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静与喧哗
最新的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出来了,想当然地,又是微软总裁比尔·盖兹蝉连冠军。
据说比尔·盖兹在学校的成绩从来没好过,中学总平均是B;刚进哈佛的时候,因为压力太大,得了溃疡性肠炎,不得不回家疗养。第一学期平均成绩更烂,只有C。
你大概要问他既然高中拿B,怎么进得了哈佛。
这就妙了——
他居然在全国会考SAT,拿了全美国前十名的高分。
对比尔·盖兹念书的方法,我不清楚,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个绝顶聪明,又知道用时间的人。举个例子,我最近看报导,说比尔·盖兹每天早上开车到办公室,并不立刻乘电梯上顶楼办公室,而坐在车里用手机打重要的电话,就可以证明。
你想想,他为什么不在办公室打?
那必定因为电话很重要、很机密,或是绝不能被打扰。他知道只要进办公室,就可能有一堆东西等着他处理、有一堆会议和访客等着他应付,或有一群职员想要见他。
单单面对这些冗杂的事情,就会扰乱他的心、影响他的思维。所以,他进办公室之前,先静下心打重要的电话。
这个道理我三十多年前就体会了,所以在《萤窗小语》上写了《四个三十不等于一百二》
的文章。
那是因为我发觉,如果准时进办公室,不断有干扰,两个钟头办不了什么事。反不如偶尔早两个小时到,一个人安安静静处理事情。
被打散成四个三十分钟的两小时,绝不等于连续两小时的效用。
一直到今天,我们家不是都如此吗?
每次你放学回来,只要看见我关着书房门,就会轻手轻脚地活动;有话跟妈妈讲,也必定躲到楼下。
因为你知道我在写作,不能被打扰。
但是晚餐之后,虽然我还在书房工作,你却没什么顾忌,甚至经常进来找我讲话。
因为你知道我可能在跟台北办公室联络、发电邮、传真或给读者回信。这些事就算四周有点声音,也无妨;被打断,也影响不大。
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说这些吗?
因为我发觉你下午回到家,正好我在写作,全家都安安静静,你却常用来东翻翻、西翻翻,上网聊聊天。又在吃完晚餐,家里两架电视都开着的时候,做数学和物理这些极需安静的事。
你有没有计算过,下午两点半放学,到七点多吃晚饭,你有将近五个小时安静而完整的时段。吃完晚餐,因为一肚子食物,不宜用脑,等到开始工作,距子夜已经不到三小时了。加上这时候,亚洲是白天,有许多越洋电话干扰。你忙一天,又累了,适合用来做费脑筋、要安静的功课吗?
你永远要心里有数——
什么是安静时段、什么是喧哗时段;什么是最佳思考时段,什么是脑袋最不灵光的时间。
当“别人学习的时候你学习,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上网”,远比“别人学习的时候你上网,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学习”来得好哇!
“大时间”和“小时间”
说个故事给你听——
很多很多年前,纽约市非常穷,碰上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公立学校会突然宣布放假一个礼拜,号称“省油假”,真正的目的是那个礼拜可以把学校的暖气温度调低,省下不少买柴油的钱。
有一个跟你差不多大的男生,回家告诉他爸爸,放省油假了。
“一个礼拜的假,加上前后的星期六、星期天,十足有九天假,你有什么计划吗?”男生的爸爸问。
“我就知道你会问我这问题。”男生得意地说:“我早想好了。第一,我要准备功课,因为放完假第二天就要考试。第二,我要去图书馆借一本世界名著。第三,我要找同学聊天,看场电影。”
“好极了!”他爸爸点点头,还赏了男生二十块美金。
转眼六天过去了。男生突然要他妈妈开车送他去图书馆。
被他爸爸听到了,问:“才借来的书,就要还了吗?”
“不是还书,是要借新的书。”男生喊:“我要写参加西屋科学奖的报告,要借好多参考书呢!”
妈妈赶快带他去图书馆。只是绕一圈,没借两本,因为重要的书都被别人先借走了。他们只好去书店买,花了一百多美金。
男生利用剩下的两天假日,不眠不休地又读又写,总算在星期一清晨写完一份报告,打个小盹,就赶去学校缴了。
当天放学,听到男生进门,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急着叫他赶快吃点东西,去睡觉。
却见男生一皱眉说:“不能睡啊﹗我得准备明天的考试。”
他爸爸跳起来问:“你不是一放假就准备了吗?”
“是啊!”男生哭丧着脸说:“可是,经过一个礼拜,都忘得差不多了。”
故事说完了,好笑不好笑?你猜那小男生是谁?
是你哥哥!
你说他那样计划九天的假期,聪明不聪明?
不聪明!
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分事情的缓急轻重,没有把时间分成“大时间”与“小时间”。
你想想,如果他能一放假就去图书馆借书,一次把写报告的参考书和消遣的小说都借来。先看参考书,用六七天去写报告,中间找同学聊天、看场电影,翻翻小说来散散心,再利用最靠近考试的两天准备考试,不是好得多吗?
再作个有意思的假设吧——
假使上帝说“你还有七十年的寿命。”你要怎么过?
你当然可以作长远的计划,积极地、稳健地向前走。
但是如果他改了,对你说:“你还有七年时间。”
你就可能把握机会,多读一些书、多看看这个世界、多发表一些作品。对不对?
又假使更可怜,上帝说你只有七个月了。
你要怎么做?
说不定你会安排旅行、环游世界,去你梦想造访的国度。
可是,如果他说你只剩下七天了。
你当然是跟最亲爱的人相聚,交代身后事,对不对?
又如果那是最后的七分钟,怎么办?
你则可能拉紧你最爱的人,平静自己的心,面对人生的终了。
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说这许多吗?
因为你就要放春假了,我听到你跟妈妈说要去逛街、剪头发、看电影。又谈到春假之后,接着是考试。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你,注意什么是“大时间”;什么是“小时间”。
当你有一段假期,别急着办小事。
静下心想想,有多少需要“大时间”完成的大事?
先把那些大事完成吧!
先后顺序
著名美籍人艺术家、教育家刘墉成功培育一双儿女,儿子获哈佛博士,女儿获布什总统奖,该书写给女儿,教她《跨一步,就成功》。
今天在你学小提琴回程的路上,我建议你多听大师的演奏CD,并且一小节一小节地模仿。
你当时一瞪眼,说你为什么要模仿别人,你是你,有你自己的想法。
虽然你态度不够好,但是我没生气,因为我想到自己在你这个年岁,也跟你一样。
那时我学国画已经一年多,开始自己创作,我记得很清楚,我最爱画前景有田园茅舍,远方云烟的景色。我把云织来织去,好象一个网子,因为太平均,实在不怎么高明,所以连你祖母都不欣赏。但是当她怪我为什么不临摹老师画稿的时候,我跟你今天一样,很不高兴地回她:“因为我是我,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没错!不论绘画、作文、演奏、作曲,每样艺术都讲究“原创”,连电视、冰箱、汽车,这些工业产品,都要自创品牌,问题是,哪个有创意的人,不是按部就班,从“生手”“入
门”,一点点学,把基础打好了,才能创作呢?学画要先练素描,素描不是在模仿石膏像、
静物这些死板的东西吗?学演奏要先练Scale,一个音一个音,像瘸腿狗一样地练,那又是
多死板的东西?还有,哪个作家,不曾是背书、默书、写周记的学生;哪个小学生又不曾一
笔一画学写教材上的生字?连狮子老虎和小鸟都要跟着父母学,它们怎么学?它们从游戏、
打斗和模仿中学。
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和内容都忘了,只记得其中一句话——“师之、友之、敌之。”意思是我们起初要跟老师学,当自己能力差不多了
,则可以把那教我们的人当作朋友,跟他讨论;至于再进一步,则是超越老师,甚至跟老师竞争、跟老师辩论。我昨天在打字的时候,不是还问你一个音要怎么拼吗?你的拼音明明是我教的,怎么我还要问你呢?
很简单,因为你的中文程度高了,我的记忆却差了,不得不向你请教。只是,你回头想,才五六年前,不是还跟着我一笔一划地学吗?那不是模仿,是什么?
中国人常说“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意思是你要行千里路,总得从短程
起步;就算攀上千仞高山也得由低处开始。如果基础不打好,是不可能有很高的成就的。
如我前面所说,自己小时候也想早早摆脱老师的约束,完全自己发挥。可是我“不得不”服从教授指示临摹古人作品,起初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是渐渐由那干湿浓淡,一笔一划的模仿中,发现许多自己原先没有体会的东西。面对“模板”的色彩,为了临摹,我不得不去“他是怎么调配出来的?”于是一点一点试,由错误中摸索,悟出许多新东西。
同样的道理,你今天听名家大师的演奏,“纯欣赏”是一回事,当你一小节一小节,重复听的时候,就会悟出更多小地方。你甚至可以想,为什么大师在这儿要强一点,为什么那边好像又不太照谱子来;循着这条路,你甚至可以跟那些大师交心、交朋友。就像我在临摹时,发现“噢!原来这位大师是因为前一笔画错了,所以不得不往旁边改,但是改得真有技巧,妙极了!”到了这个阶段,不是对音乐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由模仿中找到许多创作的趣味吗?
孩子!愈想远行的人,愈要好好准备行囊;愈想创作的人,愈要好好打下基础;愈有才气的人,愈要忍、愈要学,像飞机,先在地面一直滑行,滑行!滑行!然后——一飞冲天!
给脑子进补
昨天你一进门就抱怨学校把数学课安排在体育课后面,运动完,还满身大汗就要赶去上数学,不可能表现得好。
我则笑笑安慰你:“怎么不说因为在体育课之后,刚运动完,血液循环好,红血球带氧的能力强,使你数学的理解力增加了呢?”
你当时大概以为我在开玩笑,其实我是有道理的。而且说巧不巧,今天打开报纸,就看到一则路透社的新闻。说美国《发展心理学期刊》登了宾州大学的研究报告——
“十岁的女孩如果花较多的时间作男孩子体育竞赛的活动,不管当初对数学有没有兴趣,两年后普遍会对数学的兴趣增强。相对的,如果男孩花较多时间作女孩比较喜欢的活动,像是弹奏乐器之类,两年后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
所以研究人员建议父母别让女儿跟同性的孩子成天腻在一起;又教男生的家长要把玩疯了的孩子抓回来,作一点静态的活动。
看了这文章,我心想:或许女孩子在体育竞赛之后数学进步,是因为她们的血液循环更好了 ,使大脑得到更多氧,帮助了数学思考。至于男生,又因为成天打球游泳,不容易静下心,所以学点静态的东西,也能帮助思考。
我又想,过去大家都认为男孩比女孩擅长逻辑性的思考,而且男人比女人能辨认方向,会不会也因为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太静了,她们不像男生跑跑跳跳、串东串西,造成红血球带氧的能力较差、体力不如男生,也少了辨认方向的训练?
“红血球带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身体像个大公司,有好多好多部门,里面的人要吃要喝,必需由专人运补。红血球就像那运输工人,有些公司的人员训练精良,效率好,每个工人都能运很多东西。又有些公司的人员能力差,每人只能带一小包。这两个公司比起来,当然前者营运会比较成功,对不对?
我们的身体很妙,也可说上天很神妙,“天助自助者”,他对需要的人特别照顾。
譬如骨质疏松的人,作重力训练特别有帮助;老年人多用脑,又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也可以说,你愈不用,老天爷愈认为你不需要,而把东西早早收回。
同样的道理,你愈运动,红血球带氧的能力愈强,一方面增加了体力,一方面因为进入脑的氧气和养分增多,也加强了你的智力。
我最近读到一本《都是脑子惹的祸》,对其中一章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作者引述美国国家心理医生研究中心吉野德(Dr。Tay Gield)的研究结果,发现小脑是最不受先天影响,最能用后天加强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天生不够聪明,很可以借着运动、加强小脑的功能来弥补。
一般人以为小脑只管运动、平衡,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才会用到的。岂知小脑既像“军师”又似“传令兵”,能把重要信息运送到大脑的相关部门。
作者还说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升学压力,认为体育最不重要,整天坐在桌前K书。其实如果能间隔一下,作些有氧运动,能提升高达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学习效率。
说了这许多,以后如果我叫你出去打打羽毛球,或者到楼下练练乒乓球时,请不要说你功课忙、没空了。
适度的运动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是帮助你增强脑力与体力的最好方法啊!
小心学生职业病
今天吴叔叔来修我们漏水的屋顶。一边抬梯子,一边说他又扭伤了腰。但是跟着一笑,说没关系,只要去中国城找跌打师父推拿一下就好了,又说“所以一年要去好几次”。
他说完,我们都笑了。只是这听来矛盾的笑话,却笑里有泪;因为他既然说一推拿就好了,又为什么一年去好多次?
那表示推拿好了,只是“暂时”好了,隔一阵不小心,又会犯,就又得去看跌打医生。
昨天晚上我也接到一位高雄朋友的电话,说她背痛彻夜难眠。在台湾,从南到北,不知看了多少医生、吃了多少药,就是治不好。
她在电话那头叹气说:“没办法!教了几十年的钢琴,都是坐在学生左边,随时伸手示范。因为不是正对着琴键,动作是歪的,时间久了,所以伤了背,只怕那痛会跟一辈子。”
她还说她女儿也教钢琴,虽然才三十多岁,已经开始有一样的背痛。
还有,你记不记得多年前,名作家吴阿姨来,总不时扭动脖子,说她颈背不舒服,还请你妈妈带她去找理疗师,又在家用我的电疗器。
她离开后,你妈妈常说看样子她脖子不舒服的情况比我还严重。每次我脖子痛,手指麻,你妈妈也都会说:“你们这些作家,伏案久了,职业病!”
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提这些吗?
因为职业病不止是入社会工作的人会得,你们学生也会得。近视不是学生的职业病,是什么?
不错!职业病难避免,但也因此,我们必须把伤害降到最低。这也是为什么我看见你只开一盏书桌灯时,总过去把顶灯打开的原因。
因为当你只有桌灯亮时,每次你把眼睛投到书桌以外的地方,瞳孔都会立刻放大,以适应黑暗的环境;接着眼睛回到书本,是亮的,瞳孔又得缩小。反复如此,眼睛容易疲劳、近视更易加深。
(同样的道理,晚上不开灯看电视,也有这个弊端。)
此外,最近你的坐姿也有问题,很可能造成职业病。
因为你的书桌本来就不大,又在左边放了计算机,前面放了键盘,加上小扩音器和一堆又一堆的书及讲义,我发现你写字常常歪着坐,用剩下的那一点空间放本子。
你要知道,歪着坐久了,肩颈左右用力不平均,会造成许多问题。
我就因为以前坐姿不对,后来不得不复健,而今写作时更得不断叮嘱自己要坐正、坐直。
还有,你知道把手肘放在桌面外,悬着写字,会伤到筋吗?举个最真实的例子,当我办签名
售书时,一次签上千本,往往就会手肘痛,好象得了“网球肘”。我后来想,为什么在家写
作不痛,出去签名却会痛,终于想通了,因为在外面签名常常为了方便握手,坐得太高。又
由于桌子小,手肘不能落实在案上。
孩子,请不要说这些都是“中年人”才有的问题,你们年轻人不用怕。我不知见过多少学生,因为偏头痛、背痛,影响了学习,那常常因为坐姿不对造成。
复健科的医生说得好,不正确的动作就像“滴水”,身体是“石头”,不要以为没什么影响,时间久了,滴水足以穿石。
所以从现在起,把桌子收整齐,将暂时不用的书先移开,把计算机尽量向里推,给自己多一点空间。你会发现那样做,能使你更挥洒自如,而不是被些杂物逼到小小的角落。
浸润法:如果你长了奇怪的脑袋
相信你一定早听说,我小时候功课不怎么好,尤其高中,因为高二休学,下一年改教材,使我跟不上。又因为参加许多社团活动,不是编校刊,就是搞社团。还四处参加比赛,总请假。所以年年都两科不及格,幸亏老师高抬贵手,才没留级。甚至一直到毕业前两个月,我参加模拟考,都从来没上过榜。
但是我居然用最后两个月,进入第一志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神,我的答案是:因为我用了特殊的读书方法,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特殊的方法之一,就是“浸润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哥哥小时候,我在家里的日常用品上,都贴字条,写着“门”、“窗”、“桌”、“椅”、“冰箱”、“电话”、“电灯”——因为他才两岁,我只是贴,并
不教他念。
但是,隔不久,我把那些字条揭下来,一张张问你哥哥,他居然立刻说出是什么。
这就是“浸润法”的效果。
“浸润法”基本上是自然发生的,如同“孟母三迁”,讲究学习环境,但是如果能加一点“有意”的力量,效果会更好。
我就曾经在刚来美国的时候作实验,每天坐巴士上下学途中,一路盯着路边的招牌看,那时候我的英文烂透了,几乎处处是生字,我先不查字典,看橱窗里的东西,猜它招牌上的字。隔一阵,还不懂,就查字典。
上午查,可能中午就忘了,可是跟着坐巴士又看到,死命想,想不起来,又回来查字典,写在纸条上放进口袋,再记不起的时候,就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