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柱香的功夫,严畯这才风尘仆仆的从城内赶来,赶到陶应的府上时,一身时泥土也来不及擦拭便进院拜见陶应。
议政厅,县令们基本已经离去,只有陶应还在不停的踱步,他在等人,他已经遣人去牢里将于禁放出来了。
他昨晚已经前去牢里拜见过于禁了,现在还没办法放他出来,不过于禁在牢里吃的好,住的好,倒是也没埋怨过多的事情,更何况陶应百忙之中亲自来见他,这他已经非常激动了。
听到外面急促的脚步声,陶应慌忙出去迎接,以为于禁来到了呢,却不想来的是一个中年的汉子。
那汉子一身的素袍,身上打了几个补丁,见出来迎接的陶应,那汉子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便拜道:“拜见国相大人!”
陶应见他一脸是灰尘,身上也穿着都是补丁的衣服,心中有些惊讶,他听旁边一个小兵说严畯不是贫困之人,今天为何这般打扮?
陶应指着严畯的衣服问道:“你的衣服怎么这么破旧?百姓多有补丁,那是因为本来就穷,你也是富贵人家,为何如此打扮?”
严畯脸色有些尴尬,望了望自己身上的补丁说道:“回国相大人,小的虽小有钱财,但是听闻国相大人欲建设家园,因此已经将家产悉数捐了出来。”
家产捐了出来?陶应有些意外,自己压根就没设点捐钱啊!自己虽然当初有心设立像红十字会那样的慈善机构,但是后来红十字会的丑闻让百姓嗤之以鼻,所以陶应想想还是算了的。他除了逼迫稍微富足的家庭将余粮捐献出来外,其他的没逼迫捐钱啊!
就是捐粮草,陶应也是打下欠条的,等来年之后肯定会连本加利息的还给他们!因为这也是他们自己挣来的,不是捡来的。
严畯见陶应不知道,于是又慌忙说道:“李典大人在南门外设置了一处捐献处,听说是甘姑娘所为!”
严畯说完,陶应心中更是有些吃惊,为什么这事他自己都不知道呢?如今甘姑娘还未嫁与自己,所以陶应将城中的那处别院赏赐给了甘家,自己则搬到了城外居住。
陶应对严畯说道:“陈登要领兵前往广陵,要走近一个月有余,他临走之时举荐你为彭城郡丞,你可愿意!”
严畯又一稽首道:“我学疏才浅,恐不能胜任!”
陶应点了点头,他想进城去看看甘姑娘到底搞的什么名堂,于是一边往院外走一边指着别院说道:“好了,我有事欲进城,从今天起你暂且在这里办公,大印在屋内,什么事情你自行做主,莫要来找我就行,就此别过!”
陶应说完便朝侧门而去,严畯愣了半天,大门来一官吏,是负责统计每日的损伤人员的,严畯叹了口气,慌忙将那小官吏迎入屋内。
陶应知道古代人就是墨迹,明明可以的,非要谦虚上半天,陶应现在如此忙,哪里有时间跟他们谦虚去?
从城外农庄别院到达彭城需要骑马近半个时辰,陶应坐上马车一路颠婆了近一个小时这才赶到南门。南门外正是吃饭的时候,这次再来南门,陶应突然发现南门外驻扎的人居然越来越多,那些排队的人中,就连小孩也端着饭碗走到了排队的位置中去了。
陶应下了马车,见一处空地聚集了男女老少近千人,他们手中都拿着各种的工具,小孩子也加入了劳动大军。
陶应凑过去,挤过人群才发现,原来他们都在制作弓弩!
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无法像年轻人那样搬运巨大的木头去修宫殿,也无法像年轻人那样搬运石头。
他们就连垒墙都不会,但是有一个逃难的家族在广陵是世代做弓弩的!弩箭等兵器都是官府生产,他们本来都是在官府内制作,笮融杀了官府,他们逃来的。
见地上有许多丢弃的木材,那些木材都是宫殿用不到的,于是他们便开始聚集在一起制作弓箭。还有许多铁匠也加入了他们,于是那些废弃的铁又被重新融到了炉子里然后打造成一个个的箭。
而那些妇女和小孩则负责制作箭尾的羽毛,瞧见此种场景,陶应突然心头一热,这谁下的命令呢?
正当陶应有些不解时,旁边已经有人将制作好的箭装到了一个大箱子里,官兵则将他们搬运到了马车之后,马车朝城北而去,城北是存放军器的地方。
远远望见陶应,早有人前去禀告负责看管建城的李典,李典又一阵风似的骑着马往这边赶。
见到陶应后,李典慌忙从马上跳下来为陶应施礼。陶应指着眼前的百姓质问起来:“李典,我不是已经交代将广陵来的百姓安置到新开垦的地方去吗?”
李典跪在地上忙回答起来:“是的主公,每开垦一处土地,就会安置一批百姓。但是土地开垦的地数赶不上迁徙而来的百姓。他们大批的涌到彭城,实在没他们能做的事情了,陈大人怕他们饿死,于是问他们会什么,他们说会打铁,有人说会制作弓箭,于是陈大人便让他们用废弃的木头制作弓箭或者其他的东西,然后发放给他们吃的。”
“陈大人,陈大人,陈大人不是说没有粮食了吗?没粮食怎么还能给百姓发放?”
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阅读。/a
第七十一章 监牢放于禁()
一说到陈登,陶应就有些来气,北方战场上有多少徐州百姓因为曹操的入侵家破人亡,又将有多少人要惨死在曹兵刀下,而他欲领兵北上,陈登就说没粮草!
“是的,城内的确没有粮草了,但是甘家是做粮食买卖的,甘家拿了银子去豫州沛国买的粮食。”
李典又禀告起来,一听陈登居然拿着自己的钱去买粮食,而自己却一点都不知道,陶应放他权利,但是牵扯到花钱,怎么就不禀告自己呢?
更何况那些钱财,他都是有大用的!以后能否将彭城发展成大汉的中心,可就全指望这些钱了啊!
于是陶应又质问道:“谁让你们动用的府库?为何无人过来禀告与我!”
一连串的问题,问的李典有些招架不过来,正当李典不知道如何解释呢,不远处又有人过来捐献财物,李典忙领陶应去观看。
到了城外三里处的一个凉亭内,周围聚集了很多百姓,凉亭内竖着一个大板子,上面写着“捐献处”,而旁边则是很多人在清点着各种捐献来的物品,周围还有无数的商人赶着马车前来将那些看中的物品装上马车。
望见眼前的东西,陶应这才明白了过来。原来是甘姑娘不想有太多的百姓饿死,因为死的人多了,这是不祥之诏,是损阴德的。
于是甘姑娘便遣家丁来找李典,正好很多流浪在外的彭城大家族的人也想回来,但是他们又惧怕陶应杀富济贫,于是那些不是占据很多土地的人家就将钱财捐给官府,然后官府分与他们土地。
得到的钱财便让甘姑娘的父亲拿去小沛,从小沛买粮草,再运回来,这样难民就有饭吃了。
总不能白养活这么多的穷人,陈登又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这些人各自发挥所长,于是就有铁匠开始打造箭头,而有人开始制作弓箭。
这只是彭城一角,南门外基本都是大片聚集的百姓在不停的打造弓箭和刀枪等各种兵器,北门外还有铁匠在打制农具,反正百姓开垦土地都是需要农具的。
打造农具所需要的铁都是用战场上俘获的兵器所制,造好的农具就卖给百姓,许多贫困的百姓买不起,就写欠条,以市场价卖与他们,待到来年收了粮食之后用粮食来抵债。
反正为了能够让更多人活下来,陈登真是费劲了心思!
陶应对着他们点了点头,突然想起自己的家丁,自己的家丁们现在被自己安排在萧关生产纸张,为什么不让更多的难民一起学会制造纸张呢?
那时候会更多的人学会造纸,到时候再把纸张从百姓手中收上来,给他们钱,让后再把纸张卖到其他大州去,这该多好!
只是现在没时间来真正治理这些,因为他已经决定现在就去大牢,然后放出于禁,然后领兵去北方。
遣人去赏赐了甘家之后,陶应骑着马径直去了彭城监牢,监牢外由徐盛的族弟把守,因为徐州贵为陶应二弟,所以监牢无人敢闯。
此时的监牢里连一个监狱犯都没有,每天依旧有着成千上万的人犯法,但是犯法的人无一例外的被押送去修建城墙了,无论罪大罪小,一律押送到城内建城。
所以现在监狱里就住着一个人,那就是于禁!
陶应进了监牢,于禁正在牢内舞剑,陶应鼓着掌一路走了进去,望见陶应来了,于禁慌忙稽首道:“见过主公!”
陶应也不废话,指了指外面说道:“文则,我一直在想啥时候能放你出去,今日机会终于来了!”
“主公,什么机会?我真的也想出去了,虽然在这里面没人亏待我,但是不能为主公效力,我心中实在是……”
于禁一边说着,一边叹了口气。
陶应指着狱卒说道:“你们去将于将军的披挂取来,你再去挑选一匹快马!”
几个狱卒出去了,于禁一直到披上战甲拎起兵器往外走时还不知道什么机会来了。见陶应如此急着用自己,于禁忍不住的问了起来:“主公让我在监牢之中就穿上铠甲,莫非是城内有人叛变?”
陶应听完哈哈大笑起来:“非也,我已经让李典点了一千精兵,这一千兵马皆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另外我又挑选了三百骑兵,骑兵也是徐州最善战的骑兵,更何况有我三弟的训练,他们已经学会了北方白马义从的作战方法。从今天起,这支精兵就交予你了,咱们今日就领着他们去北方展现一下他们的实力!”
一路走到监狱外,猛一见到阳光,于禁眼睛一阵刺痛,还真有些不习惯。慢慢的站在牢门外,半天才习惯过来。
徐盛族弟望着于禁,又朝陶应稽首问道:“国相大人,如今于将军被放了出来,我们要去哪里呢?”
狱卒问完,陶应也犹豫了下,这时于禁忙拜道:“主公,我正愁没有亲兵,可否将他们调拨给属下当亲兵呢?”
陶应点了点头说道:“甚好!”
于是狱卒也欢欣鼓舞起来,他们可以一跃成为将军最信任的士兵,这对于一个士兵来说简直就是喜从天降了,幸好这段时间没白保护他这个监狱犯!
从彭城点了一千兵马,陶应让于禁为帅,自己亲为监军,两人领兵就要朝东海而去。快要出城时,于禁望着一座宫殿拔地而起,又望着一个个骨瘦如柴的曹操降兵,那些都是他昔日的部下啊!
于禁心中有些凄凉,有时候投错了主人,付出的牺牲何其大也?特别是当于禁与陶应经过一处破旧的城墙边时,突然有一个各自很高,但是很瘦的奴隶突然拦住于禁的战马便哭诉起来。
“将军,将军带我走吧,我家中还有妻儿老小……”
见证着这么多的战友就这样死去,那人心中实在不甘心。于禁无法做主,转过头去不忍再看,眼睛却已经湿润了。
陶应指着那人说道:“你是何人?”
见眼前的年轻人就是彭城的主宰陶应,那人慌忙磕头求饶起来:“禀国相大人,我愿投降,我愿投降,我是于元帅手下先锋,我愿投靠徐州!”
望见他求生的**如此浓烈,再看看他人高马大的,就是瘦了些,如果吃的胖些,说不定是个打仗的好手呢!于是陶应便指着他说道:“行,你起来吧,只要以后不为曹操卖命攻打我徐州,我自然不杀你!于将军,把你以前的将领部下,没累死的都召集来随咱们出征吧。”
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阅读。/a
第七十二章 挥兵北上()
陶应饶恕了地上了奴隶,那地上的奴隶慌忙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大呼感谢陶应的不杀之恩。于禁也是有些意外,陶应居然放过了自己的部下,这是他没想到的。于禁下马跪在陶应马前感谢陶应饶恕他的部下,一边又让自己的先锋去城中将那些自己还没死的将领全部召集而来。
仅仅是一下午时间,有十几个曹兵将领就从一个天天被鞭子抽打的奴隶变成了骑在马上的耀武扬威的将军来,这无不让他们感激陶应的再造之恩。陶应倒是无所谓,此等人才,让他们累死在城下下,不如发挥他们的专长对自己益处更大些。不过一想到陈登回来气的抓耳挠腮的样子,陶应心里还真有些得意。
李典将陶应送往城外,天已经到了傍晚了,李典望着战马上的陶应说道:“主公此去何时归来?”
夏天的风有些热,陶应穿着铠甲热的一头是汗,李典在马下问完,陶应松了松战甲后说道:“我此去多则半年,少则三两个月即可从东海归来。”
李典又问道:“那主公走后,城中若有意外,该如何是好?”
陶应又想了想说道:“外事你来负责,内事听陈登,陈登不在听严畯。还有若我二弟与三弟归来,让他们领着五百骑兵到东海治所郯县来找我!”
李典点了点头,陶应与于禁领着兵马便朝武原而去,他们想从武原然后直接去郯县。远处的彭城城墙修建的越来越高了,城内的殿宇也从一座渐渐的变成了两座,三座甚至七八座皆隐隐约约的在出现在城墙之角。
陶应无心再管彭城之事,他知道治理百姓,自己不如陈登,甚至不如严畯。打仗自己不如臧霸,甚至不如李典。但是他知道自己作为主公该会什么,那就是任人唯贤,不与属下争功!
于禁从监牢出来,他在监牢已经度过了半年多时光,过了这个夏天,到了秋季,那就是他在徐州待的一年整时间了。从监牢出来,望见一座座宫殿拔地而起,确实让于禁震惊不小。而且又见着如此之多的工匠在打造着一条条崭新的街道,还有比洛阳城还要高大的城墙,这一切都让于禁觉得陶应果然非同一般之人。
特别是走在路上,到处都是百姓,一座座村庄在大道两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原本一片片树林被推到后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原野;原本赤土千里的天地变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地。还有很多的地方正在收麦子,一路上百姓们脸上洋溢着的都是一阵阵笑声,这一切欣欣向荣的改变,让于禁心中不禁想,或许主公真是天人吧,至少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
沿着正在修建的大路,陶应等人走了近十天时间才抵达武原城。武原县令听闻陶应到来了,慌忙率领乡绅来为陶应洗尘。
在武原陶应四处逛了逛,武原城外也是修建了近十几个大镇,城内也修建了一排排的房屋,也修建了许多的街道,而且在城的南端也修建了占地近百亩的小宫殿群,只不过这宫殿跟彭城国相比,差距太远了,楼不够高,也没那么气派。
陶应很满意的赞许了武原县令,人民把他推荐出来,果然没推选错人。在武原视察了一番,陶应又领兵出彭城国界前往东海郡。
派遣出去的探子回报说曹操已经领兵从琅琊已经打到了东海郯县,郯县已经岌岌可危。而这时陶应派出去的求和部队已经抵达了郯县,陶应领兵一千驻扎在边境线上的消息也传到了郯县。
郯县此时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陶谦依旧躺在床上,不过他毕竟是硬汉子,当听闻曹操已经连下数城,劫掠百姓后又回兵来取郯县,陶谦气愤之下便让刘备与曹豹再次出兵在郯县外迎战曹操。
刘备与曹操已经领兵在城外与曹操打了一仗,不过这一仗打的没有任何准备,因为曹操在周围劫掠完后准备回兵的,这是碰上了,不过这一战,还是刘备与曹豹战败了。
陶谦望着郯县又岌岌可危起来,这次终于决定要弃掉东海回丹阳老家去。但是这时好不容易才打下徐州,曹宏与曹豹等人自然不愿意,他们想继续死保郯县,郯县外曹兵虽然厉害,但是郯县毕竟是以前的治所,为了防范二公子的偷袭,曹豹也加固了城墙的建设。
而且郯县兵马又多,粮草又多,曹豹已经决定继续守城了!一直到城外出现彭城国来的信使,信使押着糜家的家人与各个大族的家人近一千余人赶到了城下。
见到家人被放归回来了,那些大家族很是意外。陶应如此弑杀,岂会放过他们?一开始他们不愿意相信,但是看到实实在在的人,他们这才冲出城外与家人激动的相拥起来。
家人的返回更加树立了他们抵抗到底的决心,而且就连罪大恶极的蒜鼻子都被放了回来,曹宏更是高兴无比,这样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也不用担心自己绝后的问题了!
又有人来报说二公子领兵一千驻扎在边境上,只要郯县一句话,他们这就出兵攻打曹操!
突然传来的喜讯让很多人惊喜异常,虽然有人拒绝陶应的到来。但是听说陶应只是领一千兵马前来,想必也构成不了多少威胁,更何况他打的旗号就是铲除入境曹贼,想必也是保护家乡的,于是陶谦便下令让陶应领兵进驻郯县。
于是陶应收到回信之后,便让于禁领兵一千一同进驻郯县,兵马沿着沂水一路北上,望见当初签订协约地方,已经有人在那里立了块碑,上面还刻着当初的盟约。
过了盟约碑往北就是郯县的地方,陶应领兵一路上见到的都是数不清的逃难的百姓,还有小股的曹兵在四处劫掠财物。
曹兵望见陶应军马的到来便想来劫掠陶应的粮草,原本他们以为来的又是徐州兵,徐州兵皆一触即溃,却不想当四五十为一群的曹兵刚碰到一百士兵为方阵的小股追击队伍时,两军一交锋,曹兵顿时就心凉了。
因为碰到少于自己的曹兵,陶应的兵马直接就碾压了过来,离得远时,先是一阵弩箭的射击,曹兵意想不到的是居然碰到的徐州的神箭手,他们几乎箭无虚发,一下子就将曹兵的气势压下去了!
先是一阵箭弩的打击,紧接着双方交锋,徐州兵更是悍不畏死,而且令曹兵想不到的事情就是一旦徐州兵分开之后,便三人为一伙,一个盾牌兵,一个长枪兵,一个弓弩手。这样的组合让分散的曹兵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