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培养开拓型、善应变的人,培养善于在各种情况下能言善辩的高水平
的人,它能指导现代文明建设的语言交际。例如:
一位老年顾客初次进店购物,营业员笑容满面地对老人说:
“您老来了,用点什么?”顾客说:“买块檀香皂。”营业员说:
“您来得太巧啦,‘蜂花’牌是刚进的货。”顾客问:“多少钱
一块?”营业员回答:“老价钱,八角。”
这段对话中,营业员的第一句话“您老来了”中的这个“老”字,既亲切,
又尊重,一下子加深了主客之间的友好关系,似乎早已相识了。接着,营业
员不说“买点什么?”而是说“用点什么?”好像一家人,商店里的东西任
您使用。当顾客问价钱时,先不言价,而是说“老价钱。”两次出现“老”
字,再一次表示:您的确是老主顾了。营业员寥寥数语造成了一种亲切友好
的场景,使顾客产生了满足心理,增强了购买意识。这样的言语交际,是语
言艺术很好的发挥,是深深懂得现代交际语言理论与技巧的体现。它不仅塑
造了谈话人(营业员)的美好形象,展示了现代人的风采和态度,更重要的
是带有现代文明社会的特征,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商品流通)和精
神文明(思想品质)的建设。
第二、要提高语言交际效能,就要消除废话,提高语言的信息量。例如:
有一篇评论某作品的文章,在谈及作品的现实主义时说:“这是现实主义的。
作品描绘、表现着现实。直面现实,以真挚的感情呈现出现实的图景。他思
维和情感的坐标在现实上,透明地、晶亮地、醒目地反映着现实。深层地、
进一步地、精辟入里地展示着现实。所以说难能可贵,是现实主义的作品。”
这篇评论文章,堆砌了许多动词、形容词,但大都是空话,毫无具体内容。
消除这一类的废话,讲究怎样才能精炼地、艺术地表情达意,是语言交际学
的功用。
这篇评论文章,堆砌了许多动词、形容词,但大都是空话,毫无具体内容。
消除这一类的废话,讲究怎样才能精炼地、艺术地表情达意,是语言交际学
的功用。
1965年。。 9月。。 25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在北京举
行记者招待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有近。。 300名中外记者参加。
席间,当日本记者问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情况,并具体询问何时爆
炸第三颗原子弹。对这种问题,当然要回避,可是,陈毅却没有
用“无可奉告”等套语,而是风趣地说道:“中国爆炸了两颗原
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
炸,请等着看公报好了。”全场哄堂大笑。
第三、能适应和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例如:国外的一位科学家运用乔
姆斯基语言转换生成理论,建立了一个“月球科学自然语言信息系统”。这
是一个问答型的情报检索系统,电脑储存了几百个英语单词,用以记载“阿
彼罗飞船”带回的月球采样的化学成分资料,科学家们只要用口语去问它,
它能很快地给予回答。这些新的语言交际形式,为语言交际学研究提出了新
的课题,而语言交际学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必然也会促进这些现代化交际
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有助于语官学的发展
传统语言学大都是侧重对语言的静态研究与分析,不是解决如何在现实
中运用的问题。这种静态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对它的研究并不能代替
对语言交际过程的研究。语言的交际过程,即由发出到接收是一个运动过程,
如下图:。。
{ewc MVIMAGE;MVIMAGE; !10300150_0013。bmp}
综观上图,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变化的。同样一句
话,由不同的人发出,或者由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方式,用
不同的语调、感情,联系具体的上下文,再到接收者(又有接收者的地位、
文化、思想、观念、当时心态的不同),其中哪一项或哪几项变了,效果就
大不相同。
语言交际的研究成果,还有助于解释语言研究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推动
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四、有助于推动社会前进
语言交际学是一门交叉科学、边缘科学、跨类科学。这在前面已经进过。
但前面只讲了一方面,即它从其它学科借鉴了研究的观念、方法和成果。其
实,任何学科之间的联系、关系、影响都是双向的,决不是单方面的。所以,
语言交际的深入研究和取得的成果,也同样给别的学科以借鉴和帮助。比如,
社会学研究人际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而语言交际学的成果,对社会学这方
面的内容的深入研究是有好处的。语言交际学的功用之一是促进现代化社会
的发展,这也是社会学的任务。语言交际的作用有调剂社会、协调人们的关
系,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的功用,这对社会学要研究如何维持社会的稳定、
调适社会各集团的关系、推动社会前进不是有很大的帮助吗?与其它相关学
科的关系,对其它相关学科的促进作用也莫不如此。
第二章语言的交际过程及其变异
第二章语言的交际过程及其变异
语言的交际过程,系语言交际学的重要考察内容,换句话说,语言交际
学就是在“交际过程”中把握语言的特性与运用的。这就是有别于传统语言
学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而着重强调语言的动态运用。这是语言学研
究的拓展与深入,其实,也是语言学研究的返朴归真。语言本身就是供人们
使用的工具。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说:“语言是什么?说是‘工具’。
可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
语言啊,语法啊,词汇啊,条分缕析,讲得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
件和结构,没有讲人怎么使唤这种工具。”(《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交际学正是研究语言的动态运用,正是恢复了语言实用性的重要方面。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要先领会这样三点:
第一、语言交际是双向的,发出者同时又是接收者,接收者同时又是发
出者,即我说你听,你说我听。
第二、现代语言交际学的过程论的研究,是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上的(下
面,我们将详细讲述语言信息的传送过程)。
第三、语言交际最主要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是避免失真,即不要把信息
误传和丢失。
关于交际过程分几个阶段,有儿种不同说法,为了理解的方便,我们将
它分为三个阶段,中间再分成儿个小阶段。如下图:。。
{ewc MVIMAGE;MVIMAGE; !10300150_0016。bmp}
一、发送阶段
有了信源之后,又分为两个阶段:
(一)编码
条件和要求有二:一是选择其载有信息的相应词语,这就要求有丰富的
词汇量,以供选择和使用,这是编码的材料。二是懂得语法、语义(包括词
义)和修辞的规则,考虑怎样使编码正确和便于传送,并且有利于接收。
(二)输出信息
编码完成后,可以用三种形式发出信息:一是口头语言;二是书面语言;
三是体态语言。前两种是基本的交际形式,而体态语言则是辅助的交际形式。
大脑发出信息,通过神经引起肌肉震动,发出声波。或者受大脑指挥,
用手写成文字。要是用口语形式的话,还要注意发出的音调、音高、音强、
音长等是否恰当,力求准确、清晰。要是配合使用体态语言,就要求自然、
得体,并注意民族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等。
在这发送过程中,也有反馈现象。一是指物理反馈,一边说话,一边用
耳朵听自己语言的语调、语量、语速,以便随时调整,达到交际的最佳适度;
二是生理反馈,即发音传到自己大脑里.通过中枢神经对说话情况进行调节。
有时这两条反馈渠道受到阻隔、干扰,就会影响效果。比如聋子不会调节;
说话时不动脑子也不会调节。所以,发出信息时,就要利用这种反馈的优势,
自己边说边听,从听中发现自己说的毛病,以便及时调节,力求把信息发送
得好一些。
二、传送阶段
(一)传送的方式及要求
(一)传送的方式及要求
这个阶段是决定交际效果的关键阶段。它的要求是准确,不变样,不错
位。可是,在事实上,它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干扰、障碍,这就需要在传
送过程中,想办法排除它们,保持语言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均不走样,否则,
接收者就会发生接收的错位。那么,怎样来防止干扰和排除障碍呢?
(二)防干扰的措施
1.突出主要信息,删去表达次要信息的词语。如在公共汽车上买票,乘
客拥挤,声音嘈杂,你递过三角钱去,编码是:“我买一张从北太平庄到前
门的车票。”为了不致让对方听不清,你可以临时改为:“前门一张”或“一
张前门”。词语少了,干扰也会少一些,能收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又如,你
突然发现身旁一人衣服着火了,你要传送的信息是:“你的衣服被火烧着了!”
但是,为了应急,为了强调和突出,可以只用一个词发出信息:“火!”这
样,更能增强不失真的作用。一个词包括了很多词语发送的信息。
2.改变或增加传递方式
(1)采用多种传递手段、渠道和方式。比如讲课时,谈到“万福”这个
词,为了克服接收中的障碍,可以“三管齐下”:一边口说,一边板书,为
了使对方有直观感,还一边作示范(附:“万福”,旧时妇女行的敬礼,两
手松松抱拳重叠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这样就能
准确传送这个“万福”的信息。这里实际运用了三种传递手段,即三条渠道,
三种方式。
(2)回避容易混淆的语音、方言的错误接收。对重要的语言信息,改变
另一种语言形式,目的就在这里。如广东人把“4”、“10”都读成“x
ì”,
常常使对方分辨不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面交谈或打电话时,就可以这
样说:“明天上午
10点开会,‘10’就是两个‘5’”。这里用“两个‘5’”
代替“10”,自然不会再听成“4”。又如,飞行员呼叫:“幺洞勾拐请求降
落”中的“幺洞勾拐”,代表了“1097”这个数字,因为“1”与“7”读音
易混,“9”和“0”在噪音干扰下听不清,所以用“幺、洞、勾、拐”来代
替,就能使对方听清楚了。
(3)临时改变语言形式和传送手段。比如:有位同志推着一车东西,他
对站在前面的一位老人说,“劳驾,请您让一让。”对方不知道他发出的是
什么信息,指了指自己的耳朵。他正确地接收了老人的体态语,明白了老人
“耳背”,对自己口语发送的信息无法接收,出现了信息通道“受阻”现象。
于是,那位推车的同志也就改用体态语,先打手势指指车,又指指老人靠边
点。这样,老人通过他的体态语,正确地接收了信息,迅速地让到一边。根
据情况改变语言的交际形式,使交际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就可达到预期的交
际目的。
3.重复或增加主要信息
(1)重复原来的信息。如无线电对话,一般都把呼号重复一遍:“黄河,
黄河!我是长江,我是长江!”这样反复一次,给信息多一次发送的机会,
如果第一遍因杂音或者音小接收不到信息,第二遍则可以得到补偿。这样,
可以克服干扰,排除障碍,顺利完成传送信息的任务。
如果第一遍因杂音或者音小接收不到信息,第二遍则可以得到补偿。这样,
可以克服干扰,排除障碍,顺利完成传送信息的任务。
增加次要或辅助的信息,以便强调、突出、衬托主要信息,不致于
在传送中出现误听或误解的情况。例如打长途电话,约人明天上午来车站接
人。你可以这样说:“明天
11点到北京火车站接我。注意是
38次车,上午
11点到站。”第一句本来说清了,再补充一个车次,又增加了“上午”,就
是为了抵抗干扰。一是如果时间记不准,还可以用车次来补救;二是怕对方
误认为是晚
11点,又加了“上午”一词。这些反复地补充说明,就使主要信
息更清楚准确,不致造成误会。
(3)增加音量。有时小声说话听不清,容易造成误听,就改为大声说,
使接收者容易接收信息。
4.重新编码或提起注意
重新编码有这样的特点:
①不是发生在发送信息的阶段,而是发生在传送信息的阶段,也就是说,
在发出一种信息以后(比如,说出一句话),又临时改用另一种话语,这是
在初次发送信息受到障碍后的一次调整。
②它与上面介绍的回避易混的语音不同,而是在整体语义上换另一种说
法,即更换另一种传送信息的形式。比如:你问对方“贵庚几何?”对方反
问:“你说什么呀!我不明白?”这样,信息传递就要中断,你就需要重新
编码,改换一种传递方式:“我是问你今年多大岁数。”这样对方就理解了,
也就是排除故障,信息传送又接通了。
③,不待对方发问,就自己主动地改换一种说法,而不是听不清后的一
问一答。总之,它是传递中途的抗干扰的措施之一。比如,下面两句话:“他
俩现在好着呢,我是说小王与小张两人正在热恋中呢!”显然,前一句话比
较含糊,说明第一次编码考虑不周,可能发现了听话的人有不懂的表情(谁
和谁?好什么呢?),接着又编码做补充说明。这样,已经存在的干扰和障
碍也就消除了,传出的信息也清楚了。
④发送信息前,提请注意。有的重要信息需要发送,唯恐对方不重视,
或者耽误,或没有做好准备听不清,即可采用这种措施。如广播电台重要新
闻开播前,先预告几次:“大家注意,今晚
8点本台将有重要新闻,请及时
收听。”
三、接收阶段
接收阶段分为两个步骤。
(一)输入信息
以口语为例,说话人发出的语音波通过信道输入听话人的听觉器官,听
觉器官开始活动,向大脑传递听觉神经获得的信息。输入的要求是将话语的
语音形式原原本本地接收过来。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做到:
1.有很强的听觉能力,能辨别语音,灵敏度高,能准确地听取话语。
2.精力集中,捕捉声音,不致听不清楚,老是“打岔”。
(二)解码
解码,主要是指将接收到的对方发出的语音形式还原为语义内容,从而
理解说话人所要传递的信息。
解码的过程,是对语言信息分析、解释的加工过程。如果说输入主要是
生理因素起作用,那么解码主要是心理因素起作用。因为它要由表及里,由
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解码还要伴随其他条件。比如,妻子笑着对
你说:“你坏。”这个词的对应语义是“你很不好。”表示出对你的讨厌、
反感。但是,解码是一个分析、加工、解释的过程,你就要看当时的具体情
景(妻子是笑着打趣的情景下),具体表情(妻子不是厌恶,而是娇嗔),
上下文的联系(前面你刚说过“我知道你喜欢我”),所以这语言形式经过
解码,就成了“你真好,我爱你”的同义语。而这是正确地接收,因为对方
正是要传递这个信息。
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解码还要伴随其他条件。比如,妻子笑着对
你说:“你坏。”这个词的对应语义是“你很不好。”表示出对你的讨厌、
反感。但是,解码是一个分析、加工、解释的过程,你就要看当时的具体情
景(妻子是笑着打趣的情景下),具体表情(妻子不是厌恶,而是娇嗔),
上下文的联系(前面你刚说过“我知道你喜欢我”),所以这语言形式经过
解码,就成了“你真好,我爱你”的同义语。而这是正确地接收,因为对方
正是要传递这个信息。
第二节语言要素在交际中的变异形式
第二节语言要素在交际中的变异形式
语言交际过程,包含着交际双方的个人因素和共同的社会因素。其中起
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是双方对交际工具的共同理解,如果双方缺少这种
理解,没有对语言的约定俗成(指对语言的理解是由广大群众通过长期实践,
成为共同认可的社会习惯)作为前提,语言交际就难以进行。但是,这一般
只是静态语言的特点,只是交际中的常式(常态)语言。而实际上交际过程
还包含着个人因素,人们在用共同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因加入了各种复杂因素
(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等),使语言出现变异形式,达到语言交际的非
常特殊的表达目的。这种语言是动态的,是使用中临时出现的,因为不采用
常式,所以是变异形式(即变式)。例如:
小刘麻子:。。处长清闲的时候,可以来跳舞,玩玩牌,喝
喝咖啡。。。
沈处长:好(hāo)!
丁宝:处长,我可以请示一下吗?
沈处长:好(hāo)!
(老舍:《茶馆》)
这里,沈处长有洋人说中国话的味道,把“好”(hǎo)读成“好”(hǎo),
作者利用声调的变异,勾画出了沈处长的性格和灵魂,表现出了他装腔作势
的一副洋奴嘴脸。又如,林黛玉在焚稿断痴情归天时大声喊“宝玉,宝玉,
你好。。”这里的“你好”,成了未说完的表示怨恨的语言形式,这是词汇
意义的变异。再如,1994年春节晚会上大合唱的节目有“亮起来了,中国!”
这是语法的变异。突出、强调了“亮起来”,将主语“中国”倒置到句末。
由此可见,语言变式是指交际过程中,某些个人因素的介入,使语言出
现了不同于常式的变异形式。如果离开了特殊情境,则这种变式的交际功能
就不存在了。
语言变异,在文艺作品中最为常见。刘玉麟写过一篇《风格是常规的变
异》的文章,说:“只有违反标准语常规,并且只有系统地进行违反,人们
才可能利用语言写出诗来。。”(《外国语》,1983年第
3期)。
郑颐寿先生则从修辞学的角度立论:“以常格变格为纲,来统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