏联的海量物资支持,即使不能说是苏联坚持下来的最关键因素,至少也是最关键因素之一。而现在情况相反,孤军作战的是苏联,而大明会得到包括英、美、法、德在内的很多国家支持。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兵工厂,将敞开供应,为明军提供全面压过苏军的物资支持。

第三,双方的战场机动能力。41年苏联战场的德军,机动性远远比不上现在的明军。至少明军现在准备投入远东战场的几十个师,不是装甲师就是机械化师,要不就是摩步师,都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摩托化,已经百分百“轮子上的行军”了。而且明军在国内还有几十个摩步师。而在苏联战场上的德军,还是以步行和畜力运输为主。这不仅仅是战场机动力的问题,还对“进攻极限”影响甚大。同样是一千几百公里的战线长度,德军从波兰打到莫斯科,已经是强弩之末,无力再一鼓作气了。而明军从哈尔滨打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由于有了充足的机动运输工具,应该不至于到“强弩之末”的份上。

第四,双方的过冬准备。希特勒是相当乐观,满脑子都是秒杀苏联,压根没想过德军还会在苏联战场过冬的。以至于到了莫斯科城外零下四十度的时候,德军士兵还穿着夏装……而现在的明军很现实,知道苏联短时间解决不了,早就做好了充分的过冬准备。辎重车辆上装满了厚实的冬装,所有车辆也都换上了专门的防冻润滑油、汽油里也加了防冻成分,坦克、汽车、飞机的一些部件也都作了专门的防冻处理……

每个明军士兵都发放了防冻伤药品,还有一些寒冷地带常用的药品。明军部队也不断进行着“寒带驻守”训练,为了掩人耳目,美其名曰是“为了防范苏军入侵、部队要在东北驻扎过冬”,其实训练的内容不光是“驻扎”,还有大量的“进攻”……如何在寒冷的林海雪原里作战、如何保持体温、如何迅速的弄一个暖和的隐蔽处、如果在低温环境下负伤了该怎么办……部队卫生系统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训练……

虽然明军主要都是南方人,但是从统一战争的北方冬季作战看来,明军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并没有因为是南方人,而出现战斗力大幅下降的情况。当然,冬季的山西和冬季的西伯利亚还是不能比的。这一点,明军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有着很强的思想准备。

第五,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条——希特勒偏执、残酷的“消灭斯拉夫人”的政策,活生生的把战争初期箪食壶浆欢迎德军、成建制主动投奔德军的苏联军民,重新逼回了斯大林的怀抱。而明军,绝不会这样做。正相反,明军要“打土豪分田地”,优待投诚苏军官兵。凡是布尔什维克不能给苏联百姓的,明军都要给他们。

第八卷 亚洲大战 第141集 闪击苏联

9月26日,凌晨四点。

现在就是D日,距离X时只有半个小时了。三天之内,大批训练过的白俄破坏人员已经陆续渗透过去,进行各种各样的破坏。暗杀苏军指挥人员、放火焚烧汽车、炸毁电力设备。到了9月26日凌晨,开始集中破坏电话线。

这种零散的破坏行为,自从明苏交战之后就一直存在。而且是相互的。明军这边派白俄特工过去,苏军那边就派黄种特工过来。苏军的远东军团里有大量的黄种人,都是西伯利亚、远东的原住民,祖先都是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什么的,现在都成了苏联人了。双方的破坏人员虽然也叫“特工”,但大部分都是临时训练的,进行的也是简单的敌后破坏任务,和情报机构专门的“特工”不是一回事。

正因为这种互相破坏已经成了常态,明军才敢于在进攻前夕再次使用这一招。因为这一招已经被明军反复使用过了,搞不好就会被识破。但是几次的实际经验都表明,进攻前夕的这种破坏效果真的很不错。

有了北伐战争的经验,现在明军搞起这种“跨江闪击战”来,可谓是熟门熟路。在漆黑的夜里,明军近百万大军集结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江畔,无数的冲锋舟就堆在江边,上面盖着茅草、伪装网。第一波进攻的士兵们钢盔上包着网子,网子上绑着枝叶,静静地趴在江边茂盛的茅草里,一点痕迹也不露。

这次担任第一波攻击的部队,仍然都是统一战争D日时,第一波过江的老部队。这些士兵相当平静地望着黑茫茫的对岸,慢慢擦着自己的武器,检查着弹药装备。偶尔有一个传令兵猫着腰跑过来,低声传递一下最新的命令。

天上没有月亮,但是是一片灿烂星空。天气非常晴朗,万里无云。这个正是进攻的最理想天气。本来的计划,如果26日这天天气不好、比如阴天或者严重多云、影响飞机投弹的话,那么D日就要顺延。而近百万大军集结在两条江边,即使保密措施再严密,也最多保持一两天。苏军侦察机拍照也好、小股侦察兵渡江来侦查也好、间谍发情报也好,莫斯科最多一两天就能反应过来。而且,假如错过了26日,那么27日就是星期一,莫斯科和军区也将处于较为高效的状态了。

参加统一战争渡江战役的舟桥部队,现在也已经在后边就位了。就等第一批冲锋舟部队打出滩头阵地,就可以熟门熟路地架桥了。

……

明军在东北抢修的几十座前线机场,还有原来日军修筑的前线机场,现在都派上用场了。四点左右,五百多架轰炸机、还有三百多架战斗机轰鸣着起飞,各中队、各大队的飞行员们技术娴熟之极,仅仅依靠飞机机身上闪烁的小灯,在夜空里相互辨识对方,保持距离,同时组成队形。一个又一个轰炸机群像乌云块一样,快速飞向苏军在江对岸的各座机场。

这些双引擎轰炸机群分为两部分,为“A机群组”和“B机群组”。“A机群组”要在进攻开始的时候,尽量摧毁苏军的飞机,最好都是在地面上。这些轰炸机携带的都是小而多的“冰雹炸弹”,一撒一大片,能够覆盖整个机场。“B机群组”的任务就是轰炸苏军的军营、弹药库、燃料库、坦克和汽车的停放场地,还有连接各部队驻地的交通枢纽,例如火车站、桥梁等等。

南京统帅部里,指挥大厅的钟一下一下地走到了四点半整。整个大厅一片寂静,所有将领军官都望着唐云生。

副官小跑过来,报告说道:

“大人,A机群组都已经接近各自目标机场。B机群组也将在几分钟内抵达各自目标上空。”

唐云生点点头,很满意。经过长时间战争的历练,现在明军航空兵的指挥协调水平已经相当理想了。这一次几乎“踩着点”,表现的更是难得。

他拿起电话,静静地说了两个字:

“开始。”

顿时,前线和统帅部的大厅里,同时打破了寂静。

……

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畔,这时候已经是略微天亮了。

突然,毫无预兆地情况下,寂静的四野万炮齐鸣。天地间被照亮了,到处都是橘红色的快速闪光,然后瞬间便陷入黑暗。同时亮黄色的一道光飞速向空中冲去。几秒钟内,江面上就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闪光。东方刚露出的鱼肚白,也完全被数万门大小火炮的闪光淹没了。

大到一两百毫米口径的重炮,小到80毫米、6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此时一起向对岸射击。重炮轰击的是十几公里外、二十几公里外的纵深目标,迫击炮轰击的就是江对岸千把米、几百米处的目标。那些事先被侦查到的苏军江边工事、临时观察哨、机枪地堡、沙袋炮位,顿时都陷入了一片火海中。

江对岸的极远处,不断闪烁着半球形的光斑,此起彼伏。那是重型炮弹在十几公里外爆炸的闪光。

因为和当初的清军比起来,现在苏军远东军团的警惕性显然比较高,所以明军没有冒险采取“先地面进攻、再轰炸机场”的方法。因为苏军如果反应较快的话,很可能会在这个时间差里飞起大批飞机来。而当初明军突袭清军,就是先趁着黑夜的掩护,让第一批冲锋舟兵静悄悄地向对岸划。而轰炸机场,必须要有起码的能见度,所以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才开始。就那样,清军效率低下、反应迟缓,仍是让大批飞机被炸毁在了机场上。

现在面对警惕性较高的苏军,明军不敢再玩“时间差”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同时打响。那就只能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而既然已经蒙蒙亮,那么冲锋舟兵偷偷的摸过去,显然也不现实了。那就索性进行火力准备,向对岸炮击一顿之后,再让冲锋舟兵“明火执仗”地杀过去。

……

江边是一片地动山摇,后方的苏军机场上也同时落下了炸弹。

尽管知道明军几十个师就在江对岸,但似乎没人能抵御星期天早上的懒觉。——何况,这还不是“懒觉”,这时候还只是凌晨,还是睡得最死的时候,即使平常执勤也不会起得这么早。不少机场的苏军官兵都是被从被窝里炸了出来的。

突然听到外面地动山摇,气浪直接冲破了宿舍的玻璃窗。好些苏军官兵们一骨碌从床上滚下来,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喊叫着找裤子,有的裤子也不穿,抓起衣服就往外冲。有个政委光着膀子冲出来,大喊着:

“集合!!!这是破坏!破坏分子把弹药库引爆了!!!”

“不是破坏!”一个军官扑倒在他身边,也把他按倒在地上,躲过飞溅的玻璃,“少校同志,这是轰炸!明匪军在轰炸我们!”

“轰炸?”政委大声喊着,“防空部门干什么吃的!这是严重的麻痹主义!我要送他上军事法庭!!!”

正喊着,一个冒着火的东西旋转着,摔到了他的面前。

那是半截螺旋桨。

第八卷 亚洲大战 第142集 长驱直入

明军分为两个集团军群,一个是北方集团军群,一个是东方集团军群。8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就是东西走向的黑龙江,东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是南北走向的乌苏里江。两条江在哈巴罗夫斯克交汇,哈巴罗夫斯克也就成了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正面的分界点。

明军依然是那手练熟了的老打法——两翼突破、钳形攻势、中央合围。

北方集团军群进攻正面、也就是突破点有两处,东边一处是从“彼得罗夫斯科耶”到“斯捷潘诺夫卡”,正面宽度大约为60公里。这一处很靠近哈巴罗夫斯克。西边一处是从“奥焦尔纳亚”到“基洛沃”,正面宽度大约为80公里。两处突破点中间距离约为260公里。

这两处突破点中间的广大区域都是平原多山丘少,而再往西,就是山地多平原少,不利于大兵团推进了。明军计划从这一段战场的两端突破,形成一个钳形攻势,快速合围中间的苏军。

东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正面也有两处,北边一处是从“索莫沃耶”到“舍列梅基沃耶”,正面宽度约为50公里。南边一处是从“兴凯湖”南端到“法捷耶夫卡”,正面宽度约为80公里。两处之间的距离约为400公里。

相比较北方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两个突破口中间的距离大得多了。这边倒不太强调“钳形攻势”、“中央合围”,因为这边战场的苏军没有多少纵深,从乌苏里江往东两百多公里就是大海了。中间是一条狭长地带。只要明军北边掐断这一块和广大内陆的联系,南边掐断和海港海参崴的联系,那么中间的苏军就都是孤军了。乌苏里江和大海已经代替明军,封死了苏军的东西两面。明军只要从南北再封死,就算合围了。

明军的渡江压力,主要集中在北方集团军群。因为这时候的黑龙江,最宽处有一千多米,窄的地方也有几百米,和去年强渡长江有得一拼。但是东方集团军群渡江的压力小得多了。乌苏里江无论水量还是宽度,都不能和黑龙江相比。乌苏里江起源于南边的兴凯湖,在北边的哈巴罗夫斯克和黑龙江交汇在一起。北边较宽的地方,不过才四五百米。而南面靠近兴凯湖源头的地方,最窄的地方只有一二十米。有的地方,甚至甚至坦克都能直接开过去。

而兴凯湖的南边,就再没有界河了,双方就接壤了,都是农田。在这里,明军的坦克大军在一声令下,直接发动起来,从伪装的草垛里冲出来,拖着满身的茅草就呼啸而去了。

……

苏联这时候是“世界第一装甲大国”,但是苏军士兵们也从没见过如此排山倒海的坦克大军。刚才那一阵近乎于“变态”的炮击,已经让大多数苏军士兵都精神崩溃了。少数人还死死趴在田野里,端着步枪朝着迎面开来的坦克开枪,相当勇敢。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没命地掉头逃跑了。

第一波冲锋的明军坦克师,都是参加过统一战争“D日”冲锋的人民卫队老装甲师。坦克里的老兵们此时都热血沸腾,重新体味到了当初坐在坦克里、一边冲锋一边扫射前方逃窜清军的情形……现在,他们还像以前一样,坐在拥挤幽暗的坦克里,置身于轰鸣震动之中,脸贴在小小的观测窗上,瞄准前方的苏军士兵,一下一下地点射。

啄木鸟机枪效率极高,而且这些人的手法极准。随着枪口火光一下一下地闪着,前方远处逃窜的苏军士兵一个一个地扑倒在地。那些苏军士兵大都衣冠不整,除了少数执勤的哨兵,大都是被刚才的炮击从被窝里炸出来的。他们有的没系皮带,有的只穿着白衬衫,有的光着膀子,有的连裤子都没穿……

还有不少人赤手空拳地在前边跑,手里连一支枪也没有。那是少数军械库正在坚决照章办事,尽管炮弹和炸弹雨点般地落下,但是卫兵依然坚持没有上级指示,绝对不能发放武器。

“无政府主义”这顶帽子太大了,谁都扛不住。在莫斯科,这条罪名已经让好多人脑袋搬家了。

明军坦克大军轰鸣从苏联村庄旁开过,一边扫射、开炮,坦克上的大喇叭一边用俄语高声喊着:

“勇敢的苏联士兵们,我们是你们的朋友,不是敌人……我们虽然国籍不同,但同样都是工人、农民!我们也是无产阶级……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杀人如麻的暴君斯大林……放下武器吧,你们将会受到同志般的对待……”

大喇叭不停的喊着,但是明军坦克仍然毫不客气地开炮,扫射前面奔逃的苏军士兵。

头顶上,几架几架地兀鹰俯冲轰炸机不断呼啸而过,扑向前方纵深战场,拉着凄厉的尖叫俯冲下去,投下三四颗炸弹,接连掀起几座黑烟柱……

大喇叭依然喊着:

“苏联士兵们,不要抵抗了,想想你们在对谁开枪!对工人!对农民!对你们的阶级兄弟开枪!你们忍心吗……”

大群坦克轰鸣着,如同潮水一般,从苏联村庄旁开过。头上包着头巾的俄国老大妈、年轻妇女们尖叫着,脸上带着最恐怖的表情,拼命地找地方躲藏。集体农庄的牲口栏很多都被炸开了,牛、马在田野里没命地跑着,很多被坦克直接撞死,然后从上面碾过去。

坦克过去了,后面跟进的装甲运兵车跟上来了。坦克的任务只是向前推进,而步兵的任务,就包括清剿这些居民区了。几辆装甲这在村外一停,然后从两侧跳下十来个明军士兵,手提着冲锋枪、机枪、还有明晃晃地刺刀步枪,猫着腰从两侧包抄村子,开始逐条街逐条街地检查,搜索残余的苏军部队。

房屋里的苏联老百姓有的恐怖,有的期盼。不过此时,每家每户都紧紧地关上门,男人拿着木棒,准备保卫自己的老婆孩子、女儿。

几个明军猫着腰从街边小跑过去,这时候一栋茅屋楼上的小窗户开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胡子俄国老头探出头来,小声喊道:

“喂!小伙子们!小伙子们!跟我来,我带你们去抓农场领导!……你们要去哪里,我给你们带路!”

几个明军吓了一跳,抬起头来,看那个老头比划比划的。不过这几个明军都听不懂他的话,摇了摇头,把手指放在唇上,示意他别出声,然后继续向前搜索了。

这个老头也明白了,他们听不懂,不过这老头似乎并不害怕,脸上带着清晰的疤痕,两眼放出兴奋的光。这大概原来是个富农。

当初苏俄的政策就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对富农一律赶尽杀绝,几乎不给活路。而别说富农,就是中农,也是被搞得凄惨之极,枪毙的枪毙,饿死的饿死,活下来的没有多少。多少农民,日子本来过得好好的,就因为半辈子辛勤劳作、勤俭持家,手里积攒下了几块地、几头牲畜,十月革命后,就成了罪恶的人,被搞得家破人亡。他们都和布尔什维克有血海深仇,而明军在进攻前,也向前线部队交代了,打过去后,这类人是比较可以依靠信赖的对象。

……

只是两个多小时的功夫,太阳刚刚升起来、朝阳洒满大地的时候,前线各处,明军就押着大群大群的、衣衫不整的苏军俘虏,往国境线这边集中了。

这些俄国小伙子们蹲在地上,黑压压地蹲成一大片,脸都被硝烟和灰尘搞得黑兮兮的,就两个白眼珠和牙齿白晃晃的。他们的脸上有的麻木无表情,有的表情复杂:沮丧、惊愕、恐惧、屈辱、期待……

旁边一辆长官车上,一个明军女兵拿着扩音器,用俄语大声说道:

“同志们,现在你们自由了……你们的生命将得到保障,你们将能够吃饱饭,受伤的也能得到妥善照顾……你们不要误会,我们不是来侵略你们的,我们是来解放你们的……你们的家乡,我们也很快会去解放的……你们很快就能回家了……你们的父母兄弟,也都能分到土地和牲畜……今后都不会再饿肚子了……”

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天上的俯冲轰炸机仍在呼啸着掠过,两边的坦克、装甲车、汽车、挎斗摩托,也仍在潮水般地涌入苏联大地……远处,仍有不断的爆炸闷响传来……周围飘荡着一股浓重的硝烟味、焦糊味,还有血腥味……

明军女兵继续宣布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