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践有重要的意义。

【辨证论治】

一、气病

气的病变很多,临床辨证当分虚实。虚证为气虚、气陷、气脱;实证为气滞、气逆。虚者治以补气、升提、固脱;实者治以理气、降逆。

1。气虚

症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大便溏软,舌淡胖有齿痕,脉虚无力。

病机:饮食劳倦,久病失养,或年老体衰,或素体禀赋不足,脏腑机能衰退,元气亏虚。

治法:益气补中。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本方功能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食少便溏等症。

药用党参甘温益气;白术健脾助运;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甘缓和中。

偏于肺气虚者,加黄芪、五味子;偏于脾气虚者,加扁豆、莲肉;偏于心气虚者,加红参、五味子;偏于肾气虚者,加熟地、山药;偏于卫气虚者,加黄芪、防风。

2。气陷

症状: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头目昏眩,脘腹坠胀,纳谷不香,或内脏下垂,或久泻久利,或脱肛、阴挺,或月经量多,或带下绵绵不断,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病机:脏腑虚损,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治法:益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中气下陷,清阳不升之证。

药用黄芪补中益气;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和胃;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阳气。

脾虚胃痞,加枳壳、鸡内金;肾失固藏,加山萸肉、菟丝子、覆盆子;久漏不止,加熟地、山药、鹿角霜;子宫脱垂,去陈皮,加枳壳、乌梅、山萸肉。

3。气脱

症状:气息微弱,神志淡漠,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质白润,脉微欲绝。

病机:脏腑衰极,阴竭阳亡,元气欲脱。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本方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用于元气衰惫,气血不荣脏腑,阳气欲脱证。

药用人参大补元气,振奋生机;附子回阳救逆,温通气血;生龙骨、生牡蛎收敛神机,固摄元气。

肺气虚脱,见呼吸困难、喘促息数者,合生脉散、胡桃肉敛肺定喘;肝气虚脱,见昏仆手撒者,加黄芪、白芍、山萸肉益肝气、敛肝阴;脾气虚脱,见久利滑脱者,合《时病论》补中收脱方温脾止泻;肾气欲脱,见喘促痰鸣、鼻扇唇黑者,加黑锡丹、蛤蚧温肾纳气,定喘固脱。

4。气滞

症状:脘胁胀痛,攻窜不定,时轻时重,嗳气,或腹痛腹胀,矢气则胀满减轻,其病情常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苔薄,脉弦。

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

治法:行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疏肝解郁,行气和血,用于肝郁气滞所致脘、胁、腹部胀痛,嗳气等症。

药用柴胡、枳实疏肝理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香附、川芎、陈皮行气活血止痛。

兼有痰气郁结者,加半夏、厚朴花、茯苓、苏梗;心胸气滞者,加瓜蒌、薤白、降香;脘胁痛著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泛吐酸水者,加乌贼骨、瓦楞子。

5。气逆

症状:肺气不降则咳嗽喘逆;胃失和降而嗳气呃逆,呕吐恶心;肝气升发太过而头痛,眩晕,咳呛胁痛,咽中如窒。

病机:或痰壅于肺,肺气不降;或病邪犯胃,胃气上逆;或肝失条达,肝气上逆。治法:属肺者,降气化痰;属胃者,降逆和胃;属肝者,镇逆平肝。

方药:肺气上逆者,用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前胡、厚朴肃降肺气;肉桂温肾纳气;生姜降逆和胃。

胃气上逆者,用旋覆代赭汤。药用旋覆花降逆;代赭石重镇;党参补其胃气;半夏降逆和胃。

肝气上逆者,用五磨饮子、四七汤。药用代赭石、牡蛎、白蒺藜平肝镇逆;沉香、槟榔、厚朴花顺气开郁;半夏、苏子、旋覆花、茯苓降气化痰。

二、血病

血的病证较多,一般可概括为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五种。除血虚外,血热、血寒、血瘀属实,血溢有虚有实。虚者当补血养血,实者当凉血、散寒、化瘀。

1。血虚

症状:头晕目花,心悸少寐,四肢发麻,唇爪无华,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病机:血虚不荣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养。治法:补血养血。

方药:四物汤加味。本方功专养血补血,治营血亏虚所致的病证。

药用熟地甘温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和血;白芍养血和营;川芎和血调气。诸药伍用,补中有通,补而不滞。

若心血虚者,可用养心汤;肝血虚者,可用补肝汤;心脾血虚者,可用归脾汤。

2。血热

症状:身热,神昏谵语,烦扰不安,口渴,吐、衄、下血,斑疹紫黑,面红目赤,舌红绛起刺,脉细数。

病机:火热炽盛,入营动血。治法:凉血清热。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本方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血分热盛证。

药用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黄清热凉血;赤芍、丹皮凉血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气分热盛者,宜合泻心汤;营分热盛者,宜合清营汤;胃热炽盛而肾阴不足,宜用玉女煎泻南补北。

3。血寒

症状:手足厥冷,口唇皮肤青紫,筋脉拘急,肢体麻木,腹中冷痛,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沉紧。

病机:血为寒凝,运行不畅。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或温经汤。两方均有温经散寒之功,主治血寒络痹证。但前方散寒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寒凝经脉病证;后方温经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冲任受寒病证。

药用桂枝、细辛、吴茱萸温通经脉,鼓舞血行;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和营调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和胃,以资生化之源,阳长阴生,血源可充。

4。血瘀

症状:痛处固定不移,或刺痛拒按,或血瘀积而不散,结成肿块(如肝脾肿大、腹腔肿块、肠覃、石瘕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等。如瘀血乘心,扰乱心神,又可出现谵语、发狂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病机:血行不畅,停滞为瘀。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两方均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蓄血证。但前方破瘀力较弱,用于蓄血程度较轻,其人如狂者;后方逐瘀力强,用于蓄血重证,其人发狂者。

药用桃仁、水蛭、虻虫、廑虫活血破瘀;大黄攻逐瘀结;芒硝软坚散结;甘草调胃安中,缓和药性。

兼气滞者,可加香附、旋覆花、郁金、降香;血热者,加凉血药,如生地、赤芍、丹皮等;寒凝者,加桂枝、当归、细辛。

5。血溢

症状:凡血溢脉外,即谓血溢。阳络伤的临床表现为咳血、吐血、鼻衄、齿衄和肌衄之类;阴络伤的表现为便血、尿血、月经量多等。

病机:火热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络伤而溢,或气虚不能摄血,溢出脉外。

治法:总的法则,出血者宜止血,但应辨证求因。血热妄行者,宜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宁血;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

方药:属于火热迫血妄行者,宜清热泻火,可用三黄泻心汤加味。药用大黄导热下行,釜底抽薪,使血止而不留瘀;黄连、黄芩清胃泻火,使胃气下泻,气顺而血不上逆。

属于阴虚火旺者,宜用茜根散。药用茜根化瘀止血;生地、玄参滋阴降火;白茅根、藕节炭、仙鹤草养阴止血。

属于气虚失摄者,宜用归脾汤。药用党参、黄芪益气摄血;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白术、木香健脾理气,使补血而不呆滞。若血寒不得归经,又当温经止血,用附子、肉桂、炮姜、艾叶。

附气血合病

气血合病的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证有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实证有气滞血瘀等。

1。气血亏虚

症状:短气懒言,四肢倦怠,自汗少寐,心悸怔忡,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纳谷较差,舌淡或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病机:多因久病气血耗伤,或慢性失血而致气血双亏,脏腑失养。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本方补益气血,治气血两虚所致的病证。

药用党参、熟地甘温补养气血;白术、茯苓健脾助运;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甘草和中益气;川芎和血调气;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促进水谷精微化生血气。

2。气随血脱

症状:出血量多,面色咣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情淡漠,甚则昏厥,脉微细欲绝,或见芤脉。

病机:血脱而气无所依,随血欲脱。

治法:补气固脱。

方药:独参汤。

药用人参一味,益气固脱。

如四肢厥冷,汗出淋漓,阳气将暴脱者,急用参附汤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3。气滞血瘀

症状:胸胁胀满疼痛,或头痛、腹痛,其痛如刺,痛处固定,疼痛持续,或腹部有痞块,刺痛拒按,舌暗红,有紫气或瘀斑,脉细涩。

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本方功能理气活血通络,治气滞血瘀而致胸胁疼痛,痛如针刺等症。

药用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牛膝祛瘀通脉,并导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血行;生地凉血滋阴;当归养血润燥,化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

三、痰病

痰是体内水津不归正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的病理因素之一。

痰的形成途径,概而言之有四:①外感六淫,阻碍气化,津液凝结为痰;②七情内伤,郁结不畅,气不布津,液聚为痰;③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醴,积湿生痰;④劳欲体虚,脾肾亏虚,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变为痰浊。

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肺居上焦,主治节,敷布津液。如肺气郁滞,治节无权,则津液停聚而成痰。脾居中焦,主运化,升清降浊。若脾运不健,则津液停积而生痰。肾处下焦,属水,职司开合,蒸化排泄。若火衰水亏,蒸化无权,津液亦可转化为痰。此外,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津液亦可停滞而成痰。痰成之后,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而变生诸证。

由于痰的成因不同,在性质上有湿、燥、热、寒、风、气、郁等多种。

痰的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约言之有三:①痰涎:指排出于体外的液体物质,如咳嗽咳痰。②痰核、痰块:指凝集于躯体局部,呈有形之粒块状物。③痰征:指流注于内脏或经络之间,主要症状上表现痰象,如关节疼痛、拘挛麻木、精神失常等。

痰的病证以本虚标实为多见。辨证应掌握脏腑虚实,标本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基本大法。根据痰的性质,采用不同法则:热痰宜清之,寒痰宜温之,燥痰宜润之,湿痰宜燥之,风痰宜散之,郁痰宜开之,顽痰宜软之。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

1。痰阻于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易于咳出,或伴有气急喘促,喉间痰鸣有呀呷之声,或伴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或濡。

病机:肺失宣肃,聚津为痰。

治法:利肺化痰。

方药:止嗽散。本方止咳化痰,治外感咳嗽,咳痰不爽者。

药用百部、紫菀、白前、陈皮疏利肺气,化痰止咳;荆芥、紫苏疏风宣肺解表;甘草润肺化痰,又能调和诸药。

如属风寒初起,加麻黄、桂枝;若为燥热伤肺者,加川贝母、全瓜蒌;若为湿痰内蕴者,加半夏、茯苓;如肺气不降,上气而喘咳者,可加苏子、莱菔子、旋覆花等。

2。痰蒙心窍

症状:神识昏糊,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咽喉痰鸣,或胸闷心痛,苔白腻,脉缓。

病机:痰蒙心窍,神明失用。治法:开窍化痰。

方药:导痰汤合苏合香丸。前方功专化痰,治痰浊内壅,头昏目眩,胸膈痞塞,喘嗽痰多等症;后方功专温通开窍,治寒痰内闭心窍,神志不清等症。

药用半夏、陈皮、胆星、枳实燥湿化痰;远志、菖蒲行气开郁。如属寒痰闭阻心窍,可选用苏合香丸温通开窍,行气化痰。

3。痰蕴脾胃

症状:脘痞纳少,纳谷欠香,伴恶心呕吐,倦怠无力,苔白腻,舌质胖淡,脉濡缓。

病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本方健脾醒胃,化痰和中。

药用党参、白术健脾补气;茯苓、半夏培脾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胃。脾气健而胃气和,乃杜其生痰之源。

若苔腻较著者,加苍术、厚朴以燥湿化痰。

4。痰郁于肝

症状:咽中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胁隐痛,嗳气频频,易怒善郁,苔薄腻,脉弦滑。

病机:肝肺气郁,痰气阻滞。治法:解郁化痰。

方药:四七汤。本方理气解郁,化痰开结,治痰气交阻,胸闷咽塞等症。

药用半夏化痰开结;厚朴化湿行气解郁;陈皮、苏叶宽胸理气;茯苓化痰渗湿;生姜、大枣和中。

如气郁较著者,加柴胡、郁金、香附、青皮,以疏理肝气。如气郁化火,炼津成痰者,可改用加减泻白散,药用桑白皮、地骨皮、丹皮、山栀、橘皮、苏子、枇杷叶等,以泻肺清热。

5。痰动于肾

症状:喘逆气短,咳唾痰沫,或遍身浮肿,形体畏寒,腰膝冷痛,尿频,五更泄泻,舌淡无华,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舌红少苔,脉象弦数。

病机:肾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

治法:补肾化痰。

方药:阳虚用济生肾气丸。本方温阳利水,治肾虚水泛为肿为痰者。用八味丸温补肾阳,增入车前子、怀牛膝消肿利尿,兼化痰浊。若肾不纳气者,可加五味子、蛤蚧、沉香以益肾纳气。

阴虚用金水六君煎。药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当归、熟地养血滋阴,固本化痰。若火旺较著者,加麦冬、知母、五味子等以滋养肾阴。

6。痰留胸胁

症状:胸闷如窒,痛引后背,咳嗽气逆,痰多黏腻色白,苔浊腻,脉濡缓。

病机:痰浊壅塞,胸阳痹阻。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降逆。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本方功能豁痰开痹散结,治胸痹证之痰浊痹阻胸阳者。

药用瓜蒌祛痰散结开胸;薤白通阳行气止痛;半夏化痰止咳平喘。

若痰浊化热,苔黄腻,脉滑数者,加胆星、黄连;如胸闷气滞较甚者,多夹气郁,可增入苏梗、香附、绿萼梅等。

7。痰阻骨节、经络

症状:骨节酸痛,关节肿胀,肢体麻木不仁,苔白腻,脉弦滑。

病机:痰浊流窜,气机阻滞。

方药:指迷茯苓丸。本方燥湿行气,化痰软坚,治顽痰人络,臂痛麻木。

药用半夏、茯苓、风化硝化痰软坚;枳壳行气通络。亦可加入南星、苡仁、白芥子、僵蚕等化痰通络。

8。痰气互结

症状:颈部肿块,按之坚硬,历久不消,或伴有胸胁胀痛,急躁易怒,苔薄腻,脉弦滑。

病机:气机郁滞,聚而成痰。

治法: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四海舒郁丸、海藻玉壶汤。前方重在理气解郁化痰;后方以化痰软坚散结

为主。

药用海藻、昆布、海带、海蛤粉、海螵蛸软坚化痰;青皮、陈皮、象贝母理气化痰散结。

若急躁善怒,口干苦,为肝郁化热,可加黄芩、山栀、夏枯草清肝泄热。

四、饮病

饮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体内某些部位的病理产物,并常可成为致病因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列有专篇,还进行了具体分类,谓:“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饮邪的产生,或因外感寒湿,如遇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或经常坐卧湿地,水湿之邪侵袭肌表,肺气不及输布,水津停滞,积而成饮;或因饮食不当,如暴饮过量,或贪食生冷,而致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津液停聚而为痰饮;或因劳欲所伤,如劳倦伤脾,纵欲伤肾,脾肾阳虚,水津失于输化,停而为饮。

饮病辨证,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证,并应根据饮停部位、症状特点,分别虚实主次。治疗原则以温化为主,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

1。水饮壅盛

症状:脘腹坚满胀痛,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咳唾胸胁引痛,或喘咳不能平卧,舌苔白或腻,脉沉弦或弦滑。

病机:饮留肠胃,支撑胸肺。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己椒苈黄丸、十枣汤加减。两方均可逐水祛饮,前方用于水饮在肠,饮郁化热,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后方用于饮停胸胁,咳唾引痛,胸闷气急。

药用甘遂、大戟、芫花、大黄泻下逐水;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水利尿;桑白皮、葶苈子泻肺逐饮。

饮邪上逆,胸满者,加枳实、厚朴以泄满;胁痛,胸闷,气急,苔浊腻,加白芥子、莱菔子、苏子以降气化痰。

若寒饮伏肺,遇寒触发,喘咳不能平卧,痰多白沫,伴有寒热者,又当温肺化饮,用小青龙汤加减。

2。脾肾阳虚

症状:喘促,动则为甚,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胸闷,胃部痞痛,呕吐清水,背寒,大便或溏,头昏,心慌,足跗浮肿,舌苔白滑,舌体胖大,脉沉细而滑。

病机:脾阳不运,肾阳衰微,阳虚饮停。

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加减。两方均能温阳化饮,但前方补肾,后方温脾,主治有异。

药用附子、桂枝助阳化饮;白术、苍术、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干姜、川椒温中降逆。

食少痰多,呕吐涎沫,加半夏、陈皮、吴茱萸温中和胃;心下胀满,加枳实、厚朴开痞除满;神疲短气,配党参、黄芪补气健脾;动则气短,加熟地、山萸肉、补骨脂、沉香补肾纳气。

【临证备要】

1。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能协调有关。属于气病者有气滞、气逆、气虚、气陷、气脱等;属于血病者有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等。至于气滞血瘀、气血俱虚、气随血脱等,均为气血俱病引起。

2。《素问·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故气血病的辨证,也应从虚实着眼,同时还应辨其发病脏腑。如同一气虚,属于肺气虚者,当补肺益气;属于脾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