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恐怕对你有伤害,所以造成我的忧虑。”崔生回到自己内室,见到女郎涕泪交流,女郎说:“我侍奉你,给你作妻子,指望终老天年;没想到老夫人用对待狐狸精的态度对待我。我明天早晨就告别。”崔生也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女郎的车马又来了,女郎骑一匹马,崔生也乘一匹马跟着去送她。进入逻谷三十里,山间有一片平地,田野之中有异花珍果,不能用语言描绘,馆宇屋室比王公的府第还奢华。青衣仆人上百人迎着女郎下拜,说:“这无行的崔郎,何必领来!”于是簇拥着女郎把她捧了进去,而把崔生留在门外。不一会儿,一个青衣婢女传达女郎姐姐的话说:“崔郎缺乏德行,太夫人疑心阻挠,婚事应该立即断绝,本不该见他;但小妹曾奉侍过他,为他周旋,也当奉屈而入吧!”不久,有人召崔生进去,女郎姐姐又把崔生责备了再三,清晰婉转,很有口才。崔生只能拜伏在地,接受谴责而已。后来就坐在寝室中对面吃饭。吃完饭命摆酒,召女乐演奏,乐曲铿锵万变。乐曲停下了,女郎的姐姐对女郎说:“该让崔郎回去了,你有什么物品赠送给他?”女郎就从袖子中取出一个白玉盒子赠给崔生,崔生也留下东西告别,于是各自呜咽着分手,崔生就出了门。到了逻谷口回头一望,千山万壑,看不到自己刚才走过的路。于是崔生痛哭着回到家里,从此,他经常拿着玉盒子郁郁不乐。忽然有个胡僧敲门找饭吃,他说:“您有最有价值的宝物,请让我看看。”崔生说:“我是个贫士,你怎么会有这种请求?”胡僧说:“您难道没有异人赠送的东西吗?贫道一望气,便知道有这个宝物。”崔生抱着试探的心理拿出玉盒子给胡僧看。胡僧站起身来,请求用一百万两银子购买它。买到后就想走开。崔生问那个胡僧:“那位女郎是谁呀?”胡僧说:“您所娶的妻子,是西王母的第三个女儿玉卮娘子。她的姐姐在仙界也负有美名,何况在人间呢?所可惜的是您娶了她时间不长,如果能同住上一年,您的全家就都可以不死了!”
骊山姥
骊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黄帝《阴符》本,绢素书,缄之甚密。题云:“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以糜烂,筌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鬓髻当顶,余发半垂,弊衣扶杖,神状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闻之惊,前问曰:“此黄帝《阴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计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计一千八十年矣(“一千八十年矣”原作“一千八年”。据陈校本改)。少年从何而知?”筌稽首载拜,具告得符之所,因请问玄义。使筌正立,向明视之曰:“受此符者,当须名列仙籍,骨相应仙,而后可以语至道之幽妙,启玄关之锁钥耳。不然者,反受其咎也。少年颧骨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日角,血脉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真吾弟子也!然四十五岁,当有大厄。”因出丹书符一通,贯于杖端,令荃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于是命坐,为说《阴符》之义曰:“阴符者,上清所秘,玄台所尊,理国则太平,理身则得道。非独机权制胜之用,乃至道之要枢,岂人间常典耶?昔虽有(明抄本“虽有”作“蚩尤”。)暴横,黄帝举贤用能,诛强伐叛,以佐神农之理。三年百战,而功用未成。斋心告天,罪己请命。九灵金母命蒙狐之使,授以玉符,然后能通天达诚,感动天帝。命玄女教其兵机,赐帝九天六甲兵信之符,此书乃行于世。凡三百余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法,一百言演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皆出自天机,合乎神智。观其精妙,则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则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较其巧智,则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一名黄帝天机之书。非奇人不可妄传,九窍四肢不具、悭贪愚痴、骄奢淫佚者,必不可使闻之。凡传同好,当斋而传之。有本者为师,受书者为弟子。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之者夺纪二十。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名山石岩中,得加算。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出三尸,下九虫,秘而重之,当传同好耳。此书至人学之得其道,贤人学之得其法,凡人学之得其殃,职(明抄本、陈校本“职”作“识”)分不同也。经言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盖泄天机也。泄天机者沉三劫,得不戒哉!”言讫,谓筌曰:“日已晡矣,吾有麦饭,相与为食。”袖中出一瓠,命筌于谷中取水。既满,瓠忽重百余斤,力不能制而沉泉中。却至树下,失姥所在,惟于石上留麦饭数升。怅望至夕,不复见姥,筌食麦饭。自此不食,因绝粒(粒字原阙,据明抄本、许刻本补)求道,注《阴符》,述二十四机,著《太白阴经》,述《中台志阃外春秋》。以行于世。仕为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出《集仙传》)
【译文】
骊山姥,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人。李筌喜好神仙之道,经常游历名山,广泛采集方术,在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到了黄帝《阴符》本绢素书。素书封固得很严密。上面有题字,内容是: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把它藏在名山,用它传给爱好相同的人。因书已糜烂,李筌将书抄下来,并读了几千遍,但始终不明白《阴符》的义理。因为到陕西去,走到骊山脚下,遇到一个老妈妈,这个老***发髻从鬓边梳到头顶,其余的头发半垂,穿着破衣服,拄着拐杖,神情状态很不一般。老妈妈看到路旁有遗火烧树,就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听到这话很惊讶,就上前问她:“这是黄帝《阴符》中的秘言,老妈妈怎么能说出它呢?”老妈妈说:“我接受这个符,已经三元六周甲子了。三元一周,共计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计一千零八十年了。年轻人,你从哪里得知《阴符》呢?”李筌行过稽首礼又行拜礼,就详细地告诉老妈妈得符的地方,趁便请问《阴符》的玄义。老妈妈让李筌正面站立,向着亮处把他看了看,说:“接受这个符的人,该当名列仙籍,骨相应当成仙,然后可以告诉他至道的幽深奥妙,付与他开启玄关之锁的钥匙。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反而会受到责罚。年轻人的颧骨通到生门,命轮与月角相齐,血脉未灭,心影不偏,本性贤德而又喜好法术,精神旺盛而又喜欢动脑子,真是我的弟子啊!然而四十五岁时,你当有场大难。”于是拿出朱砂写了一道符,串在拐杖尖上,令李筌跪着把它吞下去。说:“天地保佑你。”于是命季筌坐下,给他解说《阴符》的意义,她说:“阴符是上清秘密保存而又为玄台所尊崇的道经,用它治国,国家就太平;用它治理自身,自身就能得道。不仅仅用于机变权谋以制胜,乃是至道的核心要诀,哪里是人间的一般典籍呢?从前虽有横暴,黄帝推举任用贤能的人,诛伐强暴叛逆,来帮助神农治国。三年作战一百次,而功用仍没有完成。他就诚心斋戒,禀告上天,归罪自己,请求天命。九灵金母命蒙狐使者授给黄帝玉符,然后就通天达诚,感动天帝。天帝又命玄女教给他兵机,赐给黄帝九天六甲兵信之符,这本书才在世上流行。《阴符》总共三百多字,一百字解说道,一百字解说法,一百字解说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这都出自天机,合乎神智。观看了它的精妙,黄庭八景就不以为玄;洞察它的至要,经传子史就不足以称为文章;考较它的巧智,孙吴韩白等人都不足以称作奇人。这书还有一名,叫《黄帝天机之书》,不是奇人不可随便传授。九窍四肢不全,或悭贫愚痴、骄奢淫逸的人,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它。凡是传给爱好相同的人,应当斋戒之后传给他,有本的人是师父,受书的人是弟子。不能把富贵看得很重,把贫贱看得很轻,违背它的人则被夺去二十年寿命。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在名山石岩中,就能得到增加寿算,本命日读七遍,可以有益于心机、增加寿命、跳出三尸、使九虫降服。保守秘密而珍重它,并且只能传给爱好相同的人。这本书至人学它可以得其道,贤人学它可以得其法,凡人学它则会得到惩罚,这是因为人的职分不同啊。经上说君子得到它可以固身,小人得到它可以丧失性命,原因是小人泄露天机。泄露天机的人要沉沦三劫,能不警惕吗?”说完这些道理,又对李筌说:“已经到吃饭的时候了,我有麦饭,一起吃饭吧!”又从袖子里拿出一个瓢,令李筌到山谷中去取水。瓢里的水满了以后,瓢忽然有一百多斤重,李筌的力气小,不能控制,瓢就沉到泉水中了。李筌回到树下时,骊山老妈妈已经不见了,只是在石头上留着几升麦饭。李筌惆怅地等到晚上,也没有再见到骊山老姥。李筌吃了麦饭以后,从此不再吃饭,就绝食求道,注解《阴符》,陈述二十四机,著《太白阴经》,又写下了《中台志阃外春秋》,在世上流行。李筌后来做了官,任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吏。
黄观福
黄观福者,雅州百丈县民之女也。幼不茹荤血,好清静,家贫无香,以柏叶、柏子焚之。每凝然静坐,无所营为,经日不倦。或食柏叶,饮水自给,不嗜五谷。父母怜之,率任其意。既笄欲嫁之,忽谓父母曰:“门前水中极有异物。”女常时多与父母说奇事先兆,往往信验。闻之,因以为然,随往看之。水果来汹涌,乃自投水中,良久不出。漉之,得一古木天尊像,金彩已驳,状貌与女无异。水即澄静。便以木像置路上,号泣而归。其母时来视之,忆念不已。忽有彩云仙乐,引卫甚多,与女子三人,下其庭中,谓父母曰:“女本上清仙人也,有小过,谪在人间。年限既毕,复归天上,无至忧念也。同来三人,一是玉皇侍女,一是天帝侍辰女,一是上清侍书。此去不复来矣。今来此地,疾疫死者甚多,以金遗父母,使移家益州,以避凶岁。”即留金数饼,升天而去。父母如其言,移家蜀郡。其岁疫毒,黎雅尤甚,十丧三四,即唐麟德年也。今俗呼为黄冠佛,盖以不识天尊道像,仍是相传语讹,以黄冠福为黄冠佛也。(出《集仙传》)
【译文】
黄观福,是雅州百丈县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女儿。她小时候就不吃荤腥之物,喜好清静。她的家里没有香,她就用柏叶、柏子当香烧。她还经常凝神静坐,什么事情也不做,静坐几天不倦怠。有时吃柏叶、饮水来供给自己,不爱吃五谷。她的父母怜爱她,就全由她的性子。成年以后,父母想让她出嫁,她忽然对父母说:“门前水中有极灵异之物。”女儿平时经常与父母说一些奇事的先兆,往往真实,得到验证,所以听了她这句话,就以为真是这样,就随着她前去看灵物。这时河水果然来势汹涌,黄观福就自己投进河水中,很久她也没出来。人们去捞她,只打捞到一尊古木天尊像,像上的金彩已经掉落斑驳,像的状貌与黄观福无异,这时河水也澄清安静了。她的父母就把木像放在道路上,哭泣着回家了。她的母亲时常来看她,忆念不已。有一天,忽然有彩云仙乐,黄观福引领很多护卫,与三个女子从空中下降到黄家院子里。黄观福对她的父母说:“女人本来是上清的仙人,因为有小过错,被贬到人间。现在年限已毕,又回到天上。你们不要太忧愁想念了。同来的三个人,一位是玉皇的侍女,一位是天帝的侍辰女,一位是上清的侍书。这次离去就不再回来了。近来这个地方疾疫死人很多,我把金子留给父母,让你们把家迁移到益州,用以躲避凶年。”于是她就留下几块金子,升天而去。父母按照她的话去做,把家搬到蜀郡。那一年疫毒在黎、雅二州尤其严重,十个人中就死三四个,这就是唐代麟德年间的事。如今世俗之人把她称作黄冠佛,原因是不认识天尊的道像,乃是相传时言语讹误,把黄冠福当作黄冠佛了。
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
杨正见 董上仙 张连翘 张镐妻 太阴夫人
杨正见
杨正见者,眉州通义县民杨宠女也。幼儿聪悟仁悯,雅尚清虚。既笄,父母娉同郡王生。王亦巨富,好宾客。一旦,舅姑会亲故,市鱼,使王见为脍。宾客博戏于厅中,日昃而盘食未备。正见怜鱼之生,盆中戏弄之,竟不忍杀。既晡矣,舅姑促责食迟,正见惧,窜于邻里,但行野径中,已数十里,不觉疲倦。见夹道花木,异于人世。至一山舍,有女冠在焉,具以其由白之。女冠曰:“子有悯人好生之心,可以教也。”因留止焉。山舍在蒲江县主簿化侧,其居无水,常使正见汲涧泉。女冠素不食,为正见故,时出山外求粮,以赡之,如此数年。正见恭慎勤恪,执弟子之礼,未尝亏怠。忽于汲泉之所,有一小儿,洁白可爱,才及年余,见人喜且笑。正见抱而抚怜之,以为常矣,由此汲水归迟者数四。女冠疑怪而问之,正见以事白。女冠曰:“若复见,必抱儿径来,吾欲一见耳。”自是月余,正见汲泉,此儿复出,因抱之而归。渐近家,儿已僵矣,视之尤如草树之根,重数斤。女冠见而识之,乃茯苓也,命洁甑以蒸之。会山中粮尽,女冠出山求粮,给正见一日食、柴三小束,谕之曰:“甑中之物,但尽此三束柴,止火可也,勿辄视之。”女冠出山,期一夕而回。此夕大风雨,山水溢,道阻,十日不归。正见食尽饥甚,闻甑中物香,因窃食之,数日俱尽,女冠方归。闻之叹曰:“神仙固当有定分!向不遇雨水坏道,汝岂得尽食灵药乎?吾师常云:‘此山有人形茯苓,得食之者白日升天。’吾伺之二十年矣。汝今遇而食之,真得道者也。”自此正见容状益异,光彩射人,常有众仙降其室,与之论真宫仙府之事。岁余,白日升天,即开元二十一年壬申十一月三日也。常谓其师曰:“得食灵药,即日便合登仙;所以迟回者,幼年之时,见父母拣税钱输官,有明净圆好者,窃藏二钱玩之。以此为隐藏官钱过,罚居人间更一年耳。”其升天处,即今邛州蒲江县主簿化也,有汲水之处存焉。昔广汉主簿王兴,上升于此。(出《集仙录》)
【译文】
杨正见,是眉州通义县百姓杨宠的女儿。她小时候就聪明颖悟富有仁慈怜悯之心,崇尚清虚之道。成年以后,父母把她嫁给了同郡的王生。王生家也是个巨富,喜好宾客。有一天早晨,正见的公婆聚会亲朋故友,买来了鱼,叫正见做成鱼脍。宾客在厅堂上赌博游戏,太阳已经西斜了,菜还没有做好。因为正见爱惜活鱼,把它放在盆中拨弄着玩,一直不忍心杀它。已经到快吃晚饭的时候了,公婆着急,就催促她快做,责备她做得太迟。正见害怕了,就逃到邻居家,又从邻居家里逃到野外,只管在野外小道中一直走。已经走了几十里了,不觉有些疲倦。这时看到路两边花草树木,与人世间的不同。她就来到了山中一座房舍,有个女道士在里边,杨正见就把她逃出的根由告诉了女道士。女道士说:“你有悯人好生的善心,是可教之人。”就留下她让她住在那里。那座山舍在蒲江县主簿化的附近,她们的住处没有水,女道士常常派正见到山涧中的泉眼去打水。女道士平时不吃饭,为了正见的缘故,有时出去到山外讨要粮食,来供养正见,这样过了几年。正见恭顺谨慎,勤快而守规矩,按弟子的礼节去做,不曾有亏礼节,也不曾懈怠。有一天,正见打水时,忽然在打水的泉眼那个地方看见一个小孩,这小孩洁白可爱,刚到一岁多点,见到人又是喜又是笑。正见抱起他抚弄爱惜,时间久了,杨正也就习以为常。由于这个原因,正见打水回去晚了的时候已经不知多少次了。女道士觉得可疑奇怪,就问正见,正见就把遇到小孩的事禀告了女道士。女道士说:“你如果再见到,一定要抱那小孩径直回来,我想要看一看。”从这以后一个多月了,正见到泉中打水时,那个小孩又出现了,她就把小孩抱起来往回走。快到家的时候,小孩已经僵死了,看看他很象树的根,有几斤重。女道士见到了就认出它,原来是个茯苓,就让正见洗净饭锅去蒸它。这时,正赶上山里的粮食吃光了,女道士就出山去讨米,留给正见一天的食品和三小捆柴,教导她说:“饭锅的那件东西,只要把三小捆柴烧尽,停下火就可以了,不要着急看它。”女道士出山,约定过一个晚上就回来。没想到这天晚上刮大风下大雨,山水漫流,道路受阻,女道士十天也没回来。正见饭吃光了,饿得很,闻到饭锅中那个东西很香,就偷着吃它,几天就全吃尽了,这时女道士才回来。女道士听说这个情况,叹息着说:“谁能成仙,本来应该是命里注定的,假使不是遇到雨水把道冲坏,你怎么能够把灵药全部吃净呢?我的师父常说,这山里有人形的茯苓,吃到它的人可以白日升天,我等它二十年了。你如今遇到了把它吃了,你真是得道的人啊!”从此,正见的容颜、状态越来越奇异,光彩射人,还常有众仙人降临她的住室,跟她谈论真宫天府的事情。一年多,正见就白日升天,时间就是开元二十一年壬申十一月三日。她曾经对她的师父说:“得到灵药吃了,本来当日就该登上仙位。我所以迟回的原因,是由于我幼年的时候,看见父母拣点税钱送往官府。其中有明亮干净又圆的好钱就我就偷着藏起两个铜钱留着它玩。因为这个隐藏官钱的过错,罚我再在人间多住一年。”她升天的地方,就是现在邛州蒲江县主簿化,那里还有汲水处存在。从前,广汉主簿王兴就是在这里升天的。
董上仙
董上仙,遂州方义女也。年十七,神姿艳冶,寡于饮膳,好静守和,不离于世。乡里以其容德,皆谓之上仙之人,故号曰“上仙”。忽一旦紫云垂布,并天乐下于其庭,青童子二人,引之升天。父母素愚,号哭呼之不已。去地数十丈,复下还家,紫云青童,旋不复见。居数月,又升天如初。父母又号泣,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