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平广记 500卷-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诸鸟兽。三日复视之,肌貌如生,无物敢近。遂覆以饼饵。经宿,有狼狐迹,唯啗饼饵,而丰肤宛然。乃依天竺法阇维讫,收余烬,起白塔于道傍,春秋奉香火之荐焉。(出《三水小牍》)
【译文】
洛阳敬爱寺北禅院的高僧从谏,本姓张,南阳人,迁居广陵后,改为土著人的姓。身长八尺,相貌魁梧。过了壮年期以后,忽然顿悟真理,于是抛弃老婆孩子出家削发为僧。他精心研习禅观,心境了然明白,修行了不超过十年,许多资深德高的高僧大德,都对他深表推崇和佩服。等他来到洛阳后,便住在了敬爱寺。他的资历与道德都已达到成熟阶段,成为佛僧与道人的宗师,每次赴会时,都与宾头卢尊者坐在一起吃饭,他是如此的受人钦敬与供奉。唐武宗继位后,改元会昌,他喜爱成仙长寿之道而鄙薄佛教,于是下令各处毁坏寺庙,让僧人回乡返俗。谏公便头戴黑布帽身穿麻布衣,潜藏到皇甫枚之温泉别墅里。后山上林木参天,巨石平坦,谏公于炎热的盛夏常常在这里端坐入定,求学道事。有一天,浓云骤雨突然涌了上来,雷电轰击着石旁边的大檀树。暴雨到来时,一起修练的各位兄弟纷纷跑进树林躲避,谏公则静静地盘腿坐在原处,好像没有听到什么动静一样,兄弟们问他为什么这样,谏公从容答道:“只因厌恶那帮畜生而已。”唐宣家大中初年,佛教复兴,谏公又回到洛阳故居。他的儿子有一天从广陵来看望他,正巧在寺院门口与他相遇,儿子长得高大魁伟,有些认不出来了。儿子向他施礼,问他从谏高僧住在什么地方,从谏用手指了指说道:“就在那边的东头。”儿子去了之后,他回到自己屋里关上房门再也不出来。这就是这样的割裂情网断绝尘缘!懿宗咸通丙戊年夏季五月,从谏老家的人突然普遍地收到他所写的信,他在这些信里都是告诉家里人说:“要好好供奉佛教,积善修德。贫道秋初要远行,所以写信与你们告别。”到了秋季七月初一日清晨,从谏洗完手点上香,反复念诵我佛如来,然后右侧向下躺在床上,招呼门徒玄章等来到面前,告诫他们道:“人生多难,世道险恶,稍有不慎,极易沉沦;唯有归依佛法,精诚守戒修行,方能救拔超脱。来日龙花会上,还能与诸位相逢。人之生命有限,我今与你们暂别。”过一天,从谏无病而亡,享年八十余岁。玄章等人遵照师父遗嘱,把他的尸体送到建春门外停放尸体的山林里,奉献给饥饿的鸟兽。第三天再去看时,肌体的样子与活的时候相同,没有鸟兽敢于靠近,于是在尸体上盖了一层干粮食物。过了一宿,见有豺狼狐狸之类兽曾经光顾的痕迹,但它们只吃掉了干粮食物,尸体的肌肤仍然完好无损。玄章等人便依照天竺的办法将遗体火化完了,收藏起骨灰在道旁建起一座白塔,将骨灰存放在塔内,年年供奉香火。




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
李德裕 齐州僧 抱玉师 束草师  惠宽 素和尚 怀信 佛陀萨 兴元上座 赵蕾 
怀浚  智者禅师 法本


李德裕
唐相国李德裕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尝召一僧,问己之休咎。僧曰:“非立可知。愿结坛设佛像。”僧居其中,凡三日。谓公曰:“公灾戾未已,当万里南去耳。”公大怒,叱之。明日,又召其僧问焉,虑所见未仔细,请更观之。即又结坛三日,告公曰:“南行之期,不旬月矣。不可逃。”公益不乐,且曰:“然则吾师何以明其不妄耶?”僧曰:“愿陈目前事为验,庶表某之不诬也。”公曰:“果有说也。”即指其地曰:“此下有石函,请发之。”即命穷其下数尺,果得石函,启之亦无睹焉。公异而稍信之,因问:“南去诚不免矣?然乃遂不还乎?”僧曰:“当还耳。”公讯其事,对曰:“相国平生当食万羊,今食九千五百矣。所以当还者,未尽五百羊耳。”公惨然而叹曰:“吾师果至人。且我元和十三年,为丞相张公从事于北都,尝梦行于晋山,见山上尽目皆羊,有牧者十数,迎拜我。我因问牧者,牧者曰:‘此侍御平生所食羊。’吾尝记此梦,不泄于人。今者果如师之说耶,乃知阴骘固不诬也。”后旬日,振武节度使米暨遣使致书于公,且馈五百羊。公大惊,即召告其事。僧叹曰:“万羊将满,公其不还乎!”公曰:“吾不食之,亦可免耶。”曰:“羊至此,已为相国所有。”公戚然。旬日,贬潮州司马,连贬涯州司户。竟没于荒裔也。(出《宣室志》)
【译文】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任太子少保分管东都洛阳时。曾经召见一位僧人,让他占卜自身吉凶。僧人说:“这不是马上就能知道的。我要设立祭坛和佛像,才能观察出来。”祭坛设好后,僧人居于其中,一共过了三天,他对李公说:“你的灾难还没有结束,你要到万里之遥的南方去。”李公大怒,大声地呵叱了他一顿。第二天,他又召见这位僧人问卜,对他说:“我担心你昨天看得不仔细,今天请你重新观察一下。”于是又设祭坛观察了三天,僧人告诉李公道:“你离南行的日期,不足一个月了。这是逃脱不了的。”李公更为不高兴,并且质问道:“然而,师父怎么能够证明你说的话不是随便胡说的呢?”僧人说:“我可以说件眼前的事作为验证,略微表示一下我的话绝非欺人之谈。”李公说:“你果然有说词呀!”僧人当即指着一个地方说:“这下面有只石盒子,请你挖开看看。”李公立即命人往下挖了几尺深,果然挖出一只石盒子,打开盒子什么也没看见。李公有些惊异,对他的话有点相信了,于是便问道:“到南方去看来确定是免不了的事了,然而去了之后就回不来吗?”僧人说:“能回来的。”李公询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僧人对他说:“相国平生应当吃一万只羊,现在吃了九千五百只了。说你能够回来的理由,就是因为还差五百只羊而已。”相国伤心地叹道:“师父果然是个了不起的人呀!我在元和十三年,在北都为张丞相从事时,曾梦到正在晋山走路,看见山上满眼都是羊,有十几个牧羊人迎着我施礼,我就询问他们,牧羊人说:‘我们在这里放牧的,就是您平生所吃的羊’我过去一直记着这个梦,没有向别人透露过。今天果然像师父说的一样呀。由此便知阴德之事确实不是骗人的。”过了十天,振武节度使米暨派人给相国送书信,并且赠给他五百只羊。李相国大为吃惊,立即召见僧人告诉了他这件事。僧人叹道:“一万只羊要够数了,相国公南行可要回不来了!”李相国说:“我不食这些羊,也是可以避免的嘛。”僧人说:“羊即到这里,就已为相国所有。”李相国非常愁闷。第十天,李相国被贬为潮州司马。接着又贬为崖州司户。最终死在荒凉的边远地区。


齐州僧
史论在齐州时,出猎至一县界。憩兰若中,觉桃香异常,访其僧。僧不及隐。言近有一人,施二桃,因从经案下取出,献论。大如饭碗。论时饥,尽食之。核大如鸡卵。论因诘其所自,僧笑曰:“向实谬言之。此桃去此十余里,道路危险。贫道偶行脚见之,觉异,因掇数枚。”论曰:“愿去骑从,与和尚偕往。”僧不得已,导论出荒榛中。经五里许,抵一水。僧曰:“恐中丞不能渡此。”论志诀往,乃依僧解衣,载之而浮。登岸,又经西北,涉二水,上山越涧,数里至一处。奇泉怪石,非人境也。有桃数百株,枝干扫地,高二三尺,其香破鼻。论与僧各食一串,腹饱矣。论解衣,将尽力包之。僧曰:“此域灵境,不可多取。贫道常听长老说:“昔有人亦尝至此,怀五六枚,迷不得出!”论亦疑僧(僧原作生,据明抄本改)非常,取两颗而返。僧切戒论不言。论至州,使召僧,僧已逝矣。(出《酉阳杂俎》)
【译文】
史论在齐州的时候,出外打猎走到一个县的边界。他在一座寺庙里歇息,闻到一股非常香的桃子味,便问这里的僧人。僧人来不及隐瞒。就说附近有个人施舍给他两枚桃子,于是便从经案下面拿出来献给了史论。桃子大如饭碗。史论当时饿了,把桃子全吃了。桃核像鸡蛋那样大。吃完之后,史论详细盘问桃子的来历,僧人笑着说:“刚才我说的,其实是假话。这桃子离此地十多里远,道路又很危险。贫道偶然间走到那里看见了,觉得奇异,于是摘了几个。”史论说:“我愿扔下马与随从人员,跟和尚一起去。”僧人不得已,只好带他去。他们穿过灌木丛,走了五里左右,到了一条河边,僧人说:“史中丞恐怕不能渡过这条河。”史论坚决要过,便依照僧人的样子脱掉衣服,用手举着衣服游了过去。上岸后,又经西北方向,涉过两条河,爬山越涧,走了好几里,来到一个地方,只见到处是奇泉怪石,与人间大不一样。这里有几百棵桃树,枝条垂到地上,树高只有二三尺,散发着冲鼻的香味。史论与僧人各吃了一串,肚子便饱了。史论脱下衣服,想尽量多包几个,僧人说:“这个地方是仙境,不可多拿。贫道常听方丈说,过去有人也曾到过这里,带了五六枚桃子,结果迷路出不去了。”史论也怀疑僧人不是寻常人,只拿了两颗就往回走。僧人极力劝诫史论,回去之后不要跟任何人说起此事。史论回到齐州后,派人去叫僧人来,僧人却已经消失了。


抱玉师
抱玉师以道行闻,居长安中,师而事者千数。每夕独处一室,阖户撤烛。尝有僧于门隙视之,见有庆云自口中出。后年九十卒,时方大暑,而其尸无萎败。唐宰相第五琦与师善,及卒,来治丧。将以香乳灌其口,已而有祥光自口出,晃然四照。公甚奇之。或曰。佛有庆祥光,今抱玉师有之,真佛矣。(出《宣室志》)
【译文】
抱玉禅师以道行高深闻名于世,住在长安城内,拜他为师的门人弟子数以千计。每天夜晚他独处一室,关着门窗不点灯烛。曾有个僧人从门缝里去看他,见有一片祥云从他的嘴里飘了出来。抱玉师后来在九十岁时去世,当时正是盛夏酷暑,但他的尸体一点也不腐败。唐朝宰相府中的第五琦与抱玉师关系密切,抱玉师去世时第五琦前来吊丧。他用香奶汁往抱玉师的嘴里灌,灌完之后,见有祥光从嘴里射出来,明晃晃地照射着四面。第五琦非常惊奇。有人说,佛的嘴里就有祥庆之光,如今抱玉师也有这种光,可见他是真佛。


束草师
长安平康坊菩提寺,先有僧,不言姓名,常负束藁,坐卧于于寺西廊下,不肯住院,经数年。寺纲维或劝其住房。曰:“尔厌我耶?”其夕,遂以束藁焚身。至明,唯灰烬耳,无血菺之臭。众方知为异人,遂塑灰为僧于佛殿上。世号为束草师。(出《酉阳杂俎》)
【译文】
长安平康坊菩提寺里,原先有个僧人,自己从来不说姓名,常常背着一捆川芎,整天呆在寺庙西面的廊檐下,不愿住在寺院里,就这样一连过了好几年。寺院里有个管事的和尚劝他到僧房里去住,他却说:“你们这样厌恶我吗?”那天夜晚,他便用那捆川芎把自己烧化了,到天亮时,只剩下一堆灰烬,没有半点血腥味。众人这才知道他是个异人,便用他烧剩的灰塑了他的像,供在佛殿上。世人称他为束草师。


惠宽
绵州静慧寺僧惠宽,先时年六岁,随父设黄箓斋。众礼石天尊像。惠宽时在,不肯礼,曰:“礼则石像遂倒,不胜致也。”既礼而天尊像果倒,腰已折矣。后出家在寺。寺近池,人多扑鱼为业。惠宽与受戒,且曰:“尔辈不当以此为给,吾能令汝所得,不失于旧。”因指其池畔,尽生菌蕈。鱼人采之,省力得利。后人呼为和尚蕈也。(出《成都记》)
【译文】
绵州静慧寺僧人惠宽,当年他仅六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摆设道教的斋场。人们信奉道教,都给天尊的石像施礼。惠宽当时在场,却不肯施礼,他说:“我若施礼,石像就会倒了,弄得不可收拾。”他施礼之后,天尊的石像果然倒下,腰已经摔折了。惠宽后来出家住进了寺院。寺院附近有个池塘,许多人在池塘捕鱼为业。惠宽给他们讲解佛教戒规,让他们受戒,不要杀生,并且说:“你们不要以捕鱼的收入维持生活,我能让你们所得的收入不低于捕鱼。”于是用手指了指池畔,池畔顿时生满了香菇。渔民都去采磨菇,与捕鱼相比,即省力气又能多卖钱,后来,人们称这种蘑为和尚蘑。


素和尚
长安兴善寺素和尚院庭有青桐数株,皆素之手植。唐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荩豢射健U压O啵⒂胴├墒吮苁睿衿浜梗妓卦唬骸暗茏游蜕蟹ゴ送髦惨凰梢病!奔澳海叵纷J髟唬骸拔抑秩甓嗄辏暌院刮怂瘢此耆舾从泻梗冶匦街!弊允俏藓挂印K毓怀鲈海ɑ蚱咔Р俊R钩S欣亲犹U保形谌稻桶福ㄓ涎粼淤扌灏缸髡疲┤∈场3で斐酰猩奶獯嗽菏疲骸叭蚧海肷惶T好懦尽!钡笔币晕丫湟病#ǔ觥队涎粼淤蕖罚�
【译文】
长安兴善寺素和尚的庭院里有几棵青桐树,都是素和尚亲手栽植的。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的卿相们经常到这座院里游览。青桐树每到夏天就往外淌汗,沾到人的衣服上就像车上的润滑油一样,没法洗掉,昭国郑相曾与丞郎数人来这里避暑,因为厌恶青桐树上的汗,便对素和尚说:“弟子给和尚把这几棵青桐伐掉算了,伐一棵青桐就给你栽一棵松树。”到天黑时,素和尚开玩笑对青桐树说:“我种了你二十多年了,你因为流汗被别人所厌恶。明年如果再有汗,我一定把你当木柴烧。”从此之后,这几棵青桐树就不再淌汗了。素和尚从不出院门,整年坐在屋里抄经书,共抄写《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里经常有狼来听他读经。吃饭时常有乌鸦与喜鹊飞到桌子上啄取食物。唐穆宗长庆初年,有位僧人玄幽给这个庭院题的诗道:“三万华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当时的人认为这两句诗是佳句。


怀信
扬州西灵塔,中国之尤峻峙者。唐武宗末,拆寺之前一年,有淮南词客刘隐之薄游明州。梦中如泛海,见塔东渡海。时见门僧怀信居塔三层,凭栏与隐之言曰:“暂送塔过东海,旬日而还。”数日,隐之归扬州,即访怀信。信曰:“记海上相见时否?”隐之了然省记。数夕后,天火焚塔俱尽,白雨如泻,旁有草堂,一无所损。(出《独异志》)
【译文】
扬州的西灵塔是中国最高的佛塔。唐武宗末年,在拆毁寺庙的头一年,淮南有个词客刘隐之,到明州去旅游,梦到自己好像在漂洋过海,看见西灵塔正在泛海东渡。同时看到守护寺塔大门的僧人怀信正在第三层塔上,靠着塔上的栏杆与刘隐之说道:“我现在暂时护送寺塔渡过东海,十天后再返回来。”过了几天,刘隐之从明州回到扬州,立即去访问怀信。怀信说:“你还记得在海上与你相见时的情况不?”刘隐之豁然想了起来。几天之后,突然起火把塔烧光了,塔上的白灰以及瓦砾像大雨一样落下来,塔旁的草房却一点也没有损坏。


佛陀萨
有佛陀萨者,其籍编于岐阳法门寺。自言姓佛氏,陀萨其名也。常独行岐陇间,衣黄持锡。年虽老,然其貌类童騃。好扬言于衢中,或诟辱群僧。僧皆怒焉。其资膳裘紵,俱乞于里人。里人怜其愚,厚与衣食,以故资用独饶于群僧。陀萨亦转均于里中穷饿者焉,里人益怜其心。开成五年夏六月,陀萨召里中民告曰:“我今夕死矣,汝为吾塔瘗其尸。”果端坐而卒。于是里中之人,建塔于岐阳之西冈上,漆其尸而瘗焉。后月余,或视其首,发仅寸余,弟子即剃去。已而又生,里人大异,遂扃其户,竟不开焉。(出《宣室志》)
【译文】
有个叫佛陀萨的僧人,他的名籍编在岐阳法门寺。他自己说是姓佛,陀萨是他的名字。他常常一个人在岐阳的乡村行乞,穿的是道教徒常穿的黄衣服,手里拿着佛僧离不了的锡杖。年纪虽然老了,然而相貌就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他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说话,或者辱骂其他僧人。僧人对他又气又恨。他的吃喝穿戴都是跟乡里人乞讨来的。乡里人可怜他愚呆,格外多给他衣食,所以他的费用比其他僧人都富裕。佛陀萨也把自己宽裕的东西匀给乡里的穷苦人,乡里人于是更喜爱他的善良心肠。开成五年夏季六月,陀萨召集起乡里人,告诉他们说:“我今晚上就要死了,你们要为我建一座塔,把我的尸体葬在里面。”到了晚上,他果然端坐着死去了。乡里人于是在岐阳的西山岗建起佛塔,把他的遗体安葬在里面。一个多月之后,有人看到他的头发长出一寸多长,弟子们便去剃掉了。剃完之后又长了出来,乡里人大为惊异,便把塔门锁住了,再也打不开。


兴元上座
兴元县西墅有兰若,上座僧常饮酒食肉,群辈皆效焉。一旦多作大饼,招群徒众,入尸陁林。以饼裹腐尸肉而食,数啖不已。众僧掩鼻而走。上座曰:“汝等能食此肉,方可食诸肉。”自此缁徒因成精进也。(出《云溪友议》)
【译文】
兴元县西郊有座寺庙,上座僧人常常喝酒吃肉,下面的许多僧人都跟着效仿。有一天早上寺庙里做了许多大饼,上座僧人招呼着一群门徒,走进了专门停放尸体的山林。他用大饼包着腐尸的肉吃,一块一块地吃起来没完。僧人们一个个捂起鼻子就跑。上座僧却说:“你们只有能吃此肉,才能吃其他的肉。”从此以后,佛教徒因为能吃此物更修行精深了。


赵蕃
唐国子祭酒赵蕃,大和七年为南宫郎。忽一日,有僧乞食于门且谓,其家僮曰:“吾愿见赵公。可乎?”家僮告蕃,蕃即命延入与坐。僧乃曰:“君将有忧,然亦可禳去。”蕃即拜而祈之。僧曰:“遗我裁刀一千五百、庶可脱君之祸。不然,未旬日,当为东南一郡耳。”蕃许之,约来日就送焉,且访其名暨所居。僧曰:“吾居青龙寺,法安其名也。”言已遂去。明日,蕃即办送之。使者至寺,以物色访群僧,僧皆不类。且询法安师所止,周遍院宇,无影响踪迹。后数日,蕃出为袁州刺史。(出《宣室志》)
【译文】
唐朝国子祭酒赵蕃,文宗大和七年时任南宫郎。一天,忽然有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