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如果想要成为老板的亲信,怎么办?可以叙叙家谱,或者与老板的亲信建立亲密关系。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跟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保证自己不站错队、不跟错人。在美国政界有一个原则,跟带你进来的人共舞。谁招聘你进来,对他起码要忠诚,以感谢知遇之恩。不管你想要持什么态度,一定要搞清楚老板的亲信是怎么回事。
袁岳:
我先要谈谈亲和忠的区别。忠亲可能会融合,但亲信一般是奸臣。忠臣强调是非的原则、重规矩。亲信,比较注重人的关系。中国文化有一个差序格局原理,同样的事情,我和你离得远是一个处理原则,近是另一个原则。比如,当官是什么原则?我妈妈肯定跟我说是精忠报国。但如果我哥犯了事,我妈就会让我把他捞出来。她说,〃因为那是你哥啊!〃对于她来说,这两种态度是不冲突的。
现代企业要以忠为主,尽量避免亲信。但亲信有特殊的功效,亲信有忠臣不可代替的功效。亲信至少有五大功效。第一,亲信有不讲原则的忠诚。老板拍板拍错了,忠臣说:〃你看,你错了吧!你搞成这样,我们没法做了。〃亲信说:〃你是大哥,大哥有钱挣,我跟你挣。没钱了,兄弟一样跟你在一起,不行我们从头来〃。
第二,亲信和忠臣知情的内容不一样。老板通常更愿意把小信息、小情况让亲信了解。对于有些不宜公开的信息,亲信也知道。忠臣说:〃美国公司是怎么管的,我们公司得按国际规则做。〃亲信说:〃老板是怎样的,配套就该怎样〃。
第三,忠的人重点是表现自己的能力,像在拆台。亲的人重点是补台。忠臣说:〃你授权给我,我来干。〃像是要把台变成自己的台。亲信说:〃老板是没考虑好,但这些事,我们本应该在后面帮老板干好的〃。
第四部分第22节:亲信可以缓合冲突
第四,亲信可以缓合冲突。比如,老板说:〃制度规定的,我一定先做到。〃但老板碰巧没执行制度,忠臣说:〃你都不执行,制度还怎么执行。〃亲信说:〃我看制度很好,老板的意思没得到好的贯彻。执行的方式应该有区别,领导怎么执行,与员工怎么执行的方式不一样。领导这么做,不违反制度〃。
第五,最核心的功效是配合。忠臣死板,而且死忠,忠于事。亲信灵活,他的典型配合包括甘受处罚。处罚忠臣时,忠臣说:〃我是总经理,这是分工的其他环节的问题,我有具体情况,不能先处罚我。〃亲信受处罚时说:〃大哥,你放心好了,先斩我的头,你才能活下去。〃老板说:〃态度很好,剪你的头发代替斩你的头。〃亲信甘避奖励,还有甘做领导号召事情的模范,亲信可能配合领导首先干一件事情,让领导有台阶向下号召。
老板也是人,不是亲信就看不到这一点。如果不把老板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就了解不到。亲信让老板不但能做一个人,还能做一个很舒服的人。和坤就很明白这个道理。
孙虹钢:
亲信不但要做得好,得到的还要少,这需要老板在背后给予某种好处。忠义堂上坐,手下弟兄多,不讲义气怎么做大哥?或者有重大缺点的,被老板掌握的,可以成为亲信。比如,过去被派出去镇守边关重镇的,都是生活上有问题、有缺点的。没有缺点的人就不太可靠,不容易成为亲信。
袁岳:
亲信的最大弊端在于破坏了管理的等距规则。亲信有亲近的特点,他总是什么事都先知道,甚至能左右领导者的方向。他变成了变异、变形制度的因素。在滥用亲信、广罗亲信的情况下,组织可能会有很大问题。出现亲信可以理解,但不应倡导。
什么是好的亲信呢?那就是理念共同。老板最喜欢能很好地做事情,又能体谅老板心意,同时不斤斤计较的员工。老板说:〃我会给你总体补偿的。〃比如,分红,这是大的交易方式,是利益平衡的模式。还有精神上的亲信,他讲的一些话更能让老板接受,这是相对无害的亲信。另外一种是有节制的亲信,他对老板有很大影响力,但他不过多使用这种影响力,不用影响力改变正常的报告顺序。还有表现得像亲信一样的人,比如,经常跟老板在一起,实际并不是跟老板有共同理念的人,这是不好的亲信。
第四部分第23节:老板特爱听小报告
亲信是可以理解的、自然存在的现象。你是亲信,但不希望被看成奸臣、小人、坏人。一旦老板由于某种原因下台,亲信就当不成了。比如,空降兵老板来了,他有组阁的自主权。前老板的亲信就做不下去了,对于作为亲信的员工和拥有亲信的老板,要有处理关系的艺术。过多使用亲信的老板可能是层次较低的老板。
孙虹钢:
知道谁是老板的亲信有一个好处,通过影响老板的亲信来影响老板,这有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袁岳:
亲信代表亲近感、信赖感。亲信的信息会优先被上报,优先被决定,优先执行,优先配置资源,优先得到表扬。一路优先!老板是员工竞争的对象,老板的时间、注意力都是资源,愿意听你汇报就是资源,亲信具有优先权。林彪、四人帮都是亲信模式。夫人是第一亲信,但韩非子也说了,最可怕的是就靠你最近的人。
博弈点23
老板特爱听小报告,康熙还微服
私访,专门找小报告去
孙虹钢:
所有老板都公开说,我们不鼓励小报告,但都会或多或少地听小报告。小报告发生的一种情况是有人发现一个员工存在某些问题,觉得当着他的面提出来,显得不好,就选择背后报告给老板,这中间很多是劣迹报告。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对工作不满意,不让直接上级主管知道,偷偷向老板汇报,或者写封电子邮件,密件抄送给老板。有些老板鼓励越级报告,有些老板要求一级一级地汇报,这反映出老板个性的不同。
袁岳:
小报告和背后传话的现象在所有公司都存在,有很多是正面的,不全是负面的。比如,主管不好,你提意见他也不听。站在员工的角度,这种情况下就有合理的越级报告理由。没有顺着正常路途,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汇报,形成小报告。小报告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合理的,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有一些是负面的,比如,因为某个员工跟老板关系好,老板说:〃有什么情况给我打声招呼。〃这种情况下的小报告很可能是负面的。
第四部分第24节:有没有小报告
在公司里,重要的不在于有没有小报告,肯定是有的,重要的是老板对小报告的处理方式,处理方式决定了公司内会不会传播更多的小报告。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来说,不应鼓励小报告。如果鼓励小报告,则相当于把中层架空了。第二种方式,老板说:〃对不起,我不听小报告。〃这会伤害员工。第三种方式是老板把小报告发回给当事人,这相当于把举报村长的信件发给村长,这种作法会产生负面结果。第四种方式是老板把所有人召集在一起,说:〃我最近收到了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大家都知道有人告密了,会客观上害怕打小报告的员工。第五种方式是老板研究了小报告中的问题,再收集一下其他情况,在其他场合通过正常的公司行为来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小报告中查证属实的问题和其他非小报告提出的问题混合在一起说。这种对小报告的间接处理方式可能是较好的方式,而且最好由专门的部门来处理。
站在员工的角度,要不要打小报告呢?我个人以前爱打小报告。在学校上学、在机关工作时,我都爱打。但也有一点要强调:我的小报告是可以给当事人看,也可以给举报人看的,我的小报告不是太小的报告。通过小报告反映情况是可以的,但带有情绪化的方式就不好。反映一件事情,如果有很多个人的情绪放在里面,还有很多听来的事情放在里面,那就不合适。一个人的个人看法,由于观察角度狭隘,可能是一孔之见,不实之词。如果非要跟领导说,那么这种打小报告的人通常会被看成小人。
孙虹钢:
如果员工只是为了反映情况而打小报告,那么他的风险很高。比如,你觉得这个中层很差呀!你想跟老板打个小报告,检举他很差的方面。但老板用这个中层有自己的考虑,老板的视角与员工的视角不一样,所以,对于同样的事情,老板和员工的反应不一样。其实,老板各种情况都看得见。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打小报告就很容易被干掉。如果打小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功、显示忠诚,而你的态度确实能够表明忠心,那你就可以给老板打电话、发短信、发电邮。发电邮容易被转发,比较危险。
第四部分第25节:企业的口号上墙
小报告的起因一般直接源自中层,小报告盛行显示出公司在管理上言论不通畅,所谓〃不平则鸣〃。以前,企业都设有意见箱,现在有干部评议制度。有的公司用无计名的方式评价中层,这样无法判断意见是谁提的。把员工意见用公司的标准信封,寄到公司人力资源总部。意见汇总后,再由公司反馈给中层干部,这种方式让员工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有时,小报告就是为了发泄,有了通畅的渠道,小报告自然会减少。
袁岳:
老板用哪种方式处理小报告很重要。老板说:〃打的好,要多打。〃或者说:〃不要打了,不好,有事情直接对当事人说。〃或者说:〃我去处理,你假装没这回事。〃这是不同的管理方式的问题。员工向老板表示忠心后,有可能影响中间管理层的态度。在小人辈出的年代,老板实际上爱听小报告。
小报告是几难现象。首先,老板特爱听这个。康熙还曾微服私访,专门找小报告去。但如果真正是规模型组织,小报告是靠不住的。有些小报告根本无法查实,比如,如果我举报你三次,都与生活作风有关系,那你就完了。小报告考验打小报告的人和收小报告人的智慧。如果能够处理好,就不会让管理层解体。如果处理不好,打小报告、听小报告成了风气,那么最后中层就没有报告了。有个房地产企业,有中层,但中层只管拿钱。中层说:〃因为大家都向老板汇报,所以我们就不管了。〃打小报告、听小报告都是一种艺术。
博弈点24
企业的口号上墙、上桌、上房顶、
上横幅,可能不是文化,是武化
孙虹钢:
有的公司有文化,但看起来没文化,老板从来不讲我们公司的文化如何如何,但其实大家有感觉。联想在人力资源部门里设立了企业文化专员,有的公司还专门设立首席文化官。三星和惠普的文化很出名,成为企业口碑的一部分。三星公司周末经常组织员工去香山捡垃圾,每个人发一个口袋,结果发现中国员工捡的很少,只有半袋,韩国员工捡的多,能捡满满三口袋。为什么呢?因为韩国员工看到水潭里有垃圾,就下到水里,把水面上的垃圾捡起来。这种中外员工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文化差异。三星每个月都在公司电梯间更换公司的招贴画,惠普到处通过媒体放大它的五条企业文化标准。
第四部分第26节:文化就是价值观
袁岳:
文化就是价值观。文化要用〃化〃的方法,重视沟通,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文〃化不是〃武〃化。选人的时候已经决定了文化,把王八蛋选进来变成王七蛋不可能,选人是选价值观相同的人。管理层、人力资源总监的沟通能力也会直接关系到公司是不是有文化。
第一,要有〃文〃,才能〃化〃。到底有什么〃文〃,才可以〃化〃呢?企业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提炼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用这个东西去〃化〃员工。〃化〃是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过程。比如,联想的杨元庆在推行家园文化时,在联想生产线上每个工人面前放有一个专门看生产规格的显示器,另外旁边放一个KTV歌曲放映屏。这种细致的安排调节了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不是用硬的东西推行软的文化。文化不是武化,军队式的管理不是文化。
第二,企业的文化,不是机关的文化,也不是学校的文化。有些企业文化搞得像机关文化,但企业和政治组织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企业,即使做一些社会公益性事情,也是站在企业角度做的。企业的文化,也不是企业老板的文化。老板是个自然人,而企业是一个组织。文化是团队的共识,不是老板一个人就能代表的。大量的企业认为企业的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过于突出个人,也会失去文化的弹性空间,成为金字塔式的管制武化的变异。
第三,文化是本企业的文化。一说到企业文化,人们很容易想到CIS、口号等等。口号是原则性的东西,而原则性的东西没有区别。比如,〃顾客至上〃,〃为顾客创造价值〃。这些口号有区别吗?没有!什么有区别呢?细节!让人们记得本企业的文化,靠的是细节,是有特点的行动和事件,有新鲜感的行动和事件。细致的做法和有特点的行动或事件构成了这个企业的文化。
孙虹钢:
好的文化是员工身处其中,自觉去做,而不觉得是文化了。它已经成为了融化在员工血液之中的东西,真的成为习惯了。
袁岳:
有些企业的标语和口号上墙、上桌、上房顶、上横幅。但我们发现,这些上墙、上桌的企业并没有什么文化。另外一些氛围好、员工素质好的企业,墙上也没有太多标语和横幅。在把文化变成简单形式的时候,它们通常不一定是文化。
第五部分第27节:鼠标加水泥
孙虹钢:
有一家水泥公司,一进门,就看到大厅里供着一尊弥勒佛,走廊和各个办公室都挂着横幅,内容基本都是老板的各种题词、语录,比如,〃鼠标加水泥〃,〃以水泥为支柱,以文化为依托〃,那都是老板的格言。这家公司每天早晨八点上班之前要提前五分钟念一遍宣言,类似〃我志愿加入公司〃等等。这是文化吗?有点儿让人受不了。
袁岳:
这就是我所说的〃武化〃。对于低层次的加工企业,武化特点的文化可能或多或少还是有效的。在联想公司发展的早期,在柳传志时期,规定迟到要罚站五分钟。杨元庆时代的管理更柔和一些。不同层次的公司,适用的文化不一样。在一个朋友的公司里,墙上挂了这样的书法:〃做大事,怀童心〃,你会感觉这句话讲得有文化。如果你讲一些最高指示之类的话,一听就让人觉得没有文化。人凭着本心、良心和直觉来判断有没有文化。对于文化,很重要的因素是感召力,要让人心向往之、跟随之、愿意为它做些事情。能打动人的文化一定是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
孙虹钢:
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有文化,可以看普通员工是不是愿意向别人介绍公司。企业文化可以外化。
袁岳:
外人感到员工充满激情,这也是企业文化外化的表现。盖洛普公司创立的〃盖洛普路径〃就强调了员工敬业是拥有客户忠诚的关键,而客户忠诚是公司实际利润稳定增长的关键。
博弈点38
出勤状况不好,老板进公司看见没人,
第一感觉就是办公室租亏了
袁岳:
当员工时,自己没有准时出勤都是有理由的。当老板后,员工没有准时出勤都是有问题的。老板觉得最好的员工是来得早、走得晚的。从员工来说,最好允许他来得晚、走得早。进入管理层的资深员工认为:我的工作是高级的、创意的、重要的,即使我不在公司,我也在想着工作,那些没创意的操作型员工才应该考勤,公司对我们应该网开一面,最好采取灵活的考勤制度。但普通员工就会说:〃如果资深的员工做不到考勤,为什么要求普通员工这样做?〃
第五部分第28节:权力的转移
作为管理机制,考勤有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员工虽然准时考勤了,但不出活。有的员工虽然没有准时出勤,但准时出活了。考勤是一种职业状态的需要,客户觉得九点钟该上班了,打电话三次没人接,他就会觉得:〃这是什么公司!真不专业。〃如果有的员工来晚了,十点钟才来,其他员工就会心想:〃我真傻,别人十点才来,我明天是不是可以11点来啊?〃这样再发展下去就没有人来上班了。从总体上说,考勤是要求一种特定的工作状态,像一种默契和约定。在特定的时间,你应该在,如果这种默契被打破了,那么公司与你的交往就无法进行下去。如果客户投诉说找不到某员工,就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
考勤不是一项好制度,但它是维护最低限度职业状态的技术手段。考勤考好了,工作不一定做好。但如果连考勤都无法保证,在职场上肯定会有问题。
新经济对职业着装、是不是准时上班要求得不是那么严格了。在《PowerShift》(《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一书中讲到SOHO族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公。但实际上,网易等新经济公司的员工仍然是每天整整齐齐地上班的。虽然在网上能解决很多问题,还是在一起现场交流效率最高。考勤不是好制度,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它是必要的约束。
孙虹钢:
大学刚毕业时,我在国家工商局的《中国工商报》上班,这是事业单位,规定是八点半上班。但几年中,我八点半准时上班的不超过十次。后来,我做了一个小公司,突然发现特别需要员工准时上班。现在,我在编杂志、报纸,编辑部不要求坐班,但如果我发现编辑们按时在那里坐着,心里就暗暗高兴。考勤实际上是〃考懒〃,看看谁偷懒了。我对编辑们提了两个要求:第一,星