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平广记 500卷-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回
万回师,阌乡人也,俗姓张氏。初母祈于观音像而因娠回。回生而愚,八九岁乃能语。父母亦以豚犬畜之。年长,父令耕田,回耕田,直去不顾,口但连称平等。因耕一垄,耕数十里,遇沟坑乃止。其父怒而击之,回曰:“彼此总耕,何须异相。”乃止击而罢耕。回兄戍役于安西,音问隔绝。父母谓其死矣,日夕涕泣而忧思焉。回顾父母感念之甚,忽跪而言曰:“涕泣岂非忧兄耶。”父母且疑且信,曰:“然。”回曰:“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裘糗粮中履之属,请悉备焉,某将往之。”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夕返其家。告父母曰:“兄平善矣。”视之,乃兄迹也,一家异之。弘农抵安西,盖万余里。以其万里回,故号曰万回也。先是玄奘法师向佛国取经,见佛龛题柱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奘师驰驿至阌乡县,问此有万回师无,令呼之,万回至,奘师礼之,施三衣瓶钵而去。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时张易之大起第宅,万回常指曰:“将作。”人莫之悟。及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常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三郎斫汝头。”韦庶人以中宗第三,恐帝生变,遂鸩之,不悟为玄宗所诛也。又睿宗在藩邸时,或游行人间,万回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天子来。”或曰:“圣人来。”其处信宿间,睿宗必经过徘徊也。惠庄太子,即睿宗第二子也,初则天曾以示万回。万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宜兄弟。”后生申王,仪形瑰伟,善于饮啖。景龙中,时时出入,士庶贵贱。竟来礼拜。万回披锦袍,或笑骂,或击鼓,然后随事为验。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景云中,卒于此宅。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弟子徒侣觅无。万回曰:“堂前是河水。”众于阶下掘井,忽河水涌出。饮竟而终。此坊井水,至今甘美。(出《谈宾录》及《西京记》)
【译文】
万回法师是阌乡县人,俗姓张。当初,母亲因为向观音像祈祷才怀了他。万回生下来就愚笨,八九岁时才会说话。父母也把他当作小猪小狗养活着。年令大了,父亲叫他耕田,万回耕田时一直往前走,不知道往回返,嘴里只是连连说“平等”。所以,耕一垄能耕出去几十里远,直到遇上沟坎坑穴才停住。父亲气得直打他,万回说:“不管哪里都得耕,为什么还要分彼此。”父亲只好停止打他,也不再让他耕田了。万回的哥哥在安西当兵服役,一点音讯也没有。父母以为他死了,白天黑夜哭哭啼啼地思念他。万回看到父母思念得这么厉害,忽然跪在地上说:“你们整天哭哭啼啼的,莫不是为哥哥担忧吧!”父母见他如此懂事,有点半信半疑,便说:“正是。”万回说:“细想我哥哥所需要的东西,不外是衣服干粮鞋帽之类,请你们都准备好了。我要给他送去。”忽然有一天,他早上带着准备好的东西出发,晚上就返回了家,告诉父母说:“哥哥平平安安的,各方面都很好!”仔细看看他,竟与哥哥一模一样儿,全家人都感到惊异。从他家弘农村到安西,有一万多里远,因为他能日行万里远又返回来,所以称他为“万回”。在这之前,玄奘法师去西域佛国取经时,见一佛龛的柱子题道:“菩萨万回,谪往阌乡地方教化。”玄奘法师骑着驿马跑到阌乡县。打听此地有没有万回法师,叫人去招呼他。万回来到后,玄奘法师给他施礼、送给他僧衣僧瓶僧钵三件东西就走了。后来武则天进入大内,万回说的事情多数被验证。当时张易之大规模兴建宅院,万回常常指着他说:“将作。”人们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等到张易之被杀害时,就用他新建的宅第当“将作”监牢。万回常常对韦庶人与安乐公主说:“三郎砍你们的头。”韦庶人以为唐中宗排行第三,害怕皇帝变心,便用毒药杀死了中宗,她不知道要为玄宗所杀。睿宗当年驻守藩镇时,有一次在人群中走路,万回则在拥挤的街道上高声喊道:“天子来了!圣人来了!”其所暂住之处,是睿宗来回的必经之地。惠庄太子,也就是睿宗的第二个儿子,当初武则天曾把他领给万回看,万回说:“这个儿子是西域的大树精,应该象兄弟一样养育他。后来生下了申王,仪表魁伟、善于饮酒吃肉。景龙年间,万回时常出入于宫廷,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争相向他礼拜。他身披锦绣长袍,有时候笑骂,有时候击鼓,但这些举动与言论,后来都被事实验证是有寓意的。太平公主在自己的住宅右边,专门为他建造了房子。景云年间,万回就死在这座房子里。临终时他大声喊叫,让人去取家乡的河水。弟子门徒们没有找到,万回说:“房前就是河水。”众人在门前阶下掘井,只见河水突然涌了出来。弟子取水给他,他喝完就死了。这口井里的水,至今还是甜美的。


一行
僧一行姓张氏,钜鹿人,本名遂。唐玄宗既召见,谓曰:“卿何能?”对曰:“唯善记览。”玄宗因诏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御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先是一行既从释氏,师事普寂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及沙门。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且聚千余人。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鸿持其文至寺,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钟梵既作,鸿请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兴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谋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因穷大衍,自此访求师资,不远数千里。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其声簌簌。既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耶?”既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术焉。而门水旧东流,忽改为西流矣。邢和璞尝谓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历,正在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杨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以示崇,崇大嗟伏。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一大瓮于中央。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者,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十。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妇匹夫,不得其所,则殒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系乎。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喜(陈校喜作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至开元末,裴宽为河南尹,深信释氏,师事普寂禅师,日夕造焉。居一日,宽诣寂,寂云:“方有少事,未暇款语,且请迟回休憩也。”宽乃屏息,止于空室,见寂洁涤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扣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但领云,无不可者。语讫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寂唯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度后,宽乃服衷绖葬之,自(明抄本、陈校本自作日)徒步出城送之。(出《开天传信记》及《明皇杂录》、《酉阳杂俎》)
【译文】
僧人一行俗姓张。钜鹿人,本名遂。唐玄宗召见后,问他道:“你有什么特长?”答道:“只是善于记忆看过的东西。”玄宗便诏令掖庭取出宫内人员的名册给他看。看完一页后,合上簿册,记忆复述十分熟练,就象平日就熟识一样。就这样读了几页之后,玄宗不禁走下御座,向他施礼,称他是圣人。在这之前,一行就已信奉佛教,在嵩山跟随普寂师父修习。师父曾经在寺院内准备下食品,与各位僧人聚会。周围几百里内的僧人,都如期而至,聚集了有一千多人。当时有个叫卢鸿的,道业高超学识渊博,隐居在嵩山。普寂便请他写篇文章,咏赞这次盛会。到了这一天,卢鸿拿着这篇文章来到寺院,普寂师父接过来后,放到案子上。钟声敲响了香也点燃了,卢鸿请求普寂道:“我写的这篇文章长达数千言,况且用字生僻而语句怪奇。何不在群僧之中挑选一名聪明颖悟的,我要亲自向他传授一遍。”普寂便让人召唤一行。一行走过来,伸开纸微笑着,只看了一遍,又把文章放到了案子上。卢鸿看不起他这种轻率态度,暗暗责怪他。不一会儿,群僧集会于佛堂,一行撩起衣襟走了进来,神情自若地背诵着这篇文章。声调抑扬顿挫,一个字也没有遗忘。卢鸿惊愕了很久,对普寂说:“他不是你所能教导的人,应当让他随意到各地游学。”一行为了写出《大衍历》,从此到处访问老师和搜求资料,走了几千里路。他常来到天台国清寺,见有一个院落,长着古松数十棵,门前有流水。一行站在门内屏风墙外,听到院内正有个僧人在运算,运算声簌簌作响。接着对他徒弟说:“今天应当有个弟子向我学习算法。他已该到门口了,怎么没人领进来呢?”说完,便去掉了一个算码。又对徒弟说:“门前的流水,算起来该往西流了,这位弟子应当到了。”一行接着他的话就走了进来,跪拜叩头向他请教算法。此僧便将算术全部教授给了他。门前的流水原来是往东流的,突然改为往西流了。邢和璞曾经对尹愔说:“一行真是一位圣人吗?汉朝洛阳人闳制作的历书说:‘往后八百年,理当少一天,这要有位圣人来确定。’到今年,八百年的期限已经完了,而一行制作的《大衍历》,正好推算出差一天。可见洛人闳的话是可信的啊!”一行还曾去道士尹崇那里借过扬雄的《太弦经》,几天之后,又去尹崇那里还这本书,尹崇说:“此书含义太深远,我研究了多年,尚不能通晓。你应尝试作进一步的研究,怎么这么快就还回来了呢?”一行说:“弄明白其中的意义就行了。”他便拿出自己撰写的《大衍玄图》与《义诀》一卷来给尹崇看,尹崇大为叹服。他对别人说:“这个年轻人简直就是‘复圣’颜回呀!”一行年幼时,家境贫寒,邻居中有个王姥姥,前后共接济他家约几十万个钱,一行常常想着报答她。到了开元年间,一行受到玄宗的宠遇,他要求什么,皇帝没有不满足他的。没过多久,赶上王姥姥的儿子犯了杀人罪,关在狱中尚未判刑。王姥姥找到一行求他救儿子,一行说:“姥姥若跟我要钱,我会以十倍的钱送给您。皇上执法严明,难以向他求情。您看怎么办?”王姥姥用手指点着池的脑门子大骂道:“认识你这个和尚有什么用!?”一行向她谢罪后,再也不管了。一行在心里盘算,浑元寺里的工人有几百名,于是叫他们空出一间房子,把一只大缸搬到中间,又暗中挑选了两名常住在这里的仆人,每人送给一个布口袋,叮嘱道:“某某角落有个荒废的园子,你们到里面藏起来等着,从中午到黄昏,会有东西进去,数量是七个,你们要全部抓住。漏掉一个就打你们棍子。”两人照他说的去了。到了五点以后,果然有一群猪进了园子,两人全都抓回来了。一行十分高兴,让他们把猪放在缸里,扣上木盖,用六一散合泥封好,又用红笔题上几十个梵文字。门徒们不知他要干什么。早晨,中使叩门急忙宣召。来到便殿后,玄宗迎着他问道:“太史奏称,昨夜北斗星没有出现。这是什么征兆?法师有办法消除灾祸吗?“一行说:“后魏时失没过火星。如今帝车(北斗星)不见了,这是自古以来所没有的现象,上天要大大地惇告陛下呀!如果天下的男男女女不能得其所,就会发生早霜与大旱。只有以盛德来感化,才能使灾祸退让。最有力的感化,大概是埋葬已经枯死的尸体而放出正被拘囚的人犯吧。佛门以为怒心会毁坏一切好事,慈心能降服一切邪魔。若依我的意见,不如大赦天下。”玄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又一天晚上,太史奏禀有一颗北斗星出现了。一连经过七天,七颗北斗星便全部恢复了。到了开元末年,裴宽为河南府尹、他笃信佛教,以师父之礼对待普寂禅师,白天晚上都去拜访他。有一天,裴宽又到了普寂处,普寂说:“我正有件小事,无暇与你漫谈,暂请在此休息一下。”裴宽悄悄地来到一间空房子,见普寂清洗完正面殿堂,点上香,端坐在那里。没坐多久,突然听到敲门声,连声说道“天师一行和尚到了”。一行走了进来,到普寂跟前行礼,行完礼之后,贴近普寂的耳朵悄悄说话,样子极其恭敬。普寂只是接受,毫无不同意的表示。密语完了又行礼,行礼完了又密语,如此反复多次,普寂只说“是、是”。没有不应允的。一行说完后,走下台阶,进了南屋,自己把门关好。普寂便徐徐吩咐弟子道:“放钟!一行和尚灭度(死)了!”身边的人急忙跑过去查看,果然象普寂法师说的一样。一行死后,裴宽披麻带孝,徒步送葬出城。


无畏
唐无畏三藏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谒于玄宗。玄宗见而敬信焉,因谓三藏曰:“师不远而来,故倦矣。欲于何方休息耶?”三藏进曰:“臣在天竺,常时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愿往依止焉。”玄宗可之。宣律禁戒坚苦,焚修精洁。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往往乘醉喧竞,秽污絪席,宣律颇不能甘之。忽中夜,宣律扪虱,将投于地。三藏半醉,连声呼曰:“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宣律方知其异人也,整衣作礼而师事焉。宣律精苦之甚,常夜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顾视之,乃一少年也。宣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子那吒太子也。以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以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事虽久,然头目犹舍,敢不奉献。”宣律得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出《开天传信记》)
【译文】
唐玄宗时,无畏三藏刚刚从天竺来到大唐,主管人员领他去拜见玄宗皇帝。玄宗见到后,很尊重他,便对三藏说:“法师不远万里而来,所以很疲倦了。你打算在哪里休息呢?”三藏说:“我在天竺时,常常听说大唐西明寺的宣律师持戒最严,无与伦比。我愿去跟他住在一起。”玄宗答允了他的要求。宣律禁戒极严极苦,对焚香修业等佛事活动精诚专心。无畏三藏则饮酒吃肉,言行粗率。他常常喝醉了酒吵闹喧哗,呕吐弄脏了床铺,宣律很难忍受。有一天深夜,宣律摸捉到虱子正要往地下扔,三藏半醉半醒地连声叫道:“律师律师,你扑死我了。”宣律由此才知道他不是平常人,于是穿好衣服,恭恭敬敬施礼,拜他为师。宣律刻苦修练,常常在夜深时修行,站到台阶前往下摔落。他正往下摔落的时候,忽然感到有人接住了他的双脚。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少年,宣律急忙问他是什么人,为何深夜到此,少年说:“我不是平常人,而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那吒太子。为了保护佛法,特来拥护和尚您,已经来了好长时间了。”宣律说:“贫道在此修行,没有什么事情需要麻烦太子。太子即然如此有威神,西域有许多需要你作的佛事,希望太子去那里发挥自己的神威。”太子说:“我有佛牙,虽然珍藏很久了,但是我连头目都舍得,我怎敢不奉献给您呢!”宣律收下了。这就是如今崇圣寺里的那只佛牙。


明达师
明达师者,不知其所自,于阌乡县住万回故寺,往来过客,皆谒明达,以问休咎。明达不答,但见其旨趣而已。曾有人谒明达,问曰:“欲至京谒亲,亲安否?”明达授以竹杖。至京而亲亡。又有谒达者,达取寺家马,令乘之,使南北驰骤而去。其人至京,授采访判官,乘驿无所不至。又有谒达者,达以所持杖,画地为堆阜,以杖撞筑地为坑。其人不晓,至京,背发肿,割之,血流殆死。李林甫为黄门侍郎,扈从西还,谒达,加秤于其肩。至京而作相。李雍门为湖城令,达忽请其小马,雍门不与。间一日,乘马将出,马忽庭中人立,雍门坠马死。如此颇众。达又常当寺门北望,言曰:“此川中兵马何多?”又长叹曰:“此中触处总是军队。”及后哥舒翰拥兵潼关,拒逆胡,关下阌乡,尽为战场矣。(出《纪闻录》)
【译文】
明达法师不知来自什么地方,现住阌乡县、万回过去住过的那座寺庙。路过这里的行人都去拜访明达,向他问卜吉凶。明达并不答话,只能看到他有所表示就是了。曾经有个人拜访明达。问道:“我想要去京城看望父母,不知双亲平安与否。”明达递给他一支竹杖。他到京城时父母都死了。又有个拜访明达的,明达牵来寺庙里的马让他骑上,自南往北奔驰而去。这个人到京城后,被授为采访判官,整年骑着驿马到处奔波。还有个拜访明达的,明达用手里的锡杖在地上画了个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