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揖头饽阕龌实郯伞!�
石敬瑭听了喜出望外,假惺惺推辞了一番后,也就不再谦让。于是耶律德光正式宣布立石敬瑭为皇帝(试用期一年),石敬瑭称帝后,立刻把燕云十六州打包发送给了了契丹。
得到慈父支持的石敬瑭肝胆俱壮,为了早日转正,他在部队修整了一段时间后,便会合契丹兵南下攻打洛阳。没有了爹的孤儿李从珂抵挡不住,连打了几个败仗,变得意志消沉起来,成天借酒浇愁。公元937年,石敬瑭的兵还没进洛阳,李从珂便在宫里烧起一把火,带着石敬瑭的丈母娘曹太后投在火里自杀了。石敬瑭攻下洛阳后,终于正式做了中原的皇帝,改国号叫晋,建都开封。
如愿以偿当了皇帝的石敬瑭对耶律德光自然是感恩戴德,他把契丹国主称做“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逢年过节,孝敬无数,朝廷上下都觉得丢脸,只有气度不凡的石敬瑭毫不在乎。公元943年,石敬瑭病死,他的侄儿石重贵即位。石重贵登上皇位后,在舆论的压力下,对契丹称孙不称臣,于是耶律德光认为这是对他的不敬,干脆出兵打进开封,灭了后晋。
石敬瑭成也老爹,败也老爹,他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勾结外族,割让大片领土,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尤其是他拱手把河北山西北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燕云十六州让给契丹,一方面促使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兴盛,另一当面导致了中原王朝藩篱尽失,军事上处于极端被动地位。割让燕云十六州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并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王夫之曾经这样评论石敬瑭:“德不可恃恃其功,功不可恃恃其权,权不可恃恃其力,俱无可恃,……。自谓为天子,惟契丹之虚声以恐喝臣民耳!
奇闻逸事集 002 康熙的儿子们
皇长子允禔
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母惠妃纳拉氏。据传教士白晋说:“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由于他在皇子中年龄居长,替乃父作事最多。征讨葛尔丹时,康熙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19岁的允禔从征,任副将军,参与指挥战事。还衔命祭华山,管理永定河工程。26岁,被封为直郡王。十年后因争储位,谋害太子,被康熙革王爵,监禁,雍正12年卒。
皇二子允礽
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因系孝诚仁皇后所生,为嫡长子。康熙十四年,在他还是个一岁多的婴儿时,就被立为太子。但在康熙四十九年九月被废;四十八年,复立;五十一年十月,再废,受禁锢;雍正二年卒,追封理亲王,谥号密。
皇三子允祉
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母荣妃马佳氏。允祉博学多才,成为乃父学术上的得力助手。康熙征葛尔丹时,允祉领镶红旗大营。21岁,被封为诚郡王;次年,降为贝勒;32岁,晋诚亲王。雍正即皇位,命允祉守护父亲的景陵。雍正八年,被夺爵、囚禁。十年,去世。
皇四子胤禛
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亲征葛尔丹时,胤禛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20岁,被封为贝勒,31岁,晋雍亲王。康熙驾崩,胤禛即位,为雍正帝。
皇五子允祺
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母宜妃郭络罗氏。康熙认为此子心性甚善,为人敦厚。康熙征葛尔丹时,允祺奉命领正黄旗大营。19岁,被封为贝勒,30岁,晋恒亲王。雍正十年死,谥号温。
皇六子允祚
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二十四年夭折。
皇七子允佑
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夸他:“心好,举止和蔼可亲。”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命允佑领镶黄旗大营。18岁,被封为贝勒;29岁,晋淳郡王。八年,卒。
皇八子允禩
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允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康熙的哥哥裕亲王也在皇帝面前夸他“心性好,不务矜夸”。康熙自然喜爱,17岁,即被封为贝勒。后署内务府总管事。因争储位被夺贝勒,并受拘禁。允礽获释,允禩复为贝勒。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更名为阿其那。同年,死。
皇九子允禟
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母宜妃郭络罗氏。26岁,被封为贝子。雍正即位后,命其出驻西宁。后以其违法肆行,与允禩等结党营私为由,于雍正三年夺爵,幽禁。四年,削宗籍,令改名塞思黑。同年,卒。
皇十二子允祹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母定妃万琉哈氏。康熙四十八年,封贝子。曾署内务府总管事务,办理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康熙御极60年,派允祹祭圣京三陵。次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雍正即位,进封履郡王。乾隆即位,进封履亲王。乾隆二十八年,
皇十三子允祥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即位,封为怡亲王,命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元年,总理户部。为人“敬谨廉洁”,雍正照例赐钱粮、官物,均辞而不受;对雍正“克尽臣弟之道”,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为雍正所赏识。三年,从优议叙,复加封郡王,任王于诸子中指封。后总理京畿水利,多有建树。又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八年,死。是雍正最知心、得其协助最多的兄弟。
皇十四子允禵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母孝恭仁皇后。与雍正、允祚同母。但党附允禩,与雍正对立。康熙四十八年,封贝子。五十七年,任抚远大将军,征讨策妄阿拉布坦。六十年,率师驻甘州,进次吐鲁番。雍正元年,晋为郡王。三年,被降为贝子。四年,革爵禁锢。乾隆即位时,命释放,封辅国公。乾隆十二年,晋贝勒。十三年,晋恂郡王。二十年,卒,谥号勤。
皇十五子允偶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母顺懿密妃王氏。雍正四年,封贝勒,命守景陵。八年,封愉郡王。九年卒,谥号恪。
皇十六子允禄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生。母顺懿密妃王氏。因庄亲王死后无嗣,雍正命他袭封。乾隆三十二年死,谥号恪。
皇十七子允礼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母纯裕勤妃陈氏。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六年,晋亲王。七年,奉命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授宗令,管理户部。十二年赴泰宁,送达赖喇嘛还西藏,沿途巡阅各省驻防及绿营兵。十三年,返京,办理苗族事务。乾隆即位,命总理事务,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卒。
皇十八子允校�
康熙四十年(1701年)生。母顺懿密妃王氏。康熙四十七年,夭折。
皇十九子允稷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生。母襄嫔高氏。康熙四十三年,夭折。
皇二十子允袆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生。母襄嫔高氏。雍正四年,封贝子,八年,晋贝勒。十二年命祭陵,称病不行,降辅国公。乾隆即位后,复封贝勒,守泰陵,二十年,死。
皇二十一子允禧
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熙嫔陈氏生。立志向上,颇有文才。雍正八年,封贝子,晋贝勒。乾隆即位,晋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死。
皇二十二子允估
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母谨嫔色赫图氏。雍正八年,封贝子;十二年,晋贝勒。乾隆八年死。
皇二十三子允祁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生。静嫔石氏生。雍正八年,封镇国公。十三年,乾隆即位,晋贝勒,后降镇国公。乾隆45年,复封贝子,两年后,晋贝勒。49年加郡王衔。50年死。
皇二十四子允秘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母穆嫔陈氏。禀性忠厚平和。有学识。雍正十一年,允秘十七岁,封缄亲王。乾隆38年死。
奇闻逸事集 003 明清两朝我国火器发展状况
一、明清两朝我国火器发展状况
1、明朝前期:火铳的发展
火铳这种金属管制射击火器是在元朝发明的,它是依照南宋突火枪的原理制造,由人将火药点燃,从而把射管里的弹丸射出,是明朝初期明军配备的主要火器。
a、手铳
手铳就是单兵持有的小型火铳。明初,明朝当局相继制造了洪武手铳、永乐手铳配备于明朝军队中,在一些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永乐年间,明朝还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神机营。
b、铳炮
铳炮是轻型火炮的前身,元朝的盏口铳和明初的碗口铳是其代表,碗口铳主要是用于守卫城寨关隘,现在出土的口径最大的碗口铳大约有230毫米。
c、明朝中期火器发展的停滞
永乐后,中国火器发展停滞了,在此后近一百年的时间,再也没有什么质的提高。直到嘉靖时,才出现了多管和多发式火铳。总而言之,火铳这种中国原创的火器,比初级火器进步了一些,但点火方式落后,射击又费时间,所以当欧洲的火器传来时,火铳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明朝后期:火绳枪炮的传入。
火绳枪炮,顾名思义就是用火绳点火发射的枪炮,以火绳枪为例,在射击前,射手先点燃火绳作火源,然后扣动扳机,龙头下转,火绳头落入药室中点着火药,将弹丸射出。
a、火绳枪
进入明朝后期,我国的火器事业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火绳枪,又称为鸟枪,源自15世纪时的欧洲,后传入日本。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明军在沿海对倭寇作战时,缴获了一些火绳枪,后明朝兵仗局仿制成功,并在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制造了一万支火绳枪装备明军,从此,火绳枪成为明军单兵主要的火器。
在此后几十年,明朝开始大量仿照欧洲的火器,最重要的是噜密铳的仿制和使用。赵士桢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成功仿制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噜密铳。这种火绳枪比从日本缴获的鸟枪具有两大优势:1、威力更大,2、重量更轻。因此,噜密铳很快就被明朝大量仿制并装备于军队中。
b、火绳炮
火绳炮源自15世纪的欧洲,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军在广东西草湾缴获了三艘葡萄牙战舰以及船上的舰炮,即佛郎机炮,这是欧洲的火绳炮第一次传入我国。此后,佛郎机炮不仅被广泛用于明朝对外战争上,还被明朝当局不断改善,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对这种炮有广泛的论述。
c、火绳炮的颠峰之作:红夷大炮。
公元1620年,有一艘装备红夷大炮的英国军舰在澳门搁浅,葡萄牙当局趁机将这三十门大炮据为己有。为了应对越发严峻的关外形式,明朝将这三十门红夷大炮买下,装备在山海关和宁远。公元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就是用这种大炮挫败了努尔哈赤。红夷大炮较以前的火绳炮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此炮口径三寸,炮管长一丈多,可发射三、四斤重的炮弹。尝到甜头的明朝当局在徐光启、李之藻、汤若望等中外专家的主持下,于崇祯年间开始大量仿制这种炮,并广泛用于对后金的作战中。
d、燧发枪的萌芽
燧发枪是用燧石点火发射的枪,这种枪在发火装置上安置一快燧石,发射时,由射手扣动扳机,安装于扳机上的龙头同燧石摩擦生火,火星将火药点燃产生气体推力,从而将弹丸射出。燧发枪相比火绳枪具有两大优点:1、不怕风雨,2、不用事先点火,大大节约了射击时间。
燧发枪于16世纪20年代创造于德意志,17世纪法国军队首先装备燧发枪,并很快传入我国。明末火器专家毕懋康在其《军器图说》(公元1635年刊印)首次介绍了燧发枪(书中称为自生火铳),可惜的是,我国以后对燧发枪的研究陷入了停顿,直到清朝康熙时才制造出燧发枪,不过是给康熙用来打猎的,当时称为自来火。(原因参见二、1、2)
3、清朝初期火器的发展
清朝在与明朝作战中吃尽了火器的苦头,因此,皇太极下决心发展火器,于1631年仿造了红夷大炮(清朝讳夷,改名为红衣炮),并开始大量装备军队。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朝廷制造了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此炮曾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后,清朝当局又制造了威远将军炮,此炮在1696年平定葛尔丹的战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康熙年间,我国出现一位天才火器研制家,他就是戴梓。戴梓由于深谙火器制造,因此特别受康熙器重。他最大的发明就是连珠火铳,按照纪昀的记载,这种火器应该是连扳连射的燧发枪,每装填一次,可连续射击28发弹丸,提高了射击速度。公平的讲,戴梓的发明是对传统燧发枪在机械上予以改进,连珠火铳并没有膛线,点火方式也没有革命性的改进,在枪械发展史上像一颗流星一样划过也是必然,网上一些文章对其的吹嘘显然过了头。当然,连珠火铳在当时的中国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发明,没有推广使用,首先是因为朝廷不重视(参见二、1),其次,这种连珠火铳机械更加复杂,其增加了铳脊以储存弹丸,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弹夹,除非戴梓这样的天才工匠,一般的工匠恐难以模仿到位,在没有工业基础的农业社会,大规模生产是有困难的。
前面提到的威远将军炮也是戴梓研制的,这种炮其实是对红夷大炮的改进,威力比明末的红夷炮大一些,在本质上并没有提高,网上一些文章对此炮的吹嘘毫无根据。至于戴梓最后被流放,网上某文声称是因为他制造连珠火铳得罪了康熙而遭此厄运,这显然是编造的谎言。戴梓被流放,是在他发明连珠火铳八年后,而原因是因为遭人诬告,与他的发明扯不上关系。
总体看来,清朝火器还是对火绳枪炮的改进,并未有质的发展,到康熙末年后,清朝对火器的研制也陷入了停滞。
二、清朝火器停止发展的原因
1、从主观方面看,国家长治久安,边疆趋于稳定,朝廷已没有研制火器的热情和动力。
a、其实明朝也出现这种情况
明朝初年,战争频繁,对火器的依赖越来越大,因此,洪武、永乐两朝对火器的研制极其重视,以致我国这一时期火器的发展非常活跃。自永乐后近一百年时间,明朝的火器发展陷入了停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长治久安,北方的蒙古分裂,对中央再难形成大的威胁,因此,国家对火器的需求减少,对火器研制的热情消退。自嘉靖年开始,明朝又进入多事之秋:倭寇骚扰、援朝抗倭、对东北后金作战、镇压农民起义,战争的频繁,使得朝廷对火器重新重视起来,因此,造就了明朝后期我国火器的大发展。
b、清朝和明朝惊人的相似
从明朝不难看出,清朝自康熙年后一百多年的时间火器发展陷入了停滞也是这个原因。在康熙年间,清朝廷对火器的研发还是很有热情的,前面提到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威远将军炮就是这一时期制造的,而这些新火器在雅克萨、平定西北等战役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康熙末年以来,清朝廷统治已十分稳定,边疆虽还有动荡,但大规模军事冲突已经消失,现有火器已足够使用。因此,同明朝一样,清朝廷对火器的需求也减少了,对火器研制的热情也消退了,到洋务运动前这一百多年间,我国火器事业再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c、西方争霸战争频繁,刺激各国争相研制新式火器。
西方各国国土狭小,为了争夺殖民地、开拓海外市场,争霸战争不断。为了战争的需要,西方各国对火器发展极为重视就不奇怪了,清朝火器停止发展这一百多年时间,正是西方火器发展日新月异的阶段,从而彻底拉开了我国与西方在火器方面的差距。
d、把责任完全推到清朝身上是不负责任的。
前面对明清两朝已经有了比较,从主观方面讲,两个朝廷都是一样的,不管哪只青蛙,在温水中都会被慢慢煮死的,假如把清朝换做明朝,中西在武器方面的差距所引发的悲剧还会发生。至于所谓的清朝有私心,提防汉人,只能是无端的猜测。
2、从客观方面看,西方火器制作越来越精密,没有近代化学和机械基础的我国越来越难以仿制。
a、自明朝后期,我国火器事业主要依靠对西方火器的仿造
从前面介绍的我国火器发展简史来看,自明朝后期以来,我国火器的发展从自我发明转变成对西方火器的仿造。对于火绳枪炮这种机械简单、化学技术含量底的火器,农业社会传统的工匠手艺还是能仿造的,所以,明清两朝仿造和改进了许多火绳枪炮。
初期的燧发枪,传统的工匠还是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仿造的,但此后的燧发枪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没有工业基础的国家仅凭一两个人的手艺,是不可能大规模仿造的,所以清朝朝廷只能造出少数的燧发枪也就不奇怪了。
b、没有近代机械和化学基础的我国,根本无法仿造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式火器。
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进入工业革命,从而也带动了枪炮的革命性发展。
(1)、线膛枪(来复枪)取代滑膛枪。
线膛是谁发明的至今还有争论,但1776年开始的美国独立战争,抗英部队用线膛枪把使用滑膛枪的英军打败是毫无争议的。线膛枪的弹头在膛线飞行时不停的旋转,旋转速度达到每秒3000转,且弹头的轴线始终围绕着弹道切线做锥形运动,从而克服了空气阻力,使线膛枪飞行准确性和射程大大优于滑膛枪,尤其是将枪的射程由百步提高到几千米,使步枪的威力又有了质的飞跃。
(2)、击发枪取代燧发枪
燧发枪仍然存在着点火时间长、防水性差的问题,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