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语言交际的艺术-一言九鼎的奥秘-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有艺术魅力,吸引听众,就需要语速合适,恰当地运用语调的技巧,增强
口语的美感。
先谈语速
语速,即说话快慢速度。
语速要处理好,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就整体而言,语速不可过快,也不可过慢。过快,像打机关枪似的,
只管自己僻僻啪啪地射出一连串的词语,不管听众是否能听清,这样是谈不
到好效果的。听众捕捉词语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思考的余地,听一阵子,他
们就反感了,倦怠了。过慢,像老奶奶讲故事似的,词和词之间、句和句之
间,拉得格外长,使听众等得不耐烦,听一会儿他们也会无精打彩了,或者
就干脆不听了。所以,就整体来说,语速要适中,以听得清为原则。

二是语速又要以内容为转移,要根据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做出恰当的
处理。当快则快,当慢则慢,有所变化,讲究节奏适宜。这样做本身就是语
言艺术性的体现。请看两个例子:

例一:什么叫正气呢?正气就是所谓浩然之气,即孟子所说

的“为气也,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我们还可以把这

种正气看作是中华民族之魂。 


。。。。。。


例二:青年朋友们,爱我们的国家吧,爱我们的民族吧,同

心协力,把我们民族的正气,把我们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爱国主

义精神极大的发扬起来!
以上两段演讲词选自李燕杰的《国家、民族与正气》,上一段在全文的中间,
下一段在篇末。很显然,不能用一样的语速来讲,前一段语速相对来说要慢,
因为它是给听众从容讲解什么是“正气”;后一段则要快,因为它是号召、
激励青年朋友们发扬正气,具有极强的鼓动性,语速慢了,就减弱了它的力
度。

大体说来,就内容来说,表现深深思索,非常失望,过于哀痛的内容要
用慢速;交待情节,插叙故事,引证词等处,要用中速;抒发激情、鼓舞志
气、号召行动,抨击、责问等处,要用快速。就句式来说,陈述句、被动句、
松弛句,要用慢速;反问句、感叹句、紧张句语速要快。全篇的语速基调到
底如何确定,哪里当快速,哪里当慢速,要在演讲前处理好。语速的变化还
不能太突然,要有过渡,只能逐渐加快或减慢,否则,就会给读者造成突兀
的感觉,使他们理解和感受起来发生困难。

2.再谈语气
(1)重读。重读是指将句子的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的现象。从句子语法
结构分析,有的成分需要读得重一些,有的需要读得轻一些。重音可以起到
强调重点、加重语气、突出感情的作用。同一句话,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同,
表达的感情和含义就会不同。比如:“我去演讲。”如果重音放在“我”上,
意思是排除其他人,强调是“我”;如果重音放在“去”上,强调不拒绝,
务必去;如果重音放在“演讲”上,强调我去不是干别的事,是参加演讲。
重音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
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的语法关系来确定的。它的位置比较固定:如:


谓语部分重读。“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名词前面定语部分重读。“改革的步伐在加快。”“孩子有
远大的理想。”
动词、形容词前面的状语部分重读。“董事长慢慢地走了。”

谓语部分重读。“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名词前面定语部分重读。“改革的步伐在加快。”“孩子有
远大的理想。”
动词、形容词前面的状语部分重读。“董事长慢慢地走了。”

正确的结论。”

当然,在实际口语交际中,为了表现某种特殊感情,可以对语句的重读
做临时的处理,目的是为了强调、突出。这种现象就是强调重音或逻辑重音。
它是根据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和演讲者的感情与心理变化而设置的。比如:

①下面这句话可以分别这么处理重音:
谁昨天上北京开会去了?(他)
他什么时候上北京开会去了?(昨天)
他昨天上哪儿开会去了?(北京)
他昨天上北京干什么去了?(开会)
②下面这段演讲可以这样处理重音:
一切都是针对我们而来,而不是针对别人。英国政府如此长
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来桎梏我们了,我们该何以抵抗?还要靠
辩论吗?先生,我们已经辩论十年了,可辩论出什么更好的抵
御措施了吗?没有(美国·亨利《不自由,毋宁死》)。

强调重音如何确定?①应该从全篇内容和演讲主题来考虑和安排,不能
只从个别句子出发。②要考虑各重音的力度差别,以上段为例,后面的“没
有”的读音应该比其他重音力度更强,因为它是总结性的断语。③还要处理
好非重音与重音之间的过渡和渐递(逐渐地递增或递减),不能造成突高突
低,听起来给人一种一惊一乍的不舒服的感觉。只有这几点都做好了,才能
使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满的结合。

(2)停顿
停顿是造成语速的要素之一。恰当的停顿,可以使演讲的内容得到清楚
的表达、语言呈现鲜明的节奏感。停顿的作用有三:一是为了呼吸唤气,二
是为了提示话题,三是为了加强语言表达效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顿
歇本身仍然具有影响听众情绪的力量。”

停顿的时间有长有短,段与段之间停顿时间较长,句与句之间稍短,词
组与词组、词与词组、词与词之间停顿时间更短。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①呼吸停顿:呼吸停顿是为了换气的需要,在演讲遇到长句子时,就用
这种停顿来调节呼吸。当然它不是破坏语法停顿,而是在语法停顿基础上所
做的停顿。例如:
主席先生: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
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但是,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
观察同一事物。因此,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
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并希望/不要因
此而被认为/是对先生们的不敬。(《演讲学十讲》,严家栋主
编)

②语法停顿:语法停顿表现在书面语上就是句与句之间(包括分句间)

的一个个标点符号。表现在演讲中,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之外,还有句中
的停顿。如:“改革/势在必行。”“话/不能这么说,道理/也不能这么
讲。”这就是因话题要引起听众重视所做的主语后的停顿,又叫“话题停顿”。

的一个个标点符号。表现在演讲中,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之外,还有句中
的停顿。如:“改革/势在必行。”“话/不能这么说,道理/也不能这么
讲。”这就是因话题要引起听众重视所做的主语后的停顿,又叫“话题停顿”。
a.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你,/我,/他,/紧紧地拧成
一股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b.他这么做/到底/有什么不对?/请大家好好想想。
a例中的“你、我、他”一词一顿,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我们“大家”
团结的重要;b.例在“做”与“底”之后做停顿,就是为了强调他这么做没
有什么不对。

(三)词语朴实,句式灵活
词语朴实,句式灵活是演讲对词句的要求。
演讲语言是一种独白式的、有一定话题的交际口语,语言应该力求自然、

朴实、通俗。某企业年终召开表彰大会,一位领导登台讲话说:“在大家热
烈的掌声和欢快的乐曲声中,我愉快地走上讲台,心潮翻腾,激情难禁。。”
几句话就引起了一阵讪笑。原因就是词语不够自然和朴素。请看丁玲的一段
演讲词:

难道一个人不当官理事、不拿钱了,就应该感到空虚么?我
二十年没有拿一文钱工资,有一段时间,连生活费也没有。但是
在群众里面,我得到了远比金钱更珍贵的情谊。“文化大革命”
中,我不能出门买菜、买鸡蛋、买肉。我一去买,造反派就要说
我:“你还买鸡蛋啊,鸡蛋卖给你啊!”可是,就有人半夜敲我
的窗户,说你要什么我替你买,然后半夜从窗户里递给我。我们
社会里,正直人多呵。

这段话非常自然、朴实,用的是日常口语,听来亲切,感人。因为它没有一
个难懂的词语。

演讲的句式也比较灵活。总体看来,演讲的句式是短句多,句式比较整
齐,句型多样,句式运用比较灵活。例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喜剧大师卓别
林,在《为自由而战斗》的演讲词中,有这样一段。

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你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
哪!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照射进来!我们
正在离开黑暗,进入光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一个
可爱的世界。那里的人将克服他们的贪婪、他们的仇恨、他们的
残忍。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人的灵魂已长了翅膀,他们终于要
振翅飞翔了。他们飞到了霓虹里——飞到了希望的光影里。抬起
头来看呀,哈娜!抬起头来看呀!

这段演讲词,以短句为主,长短句交错;以陈述句为主,疑问句、感叹句和
祈使句俱备:句式也多种多样,有主谓句、非主谓句。主谓句中,有一般主
谓句,有带宾主谓句,有省略句:非主谓句中,有无主句,有独词句等。通
过这种变化多采的语言结构,把他寻觅和平与自由的意志和愿望倾诉出来,
而且倾诉得那么动人,那么有魅力。

五、演讲口语的技巧

演讲口语的技巧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我们只讲以下几种。


(一)制造悬念的口语技巧
演讲要能吸引听众,首先的条件是要激起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关切,
争取他们的参与,这些是一般的演讲口语所作不到的。一开头就要制造悬念。

(一)制造悬念的口语技巧
演讲要能吸引听众,首先的条件是要激起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关切,
争取他们的参与,这些是一般的演讲口语所作不到的。一开头就要制造悬念。

我演讲的题目是《受骗的“上帝”》。这可是个离经叛道的
题目,说它“离经”是因为在信教的人看来,圣经明明白白地写
着,一切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怎么能受骗呢?说它“叛道”是
因为唯物主义观点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又哪来的上帝,
更哪来受骗的上帝呢?

又如

在“假如我是校长”的演讲会上,有一位同学一开始就问在
场的听众:“请问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有哪位带马列著作和《毛
选》的?请借我用一用。”这一问,问得听众大眼瞪小眼,丈二
和尚摸不着头脑,要这些书干什么?一下子勾起了听众强烈的好
奇心,拨动了听众的心弦,听众急切地想继续听下去。他略微停
顿一下,不慌不忙地接着说道:“美国总统在走马上任之时,必
须将手按在《圣经》上宣誓,为了他的祖国和人民,他将不遗余
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今天,本校长走马上任之际,我要手
捧马列著作和《毛选》向全体师生宣誓,为了本校的利益和前途,
我将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因为马列著作和《毛选》是我们中国
的‘圣经’。”话毕,全场寂静,哗然,掌声大作。(《演讲与
口才》1990年 
8期)

第一例先介绍了自己演讲的题目,接着又别出心裁,否定题意的正确性,这
种迂回的介绍就制造了悬念:到底有没有“受骗的上帝”?听众就非常有兴
趣地听下去了。第二例更是新颖独特,要讲的是“如何当校长”,却要借马
列和毛主席的著作,这是什么意思?两者有何关系?这样的语言也很新鲜、
奇特,收到了制造悬念来吸引听众的目的。

演讲制造悬念有以下几点应弄明白:1.从制造悬念的手段看,写文章可
用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等制造悬念,而演讲则主要以口语制造悬念。2.从
悬念的位置看,一般多在演讲的开头,也可以放在演讲的中间,这一点与写
文章相同。3.因为演讲主要不是叙事性的,篇幅又短,所以悬念用得比较单
一,不像写文章那样复杂,有时还要大悬念中套小悬念。4.制造悬念可以用
设问句,但也可以不用设问句,设问句也并不都能制造悬念。这一点说明它
与下面要讲的提问引发口语技巧有区别。

(二)提问引发的口语技巧

演讲时善于用语言提问,启迪听众思索,是演讲成功的一个重要技巧。
演讲时的提问,与交谈、回答中的提问不同,前者是自问自答,后者是你问
对方回答,依据在演讲中提问的作用,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形式:

1.新颖独特、激起猜测的提问
这也是提问引发的重要形式。前面说过,悬念不一定都靠提问,但提问
有时又是激发猜测(悬念)的重要语言形式。如:


在《热爱内蒙古,把青春献给内蒙古》的演讲赛中,有一位
男同学一上场就举着一张纸条,说:“在我即将登台演讲的时候,
接到这样一个条子:‘你连这儿的姑娘都不爱,还谈什么热爱内
蒙古?’”条子读完,场下一片哗然,紧接着便响起了一阵富有
刺激和挑战意味的掌声。掌声过后,听众急待他的下文,又是一
阵沉默。待这沉默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时候,他突然高声讲道:
“好吧,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告诉你吧,我爱的是全自治区
的姑娘!难道还有比这更能说明我对内蒙古的热爱吗?”顿时,
场下掌声经久不息。

在《热爱内蒙古,把青春献给内蒙古》的演讲赛中,有一位
男同学一上场就举着一张纸条,说:“在我即将登台演讲的时候,
接到这样一个条子:‘你连这儿的姑娘都不爱,还谈什么热爱内
蒙古?’”条子读完,场下一片哗然,紧接着便响起了一阵富有
刺激和挑战意味的掌声。掌声过后,听众急待他的下文,又是一
阵沉默。待这沉默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时候,他突然高声讲道:
“好吧,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告诉你吧,我爱的是全自治区
的姑娘!难道还有比这更能说明我对内蒙古的热爱吗?”顿时,
场下掌声经久不息。
年 
8期)
这个突如其来的、自设障碍的提问,就是能激起猜测、引发兴趣的提问,收
到了很好的效果。

2.未讲先发、引起注意的提问
这种提问,是解释、演讲之前的提问,作用是引起听众对下面要讲的内
容的重视,能比一般平平淡淡演讲产生更好的接受效应。如:周总理《在文
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的一段:

。。什么叫“白”呢?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主义土壤上专心致
志为社会主义服务,虽然政治上学习得少,不能算“白”。只有
打起白旗,反对社会主义,才是“白”。例如有个外科医生,开
刀开得很好,治好了很多病人,只是政治上不大开展,因此就说
他是“白专道路”,岂不是荒谬?”

又如,印尼著名政治家苏加诺 
1945年 
6月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
的一段讲话:

兄弟们!什么叫独立?1933年我写过一本书,书名为《争取
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在这本书里,我说独立,政治上的独立无
非是一座桥,一座金桥。我还说,在这座金桥的对岸,我们能够
改善我们的社会。

第一例周总理的提问和第二例苏加诺的提问,都是解释前的提问。周总理对
问题做了准确的定义性的回答,苏加诺则只作了间接的(去看书)和比喻性
(“金桥”)回答。这里都属于无疑而问,目的全在于引起听众的注意。

3.激发反思、问中含答的提问
这种提问也是引发式的提问,但它多采用反问句,有时还是连续反问,
反问句式的特点是答案在问话之中。为什么又要问呢?意图是为了加强语
气,激起听众思考,共同判断问题的正误,比不问而讲效果要强得多。如苏
加诺一段演讲:

当列宁建立独立的苏俄时,就有了第聂伯河的大水闸了吗?
就有了矗立高空的广播电台了吗?就有了普及全国的足够的火
车了吗?当列宁建立独立的苏俄时,每个俄国人是否都已经会阅
读、会写字了呢?没有。尊敬的先生们!在列宁所搭的金桥的对
岸,列宁才建立了广播电台,创办了学校,建立了托儿所,建造
了第聂伯河大水闸。

(《演讲与口才》1990年 
6期)
又如:陶行知的《学做一个中国人》开头说:


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中国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
别做一个不完全的人。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
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中国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
别做一个不完全的人。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
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年 
5期)
苏加诺的问后是反问,答案是很清楚的,因为事实俱在,不需要做回答。陶
行知的两个问题,也是为了引起听众的思索,先想一想中国“整个的人”不
多。这种提问在批驳性的、揭发性的、斥责性的演讲中,是用得很多,很成
功的。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也用得很出色。如“凭什么要杀死李先
生?”就是这类提问。

4.有疑而设,可答可不答的提问
这种提问的特点是确有演讲者自己不了解的情况要问,听众也完全可以
作出回答,但演讲者并不等大家回答,仍按自己准备的讲下去,其作用与上
面的提问形式不同。它主要是让听众产生回忆、思考或想象,为演讲者下面
的演说内容的接收做好准备。比如,有一篇题为《为了我们的父亲》是这样
讲的:

同学们,你们见过青年画家罗中立的油画《我的父亲》吗?
如果见过,还记得那位动人的中国老年农民的形象吗?让我们再
看看这幅油画,再看一看我们的父亲吧!

(王东:《口才艺术》)
见过那张油画吗?还记得那个形象吗?听众可能见过可能没见过,可能记得
可能不记得,但演讲者没有等听众回答,接着就按没有见过的情况讲下去,
那么,为什么先要问呢?对见过的人来说,是唤起回忆;对没有见过的人来
说,是引起注意和想象,这样讲下去,整个的演讲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幽默诙谐的口语技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